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临床常见的肝硬化患者中70%~90%可检出HBV标志物,可见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率相当高。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死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我们对57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出血组30例,未出血组60例,所有患者均行临床、实验室及超声学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能预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非创伤性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相关分析显示出尿素氮(BUN),肌酐(Cr)、脾静脉内径(SVD)、胆囊壁的厚度(GBWT)与消化道出血显著相关(P0.05);经过多元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只有BUN、GBWT是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白球蛋白比值(A/G)、BUN、Cr、SVD、GBWT等5个指标建立一个预测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评分系统,绘制ROC曲线,取临界点曲线8.5时,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5%、95.6%。结论:BUN、GBWT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本评分系统可用于初步筛查乙型肝炎肝硬化出血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3.
孙艳芳  孔丽 《山东医药》2006,46(2):66-67
肝性脑病(HE)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行为异常、性格改变、计算力和定向力障碍、意识模糊,甚至昏迷。1998年1月~2004年12月、我们共收治84例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现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相关死亡风险及比较不同年龄别和性别肝病相关死亡风险的差异。方法:基于北京市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库和北京市死因登记系统,纳入2008年至2015年北京市乙型肝炎肝硬化住院患者,所有患者的生存信息均追踪至发生肝脏相关死亡事件或到2019年12月31日为止。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肝硬...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8例预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梵  陈国凤  邵清  纪冬  李永纲  韩萍  闫涛  陈菊梅 《肝脏》2007,12(6):441-444
目的比较MELD评分系统、CTP评分分级标准及并发症在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短期(6个月)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分析10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随访6个月时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MELD分值、CTP评分分级,并运用ROC曲线评价两者预测能力。分析并发症数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08例患者随访6个月时共有22例死亡。平均MELD分值存活组为11.6±6.3,死亡组17.6±7.5(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MELD≤9、10~19、20~29、≥30分患者分别为34例、41例、8例、1例和4例、9例、7例、2例(P<0.01);MELD<18、≥18分组分别为68例、16例和8例、14例(P<0.01)。平均CTP分值存活组为10.9±2.3,死亡组9.1±2.2(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CTP分级A级、B级、C级患者分别为13例、36例、37例和0例、4例、18例(P<0.01)。存活组并发症数量为0、1、2、3的患者为20例、52例、14例、0例,死亡组为4例、9例、7例、2例(P=0.01)。MELD分值和CTP评分分级判断6个月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5和0.720,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ELD≥18分为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个月病死率的独立因素;MELD与CTP相比,二者判断预后能力无显著差异。并发症数量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肝炎后肝硬化E消化道出血怎样选择最佳服药时间或最佳手术时间,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躯体症状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临床实践中,慢性HBV感染者常诉躯体不适,对出现躯体不适的患者进行肝功能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检测可以发现不少患者肝功能和ALT是正常的。相反,对无任何自觉症状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检测,却发现部分患者ALT或肝功能明显异常。因此这些症状不能单纯以肝炎活动来解释。为探讨该类患者出现的躯体症状的临床意义,现对我院门诊288例患者的躯体症状、ALT、HBeAg、抑郁和焦虑情绪、人格等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患者躯体症状与以上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对象和方法一、对象1997年5月~1998年12月期间在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肝炎门…  相似文献   

8.
陈传杰  王艳巧  游旭东 《肝脏》2012,17(7):530-531
近年来乙型肝炎疫苗的广泛接种使得HBV的发病率逐渐降低。抗病毒药物的开发与应用减少了慢性肝炎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的机会;与此同时,酒精性肝硬化(ALC)则呈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各国或地区的酒精消耗量与肝硬化的发病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病毒性肝炎是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而欧美国家以酒精性肝硬化为主。目前由于人们社会经济条件的好转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交往增多,酒文化盛行,过量饮酒使一部分人嗜酒,同时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更加重了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的转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酒精性肝损害可增加机体对HBV、HCV的易感性;反之,慢性病毒性肝炎也会使患者对酒精的敏感性增高,易患酒精中毒和使慢性肝炎加重。本研究观察临床30例嗜酒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纳入1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因素的不同分类,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赋值,再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获得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符合纳入条件的1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49例(38.3%)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其中粘膜炎症性糜烂出血41例(32.0%),溃疡性出血8例(6.3%);胃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60.0%,显著高于胃部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30.1%,P<0.05),有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54.8%,显著高于无HP感染的患者(33.0%,P<0.05),存在腹水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46.3%,显著高于无腹水的患者(23.9%,P<0.05),Child-Pugh C级、B级和A级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58.3%、41.5%和15.4%(P<0.05),重度、中度和轻度食管静脉曲张(EV)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分别为51.8%、41.9%和6.9%(P<0.05),抗病毒治疗不规律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55.6%,显著高于抗病毒治疗规律的患者(31.5%,P<0.05),门静脉内径>14 mm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48.3%,显著高于门静脉内径≤14 mm的患者(30.0%,P<0.05),脾静脉内径>9 mm的患者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比例为48.4%,显著高于脾静脉内径≤9 mm的(28.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胃部存在基础疾病、Child-Pugh 分级差、EV程度高和门静脉内径宽为发生门脉高压性胃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应针对存在出血风险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给予风险控制,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较常见,但目前有关报道不多,为研究其特点,现将76例老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蜘例进行总结分析。1 临床资料1.1 资料来源本组76例均为我院1980~1995年间收治的经住院确诊的60岁以上(含60岁)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老年组),并与同期住院确诊的60岁以下(不含60岁)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例随机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实现再代偿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1年9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初次失代偿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3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包括抗病毒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根据随访结束时患者的结局分为再代偿组和持续失代偿组,分析再代偿的独立影响因素。比较不同代偿状态的患者长期生存率方面的差异。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再代偿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生存曲线。结果 438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后最终有199例实现再代偿(45.4%),与持续失代偿患者比较,持续病毒学应答(χ2=72.093,P<0.001)、单个或多个并发症(χ2=9.834,P=0.002)、是否消化道出血(χ2=6.346,P=0.012)、血清肌酐(Z=-1.035,P=0.011)、血钠浓度(Z=-1.6...  相似文献   

12.
我院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我院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回顾性病例分析法,分析我院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我院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20.2%,明显高于我国平均医院感染率(8.4%).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患者肝功能状态、抗生素使用及侵入性操作呈正相关(P<0.05).结论:我院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引起医院感染的原因是多疗面的.分析这些原因有助于临床医师加强监控措施,并最终降低肝硬化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较多,但HBeAg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乙肝肝硬化)报道不多,本文将HBVDNA阳性的乙肝肝硬化分为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两组,对HBeAg阴性乙肝肝硬化和HBeAg阳性乙肝肝硬化,进行肝功能、腹水、并发性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癌等情况的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伴发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伴发细菌感染的预防、治疗措施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海军医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可能引起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伴发细菌感染的相关指标,由专业人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03年2月-2012年3月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消化科住院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113例为出血组;选取同期住院的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未破裂出血患者102例为对照组;分别统计22个指标,得出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肝硬化出血组与对照组单因素分析发现:PLT、PT、PTA、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及红色征等7个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红色征、门静脉内径、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成正相关,血小板计数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成负相关.结论 红色征、门静脉内径增加、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血小板计数降低是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红色征是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病毒因素及其防治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史研究证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与HBV复制密切相关。临床研究已证实核苷类似物特别是拉米夫定抑制CHB失代偿性肝硬化是安全有效的,表现在近期可阻断病毒复制所诱导的炎症反应,远期则可减少疾病发作及失代偿。临床治疗的过程需要3~6个月,这提示应在病程早期开始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通过抗病毒治疗会使部分患者疾病好转或恢复,生活质量乃至存活率提高而无须进行原位肝移植。对于必须进行肝移植者,可显著降低移植后HBV再感染率。随着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及恩曲他滨等核苷类似物的出现,相关治疗的选择逐渐增多,联合治疗的选择也相应增多,但选用时应充分考虑疾病进展、病毒载量、经济条件及长期用药的可持续性(耐药后的处理)等多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预后因素和预后高危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肝硬化预后因素和预后高危因素的研究钱林学,王宝恩有关肝硬化预后因素的研究颇多。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来源子酒精性肝硬化为主的群体(Hepatology,1983,30:883]。而对我国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为主的群体研究较少。本研究目的在于阐明影响我国肝硬...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酒精性肝硬化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体质量表得分情况,比较两者体质特征的差异性。方法:分析酒精性肝硬化患者110例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0例体质分布特征。结果:酒精性肝硬化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体质为湿热体质及血瘀体质;乙型肝炎肝硬化出现频率较高的中医体质为痰湿体质、气郁体质及气虚体质,两者体质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酒精性肝硬化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不同的体质特征,酒精性肝硬化体质特征为"湿热"、"瘀血";乙型肝炎肝硬化体质特征是"痰湿"、"气郁"、"气虚"。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探讨脾脏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笔者对本院1998年1月-2001年1月乙型肝炎肝硬化行脾切除的32例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