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经直肠超声(TRUS)测定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PP)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排尿困难就诊的BPH患者60例,平均年龄65.4岁,病史5~10年。通过经直肠超声(TRUS)测定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IPP),同时测定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atQmax),将三者经多元回归分析其相关性。同时计算AG值(AG=PdetatQmax-2Qmax)。结果在60例患者中,AG值>40者占80%,15~40者占20%。分析显示最大尿流率与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有相关回归关系(p=0.046<0.05),最大尿流率与逼尿肌压力无相关。结论经直肠超声(TRUS)测定的前列腺突入膀胱程度作为一种形态学变化,与尿流率的功能改变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梗阻性慢性前列腺炎尿动力学表现及手术治疗前后疗效分析。方法对16例慢性前列腺炎并膀胱出口梗阻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采用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治疗该疾病,术后对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最大尿流率(Qmax)等指标进行随访。结果该疾病患者尿动力学检查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逼尿肌收缩力改变,Qmax下降及尿道压增高;经手术治疗后,患者复查Qmax明显提高,IPSS评分降低,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梗阻性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钟敏  莫乃新  吕忠 《现代保健》2014,(31):127-130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女性排尿困难患者中的意义。方法:对65例女性排尿困难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神经源性膀胱19例,膀胱出口梗阻16例,非神经源性逼尿肌尿道外括约协同失调15例,逼尿肌收缩无力13例,不稳定膀胱2例。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女性排尿困难病因的主要方法,在女性排尿困难的治疗方面可提供准确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万光阳 《现代养生》2023,(5):335-337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医院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法和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尿动力学指标(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 观察组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压、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逼尿肌压、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IPSS评分、IIEF-5评分、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观察组IPSS评分、IIEF-5评分低于对照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检查的意义。方法对268例BPH患者术前常规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测量膀胱逼尿肌的功能状态,评价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er obstuctlon,BOO)的程度,确定患者排尿困难的原因,其中196例行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TuvP术),57例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SPP术),15例放弃手术。结果268例患者中,BOO223例,可疑63例,无BOO18例。不稳定膀胱(detrusorinstability,DI),逼尿肌功能受损(DUA)62例。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BPH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愈后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尿道前列腺腔内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11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前列腺腔内剜除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经尿道前列腺腔内剜除术治疗资料,比较手术前后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剩余尿量(RUV)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结果11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输血、无闭孔神经反射、尿失禁、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及死亡病例,随访2~26个月,平均5.63个月,Qmax平均增至15.9ml/s,RUV平均降至16.0ml,IPSS平均9分。与术前相比,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经尿道前列腺腔内剜除术治疗BPH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朱东升 《现代保健》2013,(16):57-58
目的:分析围术期护理对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9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Prostatichyperplasia,PH)患者降低不稳定膀胱发生率的作用。方法:9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均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围手术期由专科护士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及全程指导。结果:经全面护理干预,本组92例均康复出院,患者残尿量、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膀胱及逼尿肌压指标明显改善,且不稳定膀胱比例降低至7.6%,与护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围手术期人性化、专科疼痛护理干预能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不稳定膀胱发生率,促进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尿动力学检查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术前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就诊的拟行手术治疗的39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观察组,上尿路疾病、下尿路功能正常需要手术治疗的35例女性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尿动力学指标,观察组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和尿失禁症状严重程度。结果术前,观察组残余尿量(VPR)、排尿前最大逼尿肌压力(PPre-void)显著高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RMF)、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VMCC)、膀胱顺应性(BC)、最大逼尿肌排尿压(Pmax void)、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Qmax)、最大尿道压(PMU)、最大尿道闭合压(PMUC)及功能性尿道长度(lSF)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动力学指标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CI-Q-SF)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明显减轻。结论术前尿动力学检查有助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可帮助患者获得满意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探究临床有效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逼尿肌不稳定的可靠方法,从而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入选对象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患者,共计132例,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对照组患者服用坦索罗辛治疗,观察组患者服用坦索罗辛和托特罗定联合治疗。观察并且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治疗措施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结果、最大尿流率以及膀胱残余尿量。结果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结果[(10.34±5.38)VS(18.32±5.49)分]、最大尿流率[(17.99±3.28)VS(14.02±4.33)mL/s]以及膀胱残余尿量[(22.34±4.32)VS(29.30±4.87)mL]等三项指标上,组间比较,实施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组,并且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采用坦索罗辛治疗的方法相比较,采用坦索罗辛联合托特罗定的治疗方法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是临床上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10.
大剂量舍尼通治疗轻中度良性前列腺增生尿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利用尿动力学检查评价大剂量舍尼通治疗轻中度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疗效.方法 80例轻中度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7分<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0分]口服舍尼通1年,每次750mg,每日3次;在治疗前、治疗后3、6及12个月通过IPSS、最大尿流率(Qmax)测定、残余尿量(PVR)测定、压力-流率(A-G)检查评价疗效.结果 80例患者随访(1.2±1.6)年,其中26例退出试验,54例患者治疗前IPSS为(20.5±4.5)分,PVR为(42.5±8.2)ml,Qmax为(10.2±2.3)ml/s,A-G值为56.5±12.8、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Qmax1)为(54.8±13.7)mmHg(1mmHg=0.133kPa).治疗后12个月IPSS为(11.0±3.3)分,PVR为(15.9±7.4)ml,Qmax为(15.7±2.5)ml/s,A-G值为49.2±13.6,PQmax为(43.6±14.9)mmHg.治疗后12个月较治疗前Qmax有明显提高(P<0.05),PVR、IPSS、A-G值、PQmax明显下降(P<0.05).结论 大剂量舍尼通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疗效满意,治疗后各项尿动力学检查参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对经耻骨上尿道中段吊带术(SPARC)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35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行SPARC.于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进行国际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症状评分、术后1h尿垫试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并评价疗效.结果 32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31例患者术后尿控满意,1例有轻度尿失禁.影像尿动力学检查:术后3、6个月最大膀胱容量(MCC)、残余尿(RU)、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腹压漏点压力(ALP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0).术后6个月,最大尿流率(Qmax)、ALP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0).静态尿道压力图手术前后参数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最大尿道关闭压力(MUCP)分别为(35.2±20.4)、(53.1±22.5)、(62.3±19.8)cm H2O(1 cm H2O=0.098 kPa),功能尿道长度(FUL)分别为(3.5±1.3)、(3.9±0.9)、(4.2±1.1)cm,术后6个月MUCP、FU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和0.002).影像学方面比较,术后显示在增加腹压或咳嗽试验时,膀胱颈及后尿道活动度下降,中段尿道相对固定,尿道闭合.结论通过影像尿动力学评价,SPARC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方法之一,6个月内影像尿动力学评价提示手术能提高尿道压力,加强控尿功能,同时对膀胱功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明  邱卫民  吴毅 《现代保健》2013,(11):103-104
目的:观察前列腺腔内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采用尿道前列腺腔内剜除术进行治疗,回顾性比较手术前后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剩余尿量(RUV)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差异。结果:80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术中未出现大出血、无闭孔神经损伤、术后尿失禁、经尿道电切综合征(TURS)等并发症;随访3~10个月,平均6.5个月,统计术后1周、1个月、3个月IPSS、Qmax、残余尿量,与术前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经尿道前列腺腔内剜除术(PKE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具有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机体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在下尿路功能障碍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患儿54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由于肾积水需要进行B超影响尿动力学检查的患儿15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进行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观察组患儿的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表现出了残余尿量增多,膀胱顺应性降低,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逼尿肌瘫痪;膀胱壁厚度增加、毛糙,膀胱颈口发生抬高,尿道扩张,在排尿期其尿道不能完全开放等现象。对照组患儿的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可见膀胱壁光滑,膀胱壁的平均厚度为(2±1)mm,膀胱颈口关闭,不抬高,排尿期膀胱颈口和后尿道充分开放。结论 B超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够显著的提高小儿下尿路功能障碍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尿动力学角度探讨子宫切除术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尿控能力损伤的特点。方法:对84例临床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其中15例为子宫切除术后压力性尿失禁(手术组),69例无盆腔手术史(无手术组),对比两组尿动力学参数。结果:手术组的ALPP较无手术组低(P0.01);而两组膀胱功能异常率及尿道压力参数MUCP、FUL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子宫切除术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静息状态下尿控能力无明显变化,而应力性尿控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膀胱功能治疗仪低频脉冲治疗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留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膀胱功能治疗仪低频脉冲治疗组、针灸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3组治疗5天拔除尿管后有效率、最大尿流率、膀胱残余尿量和膀胱逼尿肌压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仪组、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75%和50%,治疗仪组和针灸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X^2=6.936,P=0.008)。治疗后治疗仪组、针灸组和对照组最大尿流率量分别为(16.6±2.35)、(13.3±1.77)和(10.1±1.59)mL/s;残余尿量分别为(20.5±5.68)、(25.5±7.72)和(60.5±10.26)mL;膀胱逼尿肌压力分别为(78.5±7.88)、(75.5±7.88)和(56.5±7.88)mmH2O.治疗后针灸组和治疗仪组的最大尿流率、膀胱逼尿肌压力明显〉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对照组(P〈0.05);且治疗仪组效果优于针灸组(P〈0.05)。结论膀胱功能治疗仪能有效治疗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尿潴而且具有安全、简便和患易于接受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伴有下尿路症状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治疗选择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伴有下尿路症状(LUTS)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科学治疗选择.方法 将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伴有LUTS的BPH患者209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经尿道手术(A组,115例)和盐酸坦索罗辛治疗(B组,94例).治疗前后采用问卷形式,比较两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QOL)评分、最大尿流率(Q_(max))及国际勃起功能评分5(IIEF-5)和治疗总体满意率.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10-22个月).治疗后两组IPSS、QOL评分和总体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的Q_(max)高于B组[(20.6±2.8)ml/s比(17.1±3.2)ml/s,P<0.05],而B组的IIEF-5低于A组[(16.5±4.7)分比(19.3±3.4)分,P<0.05].结论 对伴有LUTS的BPH患者,治疗前应重视患者性功能要求和评估,科学选择治疗措施.盐酸坦索罗辛在改善LUTS的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性功能,经尿道手术虽可有效解除膀胱出口 梗阻,但可导致勃起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伴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采用索利那新5mg和坦索罗辛0.2mg,每日1次口服,对50例BPH伴OAB患者进行了为期4周的治疗。于治疗前后,以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包括生活质量评估(QOL)及尿流率参数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和尿量(VV),以及排尿日记参数24时排尿次数、尿急次数、急迫性尿失禁次数和夜尿次数为评估指标,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服药4周后,可评价病例46例。IPSS总分及QOL单项评分显著改善,IPSS平均降低9.25分(P〈0.01),其中排尿症状评分平均降低3.37分(P〈0.01),储尿症状评分平均降5.88(P〈0.01);QOL平均降低2.45分(P〈0.01)。治疗前后的尿流率参数值(Qmax、Qave、VV)有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排尿日记4项参数均显著减少(P〈0.01)。治疗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4.35%(1例患者出现口干,1例出现头痛),无1例出现尿潴留。结论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治疗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引起的下尿路症状合并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患者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BPH)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治疗临床疗效。方法:对207例 BPH 患者行 TURP 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安全返回病房。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随访表明,残余尿量(RUV)、最大尿留率(Qmax)、生活质量评分(QOL)和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结论:TURP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 BPH 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李旭 《现代保健》2014,(4):30-31
目的:分析前列腺炎并列前腺增生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60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按照是否合并前列腺炎分为BP-BPH组和BPH组,分析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的关系、临床特点。结果:BP-BPH组平均病史、前列腺总体积及移行带体积均明显高于BP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P-BPH组IPSS、QOL、AUR发生率及BHP相关手术率均明显高于BP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P-BPH组Qmax明显低于BP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炎可能是BPH的诱发因素之一,其可能会加重患者下尿路症状,增加并发症和相关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胎儿肾积水、巨膀胱和后尿道瓣膜等泌尿系统梗阻性病变的遗传学病因、超声表征及相关预后.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4年1月—2020年6月产前超声诊断为泌尿系统梗阻性病变的359例胎儿(其中23例为双胎之一,余均为单胎),分析其检查结果,并对其中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156例的遗传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