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蛋白质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与中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蛋白质组学可以高通量地在整体水平上研究证实质的物质基础和中药的抗病分子机制,为中医治疗和中药新药开发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目前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中医疾病和药物抗病分子机制研究和免疫机制实验研究的新工具,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蛋白质组学在中医学研究中的不断深入将为系统医学在中医药研究的应用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是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全身慢性代谢疾病。蛋白质组学从整体蛋白质的水平,更深入地发现和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现在在中医药研究中已有较多应用。本文对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研究应用进行综述,包括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筛选验证,以及相关中药药理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医有关糖尿病的病机理论以及中药作用靶点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深化中医药干预糖尿病研究。  相似文献   

3.
化学蛋白质组学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借助现代化新理论和新技术诠释中药的科学内涵,是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化学蛋白质组学是利用能够与靶蛋白质发生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化学小分子来研究和探测蛋白质组的技术。本文综述了化学蛋白质组学在中药有效成分筛选、靶蛋白质的发现、中药协同作用机制研究和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对该技术指导下的中药现代化研究进行了初步探讨。化学蛋白质组学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深刻揭示中药的科学内涵,指导中药新药研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相似文献   

4.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是比较细胞在不同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蛋白质表达的异同,对相关蛋白质进行分类和鉴定,目的在于寻找到具体的分子靶点。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液相色谱、质谱、生物信息学、Western Blot以及免疫共沉淀等技术,进行蛋白质鉴定、翻译后修饰、蛋白质功能确定等研究。中药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调控作用来系统纠正疾病造成的机体失衡。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可能获得中药作用的分子靶点,探讨其在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本文主要综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药药理研究中的应用,分析了研究中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其病程可长达20-30年。中医治疗慢乙肝有特定的优势。慢乙肝中医证候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是了解慢乙肝不同证候及证候间的分子标签、发现生物标志物和中药作用靶点的有效途径。本文就目前蛋白质组学方法应用于慢乙肝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常见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慢乙肝不同证候,包括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虚证、脾胃湿热证型以及证候之间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相关研究,旨在为慢乙肝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提供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筛选患者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作为分子标志物,可了解其发病机制,协助诊断和治疗。中医证候蛋白组学在以蛋白质组学阐释中医证实质、筛选特异性诊断标志物等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候蛋白组学研究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药作用靶点研究是中药研究者用现代化科学语言阐明中药作用机制的重要环节。但由于中药有效成分发挥作用时的复杂性使这一研究任务充满挑战。蛋白质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整体角度研究生物体内的特定蛋白质,显著提高了中药作用靶点发现的效率,在中药作用靶点研究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蛋白质组学在中药作用靶点研究中技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化学蛋白质组学、差异蛋白质组学和定量蛋白质组学,并举例说明了上述3种技术方法在中药作用靶点研究中的应用,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历经千年的传承,中药的有效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已毋庸置疑,但是其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的作用特点给作用机制的研究带来困难,阻碍了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蛋白质组学技术是从整体的角度分析细胞内动态变化的蛋白质的组成与活动规律,与中药的"整体观"和"动态观"不谋而合,为阐明中药作用机制带来了曙光。近年,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该文系统的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的核心技术,并着重综述了近几年蛋白质组学在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和中药单体化合物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复杂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影响因素之一,其病因是多系统、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西药降压效果显著,但在显著降压的同时,药物副作用的出现使高血压患者抵抗。中药治疗高血压不仅可有效平稳降压,还可改善症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半夏白术天麻汤是中医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的主要方剂之一,因其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毒副作用小而在临床应用广泛,但其降压机制尚不明确。以蛋白质组学为切入点,运用现代科学语言从分子水平阐释中药作用机制,探究高血压痰湿壅盛型发病机制及半夏白术天麻汤降压分子机制,为中医药从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4):826-828
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部分学者发现单纯用基因来解释生命与疾病的本质大受局限,于是兴起了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热潮。在蛋白质组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蛋白质组学技术运用于肝病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它已广泛运用于病毒性肝炎、肝肿瘤、肝纤维化、肝硬化等的研究当中。同时它也逐渐成为中医认识肝病本质的重要手段。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我们可以探究肝病证型与蛋白质组学表达特点的关系,中药药物的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等。这些研究让中西医找到结合的切入点,为中医认识肝病,治疗肝病找到确切的物质原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系统生物学在中药复杂体系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已经获得了中药研究者的认可。在后基因组时代,蛋白质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蛋白质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也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实例。作者在近年来部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技术及蛋白质组学在中药复杂体系研究中的应用思路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蛋白组学技术的兴起,为大肠癌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对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和分析,以期为大肠癌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蛋白组学”、“大肠癌”为关键词在SinoMed、知网、维普、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近年的文献。结果 本文从“辨证”、“论治”两个角度对蛋白组学的大肠癌中医药研究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蛋白组学整体的、系统的解析生命过程的特点与中医药“整体观”、“动态性”的理念贴合,使得传统中医药治疗大肠癌的“微观”机制研究多了一层重要的技术支持,更好的服务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3.
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最终执行者,是理解生理、病理和药理作用机理的关键。蛋白质组学是分析一个基因组、一种生物或组织或细胞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学组技术和策略为复杂的中医证候学说和方药体系研究带来了希望,为中医药现代化及深刻系统的理解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物质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4.
蛋白质是生命功能的最终执行者,是理解生理、病理和药理作用机理的关键。蛋白质组学是分析一个基因组、一种生物或组织或细胞表达的全部蛋白质。蛋白质学组技术和策略为复杂的中医证候学说和方药体系研究带来了希望, 为中医药现代化及深刻系统的理解中医药作用机理的物质基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5.
中药蛋白质组学研究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蛋白质组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有许多较为成功的实例。作者回顾了前人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中药复杂体系的研究工作,并提出建立一门专门针对中药研究的蛋白组学,即中药蛋白质组学。该文对中药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策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综述和思考,希望为从事中药蛋白质组学研究者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6.
王露露  李冰  王圳伊  张晶 《中草药》2020,51(19):5053-5064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建设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使中药在防病和治病中发挥独特优势是现今关注的焦点。中药具有"多组分、多效用、多靶点、整体调节"作用特点,仅从"局部观"研究中药不足以揭示其内在本质,故"整体观"的研究思路势在必行。系统生物学是从整体视角认识生物体的研究技术,与中药"整体观"研究思路不谋而合,故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药研究策略具有高度可行性。综述了系统生物学的主要技术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微生物组学、多组学联合以及网络药理学技术在中药成分、药理和毒理、基源鉴别、栽培与遗传育种方面研究中的应用概况,以期为基于"整体观"思路的系统生物学研究策略在中药中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这与中医药辨证论治、整体观的理念相符。近些年来,依托于核磁共振和质谱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策略逐渐在中药质量控制和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代谢组学研究平台、数据处理方法,以及代谢组学在中药质量控制、抗菌及抗炎作用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代谢组学技术今后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