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医辨证论治的数学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逻辑是层次极高的逻辑。建立阴阳五行逻辑公式体系,用数学方法研究中医辨证理论,探讨解决中医界几千年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中医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任何一门科学缺少了数学这一工具便不能确切地刻划出客观事物变化的状态,更不能从已知数据推出未知数据来,因而就减少了科学预见的可能性,或者减弱了科学预见的精确度”。作者应用数学方法表达中医辨证论治,使得中医理论问题得到显著简化。限于篇幅,本文略去了大量的数学推导,仅就建立阴阳五行逻辑公式体系进行讨论。应用该公式体系不仅可以对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严格的论证,使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得到逻辑上的证明,而且可以由一脏或一腑的盛虚推出适用的中药,从而使诊断治疗规范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中医几千年临床实践是其科学性的有力佐证,所缺少的是逻辑检验,阴阳五行数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应用阴阳五行数学不仅可以对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严格的数学论证,并从逻辑检验的角度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而且可以反推出中医经典处方,从而为中医的创新开辟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3.
中医几千年临床实践是其科学性的有力佐证, 所缺少的是逻辑检验, 阴阳五行数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应用阴阳五行数学不仅可以对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严格的数学论证, 并从逻辑检验的角度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而且可以反推出中医经典处方, 从而为中医的创新开辟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从逻辑上看,属于"准科学"。渗透逻辑初步实现了中国传统逻辑的现代化、科学化,可以成为创建现代中医科学理论的思维工具。本文认为中医理论现代化的途径就是创建"预防/治疗/康复医学"。  相似文献   

5.
数学思维是中医学重要的原创思维模式之一,是《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特别是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理论的核心思维模式,贯穿于藏象经络、病因病机、治疗养生等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在中医学中数学思维主要有3个方面的运用:①以数理哲学建构中医理论体系;②以数学方法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③运用数学思维指导临床治疗.中医数学思维模式启迪我们,应引入现代数学方法认识人体生命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6.
秦建增  王志远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0):1005-1006
目的:从生命编码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医理论体系。方法:以中医阴阳为中医的编码符号,用计算机“01”数字语言,从生命编码角度解构和重建中医理论。结果:完成了中医阴阳五行和五脏的数字编码。结论:在解剖学尚未建立起来的历史时期,中医学没有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而是采用了类似现代生物信息学用信息编码的方式来认识生命现象。中医学是用阴阳作为编码符号编码出的一套生命理论体系,中医的阴阳理论体系与计算机中“01”的二进制逻辑关系非常近似,可以用计算机二进制数字语言对中医理论进行解构和重建,实现采用现代科学语言阐述传统中医理论,使之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7.
世界科学的演进过程,产生并发展了数学;同时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又离不开数学基础。中医理论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自然应该有其数学科学基础,其发展同样离不开对其理论体系数学内涵的挖掘与应用。对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内容证候理论的数学内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证候复杂结构呈现出的是"点集拓扑结构",彰显出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数学科学基础,这为中医理论的现代语言阐释提供了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如何将数学方法应用于现代中医药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中医药学理论中充满了数学语言和思维,在2000多年前就广泛地运用数学方法来建造它的理论体系,并在辨证论治中得到了实际应用。早在《内经》时期,许多医学家在阴阳五行学说指导下,将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等医学内容,同那时最先进的科学思想,包括天文学、地理学、物候学、数学、社会学、人文学、心理学,以及时间学、气象学等科学理论相结合,提出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强调天人相应,具有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的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为中医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理论现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  相似文献   

9.
高国峰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278-2279
任何一种理论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使思维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中医理论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映自然、人体和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就是因为中医思维遵循了一定的逻辑规律。通过研究发现,逻辑方法的运用遍及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经典著作以及中医教学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推类辨物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和藏象学说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五行配物中的类辨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石,构建藏象理论的基本方法是取类比象。对中医理论中有关类辨材料经过考辨,拔乎其萃后清理出主要类辨方法,之后运用计算机聚类技术证实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利于中医古代循证医学数据的挖掘和中医临床类辨能力、管理工作者决策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尽管5000多年来阴阳五行说(即阴阳和五种元素-人体的子系统)一直是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但本质上阴阳五行说主要来自于人们的日常分析和经验,缺乏正规的科学依据。我们基于两极学说提出了一种阴阳五行的均衡/非均衡计算模型。文中我们阐述了该阴阳五行动态系统,以便于构建和验证均衡和非均衡条件。计算机模拟均衡和非均衡序列的实验表明,这种新方法可以给传统中医提供诊断决策支持。因此,这种基于均衡的方法给传统中医、气(生命力)、气功、经络(针刺通道)、草药医疗等领域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唯一的科学依据。同时,该方法还为现代基因组学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阴阳细胞网络架构,这样的话人们就可以解释细胞序列中普遍存在YY1蛋白质的常规机理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医诊断量化研究的进程与症结,通过对中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理论与人体功能态模型涵义的深入分析与阐述,认为中医诊断量化研究的途径应以中医学本身的方法论与认识论作为基础,所有的中医科学研究要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现代科学方法。将定性与定量的研究结合起来,并把量化了的每一种信息放进人体功能态模型内进行定性归位,放在整体内去考量,才能和中医的临床相结合,才能符合中医的理法方药,才有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医理论承载的"哲学元素"潜在着精确的数学模型;中医理论用统一的思维模型、数学模型、及数学模型公式,研究万物演化共性规律;奇数类演化律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五官演化只是同源生命以五行思维模型演化的一个普通例证,其余生命结构单元演化同样适应模型中医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五行学说是传统医学理论的核心,也是辩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但有人认为传统五行学学缺少定量依据。本文首次通过定量计算生命动力元素分布的群子统计力学参数的方法,把人类器官和组织大体分为八大类型。定量地考察了中国传统五行学说与量子(群子)统计力学理论参数之间关系,从而定量地考证了中医学上的五行学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建立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阴阳五行学说探源求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阳五行学说源于先秦天道自然观,阴阳概念与日照及时空相关,阴阳学说的本源是日照强度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客观实际,五方观是五行说之滥觞;五行代表了五种基本程序,阴阳五行学说与古天文学相关,它以时空为核心;五行分别隶属于阴阳,亦可谓是五方,四时的代名词,阴阳五行学说曾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中医基础理论系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对近代,现代科学的发展亦颇有借鉴意义,是值得批判继承的。  相似文献   

16.
“象”诊察是中医诊查的关键手段,象思维则是贯穿整个辨证论治过程的主要思维模式.“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而知行合一是象思维的基本要求.象思维在中医学中应用广泛,贯穿了中医学诸多方面,无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气、阴阳、五行、藏象病机,还是中医临床基础中的诊断、治则、方药等.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和模糊性的特点,要...  相似文献   

17.
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中医药治病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以方剂为载体,注重整体,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的思想符合现代治疗学的发展趋势。然而传统中医药缺乏对药效物质的微观分析和作用机理的科学阐释,成为影响中医药迅速发展的瓶颈。因此,以复方丹参方为范例,从方剂的配伍配比、作用机理、药效物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证实了复方丹参方多组分、多靶点治疗心血管病假说的科学性,而且为经典处方的二次开发提供了一种模式。本项工作将丰富现代药物治疗学,促进方剂配伍的科学诠释,开拓中药新药创制新思路,构建创新中药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医药治病的原则是“调整阴阳,以平为期”。以方剂为载体,注重整体,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的思想符合现代治疗学的发展趋势。然而传统中医药缺乏对药效物质的微现分析和作用机理的科学阐释,成为影响中医药迅速发展的瓶颈。因此,以复方丹参方为范例,从方剂的配伍配比、作用机理、药效物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证实了复方丹参方多组分、多靶点治疗心血管病假说的科学性,而且为经典处方的二次开发提供了一种模式。本项工作将丰富现代药物治疗学,促进方剂配伍的科学诠释,开拓中药新药创制新思路,构建创新中药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