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分析ICU病房并发院内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200例于ICU病房接受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分为住院期间未发生院内病毒感染的未感染组(患者92例)和住院期间发生院内病毒感染的感染组(患者108例),统计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导致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 60岁、住院时间>14d、插管时间>7d、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均为导致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在发生院内感染的患者中,以呼吸系统感染者居多.结论 导致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注意以上危险因素的防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呼吸内科病人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1263例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对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院内感染的诊断。经统计分析,比较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的病例资料在性别、住院时间、有创操作以及病原学各方面的差异性。结果:1263例呼吸内科住院病人发生院内感染121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9.58%。呼吸内科院内感染的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其构成比为59.5%(72例)。感染组与未感染组的年龄,住院时间和有创操作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121例院内感染病人共检出病原菌187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均占22.31%,革兰氏阴性菌占77.69%。结论:呼吸内科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较高。年龄、住院时间和有创操作为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临床特征和风险因素,为未来构建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血流感染风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8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基本特征、烧伤情况、转运情况、血流感染的特点、治疗及结局。根据其是否发生血流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62例(33.51%)和未感染组123例(66.49%),分析该类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85例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中有62例发生血流感染。检出阳性率从高到低的前3位细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36.25%),铜绿假单胞菌(28.75%),鲍曼不动杆菌(13.75%)。感染组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361、4.652,P0.05);感染组ICU住院时间、住院时间显著长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97、 2.769,P0.05)。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男女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7,P0.05)。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88,P0.05)。最终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ICU住院时间为独立危险因素(OR=1.035,95%CI=1.014~1.057,P0.05)。结论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具有血流感染高风险,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ICU住院时间为特重度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in saturation,TSAT)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本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94例终末期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分为感染组(n=45)和未感染组(n=149).对比感染组与未感染组血清铁(Serum iron,SI)、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TIBC)、TSAT指标情况,对感染组患者进行3 m随访.根据预后良好、预后不良进行分组,分析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者预后不良相关因素.结果:感染组SI、TSAT水平明显低于未感染组,TIBC水平则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中45例患者预后良好28例,预后不良17例,预后不良组糖尿病占比、感染相关器官衰竭评分(Sepsis-related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计数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SI、TSAT值则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透析龄和TIBC无明显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SOFA评分CRP、WBC、SI、TSAT均为促进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TSAT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中表达明显降低,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出现院内感染情况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18.47%(17/92)出现院内感染;腹腔感染率最高,为35.29%,其次为肺部感染3例(17.64%);病原菌共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2株,革兰阳性性菌9株,真菌5株;革兰阴性菌大肠艾希杆菌所占比最高(33.33%)。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住院时间≥35d、有基础疾病、临床分期为晚期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对于年龄大、身体素质低、存在基础疾病、病情较严重住院患者需要引起重视,避免出现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92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术后合并肺部感染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61例),详细记录其患者年龄及肺基础疾病等各项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肺基础疾病及急性肺损伤发生率、昏迷和卧床时间、年龄均较高,其GCS评分较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两组患者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应用抗生素和抑酸剂、脱水剂及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间均具有差异(P0.05),然而两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危险因素均会引起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肺部感染,需加强医疗管理,提高相关人员对疾病的认知,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提高其临床疗效,并改善其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尿酸(UA)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危险分层的关联性.方法 将71例患者根据ACS诊断标准分为UAP组、NSTEMI组和STEMI组;根据GRACE标准对患者进行危险评分并计算院内以及出院6个月时死亡以及死亡/心梗风险;按GRACE评分标准将各组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三组;对不同分组及不同危险分层进行比较.结果 71例ACS患者,UAP22例(31%),其中低危组10例,中危组9例,高危组3例;NSTEMI 17例(24%),其中低危组3例,中危组7例,高危组7例;STEMI 32例(45%),其中低危组4例,中危组18例,高危组10例.根据危险分层,UAP与NSTEMI各组间的院内死亡危险积分和院内死亡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的院内死亡率在低高危组、中高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低中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死亡危险积分在不同分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H-FABP和UA在三组各自的分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MA在NSTMEI组危险分层的低高危、中高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其余两组的各自分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NSTEMI和STEMI的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比较,院内死亡率、H-FABP、IMA、UA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UAP、NSTEMI和STEMI的高危组比较,院内死亡危险积分在UAP与STEM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内死亡率、院内死亡危险积分是进行危险分层的有效指标,根据危险分层可初步判断患者病情,指导临床治疗.但H-FABP、IMA、UA的检查结果尚不能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就诊的242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梗死患者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42例脑梗死患者中出现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21例(8.68%);住院时间≥10d、发热、瘫痪、贫血、大小便失禁、空腹血糖6.1mmol/L是脑梗死患者出现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且OR≥1);营养支持、使用预防性敷料是脑梗死患者出现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的保护因素(P0.05且OR≥1)。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生院内获得性压力性损伤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临床需针对各种危险因素加强预防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压力性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本院行剖宫产术的1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切口感染划分为感染组(n=40)和未感染组(n=112).统计患者病原菌检出率与菌种分布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患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病原菌培养(+)35例,病原菌培养(-)5例,病原菌检出率为87.50%;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4株(68.57%)、革兰阳性杆菌8株(22.86%)、真菌3株(8.57%).胎膜早破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道检查次数、住院时间、手术切口大小、是否首次剖宫产、术前有无应用抗菌药、有无合并基础疾病为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单因素(P<0.05).阴道检查次数、住院时间、胎膜早破时间、手术切口大小为影响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为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需要对合并影响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多种危险因素尽早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30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低血压症状分为低血压组和非低血压组,记录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相关临床指标,并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s归回分析。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低血压组有心绞痛史少于非低血压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MB峰值、下壁心肌梗死及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中多支病变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MB峰值、下壁心肌梗死、右心室心肌梗死及术后TIMI血流小于2级均为患者PCI术后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AECOPD)发生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了2009年1月-2013年10月AECOPD院内继发感染的患者92例,并随机抽取相同时期无感染的AECOPD患者84例作为对照组,对其发生继发感染的细菌和病毒作出相应的鉴别诊断.结果 AECOPD调查组的患者中有42例(45.65%)是由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感染所致,有61例(66.30%)是由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单胞、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所致,其检测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发生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有细菌学和病毒学因素,明确这些继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对于患者后期的治疗能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点,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外科ICU发生的116例医院感染病例作为观察组,外科住院患者发生的72例医院感染病例为对照组,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并对护理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结果 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为8.44%,同期普通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率为4.43%,ICU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P0.05)。无论ICU患者还是普通病房患者,呼吸道和泌尿道都是医院感染常发生部位。ICU医院感染病死率9.48%,高于外科普通病房的4.17%,P0.05。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接受损伤性操作、抗菌药物或免疫抑制剂使用和意识障碍有明显关系(P0.01)。结论 ICU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和泌尿道;医院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防治机制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l至12月ERCP发生医院感染58例患者的病例,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护理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结果ERCP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率为12.1%(58/479),同期住普通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率为4.4%(36/812),前者住院感染率明显高于后者(P〈0.05)。无论ERCP患者还是普通病房患者,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均是医院感染最常发生的部位,ERCP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呼吸道(67.2%),其次是泌尿道(29.3%),其构成比与普通病房接近。ERCP患者医院感染患者58例中死亡5例(8.6%),高于普通病房的5.6%(2/36,P〈0.05)。结论ERCP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感染部位主要是呼吸道和泌尿道,预防ERCP患者医院感染是防治工作重点,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ERCP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血液透析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EPCs)和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和健康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7d后取贴壁细胞进行Di—LDL和FITC—UEA—I双染色,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CD34、CD133、KDR,以鉴定EPCs。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黏附功能检测评价其迁移和黏附能力,并与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及高脂血症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和Framingham危险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长期血液透析患者EPCs的数量和迁移、黏附功能都低于正常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糖尿病的患者EPCs的数量和黏附、迁移功能明显降低(P〈0.05),有高血压的患者EPCs的数量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5),而性别、血脂和吸烟对EPCS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ramingham危险评分与患者EPCs的数量和迁移、黏附功能分别呈明显负相关(r=-0.623,-0.658,-0.625,P〈0.05)。结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EPCs数量和功能降低,存在血管新生和内皮修复的缺陷,增加了患冠心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性医院的医院感染和病原菌分布情况,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2年出院的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4007例,感染率为2.69%,感染例次4430,感染例次率2.97%。医院感染率居首位的科室为ICU病房,侵袭性操作如泌尿道插管、呼吸机等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本调查显示4个季度医院感染在例数上无明显差异,但主要易感部位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的季节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1.14%,革兰阳性菌占15.54%,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率最高。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的分离率在三、四季度较一、二季度有明显升高。对临床上最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变化分析显示,部分抗生素的总体耐药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可以发现医院感染变化的趋势及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点,针对重点科室、危险因素、易感人群加强管理和目标监测,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狼疮性肾炎(LN)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及心钠素(ANP)含量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32例LN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硝酸还原法检测NO,放射免疫分析ET、ANP含量。结果:LN肾功能衰竭组NO、ET、AN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ET、NO及ANP水平升高的程度与肾功能损害的严重性呈正比;透析后NO和ANP显著下降(P〈0.05),ET透析后有下降趋势,但与透析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活性因子ET、NO及ANP参与了LN发病并加重其病情,血浆ET、NO及ANP浓度可作为判断LN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血液透析后可以使LN肾功能衰竭组患者血浆NO及ANP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STE-ACS评分GRACE、PURSUIT和TIMI在急诊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风险预测上的价值。方法在PubMed上检索TIMI、PURSUIT和GRACE风险评分对NSTE-ACS患者风险预测的研究。比较不同评分对患者院内、短期(30-day)、长期(360-day)的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效果。运用X^2检验和威尔克森统计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8个研究符合检索条件,共计25247例NSTE—ACS患者被正式评估。依据TIMI、PURSUIT和GRACE评分患者被相对地划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院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在各评分、各组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d内的主要心血管风险预测,对于低、中危组患者,TIMI评分优于GRACE和PURSUIT(P〈0.05);但对于高危组患者,PURSUIT评分预测效果较好(P〈0.05)。1年内主要心血管风险预测,低危组内各评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TIMI和PURSUIT评分对中危组患者的风险预测优于GRACE(P〈0.05);对于高危组,PURSUIT和GRACE的风险预测效果优于TIMI(P〈0.05)。结论TIMI风险评分适用于NSTE-ACS患者的院内、短期和长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但对于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预测PURSUIT评分优于TIMI和GRACE。高危组1年内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预测。GRACE评分优于PURSUIT和TIMI。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净化方式对慢性肾衰(CRF)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PTH)、瘦素(leptin)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成2组:血液透析(HD)组30例,血液透析滤过(HDF)组30例。检测治疗前后血清PTH、leptin和Hcy水平。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HDF组治疗后血清PTH从(60.8±32.5)pmol/L降至(28.2±17.2)pmol/L,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leptin从(19.7±11.8)μg/L降至(14.1±10.6)μg/L,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cy从(32.3±10.7)μmol/L降至(21.1±8.9)μmol/L,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D组治疗后血清PTH从(61.6±30.8)pmol/L降至(42.2±16.5)pmol/L,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leptin从(19.3±12.1)μg/L降至(18.9±12.3)μg/L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cy从(31.5±10.5)μmol/L降至(20.4±8.5)μmol/L,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DF组与HD组相比较能更好地清除PTH及lepti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透前后血浆leptin和NPY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对3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了血透前后血浆leptin和NPY水平的变化,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在血透前血浆leptin和NPY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血透后1周与正常人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存在高leptin和NPY血症,血透有增加leptin和NPY的消除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江苏南通地区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基因型分布状况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对220例南通地区血清HBV标志物和HBV-DNA阳性者,包括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ASC)3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97例,重型肝炎(CSH)29例,肝炎后肝硬化(LC)34例,肝细胞癌(HCC)30例,进行HBV基因型检测。结果220例中B型59例(26.8%),C型150例(68.2%),BC混合型11例(5.0%);C基因型在CSH组、LC组、HCC组中的比例显著高于ASC组(P〈0.05)。B型、C型、BC混合型HBeAg阳性率分别为49.2%、54.0%和3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和BC混合型HBV-DNA载量显著高于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通地区HBV基因型以B、C型为主,C型为优势基因型,并与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及血清HBV-DNA高载量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