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药复方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中药复方化学与创新药物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关键课题,本文简要回顾了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概况,论述了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学,结合研究实践,阐明以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所发掘出的中药复方有效部位(群)或有效成分(群)为基础,研制创新药物是实现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51,自引:10,他引:51  
基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药物除外)起作用必须被吸收进入血液的事实及传统中药口服给药的用药特点,我们建立了从口服中药后血清中直接分离鉴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性的新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利用该方法已完成了茵陈蒿汤,越桔等中药的系统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工作,分析确定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药物(直接作用于胃肠道的药物除外)起作用必须被吸收进入血液的事实及传统中药口服给药的用药特点,我们建立了从口服中药后血清中直接分离鉴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性的的新方法—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利用该方法已完成了茵陈蒿汤、越桔等中药的系统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工作,分析确定了其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学研究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杜冠华 《中成药》2002,24(11):878-880
本文根据中药复方研究的现状和应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研究中药复方的体会,论述了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学概念,研究内容及意义,简要介绍了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学研究的方法;笔者认为,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是中药复方发挥临床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是保证中药复方制剂临床疗效的基本条件,也是中药复方制剂(中成药)质量控制的基本对象,有效成分组不同于有效部位,有效组分或有效成分。也不同于中药复方中的生物活性成分,而是指中药复方中发挥治疗作用的全部有效物质。研究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学有利于中药理论的研究和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药现代化与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中药复方的药物化学研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复方需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认识是一致的。迄今多从药理,临床进行了一定研究,而化学研究尚少,故应加强复方药物韵化学研究。现就中药复方的药物化学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研究方案设计及确关问题,谈些看法。一、中药复方的药物化学研究的必要性:中医临床用药,除在较少情况下使用单味药(如独参汤等)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使用复方。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看,复方能更好地体现中医药学的用药规律和优点,是中医药学的精华之一。中医复方药物的功效,是其所含多种化合物的综合作用结果,然而内中所含的化合物,到底哪些起主要作用、辅助作用和不起作用,此问题的解决是离不  相似文献   

7.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近年来在中药及复方的研究领域方兴未艾。就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现状、应用、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近年来中国药监管理和审评部门对中药创新药物的认识和审批要求的变化,结合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归纳并提出中药创新药物发现的5种途径:中药有效成分及其创新药物的发现、中药有效部位新药及其复方制剂的发现、基于经典名方的创新药物的发现、基于临床有效方剂的创新药物的发现和基于名优中成药的创新药物发现,并对以上途径的研究思路进行详细阐述;对中药创新药物的药学研究,包括生产工艺、化学成分、质量研究、质量标准、稳定性等研究内容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以供业内人士参考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浅谈中药复方药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中药复方的化学研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国家科技部倡导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正在深入开展,促进了我国中医药事业向更高、更新、更深入的层次发展。所谓中药现代化,即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阐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1.
中药及复方的功效基于实践而来,是方药临床作用特点和范围的高度概括及对人体医疗作用在中医学范畴内的特殊表达形式。网络药理学作为一种基于系统生物学理论以对生物系统多层次分析的交叉学科,已成为中医药研究中常用的虚拟筛选手段,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推动下逐渐发展完善。现代医学背景下,方药功效的概念模糊、缺少科学论证。如何阐释中药功效内涵,指导中医理论研究成为目前中医药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之一。该文从现代医学对功效的认识出发,探究使用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功效研究的可行性,并结合过去功效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探究其是否能代表方药功效的部分作用。汇总了现有功效研究适用平台与算法,从功效概念体现、靶点筛选、结果验证、功效网络的构建及避免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同质化等方面提出与讨论该领域研究思路及存在问题,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深入探究中药及复方功效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为中医药临床应用及中医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理论的核心问题。近年来,药对配伍研究已成为继拆方试验和正交试验之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又一重点取向。从复方中特定两味药的配伍形式——药对出发,阐述药对理论的历史渊源、药对的组成方式(包括四气配对、五味配对、归经配对、引经配对、毒性配对、升降浮沉配对、七情相合配对等),以及药对在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作用。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从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临床配伍应用等方面对药对的配伍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药对配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动物(小鼠)便秘模型的复制及其中药的治疗效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小鼠模拟了四种便秘的动物模型,比较了大黄、郁李仁、巴豆及温脾汤的泻下作用,说明中药药理研究根据中医理论可以模拟相应的动物模型,且容易得到与临床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血液流变学与心血管病联系紧密,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表现之一。本文综述了血液流变学和心血管病间的关系,及影响血液流变学的一些中药单味药及中药复方,可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以反流和烧心为典型症状的一种疾病,具有难治愈、易反复的特点,极大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命质量。其发生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精神心理因素影响,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其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控制症状、减少并发症为目标,采用抑酸药、促胃动力药等治疗,但疗效有限。而中药复方可以进行个体化、多靶点治疗,疗效得到了广泛的验证。现就中药复方治疗GERD的机制进行综合阐述,主要包括减少食管下括约肌一过性松弛、降低食管敏感性、减少炎症反应、缓解焦虑抑郁4大方面。  相似文献   

16.
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围绕着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中药创新药物研制的切入点应重点放在中医临床;组分组合和成分组合创新药物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但组分组合和成分组合不能替代饮片配伍;组分配伍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其目标是能够按照中医理论辨证用药,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适应证明确且针对性好,成分及作用机制相对清楚,质量稳定可控,能够产业化推广。组分配伍模式有从有效方剂的饮片配伍深入到组分配伍,直接组分配伍及单味药的标准组分配伍几类,组分配伍的作用方式仍然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调节。中药应该制定中药特色的质量标准,不应该一味追求和迎合国际标准;中药创新药物的服务对象应重点放在中国的老百姓。  相似文献   

17.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促进中药现代化。方法: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若干原则入手,分析了文献中关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两种错误观点,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与单味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关系、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其特征、系统学原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中能实现该复方功用并起主治作用的所有化学成分构成了该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有效系统,复方有效系统中的化学成分相互联系,具有不可分离性、相互制约性,表现出整体取效的特征,故在研究复方药效物质基础时,必须结合系统学原理,在建立中医学证候模型的基础上,以功用和主治为判别依据,逐一排除非有效系统成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治疗荨麻疹中药小复方筛选为示范,介绍建立小复方筛选的技术平台。小复方的初筛,充分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和组方原则拟定;对不同处方及不同制备工艺进行药效学评价,以确定最佳组合和最佳制备工艺;再用均匀设计法对选定处方进行不同剂量配比的药效学评价,最终确定后续开发的精选小复方。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治疗荨麻疹中药小复方筛选为示范,介绍建立小复方筛选的技术平台。小复方的初筛,充分利用“《普济方》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现代研究成果,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和组方原则拟定;对不同处方及不同制备工艺进行药效学评价,以确定最佳组合和最佳制备工艺;再用均匀设计法对选定处方进行不同剂量配比的药效学评价,最终确定后续开发的精选小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