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个案分析、现场访谈及回顾性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自杀现象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高校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大学生自杀的心理过程,为及时追行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结果 自杀是在某些特定的对于本人有着较特殊意义和强烈精神刺激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生的,自杀前一般都有相当一段时间比较典型的心理危机遇程.结论 掌握大学生自杀心理以争取的最佳干预时期是预防和减少自杀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自杀问题与危机干预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本文通过对8例大学生自杀及处杀未遂的个案分析,认为大学生自杀有一定预兆,恋爱与异性关系问题,就业、学习、经济及家庭压力是自杀的主要原因,实施学校自杀预防策略,建立学校危机干预体系可以减缓自杀问题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胡庆庆 《校园心理》2011,9(3):208-209
<正>结合实际案例,对大学生自杀心理形成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及对此类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提出了现阶段可行的方法和建议,以便帮助当代大学生走出"自杀心理"阴影,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抑郁水平、自杀新闻报道方式对大学生自杀榜样行为的作用.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广东省在校大学生449名,采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和自杀榜样效应认同度量表同时施测,考察抑郁与自杀榜样行为之间的相关.之后采用实验法,选取64名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考察不同类型互联网自杀新闻(规范新闻、不当新闻)暴露条件下,大学生的自杀榜样行为差异.结果:大学生抑郁量表得分与自杀榜样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38,P<0.01),能显著预测自杀榜样行为(β=0.379,P<0.001);与阅读规范自杀新闻相比,阅读不当自杀新闻时,大学生的自杀榜样行为风险增加,表现为自杀新闻的关注度(t=-2.57,P=0.012)、回忆和从报道中学习自杀方式的倾向(t=-3.37,P<0.01)显著增高.结论:抑郁和不当的自杀新闻报道,可能是大学生自杀榜样行为的重要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采用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76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t=-2.441~2.965,P0.05;F=2.855,3.577;P0.05);2大学生挫折心理抵抗能力与自杀意念之间的负相关显著(P0.05);3大学生的挫折容忍力、挫折复原力、挫折认知水平、信心、意志品质、挫折经验是自杀意念的有效预测变量(F=58.575,P=0.000)。结论:大学生挫折心理抵抗能力对自杀意念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的文献,对高校中学生自杀现象的现状、诱发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介绍了当前常见的自杀预防策略。文章着重介绍国内外研究中提出的自杀援助干预模型,通过分析现有的自杀预防策略及其发展情况,反思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自杀现象的预防和心理援助举措,分析目前国内高校学生自杀问题的预防和心理援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全球自杀率急剧上升的严峻环境下,自杀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自杀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更严重影响人类的心身健康。本文在总结自杀相关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探索自杀预防模式研究的新进展,为自杀预防提供有效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团体心理干预对大学生挫折应对时产生的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的影响,培养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念。方法随机选取20名有过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实施8次团体心理干预;采用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干预前后评估;采用访谈法对干预效果进行深入验证。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绝望因子(t=2.35,P〈0.05)、乐观因子(t=2.96,P〈0.01)和总分(t=2.87,P〈0.01)在干预前显著低于干预后,睡眠因子和掩饰因子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干预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应对挫折和逆境的心理素质,改善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自杀行为,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生命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结合实际案例,对大学生自杀心理形成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及对此类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提出了现阶段可行的方法和建议,以便帮助当代大学生走出"自杀心理"阴影,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有自杀倾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有自杀倾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方法:有用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对经过确诊为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和随机抽取的同年级普通大学生组进行测试。然后进行人格特征比较,结果:有自杀倾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在乐群性(A)、稳定性(C)、敢为性(H)、怀疑性(L)、忧虑性(O)、紧张性(Q4)和次级因素适用与焦虑(X1),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X)、心理健康状态(Y1)等方面与同年级普通大学生组之间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并且有自杀倾向大学生组在乐群性(A)、稳定性(C)、恃强性(E)、敢为性(H)、世故性(N)因素方面属于低分特征,而在敏感性(I)、怀疑性(L)、忧虑性(O)和紧张性(Q4)因素方面则属于高分特性。结论: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表现出内向、孤独、紧张、情绪不稳定、胆层、敏感,做作、刻板,忧郁,刚愎,自责,。焦虑不安,不满境遇,朋友少,常感挫折气馁,易于激动,神经质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生活事件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564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根据症状自评量表第15题"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回答轻重程度筛选有自杀意念组和对照组,二组进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测试.结果 大学新生1个月内自杀意念发生率为5.13%,1年内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14%,有自杀意念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对照组,影响大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生活事件依次是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丧失因子.结论 社会生活事件是引起自杀意念的一种诱发因素,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阳性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 查阅相关文献,针对大学生自杀意念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包括性别、年级、所学专业、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家庭类型、人格特征、对自杀态度、受生活事件和其他因素影响以及所采用的心理测量量表,分别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发现测定自杀意念阳性率的方法以及影响自杀意念的因素不尽相同.结论 探讨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对自杀的早期预防及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地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地质大学206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有13.94%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主要以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偏执、敌对等居多。结论应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有针封性地给予心理帮助、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妄想、抑郁与自杀行为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妄想性抑郁症与198例非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的相对危险性是非妄想性抑郁症的3.45倍。结论:妄想性抑郁症的自杀行为较非妄想性抑郁症多见。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年龄阶段,部分大学生将个性中的某一因素推向极端,便形成极端个性,极端个性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影响这些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通过分析极端个性原因的形成,积极寻找对策和解决途径,早日让这些大学生踏上正确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因素,为采取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信效度比较高的自杀意念量表,调查山西医科大学在校大学生488人。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7.16%;大学生有无自杀意念与应对方式量表中除合理化因子外(t=2.13,P0.05)、生活事件量表各因子都有差异性(P0.01);结果还显示大学生不成熟应对方式、负性生活事件等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有显著影响,P值均0.01。结论对不成熟的大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预防自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焦虑情绪的现状,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更好的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方法:本研究以某医科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从中抽取372名大学生作为样本,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贝克焦虑量表(BAI)调查大学生焦虑情绪现状。结果:医科大学生通过焦虑自评量表的焦虑检出率为10.8%,通过贝克焦虑量表的检出率为5.9%。其中不同年级(χ2=5.2511,P0.05)、专业(χ2=14.1098,P0.01)以及性别(χ2=4.4856,P0.05)的学生焦虑状况有显著的差异。结论:大学生焦虑水平仍处在较高的水平,针对这一现状,提出教育机构应该更加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焦虑情绪学生群体给予更多关注,而学生自身要学会疏导情绪,共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The frequency and extent of the existence of a familial suicide prevention plan may differ across cultures.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herefore, to determine how common it was for families to develop a suicide prevention plan and to compare the main measures used by families with and without such a plan, after an attempt to commit suicide was made by a member of a family living in a rural area of Korea. On the basis of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a familial suicide prevention plan, we compared 50 recruited families that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with Group A (31 families) employing a familial suicide prevention plan after a suicide attempt by a family member, and Group B (19 families) not doing so. The strategy that was employed most frequently to prevent a reoccurrence among both populations was promoting communication among family members, followed by seek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or psychiatric treatment. Contrary to our expectation, the economic burden from medical treatment after a suicide attempt did not influe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familial suicide prevention plan. It is a pressing social issue that 38% (19 of 50) of families in this study did not employ a familial suicide prevention plan, even after a family member had attempted suicide. Reg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centers and/or health authorities should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s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杀可能性量表(SPS),对35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风险较高,自杀可能性总分在60分以上的占76.4%,80分以上的占15.38%。负性自我评价与自杀意念因子在性别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t=4.261,P0.01;t=3.886,P0.01)。负性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受惩罚、学习压力与健康适应因子在生源地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7,P0.01;t=-2.296,P0.05;t=-3.204,P0.01;t=-4.537,P0,001;t=-2.034,P0.05),负性自我评价与学习压力因子在独生子女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t=2.586,P0.01;t=-2.338,P0.05),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及其各个因子在年级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总分:F=5.921,P0.01;受惩罚:F=2.932,P0.05;人际关系:F=9.584,P0,001;学习压力:F=4.577,P0.01;健康适应:F=3.833,P0.05;丧失:F=3.140,P0.05;其他:F=3.429,P0.05)。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呈显著正相关(r=0.478,P0.001)。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中的受惩罚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467,P0.001),能够解释21.6%(R2=21.6%)因变量的变异,有良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自杀可能性与生活事件相关,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积极关注在学校中体验到生活事件应激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