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ICP)监测对治疗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长沙市解放军第163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9例PADB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伤后2~24 h内在ICU病房予以无创颅内压监护仪(MICP-1A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无创颅内压检测分析仪)进行监护.根据患者入院时无创ICP值分为轻、中、重度颅内高压三种类型,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头颅CT及无创颅内压监测值予以对症治疗,比较不同类型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预后情况.[结果]本组病例预后良好率为43.5% (30/69),预后不良率56.5% (39/69),病死率31.8%(22/69).轻度颅内高压患者预后良好率为90.1% (10/11), 中度颅内高压预后良好率为65.22% (15/23),重度颅内高压预后良好率为14.29% (5/35), 轻度颅内高压患者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中、重度颅内高压预后良好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度颅内高压患者死亡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轻、中度颅内高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根据持续无创ICP监测结果给予对症治疗,对创伤性急性大脑弥漫性脑肿胀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即刻复查脑部CT提示,迟发性颅内血肿致急性脑膨出50例(57.47%),广泛性脑挫裂伤致急性弥漫性脑肿胀22例(25.29%),大脑半球外伤性大面积梗死急性脑肿胀7例(8.05%),创伤性休克及术中有明显低血压及低氧血症8例(9.20%);87例患者均行开颅手术,再次手术19例,死亡34例,病死率39.10%。结论:继发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广泛性脑挫裂伤、低血压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等是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术中预防低血压休克,改善脑部供血供氧,彻底清除血肿及挫伤脑组织,充分减压,及时清除迟发性血肿,降低颅内压,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可预防及治疗术中脑膨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联合脑室型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双侧大脑半球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救治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解放军第98医院神经外二科在TCD联合脑室型有创ICP监测下救治的42例PADB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2 h内行TCD及脑室型有创ICP监测,按入院首次ICP值分为ICP ≤ 25 mmHg组(27例)和ICP >25 mmHg组(15例),同时按入院时首次TCD监测的脑搏动指数,分为脑搏动指数≤ 1.4组(18例)及脑搏动指数>1.4组(24例)。同时按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价。比较入院时不同ICP组及脑搏动指数组的预后情况。 结果PADBS患者入院首次ICP值15~46 mmHg,平均ICP为(24 ± 7)mmHg;入院首次脑搏动指数值1.21~3.31,平均脑搏动指数为1.7 ± 0.5。患者预后良好20例,中度残疾14例,重度残疾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PADBS患者入院首次ICP ≤ 25 mmHg组预后优于ICP > 25 mmHg组患者[92.59%(25/27)vs. 60.00%(15/25),χ2 = 4.695,P < 0.05]。入院首次脑搏动指数≤ 1.4组18例患者预后明显优于脑搏动指数> 1.4组患者[83.33%(15/18)vs. 79.16%(19/24),χ2 = 0.003,P> 0.05]。 结论TCD联合脑室型有创ICP监测对PADBS患者的临床救治有指导作用,且对患者预后有预测作用,其中入院首次ICP ≤ 25 mmHg的PADBS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对30例急性严重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有创颅内压及脑温监测的护理措施。认为针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有创颅内压及脑温监测,有利于帮助医护人员为有创颅内压及脑温监测急性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提供最佳处理措施;正确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方法,能够有效及时的了解患者变化,为正确治疗提供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额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62例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2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降颅压效果不明显时采用苯巴比妥疗法、亚低温治疗等措施进一步保守降颅压,观察组患者采用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记录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到手术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颅内压变化情况、头颅CT环池改变、术后6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从入院到手术结束时间为3.5~17.0 h,平均(11.3±0.9)h。对照组患者入院11.3 h后颅内压较入院时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颅内压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且术后观察组患者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入院24 h后环池受压好转率(65.9%)显著高于对照组(40%)(P0.01);其中观察组患者环池I型好转率(82.8%)及Ⅱ型好转率(68.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Ⅰ型好转率(48.0%)及Ⅱ型好转率(41.7%)(P0.05),而两组患者Ⅲ型环池好转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GOS评分,观察组患者预后较好率(5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28.8%)(P0.01),病死率(11.0%)显著低于对照组(22.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2例,发生脑积水2例,并发症发生率4.9%。结论双额大骨瓣减压手术用于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环池受压,患者预后较好且并发症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6.
背景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可以反映从视网膜到枕皮质视通路的完整性,应用其特征可以准确评价视传导通路受损状况.目的研究fVEP无创监测颅内压的可行性及其效应.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重复测量设计.对象2002-03/2003-1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损伤患者,共197例,男138例,女59例,平均年龄(38±9)岁.病种包括脑硬膜外血肿20例、脑硬膜下血肿26例、脑挫裂伤4例、脑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92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55例.方法采用fVEP与脑硬膜外测压法检测197例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水平,有创检测数据均在fVEP完成后立即采集,同时记录患者血压及心率变化.主要观察指标fVEP结果,颅内压水平.结果197例脑损伤患者平均颅内压水平(2.75±0.64)kPa(1.54~4.02 kPa);有明确视通路损伤患者无创与有创检测值离散度较大;2.79%的患者fVEP未诱发出典型波形;散点图提示fVEP与脑硬膜外测压法一致性较好;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率对颅内压水平的波动最敏感(β值为-0.369),其次是收缩压(β值为0.316),舒张压较不敏感(β值为0.147).心率与颅内压水平呈负相关,能较敏感地反应颅内压的波动,其次为收缩压,舒张压较不易受颅内压变化的影响.结论fVEP无创颅内压检测值与有创检测值一致性良好,可以无创定量评估颅内压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NICP)监测在双额叶挫裂伤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对52例双额叶挫裂伤行NICP监测的患者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患者均给予NICP监测,15例患者病情发生变化,颅内压超过40mmHg,患者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术后颅内压均下降。其余37例患者于伤后3~7d颅内压增高,未达到手术要求,经脱水等处理后颅内压下降。根据格拉斯评分预后量表(GOS)评分进行分级,Ⅰ级25例,Ⅱ级12例,Ⅲ级10例,Ⅳ级5例。结论NICP监测具有方便、无创、准确、易操作等优点,同时避免了有创颅内压监测可能发生的感染、出血、脑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不同颅内压水平时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visualevolcedpotentials,fVEP)和有创颅内压监测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探讨fVEP无创监测颅内压的可行性。方法:138例颅内高压患者用fVEP与腰椎穿刺测压或脑硬膜外测压法同时检测,有创监测均在fVEP完成后进行。结果:fVEP的Ⅲ波潜伏期与颅内压增高呈线性相关(r=0.97),配对t检验示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相对误差δ=13.22%,但波幅改变无规律。结论:fVEP可以无创监测颅内压。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632-3633
观察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效果。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双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采用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及颅内压变化情况。观察组出血量、骨窗面积及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观察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效果显著,可减少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颅内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采用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采用双侧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骨窗面积、手术时间),术前与术后24 h颅内压,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骨窗面积大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恢复优良率79.59%,高于对照组的59.18%(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08%(2/49),低于对照组的18.37%(9/49)(P0.05)。结论: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采用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可降低颅内压,有效改善预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持续监测颅内压(ICP),观察其动态变化,探讨其在-洛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46例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采用脑室内导管法和硬膜外法测定ICP,进行持续动态监测,并指导临床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其中20例行开颅减压手术,ICP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呈负相关性,ICP越高,预后越差。结论持续ICP监测,对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9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行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监测患者的颅内压,观察组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监测患者的颅内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昏迷程度。结果观察组术后各时间段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昏迷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行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有效把控患者术前术后的颅内压变化情况,给治疗提供一定依据,从而起到快速恢复术后颅内压、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改善预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伴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48例脑挫裂伤合并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58.3%)行保守治疗,其中恢复良好26例,死亡2例;20例(41.7%)行手术治疗,其中恢复良好9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2例,死亡4例。结论脑挫裂伤伴弥漫性脑肿胀早期病情多不严重,但变化快,突然恶化;观察环池的变化,把握好手术时机,可以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检测仪在颅脑损伤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40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双盲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有创监测,观察组给予无创监测,比较2组患者的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治疗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的脉搏、呼吸、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率、病死率分别为85.71%、14.29%,对照组存活率、病死率分别为82.86%、1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1例并发症病例,发生率为2.86%,对照组有6例并发症病例,发生率为8.57%,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有创监测比较,无创监测也同样能够取得确切的监测效果,且无创监测具有安全性高、可靠性高等特征,能够代替有创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对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20例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8~15分,行保守治疗后颅内压呈不可控上升,患者影像学表现、临床体征未出现明确的手术指征,但均有GCS评分降低(均未低于6分)。12例患者的家属选择手术治疗,8例患者的家属选择保守治疗。结果:手术患者与非手术患者远期预后的差异不明显,但手术患者的早期恢复(GCS评分≥13分)优于非手术患者。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及时了解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变化,便于及时调整治疗。  相似文献   

16.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病死率一直保持30%~50%[1],是救治的重点难点,开颅手术是救治的关键。本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共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组(标准组)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16~72岁,平均(34.82&#177;6.12)岁。病因:车祸伤47例,坠落伤9例,打击伤4例。入院时GSC评分:3~5分者39例,6~8分者21例;双侧瞳孔散大22例,单侧瞳孔散大35例,忽大忽小者3例。CT扫描示弥漫性脑肿胀、脑沟、脑池消失者23例,弥漫性脑肿胀、中线结构明显移位者39例,单侧硬膜下血肿11例,硬膜外血肿17例,硬膜下、外血肿10例,脑内血肿11例,多发血肿5例。传统去骨瓣减压术组(对照组)60例,男48例,女12例;年龄14~70岁,平均(36.12&#177;10.07)岁。病因:车祸伤50例,坠落伤7例,打击伤3例。入院时GSC评分:3~5分者37例,68分者23例。双侧瞳孔散大21例,单侧瞳孔散大37例,忽大忽小者2例。CT扫描示弥漫性脑肿胀、脑沟、脑池消失者24例,弥漫性脑肿胀、中线结构明显移位者36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双侧额颞平衡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的临床疗效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某院收治的80例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进行常规保守治疗,B组患者使用双侧额颞平衡改良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颅内压和治疗后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结果 B组患者治疗后的颅内压(24.08±2.17)mm Hg(1 mm Hg=0.133 k Pa)明显低于A组患者(28.54±3.3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额颞平衡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临床疗效突出,可有效稳定患者颅内压,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8.
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术中急性脑膨出防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手术治疗的150例外伤后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有42例出现急性脑膨出,发生率28.0%,其中有13例低血压,29例低氧血症,17例发生了迟发性血肿。术后半年随访,仅8例死亡,病死率18.8%。结论对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早期实施手术,及时纠正低氧血症和低血压以及呼吸机的合理应用是预防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重点。治疗的关键是采用标准脑外伤大骨瓣开颅、控制性降低血压、普鲁泊福麻醉镇静、过度换气、亚低温和及时清除迟发性血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的临床效果以及对颅内压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以保守治疗)和观察组(以双额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各45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颅内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评分变化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颅内压低于对照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格拉斯哥昏迷预后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后难治性弥漫性脑肿胀治疗应用双额大骨瓣减压术,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降低颅内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 jury,DAI)患者相应观测指标对预后的影响,筛选出影响DAI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提高DAI的治疗水平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121例DAI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预后与GCS评分、脑肿胀、瞳孔变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性,脑肿胀患者进一步研究颅内压情况与预后关系,并进行相应治疗探讨。结果入院时GCS、瞳孔异常、脑肿胀情况与患者预后有关,脑肿胀患者颅内压增高程度与预后有关,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预后无关。结论GCS越高、无瞳孔变化、无脑肿胀患者预后更好,脑肿胀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程度与预后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