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亚砷酸(三氧化二砷,As2O3;砒霜、白砒)是目前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较理想的药物之一。它具有促进细胞凋亡作用,并能诱导细胞分化成熟,且与全反式维甲酸无交叉耐药性犤1犦。1995~2001年12月,本科有35例患者接受该药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35例经骨髓形态学诊断为APL,分子生物学证实有PML/RARL融合基因。男性22例,女性13例;初治9例,复发11例,巩固维持治疗15例;年龄18~49岁,中位年龄37岁。治疗方法①诱导缓解治疗0.1%亚砷酸注射液(…  相似文献   

2.
吕在明  张曦  陈幸华  刘林 《重庆医学》2004,33(9):1399-1400
目的观察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初治、复发、难治APL患者36例 ,采用亚砷酸为主的治疗方案,观察其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初治APL的完全缓解率为81.8%,总有效率为90.0%;难治性APL的完全缓解率为57.1%,总有效率85.7%;高白细胞综合征发生率占67%,其他不良反应较轻.结论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效安全,对复发/难治病例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治疗上多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缓解后再行联合化疗。但病人复发后,往往对ATRA耐药。近年来应用亚砷酸(As2O3)治疗复发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了较好疗效。我院近期采用亚砷酸注射液治疗复发性APL患者一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行亚砷酸治疗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将4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16)行维甲酸联合化疗治疗,观察组(n=24)给予亚砷酸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5.0%、100.0%,观察组复发病例行亚砷酸治疗后的治疗有效率达75.0%;对照组完全缓解时间为(37.8±4.0)d,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6.9±3.7)d;对照组DIC、高白细胞综合征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均P<0.05);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多为一过性,经对症处理后明显改善且无需停药.结论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行亚砷酸治疗后,可有效缩短患者完全缓解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与维甲酸联合化疗治疗时未见交叉耐药,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对1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缓解(CR)后使用亚砷酸强化治疗.结果 13例均无病生存3-6年.亚砷酸强化治疗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亚砷酸注射液对复发及难治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0 .1%亚砷酸 10ml稀释于 50 0ml生理盐水中 ,静滴 3~ 4h ,9d ;儿童按 6mg/m2 ·d ,2 8d为 1疗程。结果 第 1疗程后CR 5例 ,2个疗程后CR 9例 ,NR 1例 ,有效率 93.3% .结论 该药对复发及难治性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疗效确切 ,CR率高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其药理主要作用PML RAR2融合基因 ,诱导了APL细胞分化、凋亡  相似文献   

7.
为对比观察亚砷酸联合维甲酸双诱导与单药诱导或化疗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选择1989年1月~2006年10月我科收治初治APL患者91例,剔除10例因放弃治疗或治疗前突发颅内出血死亡病例,81例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双诱导组16例;亚砷酸组14例;维甲酸组43例;化疗组8例,以常规用药方法治疗4周以上。比较各组完全缓解率、早期死亡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双诱导及亚砷酸治疗病例100%完全缓解,无1例早期死亡;维甲酸治疗病例完全缓解占83.7%,4例早期死亡。化疗组仅3例缓解,占37.5%,4例早期死亡。前3组缓解率均显著高于化疗组(P<0.01或P<0.05);而双诱导及亚砷酸治疗组早期死亡病例显著少于化疗组(P<0.05)。用药至缓解平均时间双诱导组明显短于维甲酸组(P<0.05)。治疗中凝血指标异常平均纠正时间双诱导组明显短于维甲酸组(P<0.05)。双诱导组患者治疗期间肝功异常较为明显。双诱导治疗、亚砷酸或维甲酸单药治疗对APL疗效均显著;化疗效果最差。双诱导治疗方案,患者肝功损害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亚砷酸(ATO)诱导分化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47例初发APL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为观察对象。治疗组给予ATO诱导分化治疗,对照组给予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小剂量DA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完全缓解(CR)率,达到CR的时间及毒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CR率分别为91.7%和87.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达到CR时间(31.8±5.1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6.5±7.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毒副反应,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ATO诱导分化治疗初发APL较ATRA联合小剂量DA方案治疗具有CR率相近,达CR所需时间短,毒副反应小等特点,可作为初发APL诱导缓解治疗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9.
丁宇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0):2642-2643
目的:总结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确诊为APL初治患者45例,分为两组,22例口服全反式维甲酸(ATRA)10 mg,每日三次,连用28 d;23例用亚砷酸10 mg,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28 d。结果:两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6.36%和78.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砷酸治疗的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维甲酸组,经对症处理后,多数不影响治疗。结论:亚砷酸和全反式维甲酸均为治疗APL有效的诱导缓解药物。  相似文献   

10.
周倩 《医学综述》2014,20(19):3465-3467
亚砷酸已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取得了可观的效果。各种砷代谢产物在体内的浓度决定砷剂的疗效和毒性,因此对亚砷酸治疗APL时体内各种砷代谢产物的分析就显得日益重要。近年来人们对各种砷代谢产物的认识不断深入,其检测的方法逐步改进。学者们对使用亚砷酸治疗的APL患者不同阶段的尿液、血液砷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甚至在脑脊液、唾液中也进行了检测,描绘了亚砷酸治疗APL时各种砷代谢产物在体内的浓度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亚砷酸治疗APL的毒副反应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雯敏  许红  薛晓明  宋建芳  陆小红 《河北医学》2007,13(12):1286-1287
目的:对亚砷酸(As2O3)临床治疗APL的毒副反应进行观察和护理干预。方法:对18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患者进行了78个疗程的三氧化二砷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体重、皮肤、神经、消化、呼吸、心血管、血液、泌尿等方面进行观察,注意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结果:本组1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大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水钠潴留、胃肠道反应、皮肤干燥、肝功能损害等,但程度均较轻,一般无需停药,给予适当的支持治疗和护理后症状缓解,继续治疗。结论:治疗剂量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多为轻度,针对其不良反应进行对症护理,同时加强相关的健康指导,可保证化疗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2.
48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肝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甲亢性肝损害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甲亢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甲亢中肝损害发生率66.7%,病程<1年发生率52.2%,病程>1年发生率80%,P<0.05,差异有显性。结论:甲亢发生肝损害与甲亢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服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贫血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特点,研究其症状体征分布规律。方法通过病例回顾的方法,以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某课题病例资料为来源,对服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的AIDS合并贫血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121例病例,其中气血两虚证(A组)80例,脾肾阳虚证(B组)41例。A组中频率较高的症状有头晕与心悸,B组频率较高的症状有腰酸、腰膝无力、腰痛;体征中面色萎黄在A组出现频率较高,颜面浮肿、手足不温在B组频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淡红舌、痿软舌、黄苔、厚苔在A组频率较高,淡白舌、白苔、薄苔、齿痕舌在B组频率较高,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脉、弱脉在A组出现频率较高,沉脉、迟脉在B组出现频率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AIDS合并贫血的患者中气血两虚证较脾肾阳虚证常见,中医四诊信息具有一定规律,需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加以明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病人在化疗期间的护理。方法 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常见化疗药物毒性反应的护理、口腔护理及肝功能损害的护理等 ,所获数据经 χ2 检验。结果 每个疗程的治疗完成率 ,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 ;完成第二、三个疗程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P <0 .0 1)。结论 化疗期间应认真进行心理护理 ;加强营养支持 ,增强机体免疫力 ;针对化疗药物毒性反应采用不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应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RA)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14例。结果单用RA治疗,6例完全缓解(CR)率为83.3%,RA合并化疗8例CR率为87.5%,两组总的CR率为85.7%。在治疗中白细胞数明显升高,出血倾向减轻。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在美国降脂药物已获广泛应用。但是对各种降脂药物发生肌溶解症的危险性目前尚缺乏可靠的估计。 目的:对门诊情况下,不同他汀及贝特类药物(单用或联用)治疗病人肌溶解症的发生率进行估计。 设计、地点及病人:根据全美11个卫生保健计划申报数据建立不同他汀和贝特类用药起始队列。人选本队列的病例为1998年1月1H至2001年6月30日人组保健计划前至少用药180天的病人。人-时间按照单药治疗或他汀-贝特类联合治疗分类。 主要结局指标:每治疗10000人一年肌溶解症的发生率、所需治疗例数以及发生肌溶解症的相对危险性。 结果:在252460例采用降脂药物治疗的病人中,24例于治疗期间发生住院的肌溶解症。采用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或辛伐他汀单药治疗平均每10000人一年肌溶解症的发生率为0.44(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20~0.84);西立伐汀为5.34(95%CI,1.46~13.68);贝特类为2.82(95%CI,0.58—8.24;P=0.056)。未用药者(unexposed person—time)肌溶解症的发生率为0(95%CI,0—0.48,P=0.56)。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与一种贝特联川肌溶解症的发生率增至5.98(95%CI,0.72~216.0),西立伐他汀与叭特类联用增至1035(95%CI,389—2117)。每治疗1年,发现1例肌溶解症的所需治疗例数他汀单药治疗为2272例,采用他汀和贝特类联合治疗的年龄较大的糖尿病人为484例,采用西立伐他汀加贝特类治疗的病人为9.7到12.7例。 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普伐他汀及辛伐他汀单药治疗发生肌溶解症的危险相似而且很低;联合使用他汀及贝特类者危险增加,特别是在老年糖尿病病人。西立伐他汀联合贝特类每年治疗10例即可能有1例发生肌溶解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征的降压效果。方法:46例门静脉高压征患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6例)用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用彩色多普勒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对照组(20例)口服心得安。结果:治疗组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分别缩小,总有效率分别为61.5%、53.6%,与对照组(25.0%、20.0%)比较,有显差异(P<0.05)。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后门脉系统血流量明显减少。结论: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肝硬化有明显降低门静脉压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马桂波  苏雁华 《医学综述》2012,(22):3844-3845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的凝血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健康对照组及50例初发APL患者血浆细胞微粒的水平。结果 APL患者血浆早幼粒细胞来源的微粒为285.0×106(166.67×106~890.25×106)个/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4.38×106(14.79×106~32.92×106)个/L(P<0.01)。早幼粒细胞来源微粒数量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相关(r=0.47,P=0.003)。结论 APL患者凝血异常与血浆微粒水平明显高于健康者,并与患者凝血活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於如军  周英芹  王继湖  李德健 《河北医学》2006,12(11):1155-1156
目的:探讨阿维A、中草药联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效果。方法:对10例患者进行联合治疗。结果:痊愈率80%,有效率100%。结论:该联合疗法适用于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  相似文献   

20.
邱春丽  王小娟  张萍  马华  王彦玲 《当代医学》2009,15(17):356-357
本文通过对32例肝癌患者,肝动脉灌注栓塞术(TAE)的观察与护理,充分做好术前心里与术前常规护理,术中配合,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才能确保手术成功,获得最佳疗效。旨在指导肿瘤介入围手术期护理常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