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索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的共性规律及个性差异比较研究的内容及方法.方法:利用课题建立的名老中医数据仓库,针对不同主题,通过设置病例数据的范围,利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实现对不同名老中医共性及个性经验的知识发现.结果:发现了名老中医运用某些治法、方剂及药物的特点得出了不同名老中医针对中、西医疾病的异病同治规律,从而总结出不同老中医临床经验的共性规律及个性差异.结论:比较名老中医经验的异同,有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医个体化医学的核心内涵,发现其共性规律,明确个性经验产生的原因,为今后开展验证性研究,形成更加科学的中医经验理论提供了基础.同时,为后学者博采众长、学习和汲取多位名老中医经验提供了示范,对促进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名老中医成才经验总结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出生的一代名老中医,在中国医学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接古代、传承当代的重要作用。文章从81位名老中医学习动机、传承模式、读书学习方法、中医临床实践、治学态度等几个方面总结了他们成才的一些共同经验,从中挖掘其所具有的共性因素和规律,可为中医后学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有着学术思想独到、临床疗效突出的名老中医为对象,结合数据处理方法,采集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研究其临证经验;分析发现名老中医临床治疗取得疗效的共性规律和个人特色临证经验,可促进中医学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模式,探讨研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数字化平台的可行性。方法:基于真实世界中医临床科研范式,研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数字化平台,对名老中医临床病历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处理,分别建立名老中医的临床病历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和点式互信息分析等进行数据挖掘,并采用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法解析结果,总结经验。结果:有效病例共计2688例,4845诊次,共分析9位名老中医的病种11个;使用多维数据检索工具发现各疾病证型、方药治法分布情况;使用关联规则发现大量症状、诊断、药物、疗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复杂网络发现有效方及药组药对。结论:应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及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数字化平台,以中医诊疗过程各因素为切入点,从不同角度总结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5.
名老中医是中医学术造诣较深、临床水平较高的群体。近年来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呈现方法多元化、成果丰富化特点,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逐渐向现代智能模式转变。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名老中医的活态传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术语规范、辨证体系框架建构、名老中医智能传承云平台建立、社会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入手,提出以状态辨识原理为核心构建名老中医经验智能传承系统模型,可为解决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的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传承、社会化推广应用等共性技术难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以两位名中医为例,探索不同名中医治疗肺癌用药经验的共性规律,为名中医治疗肺癌的经验总结与传承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基于复杂网络算法,对两位不同的名中医临床电子病历进行挖掘分析,找出其辨证与用药经验的共性规律。结果 发现了两位名中医对肺癌的辨证分型的共性之处为气阴两虚、痰瘀郁肺、痰瘀互结;针对不同的证型,两位名中医常用中药的共性之处为北沙参、南沙参、麦冬、天门冬、太子参、炙僵蚕、炙鳖甲、半夏、生薏苡仁等。结论 借助复杂网络算法,本研究构建不同名中医的“证-证”和“证-药”复杂网络,通过分析不同复杂网络图谱的相似之处可以挖掘分析不同名中医治疗肺癌用药规律的共性特点,对当代名中医经验总结与传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整理、继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发展中医学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儿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本研究是运用结构化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方法,根据"证-法-方-药"分析数据挖掘结果,并配合对刘弼臣教授的深度访谈,及其亲自参与总结而成。由于现代疾病症状及药物加减等变化,只有采取"人机结合、以专家为主"的有效方法,才能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整理更加全面,为中医特色的挖掘、规律的总结、问题的发现等提供技术和方法学上的支持。本文介绍的利用数据挖掘所得结果基本符合刘弼臣教授临证学术思想,总体上可以反映刘弼臣教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规律。  相似文献   

8.
整理、继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发展中医学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儿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本研究是运用结构化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方法,根据“证-法-方-药”分析数据挖掘结果,并配合对刘弼臣教授的深度访谈,及其亲自参与总结而成。由于现代疾病症状及药物加减等变化,只有采取“人机结合、以专家为主”的有效方法,才能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继承整理更加全面,为中医特色的挖掘、规律的总结、问题的发现等提供技术和方法学上的支持。本文介绍的利用数据挖掘所得结果基本符合刘弼臣教授临证学术思想,总体上可以反映刘弼臣教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规律。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中医院为全面继承全国名老中医的经验,率先推出了开放式名老中医工作室,采取“集体带、带集体,一代带二代,跨地区跟师”的模式,搭建起了名中医的共性平台。这一模式克服了以往以某一名老中医命名的工作室只能独立带徒,学生受带教老师学术局限的影响,不同老中医继承人之间缺乏学术上的交流和融会贯通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光明中医》2021,36(16)
目的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对名老中医付义治疗头痛的用药规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其用药经验。方法 将2019年1月—2020年7月就诊于名老中医付义国医馆门诊头痛患者处方资料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中,采用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如复杂系统聚类等,对名老中医付义治疗头痛用药规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筛查出的120张头痛处方,经过分析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及使用频次,得出4个新方和10个药物核心组合。结论 名老中医付义治疗头痛多用活血化瘀、平肝熄风之品。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从中探索名老中医付义治疗头痛的临床用药规律,为总结名老中医经验开辟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是延续中医药事业的根本途径。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中医药发展中至关重要,其传承模式也随着时代发展而逐渐多元化。然而,大量隐性知识存在于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极大地增加了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难度。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在现代医学诊疗中已有了初步应用,它可以拓展人类局限的数据存储和计算分析能力。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中医传承模式,可以深度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本文主要介绍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现状,探讨并展望人工智能在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中的应用以及前景。  相似文献   

12.
名老中医是将中医药基本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医疗实践相结合,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典范。采取恰当的传承研究方法对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尤为重要。本文从熟读经典、踏实临床、跟随名师及总结医案4 个方面论述了名老中医黄永生教授经验传承方法,希望在传承过程中,努力结合名老中医本身的学术特点及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创立更多、更好的传承经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贵阳中医学院名中医为例,研究和探讨贵州近现代名中医的临床经验方心得、方义。方法:运用方剂学、中医临床基础和人物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临床适应病证、方药组成和方义探讨三个维度介绍贵州名中医的临床用方思路。结果:各位名中医的临床思路和擅长诊治病证各不相同,有以经方加减为主者,有以合方化裁为主者,有以中西医结合临床遣方用药者,流派纷呈。结论:贵州近现代名医经验丰富,但系统研究较少,流派研究更是缺乏,未来总结名医经验,探讨学术思想的传承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14.
名老中医既是医学卫生事业一线的战士,也是培养优秀中医人才的良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也要面向现代化,进行必要的改革,其中提高中医本科教育水平迫在眉睫。本文主要讨论名老中医对现代中医本科教育的推动作用以及浅谈如何促进名老中医推动现代中医本科教育。  相似文献   

15.
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凸显中医药的诊疗特色和优势,是学术创新的重要源泉,而名医学术经验之精华集中反映于医案之中。医案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医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在中医的学习、临证、科研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承启作用。医案内容丰富、传承久远、覆盖广阔,是中医记录、解析个案的诊疗全过程的、叙议结合的传统临证文本,具体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而病历是医务人员对患者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进行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活动过程的记录,是按规定的格式和要求书写的患者医疗健康档案。病历是资料性的,是用于查阅、追询的医疗文本;而医案是学术性的,在收集诊疗重点内容的同时,经过整理提炼形成的,常有按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用于总结和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病历是基础,属于数据范畴,而医案是病历的升华,具有知识的特点。本研究结合近三十年来名老中医传承项目成果,提出医案整理可促进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促进有效方药发现和成果转化、促进形成创新理论、用于临床决策支持等,名老中医医案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有信息不够完整、记录不规范、有叙无议、溯源性不够,循证证据不足、无法支持高水平的成果转化等。应对策略可采用政策引导、加强管理,加强规范化建设,加强方法学研究、提高科研转化,以及构建行业共建共享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中医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是传承中医防治疾病方法和手段的核心内容.从中医组方用药规律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进程两个方面入手,总结中医组方用药规律研究的相关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的用药经验传承方法与计算机辅助的数据挖掘方法相结合将是中医组方用药规律研究和创新的发展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一方面仍需重视传统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方法,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经验加以总结和传承;另一方面,创新相应的快捷、方便、实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尤为重要.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将已有挖掘分析方法加以集成开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为中医组方用药经验的传承提供了便利的有效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名老中医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该文从构建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著作文献数据库中提取1 274例慢支病案和临床经验,先用Lantern 3.1.2(孔明灯)隐结构分析软件构建药物的隐结构模型并进行隐类诠释,再用SAS 9.1对药-药、药-症、药-证等不同字段间进行关联规则挖掘。通过挖掘发现1 274例慢支病案常用药物甘草、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物类型止咳平喘药、补气药、清化痰热药,药味甘、辛、苦,归肺、脾、胃经,药性温、平、微温,常用有名方有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二陈汤;构建一诊147种药物隐结构模型得到44个隐变量,88个隐类,7个综合聚类模型;药-药二联有9组、三联50组、四联89组;对297例有两诊的病案经过诊次间的用药比较,得到药-症关联24组,二诊减少的药物有麻黄、苦杏仁、半夏等,增加的有茯苓、白术、党参等;药-证二联有20组,三联8组;对一诊前83位症状和前96味药物建模得到50个隐变量,101个隐类。名老中医治疗慢支时常用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性偏温、偏甘,刚柔并济,归肺、脾、肾经;常用药组有白术和茯苓,细辛、五味子和半夏,茯苓、党参、半夏和陈皮。药症(证)关联有麻黄、苦杏仁、桂枝和痰少,半夏和外寒内饮证、痰浊阻肺证、肺脾两虚证,苦杏仁和痰浊阻肺证、痰热蕴肺证、风寒犯肺证。隐结构模型可量化中医隐性知识,首次扩展至药物、药症层面,量化出不同变量在同一组数据中所处的主、次、兼地位。该研究得出的名老中医辨治慢支的规律对临床诊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数据来源、分析方法、挖掘结果相对可靠、客观,可为其他疾病辨治规律的挖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究全国名老中医汪受传教授学术思想。方法:对汪教授主持完成的病毒性肺炎临床研究数据源进行关联规则运算,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开展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病毒性肺炎中普遍存在热、郁、痰、瘀病机病理。并且,四者相互转化,互相影响,其中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的概率,治疗前后相互关联的频繁项集及其相互作用的概率也不相同。结论:汪教授论治病毒性肺炎的学术思想主要是热郁痰瘀相关病机理论,这也是病毒性肺炎急性期中医基本病机病理的概括。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具有深入挖掘和系统提炼的裨益作用,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医医案承载了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医案的研究是促进中医药学科发展、切实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的智库资源。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中医医案中海量的数据,需要合理运用这些数据去挖掘出其中隐藏的知识、思想内涵及用药规律。最传统的中医病案数据分析方法为领悟式分析方法,因个人的水平以及研究目的不同,导致结论的主观性较强,比较费时,研究结论推广性相对较差。而一般的统计学方法就是建立医案数据库或进行简单的症状、药物频次分析,如何从海量的病案数据中快速发掘出医家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就需要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并且需要融合数据库、人工智能、统计学、知识工程、信息检索、高性能计算机以及数据可视化等。本文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除个人领悟式分析方法,又介绍了频数分析法、多元(因素)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来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为进一步整理和继承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提供研究方法与思路。更深层次地挖掘隐藏在中医医案中的各种规律,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和临床,体现中医医案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