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患者男,62岁。永久起搏器导线致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术中见起搏导线穿过三尖瓣后瓣近前瓣处瓣缘,将后瓣叶顶起致关闭不全,导线与三尖瓣腱索粘连缠绕。将起搏导线拉出,行三尖瓣成形术(阶段性De Vaga成形),重新放置起搏导线。提示:置入起搏器电极导线时,需操作规范、轻柔,必要时使用实时三维心脏超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心室主动电极导线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起搏的疗效和实用性。方法选取合并心动过缓的拟外科手术患者或预计植入后需观察时间较长,需行临时起搏的患者共53例,分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25)。观察组经锁骨下静脉植入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头端固定于右心室间隔或心尖部,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心脏起搏;对照组行传统的心脏临时起搏电极植入。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临时起搏过程。观察组无电极脱位、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有3例电极脱位,1例血栓形成,2例继发肺部感染。结论心室主动电极导线可连接外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作为临时起搏应用,不增加患者的风险,增加患者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永久心脏起搏电极导线连接外置可重复使用的永久起搏器进行临时心脏起搏(TCP)的实用性和成本效益。方法 将具有TCP适应证的48位患者分为研究组(n=18)和对照组(n=30)。 研究组应用永久心脏起搏电极导线连接外置可重复使用的永久起搏器进行TCP;对照组进行传统方法TCP。 结果 研究组18例及对照组30例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TCP。研究组中有6例采用了主动螺旋起搏电极导线,另外12例应用翼状被动起搏电极导线。 研究组因为可逆性原因所致心动过缓进行TCP的比例(10 /18)高于对照组(8 /30);而因永久起搏器植入前保护性TCP的比例(3/18)小于对照组(16/30)(P〈0.05)。 研究组患者全部而对照组仅有17%经锁骨下静脉途径进行TCP(P〈0.05)。 研究组TCP应用时间长于对照组[(7.9±6.5)d vs (3.9±2.3)d,P〈0.05]。 研究组因TCP而住CCU病房的时间短于对照组[(0.2±0.5)d vs (2.6±1.2)d,P〈0.05]。 对照组起搏电极导线脱位33次而研究组无脱位。 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心包压塞。 两组与TCP相关的总医疗花费相当(未计算起搏器费用)。 结论 应用永久心脏起搏电极导线连接外置可重复使用的永久起搏器进行TCP,实用性强且不增加医疗经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植入式电极导线和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临时心脏起搏(TCP)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行TCP的患者33例分为研究组(n=19)和对照组(n=14)。研究组采用植入式电极导线外接永久起搏器行TCP;对照组采用传统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比较两种导线行TCP的阈值、脱位率及总费用。结果研究组10例使用主动电极导线,9例使用翼状被动电极导线,未发生脱位,对照组使用电极导线为(BARD0071539,6F型),脱位4例,均经重新定位。两组TCP 24h后的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TCP术后住CCU病房的时间少于对照组[(0.6±0.4)d vs(3.2±1.3)d](P<0.05),总费用少于对照组[(4 587±398)元vs(7 636±567)元](P<0.05)。结论应用植入式电极导线比临时起搏电极导线行TCP更安全、实用、经济。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42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心脏临时起搏治疗后入院。有强直性脊椎炎史。入院后第2天行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中患者强迫采取半侧卧位。分别将心室和心房电极导线送入流出道和右心耳。术毕回病房后12导联心电图示电轴右偏,呈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的起搏图形,疑及起搏左室。心脏超声示房间隔中段见一较大的回声缺失约3.6 cm,二维超声可见起搏导线自右房经缺损处入左房,再经二尖瓣入左室,固定于左室后侧壁腱索水平。再次手术将电极导线移位至右室心尖部。  相似文献   

7.
接受永久起搏器安置的高龄患者由于手术配合程度差,常规应用翼状电极时一旦出现电极脱位而再次接受手术的困难度大。应用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导线行永久起搏器治疗,增加了起搏部位的选择,降低了电极脱位高危情况下的脱位风险,且术后制动时间短,起搏效果好。本文对35例高龄患者安置永久起搏器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2例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手术见1例为电极导线与腱索粘连伴腱索断裂,1例为导线赘生物导致瓣膜感染破坏。2例均置换瓣膜,术中需妥善处理导线。实时三维心脏超声可及时发现导线影响三尖瓣。  相似文献   

9.
永久心脏起搏器(PPM)及植入型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起搏导线引起三尖瓣反流,继发右心衰竭,尚未被充分认识。本文报道一组PPM或ICD导线引起的重度三尖瓣反流,并行手术治疗以纠正右心衰竭的病因。方法:1993年1月1日至2003年12月31日因重度三尖瓣反流行三尖瓣手术者1 465例,其中由以前安装的PPM或 ICD导线引起三尖瓣反流者64例。在除外其他混杂的三尖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起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CDIE)的外科治疗,为临床治疗此少见难治疾患提供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0年收治的CDIE病例,对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CDIE 8例,7例经开胸直视手术下取出起搏电极导线,术中均发现起搏电极导线上明确赘生物形成,其中1例合并冠心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合并主动脉瓣赘生物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后临时心外膜起搏保证基本心律,感染完全控制后再次植入起搏装置,所有病例均痊愈出院,随访1~107个月,无一复发。结论开胸心内直视手术取出起搏电极导线及脉冲发生器是治疗CDIE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和总结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患者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电极导线的诊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行起搏电极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36例行电极拔除术的患者,其中起搏系统感染患者29例,电极故障6例,血栓形成1例。共拔除电极导线69根(心房电极27根,右室电极33根,左室电极4根,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5根。所有电极的平均植入时间为(45±46)个月。电极拔除成功率100%(均为完全拔除);其中10根(14.5%)直接拔除,32根(46.4%)使用锁定钢丝拔除,12根(17.4%)应用锁定钢丝联合扩张鞘拔除,12根(17.4%)应用锁定钢丝联合evolution机械鞘拔除,3根(4.3%)应用Snare下腔回收装置拔除。1例在置入临时起搏电极时因电极穿孔致心脏压塞,1例术中发生重度三尖瓣返流。结论 起搏系统感染是拔除电极的主要原因,经静脉途径拔除起搏电极导线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杂交技术拔除心内感染等并发症起搏导线的临床经验,探索新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2年共有4例患者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杂交技术拔除永久起搏导线。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分别选择胸部右前外侧小切口,胸骨下段小切口,左前外侧小切口及胸部正中小切口进行,结合心脏直视与X光透视下经静脉拔除起搏导线。结果 4例患者均应用杂交技术成功拔除起搏导线。1例发生三尖瓣损伤,经急诊手术修复成功。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杂交技术拔除永久起搏导线临床可行,可以避免体外循环,是高危起搏导线拔除患者的一个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13.
首例心脏起搏器于1958年植入人体,56年后的今天,其已成为临床普遍应用的一种治疗技术。心脏起搏系统由脉冲发生器与起搏电极导线组成,显然,与起搏电极导线相关合并症的时时发生明显降低了该项技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如起搏导线植入术中发生的气胸、血胸、心肌穿孔、恶性心律失常,植入术后发生的起搏系统感染、入路静脉的狭窄、血栓形成、导线断裂、三尖瓣反流以及感染起搏导线拔除时发生的合并症等。因此,20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14.
心脏电击转复对永久起搏器起搏阈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外及心内心脏电击转复对永久起搏器起搏阈值的影响。方法观察5例体外直流同步及5例非同步电击转复前后起搏阈值及起搏导线阻抗的变化,以及3例ICD使用者上述起搏参数的变化。结果13例均一次电击转复成功。体外直流同步及非同步电击转复后,10例中有8例起搏阈值增高(均使用单极心室起搏导线),2例无明显改变(均使用双极心室起搏导线);ICD行心内电击转复3例,起搏阈值无明显改变(患者先前植入的均为单极心室导线)。所有13例的起搏导线阻抗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体外心脏电击转复有可能使永久起搏器的起搏阈值增高,尤其采用单极导线的患者,事先宜将起搏器的输出电压及脉冲宽度适当调高。对起搏依赖患者应作好及时更换起搏导线的准备。  相似文献   

15.
右心室(RV)电极相关的三尖瓣反流(TR)是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制主要为电极导线对三尖瓣的机械作用和右心室起搏改变了心脏的收缩顺序。电极种类及数量、植入时间、起搏位置及心房颤动等是其危险因素。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可作出明确诊断,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电极复位、拔出及外科手术。本文对近年关于右心室电极相关三尖瓣反流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1例男性患者,76岁,因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置换生物瓣。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三尖瓣生物瓣口植入右室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行心内膜VVI起搏。术后随访4年,患者症状改善,起搏系统功能良好,三尖瓣无明显返流。  相似文献   

17.
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101例,随访29.5±19.5个月。左室电极导线脱位4例(占4.0%),其中2例轻度脱位,提高起搏阈值可起搏左室;1例脱至冠状窦,另1例为3根电极导线均脱到右房,此2例均重新置入。左室电极导线起搏阈值术后随时间延长呈逐渐增高的趋势,阻抗的变化趋势是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8.
心脏起搏电极导线电性能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心脏起搏电极的电性能和病理形态学变化,以供临床应用时参考。方法将一对电极导线植入犬的右室心尖部后,定期测量电极的电参数和心功能,3个月后处死犬,进行形态和光镜病理检查。结果碳电极的起搏阈值和感知等电性能优于Elgiloy电极,且其组织反应小;两根电极导线植入后对心功能和三尖瓣关闭无明显影响;电极头与心肌组织间可见包绕性纤维团块,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为主,伴少许浆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电极导线与腱索和三尖瓣环形成粘连。结论良好电性能的电极刺激阈值低,感知功能好,局部组织反应轻,有利于保护心功能;由于电极头与心肌间形成纤维包绕团块,故电极如需拔除,需应用专门器械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心脏起搏适应证的拓宽,心脏起搏器的植入数量逐年增加。起搏导线的植入在起搏系统植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主动固定螺旋起搏导线的临床应用除有减少导线脱位、植入较快,容易拔除等优点外,同时还可以选择部位起搏,是心脏起搏学领域今后应用的方向。现将山西省心血管疾病医院今年开展的6例主动固定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心室起搏电极导管植入的定位和效果。方法采用超声技术对33例需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进行起搏电极导管的植入和定位,分别取剑下上腔静脉切面、剑下或心尖四腔切面、左侧位心尖四腔和胸骨旁四腔切面和剑下右室流出道长轴切面,反复确认电极导管尖端经上腔静脉、右房、三尖瓣定于右室心尖部并测定电极各参数。结果33例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电极导管定位指标及参数均较满意。随访6月~76月,除1例电极导管脱位重新定位外,无其他并发症,起搏系统工作正常。结论超声引导下实施心脏起搏可作为X线透视下永久起搏术的替代和补充,采用多切面、动态观察电极导管尖端走向是定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