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在经皮椎体成形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1]。PKP是经皮向压缩骨折椎体内灌注骨水泥,增强椎体的强度和硬度,稳定骨折椎体,并部分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减轻疼痛,矫正后凸畸形,它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疗效显著等优点[2]。术前认真准备、术中正确有效的措施,对防止术中骨水泥渗漏及穿刺损伤椎体周围组织,保证手术成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王辉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2):1852-1854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应用经皮穿刺和骨水泥技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椎体转移性肿瘤或椎体类肿瘤的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方式,最早由法国医生Galibert和Deramond应用于经皮穿刺椎体注射骨水泥治疗C2椎体侵袭性海绵状血管瘤[1]。其利用骨水泥在病变椎体内的填充及骨水泥凝固时的热效应达到恢复椎体强度、刚度及止痛的目的,而骨水泥则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与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椎体成形术组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感染、血肿、神经根损伤及相邻椎体骨折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1年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VP和PK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均可获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微创特点.PKP可有效纠正后凸畸形、大大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较PVP安全性高,但费用较高;PVP操作相对简单,费用低廉,但骨水泥渗漏率相对较高.临床上应结合多方面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廖泽良  樊健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4):2137-2138
自1987年Mouret完成了第一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1]后,微创的概念逐渐成为当今外科治疗的理念,随着技术的成熟及设备的更新,1991年Fletcher和Stoker等[2]报道了腹腔镜下经胆囊管途径胆总管探查术及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腔镜下脾脏切除、直肠癌根治、胃肠手术等微创手术范围逐渐扩展,证明微创治疗的理念逐渐被人们及外科医生接受,外科传统手术理念被打破,微创外科已成  相似文献   

5.
经皮椎体成形术是近年发展的微创脊柱外科新技术.该技术通过球囊扩张,在椎体内形成一空腔,使手术者能在低压力下注入黏稠度较高的骨水泥,恢复椎体高度,纠正病椎的后凸畸形,即刻稳定病椎,有效解决由老年性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脊柱转移瘤、脊柱多发性骨髓瘤等椎体病变引起的剧烈疼痛.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1],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安启萍  谢永萍 《贵州医药》2008,32(2):188-189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是一种在影像增强设备的监视下,利用微创技术将骨水泥等生物材料经皮脊椎根注入椎体,以恢复其高度,增强病变椎体抗压强度并改善功能,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和变形,控制肿瘤生长,以减轻患者疼痛的治疗方法[1,2]。我院自2005年7月至2  相似文献   

7.
孙发运  陈红梅 《安徽医药》2013,17(7):1169-1170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术中骨水泥渗漏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方法分析2007年10月—2012年12月在该科行PVP或PKP的125例椎体压缩骨折其中26例出现骨水泥渗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骨水泥渗漏原因。结果骨水泥渗漏与很多因素相关,从术前的病椎情况评估到术中的穿刺、注射,适应证选择,熟练准确的手术操作,完善的影像学监测等。结论尽管椎体成形术的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会带来诸多问题,但应用在椎体压缩性骨折中具有立刻止痛、早下床活动,减少长期卧床带来其他并发症等明显优势,应该深入研究以便更广泛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1984年,法国的Deramond(1)等根据外科手术填塞骨水泥的经验,首先采用了经皮穿刺椎体后注射骨水泥治疗1例C2椎体血管瘤,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镇痛效果,从而开创了经皮椎体成形术(pere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先河,并迅速在欧洲推广,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e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在PV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脊柱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8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采用保守治疗,B组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B组治疗后VAS评分、OD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适合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0.
李国奇  李丽娜  侯宝琴  张静婷 《河北医药》2010,32(24):3529-3530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是目前用于临床椎间盘突出微创治疗有效方法之一,其最早于1984年由Choy提出PLDD概念,并于1986年成功地用于临床[1]。近年来随着半导体激光的发展,PLDD技术在国内外广泛地得到推广[2]。我院自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应用半导体激光汽化减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共计34例,共42个椎间盘,3月后随访3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粘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系统对5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Oswesty功能评分、椎体前中柱椎体平均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随访时患者各项指标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或<0.01);各项指标在术后随访时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6例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总渗漏率为8.22%,均无特殊不适和神经症状。结论应用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系统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取的较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输尿管结石是临床泌尿外科常见病之一,好发于中壮年,发病后常出现疼痛、血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生活质量[1]。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该病治疗的微创方案已逐渐成熟、完善,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与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FURS)成为临床治疗输尿管上段复杂性结石的主要手段,但在治疗时该如何选择何种方案仍存在较大争议[2,3]。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FURS与PCNL治疗输尿管上段复杂性结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分析脊柱微创手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分别进行常规治疗与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通过常规传统方法和脊柱微创手术法作对比,治疗组的优良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安全性高。结论脊柱微创手术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间到我院行PVP治疗的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老年患者共12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高粘度骨水泥,对照组60例患者采用低粘度骨水泥,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术中骨水泥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椎体前缘、中线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水泥静脉渗漏率、椎间渗漏率、椎旁渗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较低粘度骨水泥疗效更为确切,骨水泥渗漏率更低,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范淑清  蒋晓娴 《江苏医药》2012,38(15):1856-1857
由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VCFs)临床上并不少见。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广泛用于骨质疏松性VCFs的治疗微创手术。我院采用PKP治疗肿瘤性VCFs患者1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肿瘤性VCFs患者16例(28个  相似文献   

16.
王光恩  郑慧锋  牛换香 《河北医药》2013,35(8):1213-1214
颅内血肿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治疗中,需要积极对血肿进行清除,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目前临床用于清除血肿的方法较多,其中包括钻孔引流、开窗清除血肿等[1]。我们在临床应用微创锥颅软通道置管技术,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实验对象为河北省涉县医院2009年11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及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27例34个椎体因骨质疏松所致病理性压缩骨折及T4、L2两例血管瘤的患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及经皮椎体成形术(PKP)及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结果随访11月,平均14月。一般在术后4~24h90%以上患者疼痛显著减轻或消失。结论 PKP与PVP技术作为脊柱外科学的一门新兴微创技术,具有有创伤小、方便及安全等特点和即刻止痛、稳定脊柱和改善患者功能等优点,能有效缓解椎体溶骨性转移瘤、血管瘤、多发性骨髓瘤以及骨质疏松塌陷所致疼痛,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正>经皮椎体成型是1984年由法国人(Deramond和Galibert)发明的一种新的脊柱微创手术,它主要用于椎体肿瘤及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治疗。其方法是经皮椎体内注射骨水泥到病变椎体,达到增强椎体强度的目的,消除或减轻腰部疼痛,预防锥体再骨折的发生[1]。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应用椎体介入微创治疗的患者50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手术配合。方法应用椎体强化术治疗脊柱疾病,实施术前心理护理,术前检查配合,术中密切配合,加强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术后护理等综合系统的措施。结果术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甚至完全消失。结论椎体强化术是治疗骨质疏松引起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有效、安全的方法。它疗效可靠,微创,不需开刀,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易于接受,而细致周到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刘发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456-457
目的探讨微创技术在骨外科中的应用现状。方法分析评价微创技术在骨折治疗、关节外科及脊柱外科等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近、远期疗效。结果微创技术在骨外科应用具有重要性及有效性。结论微创技术具有手术切口小、全身反应轻、恢复时间短等优点,值得在骨外科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