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发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多发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 680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单个危险因素,应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引起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多发伤患者死亡率为9.2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脑损伤、ISS≥16分、创伤后心脏骤停、低血压、急性肺损伤(ALI)/ARDS、机械通气、低体温、肺部感染、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高钠血症、急性肾功能不全(ARF)、高胆红素血症、血小板减少、MODS、入院第1天输液总量≥5 L等危险因素与多发伤患者死亡密切相关(P<0.01).多因素综合分析显示,严重颅脑损伤(GCS≤8分)、ISS≥16分、创伤早期心脏骤停、MODS(受累器官数≥3个)及感染性休克等是多发伤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充分认识多发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恰当的临床对策,可能是降低多发伤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ICU中多发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2013年1月~2016年1月治疗的15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多发伤严重并发症,如创伤性休克、创伤致死三联征、脓毒症、腹腔间隙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急性胃肠损伤的发生率以及监护治疗措施和结局。结果本组共150例,发生创伤性休克109例(72.7%);创伤致死三联征89例(59.3%),其中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例(4.7%),死亡3例(2%);脓毒症41例(27.3%),其中脓毒性休克14例(9.3%);腹腔间隙综合征2例(14.7%),死亡2例(1.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6例(24.0%),死亡1例(0.6%);急性肾损伤37例(24.7%);急性胃肠损伤53例(35.3%)。ICU住院天数5~36d,平均8.9d。顺利转科136例(90.7%),自动出院8例(5.3%),死亡6例(4.0%)。结论进入ICU的多发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以创伤性休克为主,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死亡率最高,其次是腹腔间隙综合征,多发伤患者进入ICU实施严密监测,对并发症的防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重组活化Ⅶ因子(recombinant activated factorⅦ,rⅦa)治疗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伴凝血功能障碍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6月收治的16例严重多发伤凝血功能障碍并使用rⅦa治疗的患者,比较使用rⅦa前后血制品使用量和凝血象变化情况. 结果 用药后9例24 h内出血停止,7例出血减少并在72 h内停止.生存13例,死亡3例.生存患者未见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深静脉血栓发生.末次给药后48 h较首次给药前48 h输注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血小板用量均减少,其中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首次给药前及末次给药后4h内,凝血象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Ⅶa是严重多发伤凝血功能障碍时作为外科手术止血后的重要补充手段,效果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是在没有实施确定性止血前的出血性休克。胸或腹内血管或实质性脏器破裂、严重多发伤、严重骨折等引起的大量失血,多数为非控制性出血,是创伤急救的主要对象。其第2个死亡高峰出现在伤后1-4h内(即早期死亡),死亡数占创伤死亡的30%。可见,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存在明显的救治时限问题,即救治时间窗,一旦时间超出时间窗以外,其后的一切努力可能都是徒劳的。同时,在该时间窗内液体复苏治疗与传统的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有很大区别。笔者结合临床实践,探讨如何缩短非控制性出血性休克患者院内确定性止血前的时间,并选择合理的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52例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4例,女性118例;平均(35.45±8.65)岁。总结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如性别、高血压、使用甘露醇、手术史、年龄、损伤程度、糖尿病、大量输量、失血性休克,进一步探讨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56例(56/352,15.91%)多发伤患者出现AKI,其中男性4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42.21±11.89)岁。并发和未并发AKI的多发伤患者1个月和1年内死亡率均显著升高(32.14%vs.11.74%,44.64%vs.21.48%)。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OR 1.209,95%CI 1.102~2.980)、糖尿病(OR 5.899,95%CI 2.578~9.328)、严重损伤(OR 3.056,95%CI 1.786~6.435)、失血性休克(OR 1.690,95%CI 1.279~4.865)与AKI密切相关。随访1年,非死亡患者无发展至终末期肾脏病。结论 AKI是多发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导致死亡率增加,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年龄、糖尿病、严重损伤、失血性休克是多发伤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在抢救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27例(DCR组),并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治疗的32例患者(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乳酸清除时间、凝血功能、DIC发病率及病死率等.结果 采用DCR救治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疗效良好,乳酸清除时间短,凝血功能恢复快,DIC发病率及病死率显著降低,与传统正压液体复苏疗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DCR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多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同时也为其他类型休克患者的复苏抢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尽管近十年来对严重多发伤的救治策略有明显的提高,但多发伤引起大出血而导致的死亡率仍高达40%[1].凝血功能紊乱是创伤失血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创伤后凝血功能紊乱与创伤后多器官功能障碍、创伤后肾功能损伤、创伤后ARDS等密切相关.创伤性凝血病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严重创伤本身引起的早期、原发性严重凝血功能障碍,1/3严重创伤患者到达急诊室时凝血功能已出现严重障碍[3],这些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创伤已成为40岁以下成人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其中严重多发伤及其伴发的创伤性休克是导致患者死亡最为重要的原因[1].因此,如何最大限度提高严重多发伤患者的生存率仍是创伤急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与传统的专科专治急救模式相比,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下的严重多发伤急诊规范救治因其强调生存链与创伤救治连续体理念,正逐渐被广大医师所重视和接受.我院2007年1月创建急诊危重病中心,采取创伤一体化救治新模式,对严重多发伤实行急诊规范化救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死亡影响因素及早期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9例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3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7.6±9.8)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41例,高处坠落伤26例,重物砸伤7例,其他5例。非手术治疗43例,介入治疗16例,手术治疗24例。根据患者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68例)和死亡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参数,分析死亡影响因素;并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探讨早期救治策略。结果 79例患者中死亡11例,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的死亡原因、年龄(t=0.926,P=0.357)、伤后至入院时间(t=0.009,P=0.993),存活组与死亡组无明显差异,但是患者是否合并休克(χ2=9.050,P=0.003)、损伤严重度评分(ISS)(t=5.225,P=0.000)、输血量(t=3.820,P=0.000)及损伤部位数(t=2.976,P=0.008)是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ISS(OR=1.179,95%CI:1.027~1.353,P0.05)和输血量(OR=0.730,95%CI:0.596~0.894,P0.05)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休克、ISS、输血量及损伤部位数是影响多发伤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死亡的因素;早期确定性止血是患者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闭合性腹部损伤(BAI)是I临床常见的损伤之一,死亡率为10%一20%。严重BAI多脏器损伤和多发伤大多伤情复杂、危重、变化快,且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THS),极易引起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最终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