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颊脂体的解剖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732年Heister首先描述了颊脂体,并认为是一种腺体,1802年Bichat首先认识到颊脂体是由脂肪组织构成的。此后许多学者对颊脂体进行了解剖学、胚胎学研究,但直到本世纪初,Scammon才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颊脂体的结构和功能,而Gaughran则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1,2]。近些年来,有关颊脂体的解剖学研究更加深入,并提出了新的观点,采用颊脂体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以及有关面部整形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也日益增多,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颊指体的解剖学颊脂体(buccalfatpad)又称颊脂肪垫、吮吸垫(sucking…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颊脂体作填塞材料修复颌面部缺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肉眼和解剖显微镜下行剥离观察30侧成年男尸颊脂体。结果 颊脂体形态为长条片状,纵中轴长56.4mm,平均体积8600mm^3,填充于颊问隙、翼下颌间隙、颞下间隙和翼腭窝内,转动时蒂血管的颊脂体动、静脉位置恒定,长19.4mm。结论 带血管蒂颊脂体可作为颌面部缺损修复填塞之用。  相似文献   

3.
颊脂垫部分切除的临床解剖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文林  曾东  程飚  李勤 《解剖学杂志》2007,30(4):474-476
目的:熟悉颊脂垫的解剖,明确颊脂垫部分切除术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方法:解剖4具(8侧)成人尸体颊脂垫,详细观察其位置、大小、形态、血液供应和毗邻关系等。对24例颊部饱满者行口内径路颊脂垫部分切除术矫正"孩童样"面颊。结果:颊脂垫由1个体部和4个突起在面侧区深部不同间隙内延伸而成,外被包膜,有多源性血液供应,与腮腺管、面神经颊支关系密切,颊突及部分体部为可手术切除部分。24例颊脂垫部分切除术后随访5~12个月,均获得满意美容效果。结论:手术切除颊脂垫颊突和部分体部对于矫正面颊部饱满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颊肌粘膜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为颌面外科设计颊肌粘膜瓣修复腭裂和口咽部肿瘤术后创面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52侧成人头颈矢状断标本,借助解剖显微镜解剖和观察了颊肌粘膜瓣的神经和血管来源、行径、分支和分布特点。结果:颊肌粘膜瓣的感觉神经是颊神经,运动神经为面神经的颊支,其在第2、3磨牙相对的颊区与颊神经交通。颊肌粘膜瓣主要有三条动脉:颊动脉、面动脉和上牙槽后动脉的颊侧分支;其静脉较动脉丰富,向后注入翼丛,向前回流至面前静脉。并对颊肌和粘膜进行了测量,所得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结论:颊肌粘膜瓣是修复腭裂和口咽部肿瘤术后创面理想的粘膜瓣,临床可根据需要设计瓣的范围。在瓣的蒂部应掌握适当厚度,以防止瓣的血管和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5.
颊肌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颊肌的血液供应,为新型颊肌粘膜瓣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具新鲜尸体标本20侧面区进行解剖,从颈总动脉远心端注入红色乳胶,在2具尸体标本面静脉内注入兰色乳胶。显露颊肌及其血管和神经。结果:面动脉分别发出后颊支、下颊支和前颊支进入颊肌,后颊与颊动脉相互吻合。上齿槽后动脉和眶下动脉发出上颊支分别进入颊肌上界的后部与前部。这些分支相互吻合。颊肌静脉在颊肌后部形成颊静脉丛,分2~4支注入面静脉,或经颊静脉注入翼丛或上颌静脉。结论:面动脉为颊肌的主要供血动脉。以进入颊肌任何一方血管为蒂的颊肌粘膜瓣均可存活。本文设计了2种新的岛状颊肌粘膜瓣。  相似文献   

6.
颊肌及其血供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0例(男24例,女16例)成人尸体上解剖观测了颊肌的附着部位、肌肉的大小及其血供来源.颊肌可移植面积为43×19mm.其血供以颊动脉为主.颊动脉始部外径平均0.84mm,长度平均21.00mm.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肌粘膜瓣.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面动脉穿支蒂颊黏膜瓣重建泪道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10个2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标本上解剖观测:①面动脉穿支的起源、分支与分布;②颊动脉的起源、分支与分布;③面动脉与颊动脉的吻合。另在1侧新鲜标本上进行摹拟手术设计。结果颊黏膜的血供为多源性,主要由面动脉、颊动脉和上牙槽后动脉发出的穿支供养。①面动脉自颈外动脉发出,行至咬肌前缘越过下颌骨底达面部后,再斜向内上至内眦处与鼻背动脉吻合,沿途除发出分支营养颈、面部相应区域外,在口角外侧(1.10±0.31)cm处分出1~3支颊支,支配颊肌与颊黏膜前中部,并与颊动脉颊支、上牙槽后动脉颊支形成吻合;②颊动脉发自上颌动脉的翼肌段,行于颞肌下部深面前下方向,沿途发支分布于颊黏膜后中部,并与面动脉穿支相互吻合。当上颌动脉分出颊支细短时,则由粗大的上牙槽后动脉颊支(占5%)代偿。结论颊黏膜瓣血供丰富,可形成以面动脉穿支为蒂颊黏膜瓣转位重建泪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解偶联蛋白3(uncoupling protein 3,UCP3)基因-55C→T变异与中国人体脂含量、体脂代谢、体脂分布及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了165名糖耐量正常者(男/女为69/96)及151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女为62/89)UCP3基因-55C→T变异的基因型,核磁共振8检测局部体脂含量,酶法及硫酸葡聚糖-锰沉淀法测血总胆固醇及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用公工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果 (1)非糖尿病中国人与白种人比较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分别为0.1120和0.0646),与Pima印地安人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分别为0.0105及0.0314)。(2)逐步回归分析发现,UCP3基因-55C→T变异的独立相关变量:糖耐量正常男性组为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耐量正常女性组为股部脂肪面积,2型糖尿病男性组为血甘油三酯,2型糖尿病妇性组为腰臀比。(3)2型糖尿病组与糖耐量正常组相比,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有显著性(P为0.0358)。携带T等位基因发生2型糖尿病的相对风险的比数比为1.434(95%可信区间为1.031-1.995)。结论 UCP3基因-55C→T变异与中国人局部体脂含量、体脂代谢及分布相关,但存在性别及疾病状态的差异。该变异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纳西族各项肥胖指标与体脂率的关系。 方法 选取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687名18~90岁成年纳西族人,运用人体测量法和生物电阻抗法测量其体重、身高、胸围、腰围、臀围、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体质量指数(BMI)、内脏脂肪等级和体脂率等指标,并将各项指标分别与体脂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纳西族成人的平均体脂率男性为正常水平,女性属于肥胖。按照内脏脂肪等级为标准,纳西族男性和女性均在正常范围内。根据腰围的判断标准,纳西族男性腰围在正常范围内,而女性腰围属于腹型肥胖。相关分析表明,纳西族成人的体重、胸围、腰围、臀围、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髂前上棘皮褶、BMI、内脏脂肪等级与体脂率均成正相关。纳西族男性内脏脂肪等级与体脂率相关性最强,其次是BMI;纳西族女性胸围与体脂率相关性最强,其次是腰围。 结论 纳西族成人各项肥胖指标均与体脂率成正相关,相关程度存在性别、地区和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6~9岁骨龄男童体脂率的不同测量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并建立最适用于小学生的体脂率测量方法。方法:随机从万泉小学等学校抽取130名正常健康男童,进行骨龄拍摄,挑取其中骨龄为6~9岁男童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别采用皮褶厚度法、生物电阻抗法(BIA)、双能量X线吸收法(DEXA)在同一时间段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结果:6~9岁骨龄男童BIA与DEXA测量结果均值比较无差异,除正常组外,超重组和肥胖组BIA测量结果均与DEXA高度相关,且在该骨龄组男童中两者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高。通过与DEXA对比,皮褶厚度法推算体脂率,无论是均值比较,相关性分析,还是一致性分析,姚兴家公式在推测受试者的体脂率时都存在显著低估现象,而元田恒公式在推测受试者的体脂率时则存在显著性的高估现象,相比较而言,长岭公式虽然也存在误差,但其结果与DEXA结果最为接近。以DEXA为校标,通过皮褶厚度法推算全身体脂率公式为全身体脂率=9.103+1.033×腹部皮褶。结论:通过与DEXA对比显示,在6~9岁骨龄段男童,BIA检测体脂率的准确度要明显优于皮褶厚度推测法。应用皮褶厚度法推算6~9岁骨龄男童全身体脂率,其公式为全身体脂率=9.103+1.033×腹部皮褶,经检验,结果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疆锡伯族成人基础代谢率、体脂分布的特征,探讨基础代谢率与体脂分布的相关性。方法抽取3代均为新疆锡伯族且年龄为35~70岁的成人536例(男性263例,女性273例)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身体成分分析仪等仪器,检测皮下脂肪、内脏脂肪、体重、身高、去脂体重、体脂率和基础代谢率。应用回归分析法研究身体各部体脂含量与基础代谢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计算出回归方程系数。结果新疆锡伯族成人不同年龄段比较,除男性的内脏脂肪与女性的皮下脂肪外,脂肪总量、去脂体重与体脂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比较,除内脏脂肪外,皮下脂肪、脂肪总量和体脂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疆锡伯族成人的内脏脂肪含量与基础代谢率成负相关(P<0.05)。结论新疆锡伯族成人体脂分布存在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内脏脂肪与基础代谢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6~8岁骨龄段女性儿童不同的体脂率测量方法的效果,尝试建立适合我国该骨龄段女性儿童的皮褶厚度推算体脂率公式。方法抽样选取59名6~8岁骨龄段女性儿童,依据身体质量指数(BMI)分组标准分为偏瘦组、正常组和超重组3个组别,分别采用双能量X线吸收法(DEXA)、皮褶厚度法、生物电阻抗法(BIA)测试每位受试者的体脂率,以DEXA测量结果为校标,比较上述方法在推测和测量全身体脂率的差异水平。并以皮褶厚度法建立体脂率推测公式。结果对6~8岁骨龄段女性儿童正常组和超重组,BIA法与DEXA测量结果之间相关显著;日本长岭公式显著高估6~8岁骨龄段偏瘦组和正常组女性儿童的体脂率,姚兴家公式显著低估了超重组女性儿童的体脂率,而元田恒公式显著高估了3种体型女性儿童的体脂率;本研究得出皮褶厚度法推算体脂率公式为:全身体脂率=3.919+0.715×髂嵴上部皮褶+0.592×肱三头肌部皮褶。结论相对于以日本长岭公式、元田恒公式、姚兴家公式进行的皮褶厚度推算法,生物电阻抗手段更能有效测量6~8岁骨龄段女性儿童正常和超重群体体脂率;髂嵴上部和肱三头肌部皮褶厚度能联合评价6~8岁骨龄段女性儿童全身体脂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探讨体脂与骨量的关系,以及调节体脂的瘦素对骨的作用。选用6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切除双侧卵巢,另一组行假手术。饲养2月后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瘦素浓度,检测大鼠体质量、腹腔内脂肪含量,DEXA测定大鼠股骨骨密度(BMD)。结果提示大鼠体质量在去卵巢组增加明显(P<0.05),腹腔内脂肪量在去卵巢后增加不明显(P=0.499),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两组之间没有差异(P=0.166),去卵巢组单位体质量的骨矿含量(BMC)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03)。第8周体质量在假手术组与单位体质量BMC负相关,在去卵巢组与BMD正相关,假手术组腹腔内脂肪含量及瘦素浓度与单位体质量的BMC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体脂、瘦素与单位体质量BMC相关。  相似文献   

14.
脂联素是新近发现的脂肪细胞分泌的特异性细胞因子,在机体糖和脂肪代谢、维持能量平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常人脂联素基因序列中存在相当数量的等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其中5′侧翼区-11377(C/G)和外显子2 45(T/G)遗传多态性与脂联素血浆水平以及与肥胖、2型糖尿病(type 2 d iabetes m ellitus,T2DM)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脂联素在血浆中以高分子量(h igh molecu lar we ight,HMW)的多聚体和低分子量(low molecu lar we ight,LMW)的六聚体2种形式存在。HMW脂联素增加与胰岛素敏感性呈正相关,LMW脂联素的功能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5.
纤维组织样麻风瘤2例李国富例1,男性,12岁。发现皮下包块半年余。半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在脸、颊部皮下出现米粒大至花生米大小皮下结节,不痛不痒,表面肤色正常,结节生长较快,逐渐增多发展至四肢及背部。体检:脸颊部、四肢、背部均有米粒大至花生米大小皮下结节...  相似文献   

16.
畲族女大学生不同体脂百分数对常用体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分析畲族女大学生不同体质百分数对常用体质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畲族女大学生203人进行体成分和体质测试.结果:正常组与超重组之间的体质量、BMI指数、胸围、腰围、腰臀比、肩胛皮褶厚度、舒张压以及肺活量体质量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超重组与肥胖组的BMI指数、腰围和腰臀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与肥胖组的体质量、BMI指数、胸围、腰围、腰臀比、上臂皮褶厚度、肩胛皮褶厚度、收缩压、舒张压、肺活量体质量指数和握力体质量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畲族女大学生体脂百分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质量和BMI的增长,对血液外周阻力、肺通气功能和力量素质都有着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世界卫生组织采用体质量指数与腰臀比来判断个体肥胖和体脂分布的准确性是有限的。 目的:比较体质量指数和体脂含量及腰臀比和内脏脂肪面积判断肥胖的差异。 方法:选择471例内科住院患者,按性别分组后,再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用生物电阻抗法分析体脂含量和内脏脂肪面积进行肥胖和超重分析,并与体质量指数、腰臀比判断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男女各年龄组之间的体质量指数差异不明显,女性各年龄组体脂含量存在明显差异(P < 0.0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数值越大。除了男性老年组体质量指数判断肥胖比例高于体脂含量外,其余男女各年龄组体脂含量判断肥胖比例均高于体质量指数。男女各年龄组之间腰臀比和内脏脂肪含量判断肥胖差异均较明显(P < 0.01),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数值也增加,除了男性青年组两种方法判断腹部肥胖无差异外,其余男女各年龄组腰臀比判断腹部肥胖比例高(P < 0.01)。说明体质量指数和体脂含量判断肥胖,腰臀比和内脏脂肪面积判断腹部肥胖均存在差异,可以选择体脂含量和腰臀比判断患者肥胖和腹部肥胖,但均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成脂培养条件下成脂相关信号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的表达水平增高,同时成骨相关信号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的表达水平也增高。 目的:检测成脂诱导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对结果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取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以成脂诱导体系对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体外培养生长情况;油红O染色法观察成脂现象,茜素红及von kossa染色观察是否有沉淀形成;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成脂相关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变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获得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并成功进行了成脂诱导分化。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在成脂诱导条件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表达水平全都呈升高趋势,但是前者对分化方向的调控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组Ⅱ型糖尿病患者瘦素水平与性别、体脂及胰岛素的关系.方法77名Ⅱ型糖尿病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计算BMI、WHR,ELISA法测定空腹瘦素浓度,放免法测定空腹胰岛素、C肽.结果Ⅱ型糖尿病人瘦素浓度男性为10.89±9.27ug/L,女性为19.04±11.59ug/L,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均与BMI、C肽显著相关,男性还与WHR相关.不同年龄组受试者或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受试者瘦素浓度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瘦素水平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消失,体脂总量是影响女性瘦素水平的主要因素,除总体脂外,局部体脂也是男性瘦素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北方汉族大学生皮下脂肪的发育状况及体成分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以北方生源为主的河北某高校10个班1 188(男570,女618)名汉族大学生进行身体测量,用皮褶厚度估算体密度和体脂率。结果:除体密度外,城市男、女学生的皮褶厚度、体脂率和瘦体重都高于乡村学生;男生的体密度、瘦体重均明显高于女生,皮褶厚度和体脂率却低于女生;身体3个部位皮褶厚度两两呈相关性,男生皮褶厚度肱三头肌肩胛下腹部,女生肩胛下肱三头肌腹部,呈不均匀分布;皮褶厚度除与身高没有相关性外,与体质量、BMI、腰围呈正相关性,瘦体重与其他几个指标都有明显相关性;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存在南北差异和时间差异。结论:北方汉族大学生皮褶厚度和体成分存在城乡、性别差异,时间因素也对其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