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琼 《临床医药实践》2002,11(4):313-314
食管癌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肿瘤之一,因而对其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们采用内镜下Lugol碘液进行活体染色,对病灶作刷检或钳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从而发现3例早期食管癌和2例非典型增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徐向红  庄一平  王海彦  顾慷 《江苏医药》2003,29(12):917-918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气钡双对比造影X线表现与病理所见对照观察,以提高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了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结果 糜烂型、乳头型和斑块型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可见浅表充盈缺损及浅表溃疡龛影、钡斑以及粘膜皱襞增粗、紊乱、破坏等改变,检出率高。平坦型X线表现轻微,需仔细多轴位观察,一般结合食管镜能作出诊断。原位癌检出率低,易造成漏诊,粘膜癌及粘膜下层癌检出率高。结论 食管气钡双对比造影,多轴位、多角度观察可以发现早期浸润癌的局限性管壁浅凹、粘膜微细颗粒等轻微改变,是诊断早期食管癌有效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诊断早期食管癌X线征象,以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对2006年10月—2011年12月经内镜检查确诊的68例手术病例的X线征象进行总结分析。结果:X线食管黏膜皱襞轻微改变14例,局限性浅表充盈缺损12例,管壁局限性功能改变或僵硬15例,小龛影2例,黏膜增粗、破坏、扭曲不连续10例,管腔轻度狭窄2例,未见到明显病灶13例,癌的检出率为80.9%。结论:数字X线机诊断早期食管癌方便快捷,便于接受。微小病灶还需借助内镜下碘染色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染色内镜对良恶性糜烂性胃粘膜病变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糜烂性胃粘膜病变患者142例,均经临床病理确诊,所有患者均有腹胀钝痛、消化不良等典型症状,随机分为观察组(使用染色内镜检查)和对照组(使用普通内镜检查)各71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内镜进行检查,于病灶处钳取粘膜4~6块送检;观察组在常规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后,使用生理盐水将胃粘膜洗净,将喷洒枪通过活检孔插入胃内,喷洒0.2%靛胭脂25ml于可疑病灶处,于可疑病灶取4~6块粘膜送检.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内镜检查诊断正确率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5%(P< 0.05).结论 染色内镜可以显著提高糜烂性胃粘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确诊率,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争取最佳治疗时机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的X线及CT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111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均行X线钡餐造影检查和CT扫描,44例为早期患者,67例为中、晚期患者,并得病理证实。结果早期食管癌44例中,X线钡餐造影的诊断阳性率为68.2%,CT影像诊断的阳性率为6.82%;中、晚期食管癌67例中,X线钡餐造影的诊断阳率为98.5%,CT影像诊断的阳性率为100%。结论 X线钡餐造影与CT在早、中晚期食管癌分期诊断有劣势和优势,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应结合其他检查如食管镜、食管拉网脱落细胞等检查,有利于提高食管癌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郑义  彭贵勇 《贵州医药》2006,30(7):652-653
在胃、肠镜下及时发现早期食道、胃、肠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食道、胃、肠癌局限于粘膜层者术后5年生存率达95%,侵及粘膜下层者5年生存率亦可达80%.但是在常规胃、肠镜下早期食道、胃、肠癌的检出率很低,必须通过各种方法改进胃、肠镜的诊断技术,向食道、胃、肠粘膜喷洒染色剂观察粘膜颜色改变等染色内镜方法可提高病灶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我院2005年8月至2006年2月采用色素内镜检查发现了132例异常病灶患者,并取得满意结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Lugol液联合美蓝染色后取活检提高Barrett′s食管肠化的检出率。方法 内镜下检查Barrett上皮患者58例,其中29例Lugol液染色后在不着色区给予美蓝再次染色后活检,29例常规内镜下取活检。结果 双重染色对Barrett上皮合并肠化的检出率为48%,常规内镜下取活检对Barrett上皮合并肠化的检出率为17%。结论 Lugol液结合美蓝染色后取活检能显著提高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下及临床特点,探讨其早期诊断方法。方法 收集分析我院近十年来确诊的20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相关资料,所有病例均于初诊或再次就诊时行全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并于首次检查后2周至2个月内复查全结肠镜,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大多表现为左下腹疼痛及左下腹压痛,临床确诊率35%,内镜下病变与正常肠段之间有明显的界限,病变粘膜充血、糜烂、出血甚或纵行或匐行浅溃疡。一过性炎症者18例,狭窄型2例,未见坏疽型,内镜确诊率90%,病理学检查多无特异性。结论 结肠镜检查是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复方碘溶液、亚甲蓝双重染色对食管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内镜下复方碘溶液和亚甲蓝双重染色诊断食管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56例在常规内镜检查中发现可疑病灶者,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复方碘溶液和亚甲蓝染色,观察染色后病灶的形态及颜色变化,并行多点活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110例,伴非典型增生15例,其中轻度7例,中度5例,重度3例.食管溃疡5例.食管癌41例,进展期食管癌32例,早期食管癌9例.结论 内镜下行复方碘溶液和亚甲蓝双重染色对提高早期食管癌和非典型增生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对20例早期食管癌的X线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早期食管癌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其X线表现具有多样性,其中,黏膜改变型9例,小溃疡型5例,小充盈缺损型4例,功能改变型2例。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临床表现少,X线表现不明显。如能细致观察,采取多种检查方法,常能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1.
早期食管癌病变范围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常规内镜检查往往不能清楚看到食管粘膜下细微结构的变化,早期不易被发现。应用内镜下双重食管粘膜染色法,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我院近两年来对64例病人进行食管染色,以探讨其对早期食管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卢戈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方法.方法 内镜下进行了262人年龄35~82岁,被怀疑有食管病理变化.观察并记录用卢戈液染色前后的颜色异常和黏膜形态以及黏膜下血管纹理的改变.并对所有的人进行活检.结果 早期食管癌11例,37例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断通过活检.发现早期食管癌之前和之后的卢戈液染色,3例(1.1%)和15例(5.8%);在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4例(1.5%)和33例(1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卢戈液染色内镜检查可以显著的提高早期食管癌,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的检测率.  相似文献   

13.
张安洲 《哈尔滨医药》2012,32(3):180-181
目的探讨卢戈液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方法。方法内镜下进行了262人年龄35~82岁,被怀疑有食管病理变化。观察并记录用卢戈液染色前后的颜色异常和黏膜形态以及黏膜下血管纹理的改变。并对所有的人进行活检。结果早期食管癌11例,37例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断通过活检。发现早期食管癌之前和之后的卢戈液染色,3例(1.1%)和15例(5.8%);在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4例(1.5%)和33例(1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卢戈液染色内镜检查可以显著的提高早期食管癌,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的检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线钡餐造影与CT检查对食管癌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诊治96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X线钡餐造影检查发现食管癌86例,其中食管上段13例、中段49例、下段24例。CT检查发现食管癌90例;软组织肿块57例;周围脂肪层消失模糊58例,周围脂肪层清楚9例。2例肺转移及4例肝转移。结论 X线钡餐造影与CT联合检查,是一种实用、快捷、有效的检查手段,能早期诊断出食管癌。为手术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 随着纤维内镜的应用,早期食管癌的检出明显增高。本文收集我院1964至1990年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早期鳞癌45例,着重内镜及病理进行分析。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男31例,女14例,男女之比为2.2比1。年龄38~68岁,41~60岁年龄组最多,计37例,占82.2%。三、X线检查:45例术前均经X线钡餐检查,诊断为食管癌者22例,阳性率48.9%;未发现病变者18例,占40%,疑诊5例,占11.1%。三、内镜检查:本组41例行内镜检查66次,其中一次31例,两次5例,三次3例,四次、五次各1例。直视诊断阳性率97.6%。活检加刷片第一次阳性率75.6%(31/41);第二次阳性率87.8%(36/41);第三次阳性率97.6%(39/41)。癌灶位于食管中段35例,下段10例。四、病理结果:①大体分型:隐伏型9例(20%),糜烂型12例(26.7%),斑块型18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下选择性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72例内镜下有可疑病灶者进行甲苯胺蓝和卢戈氏液染色,观察着色情况取材送检.结果:32例甲苯胺蓝染色有21例31处着色;40例卢戈氏碘液染色有24例31处不着色或淡染区.经病理诊断8例食管癌,其中6例黏膜内癌,2例已浸润到浆膜层,不典型增生28例,Barrett's食管3例,单纯增生6例.结论:内镜下染色能扩大内镜诊断范围,提高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影像学检查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为食管癌早期的发现和分期确定,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我院内手术可能需要切除的局部晚期或病灶,但有可能会出现食管癌转移的54例患者的资料。结果进行胸部X线平片检查技术、食管癌X线钡餐造影检查CT、MRI、奇静脉造影检查、核医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后手术治疗改为非手术治疗9例,非手术治疗改为手术治疗10例。维持原治疗方案28例,分期提高9例,分期降低18例,分期维持27例。结论对于局部晚期食管癌或病灶可切除但有可疑远处转移的食管癌患者,进行胸部X线平片检查技术、食管癌X线钡餐造影检查CT、MRI、奇静脉造影检查、核医学影像学检查是提高食管癌治疗效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探讨食管癌钡餐造影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进去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23例食管癌患者,分别采取X线钡餐造影与CT显像检查,观察病变长度,外侵深度,外侵范围、管壁厚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别对比分析。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X线钡餐造影用于诊断食管癌病变的长度、功能性改变及黏膜破坏程度占有优势;而CT显像用于诊断食管癌管壁的浸润程度、周围组织器官侵犯情况、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方面参考价值较高。结论 X线钡餐和CT检查各有优势,两者结合有利于食管癌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BI)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8年9月-2009年7月应用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110例患者食管黏膜表面血管结构,进行NBI食管黏膜分级和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分型,确定浸润深度,取活检.结果 本组110例共发现病灶121处,NBI下食管黏膜和IPCL分为3级、5型,与组织病理学的浸润深度分型基本一致.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病灶呈褐色,与正常黏膜界限较清楚.2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早期食管癌行超声内镜检查,病变均未突破黏膜下层.结论 NBI结合放大内镜对明确早期食管癌与癌前病变性质及范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庞富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1):3272-3273
目的 探讨X线、CT及消化道内镜联合应用对弥漫浸润性胃癌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弥漫浸润性胃癌患者的X线钡餐、CT及胃镜检查表现,并与手术或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诊断的符合率为92.9%,显著高于单独应用X线钡餐、CT、胃镜的符合率60.7%、71.4%、46.4%(x2=8.11、4.38、14.27,均P<0.05).对于直径<5 cm的病灶,联合诊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单用X线钡餐、CT、胃镜(P<0.05),而对于直径>5 cm的病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CT及消化道内镜检查各具优势,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弥漫浸润性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