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采用组分中药的研究模式,以发展构建中药组分库为核心,选取葛根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组分的分离与表征方法.应用工业色谱及相关技术,发展了高效的规模组分制备分离方法,获取了18个正丁醇部位的制备组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获取了18个组分化学指纹谱,与标准品对照,对组分进行了初步表征.  相似文献   

2.
以中药强极性组分、类组分、同系组分、微量组分为研究重点,采用新颖的分离表征策略和发展新型分离材料进行中药标准组分系统分离制备。发展硅胶基质的亲水性色谱填料分离中药强极性组分,以组合大孔树脂技术研究类组分,发展组合分子印迹技术分离同系组分,以差异化富集策略研究微量组分。同时,采用多模式、多柱色谱及其联用技术进行标准品的制备,建立标准品资源库,推动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药标准组分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表征是化学袁征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系统表征中药标准组分,采用了电喷雾电离源(ESI)、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的正负离子扫描模式,获取标准组分在统一分析条件下,不同表征模式中化合物的光谱、质谱信息。通过对不同标准组分中大量表征数据的比对和分析可发现和归纳色谱、质谱规律,用于不同药材的成分差异性研究,以及由系统制备得到的同种药材不同层次标准组分中成分与含量的变化,为制备成分的确定和高效制备条件及参数的优化提供基础。建立包含分析方法的标准组分色谱质谱数据库,结合色谱、质谱规律,实现已知化合物的搜索匹配与自动质谱解析;预测和发现结构类似的未知化合物,提高研究效率,加强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4.
中药标准组分系统分离制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中药强极性组分、类组分、同系组分、微量组分为研究重点,采用新颖的分离表征策略和发展新型分离材料进行中药标准组分系统分离制备。发展硅胶基质的亲水性色谱填料分离中药强极性组分,以组合大孔树脂技术研究类组分,发展组合分子印迹技术分离同系组分,以差异化富集策略研究微量组分。同时,采用多模式、多柱色谱及其联用技术进行标准品的制备,建立标准品资源库,推动中药物质基础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中药复方化学物质基础的研究和药效模型的建立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现代高效色谱方法及其技术对中药全成分范畴进行系统分离和分析,并结合药理实验,阐明起作用的主要组成或成分,进一步利用制备色谱重组,对这些组分或成分进行药效验证和配伍优化。  相似文献   

6.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复方化学物质基础的研究和药效模型的建立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本文利用现代高效色谱方法及其联用技术对中药全成分范畴进行系统分离和分析,并结合药理实验,以阐明起作用的主要组成或成分,进一步利用制备色谱重组,对这些组分或成分进行药效验证和配伍优化。  相似文献   

7.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表征是化学表征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系统表征中药标准组分,采用了电喷雾电离源(ESI)、大气压化学电离源(APCI)的正负离子扫描模式,荻取标准组分在统一分析条件下,不同表征模式中化合物的光谱、质谱信息。通过对不同标准组分中大量表征数据的比对和分析可发现和归纳色谱、质谱规律,用于不同药材的成分差异性研究,以及由系统制备得到的同种药材不同层次标准组分中成分与含量的变化,为制备成分的确定和高效制备条件及参数的优化提供基础。建立包含分析方法的标准组分色谱质谱数据库,结合色谱、质谱规律,实现已知化合物的搜索匹配与自动质谱解析;预测和发现结构类似的未知化合物,提高研究效率,加强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性。  相似文献   

8.
中药组分的系统化学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的化学表征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中药发展的现状,从组分的角度切入中药,提出了同系组分的概念,并从标准品表征,强极性组分表征,同系组分表征,多维多模式色谱分离及其联用表征和质量控制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进行系统化学表征研究的思路,力求实现对中药物质基础的揭示和中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全面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中药的化学表征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中药发展的现状,从组分的角度切入中药,提出了同系组分的概念,并从标准品表征,强极性组分表征,同系组分表征,多雏多模式色谱分离及其联用表征和质量控制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进行系统化学表征研究的思路,力求实现对中药物质基础的揭示和中药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全面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中药组分选择性分离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药组分的特点和分离的难点,以及目前分离材料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提出了中药组分选择性分离材料的总体研究方案。以高效、高选择性为目标,研究硅胶、聚合物、膜基质表面化学修饰方法,引入功能基团,开发新的选择性分离材料,逐步实现分离材料的自主创新、高品质和国产化,并应用于中药组分、成分或有害物质的高效、高选择性分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镇静安神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检测方法。方法对中成药中常见添加的10种化学药品,建立等度HPLC-DAD方法对样品进行分离测定。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乙腈-体积分数0.5%甲酸pH(2.8±0.1)(30∶15∶5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同时进行DAD全波长扫描;然后建立UPLC-MS/MS方法对HPLC-DAD的结果进行确证。结果相关分子离子峰特征碎片离子明显,并在数批镇静安神类中成药中检出非法添加的化学药品成分。结论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检测镇静安神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方剂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近10年来,研究者从药效、药代、药效药代结合等多个角度开展复方配伍规律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但由于中药效应组分复杂多样,以及在复方中的作用、在体内代谢以及组分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少合理且公认的复方配伍示范方法.本文在综合复方配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基于复方有效组分药效-药代(PD-PK)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开展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思路与实践,以期对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及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刘惠  宋娇  林俊芝  苏娟  柯秀梅  仇敏  杨明  张定堃 《中草药》2024,55(5):1751-1760
苦味成分不仅是中药主要的呈味物质,也是重要的药效物质。但由于中药苦味成分的多样性与结构相似性,苦味成分的靶向分离与示踪难度大,单一苦味成分与中药整体呈味特征有偏差,使很多中药苦味成分仍有待深入解析。通过对传统的逐级分离与分析方法进行总结,介绍了推测苦味来源、定位苦味部位、鉴定苦味成分、验证苦味成分等研究方法;梳理了基于本草学知识、基于苦味成分结构相似性、基于苦味受体结合等苦味成分发现策略及数据挖掘、计算机辅助、生物靶向定位等新技术;提出了谱-味关联分析等苦味成分发现新思路,为更加快速、精准地发现中药苦味成分,推动中药苦味成分解析进程。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药作用的整体性、成分和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化学成分(群)作为中药及其复方制剂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因此,采用多种方法分离分析中药及其复方中的化学成分一直是中药治病防病研究中一个有待解决的关键重要问题。传统方法存在操作繁琐、耗时耗事、浪费溶剂和样品的不可逆吸附等缺陷,并且分离过程中无法给出药理参数的基本信息,因而无法对活性成分进行高效准确定位。近年来从细胞层次研究药物成分与受体的结合为中药活性成分的筛选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目前研究二者相互作用的方法之一—细胞膜色谱法(CMC),将现有色谱及质谱技术、细胞生物学与受体药理学结合起来,能够正确反映活性部位、活性成分与细胞膜及膜受体的相互作用,对复杂中药体系中有效部位筛选、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高通量筛选具有独特优势。该文综述了CMC的原理、特点、中药活性成分筛选领域中的细胞膜模型及其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今后研究方法和未来的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为CMC在中医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Danshen is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Separa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components have been widely investigated. However, the systematical two dimensional liquid chromatography (2D-LC) methods have not been developed to comprehensively separate and characterize its components. Objective: In this work, double off-line 2D-LC methods were aimed to develop for the systematical separation of compounds from Danshen. Methods: Using 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the Danshen extract was divided into a medium-polar fraction (Sample I) and a weak-polar fraction (Sample II) according to their polarities. Based on reversed-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PLC) and hydrophilic interaction liquid chromatography (HILIC) modes, a 2D-HILIC × RPLC system and a 2D-RPLC × RPLC system were designed for the separation of Sample I and Sample II,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reversed-phase and HILIC columns selectivities characterized in our previous reports, ZIC-HILIC and XTerra C18 were employed to build the 2D-HILIC × RPLC system and Click TE-CD and XTerra C18 for the 2D-RPLC × RPLC system,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2D-HILIC × RPLC and 2D-RPLC × RPLC systems exhibited excellent orthogonality for the separation of Sample I and Sample II, respectively. Their orthogonalities were 88.42% and 63.24%. Based on these double 2D-LC systems combin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at least 200 compounds were found and 33 compounds of them were identified, including 16 phenolic acids and 17 diterpenoid quinines.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se two off-line 2D-LC methods are effective for the s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onents in Danshen  相似文献   

16.
中药组分多元释药系统是多组分、多成分制剂体系,如何评价其多元化的释药行为一直都是中药制剂现代化面临的考验。该文通过对银杏内酯组分释药单元中各代表性成分释药的研究、释药行为相似度分析以及采用权重系数法对多成分的释药曲线进行整合,希望可以为中药组分制剂的释药评价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中药种类繁多,药材产地广,中药复方制剂由多种中药材组成,成分复杂,普通的分离方法效果差,而高效毛细管电泳兼有电泳和色谱技术的双重优势,具有高效、高速、高灵敏度、高自动化等特点,可进行区分真伪、产地及药材有效成分的分离等工作。高效毛细管电泳能对多种成分同时进行测定,已成为控制中药或天然药物质量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详细介绍了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为扩大其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中药化学研究日趋关注微量成分、新成分的分离和鉴定,而其生物活性如何、是否具有开发价值等问题,往往止步于其量微难得。现有的制备型HPLC,工业色谱等设备经济性差,难以胜任实验室规模的制备,如何突破该瓶颈的制约,是中药研究能否深入的关键之一。结合本实验室的经验,本文介绍一种高效、便捷、廉价的传统分离技术——真空柱色谱法,尽管它已广泛应用于制药、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但缘于该技术诀窍缺乏系统披露,对于初涉中药研究领域的学生或科研工作者来说,大量制备目标化合物仍是一种挑战。本文结合实例,在简述真空柱色谱特点、原理、操作要点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该技术在新化合物发现、已知化合物快速制备中的应用,并介绍应用该技术进行制备过程中的实验室分离策略。  相似文献   

19.
饮片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体,随着中医用药现代化,中药配方颗粒逐步发展并初具规模。虽有中药注射剂、口服液等的加工形式,但只占中药市场的少部分,并以内服为主。而脂溶性成分口服时,溶出受限,吸收相对较少,且具有刺激胃肠道的副作用,造成患者耐受性低。虽有水提、醇提等加工制成的外用制剂,但多为粗制剂,且剂量随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脂溶性成分的浪费。而中药的脂溶性成分大多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如五味子乙素、丹参酮、绿原酸甲酯等,但却没有合适的药用形式。若想"药"尽其用,就必须对中药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在提取、分离和收集工艺均相当成熟的基础上,研发以脂溶性成分为主的,药理药效确切的,又利于其吸收的药用形式。中药精油具有抗衰老、抗痴呆、抗氧化等多种活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药妆、保健品等领域。但单方精油作用有限,配伍既可增强药效、降低毒性,也可扩大精油应用范围。因此,可将中药配方精油作为中药入药新形式,并以外用为主、内服为辅,以弥补中药外用多为粗制剂、剂量随意的不足和内服吸收少、刺激胃肠道的劣势,满足临床用药需求,更快、更准、更好、更强地发挥脂溶性成分的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