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 :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 (左右平均距离 )分别为 :上缘 :L4(19.1±1.5 )mm ,L5(2 4.5± 1.4)mm ,中点 :L4(17.2± 1.8)mm ,L5(2 0 .1± 1.4)mm ,下缘 :L4(13 .9± 2 .9)mm ,L5(15 .2± 1.6)mm。L4神经位于骶丛外缘。结论 :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时L4神经根易受损伤 ,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 ,距骶骨翼边缘 2 0mm内。  相似文献   

2.
王亮  臧卫东 《解剖与临床》2008,13(4):296-298
骶髂关节复合体(Sacroiliac comp lex)是位于骨盆环后部的骨-韧带复合结构。包括骶髂关节(Sacroiliac joint,SIJ),SIJ周围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及骨盆底的肌肉和筋膜。SIJ是躯干与下肢负荷传递的枢纽,占整个骨盆功能的60%。SIJ损伤的治疗效果对骨盆功能的恢复有决定意义。高能损伤的骨盆骨折多合并SIJ骨折脱位,破坏骶髂复合体的完整性。另外,许多下腰痛由单侧或双侧SIJ综合征引起,亦称为SIJ功能紊乱;妊娠后妇女因SIJ半脱位或全脱位,易患妊娠相关性骨盆痛。本文就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2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方法和临床疗效,探讨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6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TileC型骨盆骨折病例,16例采用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技术固定骨盆后环,10例采用骶髂关节前路钢板技术固定骨盆后环,所有病例同时固定骨盆前环,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随访6个月~6年,平均2年3个月,本组病例术后未发生骶神经损伤、伤口感染等并发症,X线片示骶髂关节复位及内固定位置良好。根据Majeed功能评分,优9例,良10例,优良率达73.1%。结论对于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TileC型骨盆骨折,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和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均可重建骨盆后环的稳定性。而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固定具有固定坚强、损伤小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但操作技术要求高,并要注意防止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腰骶髂联合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7月~2010年1月收治的11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骨盆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男6例,女5例;年龄21~60岁,平均36岁。11例均为Tile C型骨盆骨折。采用后路腰骶髂切口,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L5∕S1椎体和髂骨螺钉固定髂骨,配合患肢牵引和器械的撑开、合拢纠正垂直及分离移位。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得12~20个月随访,平均16.5个月。术后X线片均示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复位固定满意,骨盆后环形态恢复良好;下肢等长,未出现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患者未出现跛行,下蹲功能满意。术后12个月Majeed评分:优9例,良2例。结论腰骶髂联合固定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疗效满意,且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临床前路手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成年防腐盆部标本20具(40侧),解剖观察髂内动静脉、髂腰动静脉与骶髂关节的位置关系,测量L4、5神经前支及腰骶干与骶髂关节的毗邻关系。 结果 髂内动脉横跨骶髂关节处的外径左侧为(5.92±0.7)mm,右侧为(5.38± 0.7)mm,起始处距骨壁距离左侧为(11.91±2.4)mm,右侧为(12.52±2.9)mm,髂腰动脉横跨骶髂关节处的外径为(2.54±0.39)mm,起始处距骨壁的距离为(2.50±0.41)mm。骶髂关节从后上到前下的不同平面到L4、5神经前支及腰骶干的距离逐渐减小,L4神经根前支距离骶骨翼骨面的垂直距离亦逐渐减小,L5神经根出椎间孔后,几乎紧贴骶骨翼骨面行走。 结论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前路手术要特别注意医源性血管神经的损伤,L5神经根易受损伤,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距骶骨翼边缘20 mm以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骶髂关节的三维运动。方法:应用7具新鲜标本,在双侧髂骨和骶骨各置入三个5mm的钢珠,在双侧髋关节不同位置下进行CT扫描,将CT信号传入计算机,确定每个钢珠中心点,并以钢珠的三维框架为基础进行分析。结果:骶髂关节的活动范围在矢状面最大(左7°,右8°),并通过比较不同髋关节的位置信号分析了骶髂关节的运动方向,髂后上棘相对骶骨的线性运动为4~8mm。结论:髋关节的位置可以诱发骶髂关节的最大活动,骶髂关节运动也影响腰骶关节的活动,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下腰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报道前路钢板螺钉植骨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骶髂关节脱位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采用前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21例。 结果 21例骶髂关节脱位患者均施行前路骶髂关节融合术,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2.5个月)。全部患者下地行走,17例无疼痛,4例轻度疼痛,无再次脱位等并发症发生,均恢复正常生活。 结论 前路骶髂关节融合术能有效恢复骶髂关节的稳定性,具有手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SCT的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模型对骶髂关节形态特点进行解剖学测量,为新型骶髂关节前方的弧形解剖锁定钢板的设计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集68位成人患者(男性36例,女性32例)骨盆SCT数据测量,测量骶髂关节弧形板放置路径中的骶髂关节线(AB、BC)及AB与BC的夹角、骶髂耳状面的连线(DE、DF)及DE及DF的夹角,重建人体骨盆解剖结构模型;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骶髂关节线男性AB:(24.65±6.37)mm、BC:(28.64±8.18)mm 1为133.18°,女性AB:(19.54±4.58)mm、BC:(31.29±8.84)mm 2为131.38°;男性DE:(22.26±4.82)mm、DF:(19.08±3.39)mm 1为63°女性:DE:(18.94±5.20)mm、DF:(21.27±3.65)mm 2为63.3°;平卧位时骶骨的侧部呈与水平面平行,这种关系减少了CT影像测量与实体测量的误差。结论骶髂关节的解剖结构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骶髂关节线及性别具有的相关性,与左右无明显的相关性,骶髂关节形态决定骨盆形态及承受力的稳定性作用。新型弧形锁定解剖钢板的应用,能够与骶髂关节相匹配,缩短术中钢板塑行时间,增加力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骨盆的稳定性主要依靠骨盆后部骶髂复合体的完整,骶髂关节及周围的骶髂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以及盆底的肌肉和筋膜共同组成骶髂复合体。骶髂关节分离完全破坏了骶髂复合体的完整性,导致骨盆的旋转及垂直不稳定。既往对骶髂关节分离的治疗多以牵引治疗为主,由于不能对脱位进行有效整复和固定,治疗时间长,效果差,后遗症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骶髂关节周围解剖和CT重建进行研究,明确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固定的安全区。 方法 选15具成人尸体骨盆,做以下测量:L4、L5神经前支到骶髂关节线的水平距离及到骶骨翼的垂直距离;L4、L5神经根从椎间孔到真骨盆缘的长度及其中点直径;在CT冠状位二维重建中测量:骶髂关节切线与矢状面的夹角;骶髂关节骶骨侧宽度。 结果 L4、L5神经根从上到下距离骶髂关节线的距离逐渐减小,最宽处分别为(2.1±0.2)cm和(2.6±0.2)cm,最窄处分别为(1.2±0.2)cm和(1.5±0.2)cm;L4神经根距离骶骨面的垂直距离从上到下也是逐渐减少,最高处约10 mm,最低处则紧贴骨膜,L5神经根前支则全长紧贴于骨膜;从出椎间孔到真骨盆边缘L4神经根的长度为(7.4±0.8)cm,其中点直径为(2.7±0.8) mm;L5神经根的长度为(3.9±0.5)cm,其中点直径为(7.3±1.4)mm;CT重建中观察结果:骶髂关节面与矢状面的角度约为30度;骶髂关节线到椎管外侧缘的距离从上到下逐渐减少,最宽处3.3 cm,最窄处2.3 cm;到椎间孔外侧缘的距离较为恒定,约2 cm; 结论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螺钉的安全区:钢板应置于骶髂关节的中、上部,上钢板向骶骨侧剥离不超过2.5 cm,下钢板向骶骨剥离不超过1.5 cm,螺钉内倾30°植入。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 冠状突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并不常见,且易于漏诊,合并冠状突骨折的复杂肘关节损伤中冠状突骨折多为粉碎性,此类损伤治疗棘手,临床治疗中,治疗冠状突需达到足够的肘关节稳定性以便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钢板能给予冠状突坚强内固定。 肘关节前侧入路:从肱动脉和正中神经之间显露肘关节前关节囊和冠状突,操作简单,视野广泛,可直接对冠状突骨折进行评估及固定,放置内固定时相对容易;操作时需特别保护肘关节前侧血管神经束。 背景:尺骨冠状突解剖特殊,紧邻血管神经,同时存在固定不牢固、复发不稳定、术后肘关节僵硬和疼痛等特点,使得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充满挑战,尤其是复杂肘关节损伤中尺骨冠状突骨折。 目的:探讨肘关节前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损伤中尺骨冠状突Regan-MorreyⅡ型或Ⅲ型骨折的效果。 方法: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对取得完整随访资料的16例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复杂肘关节损伤患者实施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1例为Regan-MorreyⅡ型骨折,5例为Regan-MorreyⅢ型骨折;14例合并桡骨头骨折,2例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肘关节前侧入路,从正中神经和桡动脉之间给予尺骨冠状突骨折复位及钢板内固定,同时所有的桡骨头或尺骨鹰嘴骨折也给予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取得了骨折块满意复位和坚强固定;②随访13-28个月,在末次随访中所有骨折均显示了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6.5周,平均屈曲-伸展弧为113.4°,肘关节于平均13.8°位屈曲挛缩,进一步屈曲弧度为127.2°,平均旋前弧72.5°,平均旋后弧为74.7°,平均前臂旋转弧为146.9°,11例患者取得了功能运动弧;③所有患者均对治疗结果满意,平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90.3分,其中优11例,良5例;④结果表明,复杂肘关节损伤中的冠状突骨折可以有效通过肘关节前侧入路结合支撑钢板内固定来治疗,这种固定方式允许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并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ORCID: 0000-0001-8184-3330(冯伟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曾菁  李孝林 《解剖学杂志》2013,36(3):374-376
目的:建立锁骨数字化三维可视模型,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前置与上置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正常成人锁骨标本,进行层厚0.625mm,间距为0的CT连续扫描,所得图片以Dicom格式刻盘保存,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Mimics软件的三维测量功能测量锁骨内外凸出角度,外侧端、中外1/3交界处、中内1/3交界处和内侧端的前后径和上下径.结果:重建的锁骨三维模型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观察与测量,锁骨外侧端、中外1/3交界处的前后径和上下径比较有差异,中内1/3交界处和内侧端的前后径和上下径比较无差异.结论:从解剖形态来看锁骨内侧半骨折钢板适于前置,外侧半骨折钢板前置和上置均可.本研究结果对临床选择置板部位、术中准确进行穿钉以及锁骨骨折的个性化手术设计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高能量暴力会导致骨盆环结构不稳定,手术治疗骨盆损伤的首要目的 是尽可能恢复骨盆后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了获得解剖复位,可应用前置钢板固定来维持骨盆后环稳定性.目的 :探讨前路双钢板内固定的构型与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关系,寻找治疗B型和C型骶髂关节脱位的最佳前路双钢板内固定构型.方法:建立完整骨盆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置入锁定加压钢板在股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06年4月至2010年10月114例股骨骨折患者分成2组,对照组57例予以动力髋螺钉固定治疗,观察组57例采用经皮置入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并随访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在疼痛评分、运动幅度评分及步行评分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但总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3个月及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6个月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01%,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1.58%)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置入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骨折能够很好地闭合复位和功能重建,同时具有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文题释义: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是以X射线片上胫骨平台骨折的型态为依据的,共分为如下6型:Ⅰ型,外侧平台劈裂骨折,无关节面塌陷;Ⅱ型,外侧平台的劈裂塌陷骨折,也是外翻应力合并轴向负荷所致;Ⅲ型,单纯的外侧平台塌陷;Ⅳ型,内侧平台骨折,呈劈裂性或劈裂塌陷性;Ⅴ型,双髁骨折,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面塌陷及移位;Ⅵ型,双髁骨折合并干骺端骨折,常见于高能量损伤或高处坠落。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该技术于1997年被提出,特点是避免直接暴露骨折端、维持适当稳定的固定、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区及其周围血供,其一般需要利用肌腱等软组织进行骨折的间接复位。由于其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已逐渐被广泛使用。背景:有研究利用长骨撑开器辅助治疗不稳定型胫骨平台骨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其使用长骨撑开器的安全性不高,易造成软组织损伤。目的:对比改良膝关节撑开器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收治的7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其中男48例,女23例,试验组34例接受改良膝关节撑开器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7例接受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进行膝关节HSS评分。试验获得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试验组术后出现关节僵硬1例与创伤性关节炎1例,对照组术后出现感染1例、关节僵硬5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与内固定松动1例,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 < 0.05);③71例患者获得10-14个月随访,试验组术后1个月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末次随访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结果表明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改良膝关节撑开器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可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ORCID: 0000-0002-7709-5648(吴财)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应用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36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过程顺利,无神经、血管损伤,住院期间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36例中31例获门诊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获得随访的患者骨折术后均I期愈合,按Neer肩关节评价标准,优及满意率为93.5%。结论肱骨近端解剖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Y型钢板和双钢板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疗效差别。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成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58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Y型钢板组和双钢板组,每组29例,术后采用改良cassebaum肘关节评分系统评定,结果行统计学对比。结果 Y型钢板组肱三头肌舌型肌瓣入路1例患者没有骨性愈合,其他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患者术后无迟发性尺神经炎、无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发生,无异位骨化。两组患者对比均显示采用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患者优良率显著高于采用肱三头肌舌型肌瓣入路者,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的双钢板治疗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预后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腓骨头上入路结合环形钢板在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中的运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昆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9例累及后外侧柱的外侧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32 ~ 65岁,平均46.3岁。根据四柱理论分型:单纯后外侧柱骨折6例,后外侧合并前外侧柱骨折13例。采用腓骨头上入路,骨折复位,塌陷区填充人工骨,3.5 mm后踝“T”型锁定钢板剪去一侧臂后折弯成环形并贴附包绕外侧平台边缘,以排筏螺钉固定。术后定期随访,根据Rasmussen放射评分评价复位质量,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10 ~ 24个月,平均14.8个月。手术时间平均为(83.7±14.1) min,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5.7±3.4)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9.3±2.5)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18.6±15.2)°;Rasmussen放射评分:优10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4.7%;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优1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9.5%。结论 腓骨头上入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操作简便安全,联合环形钢板内固定可靠,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复杂股骨骨折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转子间骨折或转子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10月至2004年6月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的15例股骨干合并同侧股骨颈、转子间骨折或转子下骨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随访7~28个月,平均15.4个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7.2个月。无术后感染、股骨头缺血坏死及内固定材料断裂等并发症发生,远期疗效按马元璋评定标准优良率达85.7%。结论:股骨重建髓内钉固定复杂股骨骨折,使股骨头、颈、干重新成为一个相对牢固的整体,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早期负重,促进了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