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水平直肌中睫状前血管(ACV)的数量及解剖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征集2016年7月至2019年9月于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拟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排除既往有眼部手术史者。截取斜视矫正手术视频中水平直肌中ACV图像,观察ACV的形态特点,比较内、外直肌中ACV数量以及形态上分布的差异。在不保留ACV的肌肉截除手术后,选择长度约4 mm、带有完整肌鞘的手术截除内直肌或外直肌组织,HE染色后观察ACV的动静脉属性以及其在肌肉和筋膜组织中的分布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387例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内斜视176例、外斜视211例),其中男性198例,女性189例;年龄1~68岁(中位数为13岁)。383例患者的742条水平直肌的ACV图像显示,351条内直肌中分别有24条(6.8%)、163条(46.4%)、164条(46.7%)内直肌含有1、2、≥3根(或束)ACV;391条外直肌中分别有161条(41.2%)、156条(39.9%)、74条(18.9%)外直肌含有1、2、≥3根(或束)ACV,ACV在内、外直肌中数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87,P<0.01)。根据ACV的数量及形态学特点,内、外直肌中ACV可分别分为4类3型3亚型及3类3型2亚型;31.6%(25/79)的患者双眼内直肌中ACV属于同一类型,26.1%(29/111)的患者双眼外直肌中ACV属于同一类型,内、外直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9,P=0.41),但同一患者左、右眼中同一类型的ACV,其具体形态也不完全相同。内、外直肌中存在交通支的ACV比例分别为3.7%(13/351)和24.3%(95/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7,P<0.01)。4例患者的内直肌或外直肌组织HE染色显示,ACV中包含了动脉和静脉,内直肌中ACV分布于肌肉组织和筋膜组织,外直肌中ACV仅分布于筋膜组织。结论与外直肌不同,共同性水平斜视患者中近50%的内直肌包含3根(或束)以上的ACV。内、外直肌中ACV形态具有多样性,外直肌中ACV交通支比例更高。ACV中动、静脉共存,内直肌中ACV分布于肌肉和筋膜组织,外直肌中ACV仅分布于肌肉表面的筋膜组织。  相似文献   

2.
眼外肌显微睫状前血管分离术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眼外肌显微眼状前血管分离术在治疗31例复杂和特殊类型斜视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在需行二行以上眼外肌手术时,行睫状血管分离术,保留眼状前血管,手术一次完成。结果 31例随访6月~3年。未发现眼前段缺血。结论 眼外肌显微睫状前血管分离术,解决了眼肌方面高难度又不能一次手术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血管显微分离在眼外肌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斜视矫正手术有时需要在一只眼上同时离断3条或3条以上直肌,因而过多地损伤了睫状前动脉,导致眼前节缺血综合征的发生.本课题主要是探讨斜视矫正手术多条眼外肌一次完成的方法.方法本组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做肌止端结膜切口,暴露直肌,显微镜下将延直肌走行的睫状前动脉分离出来,离断肌肉时保留血管.手术量和术式与常规眼外肌手术相同.结果斜视矫正效果:治愈32例(88.89%),好转4例(11.11%).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虹膜大环术前术后血流流速,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应用血管分离术可实现多条眼外肌手术一次完成.眼外肌睫状前动脉血管显微分离术最大限度地降低眼前节缺血发生的可能.减少手术次数,既简化了斜视矫治过程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睫状前动脉的分支、分布、行程及睫状前动脉与虹膜大环关系进行研究,为眼科斜视矫正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25只成人眼球,眼动脉进行红色乳胶氧化铅混合液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2只新生儿眼球进行墨汁灌注,切厚片观察睫状前动脉的行程、分布。结果:睫状前动脉为眼直肌内主要肌动脉的直接延续。外直肌睫状前动脉1~2条;上、内、下直肌2~3条。出肌处口径:上直肌0.202±0.063mm,内直肌0.164±0.060mm,下直肌0.211±0.080mm,外直肌0.203±0.194mm。睫状前动脉出肌处与直肌止点的距离:上直肌8.82±2.50mm,内直肌6.08±1.41mm,下直肌6.63±2.45mm,外直肌10.1±2.84mm。X线显示各直肌的睫状前动脉均参与虹膜大环的构成。纵向组织切片睫状前动脉为肌动脉延续,沿直肌肌腱表面前行,发支到巩膜,最后终于虹膜大环。结论:睫状前动脉与直肌关系十分密切,是构成虹膜大环的优势血管,在斜视矫正手术中,特别一次手术涉及到多条直肌时,应注意睫状前动脉的保护,防止术后眼前节缺血。  相似文献   

5.
分布于眼外肌的睫状前动脉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斜视矫正后手术中,在直肌上做肌肉的后徒、截除和转移,离断直肌伤及睫状前动脉可造成眼前节缺血.眼前节缺血是一种潜在的致盲因素[2],其表现为角膜混浊,低眼压,虹膜萎缩和晶体混浊等,严重者可致眼球萎缩[3].Roth等[4](1989—1990)提出不伤害血管的斜视矫正术.国内外文献均未见对睫状前动脉进行详细研究的报道.本文对30例成人尸体眼球上睫状前动脉的长度、管径、位置和数目等作了观察统计,为眼斜视矫正手术提供解部学基础.材料和方法选用常规防腐固定的成年尸体的头颅,用过滤的红色乳胶高压灌注颈内动脉,对准注成功的30例…  相似文献   

6.
对睫状前动脉的分支,分布,行程及睫状前动脉与虹膜大环关系进行研究。为眼科斜视矫正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25只成人眼球,眼动脉进行红色乳胶氧化铅沿合液灌注,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  相似文献   

7.
保留睫状前血管的显微斜视手术可有效的避免眼前节缺血发生并减少手术创伤,本文就其临床应用、手术方法、解剖学研究及斜视术后血液动力学改变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我们对7例由于颅脑或眼部外伤引起的外直肌麻痹保守治疗6个月仍无改善者,行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的上下直肌部分移位、内直肌后徙术,术后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斜视手术中睫状前血管的分离和保留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斜视矫正手术过程中切断眼直肌的同时也切断了供应眼前段的血管———睫状前血管(anteriorciliaryvesels,ACV),有引起眼前段缺血(anteriorsegmentischemia,ASI)的危险〔1〕。为预防眼前段缺血的发生,在手术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斜视手术进入显微微创手术领域有诸多的优越性,可替代以往常规肉眼下斜视手术。方法:1002例斜视患者系本院手术患者,男578例,女424例,患者年龄2~66岁,共同性斜视802例,麻痹性斜视106例,A-V征42例,分离性垂直偏斜2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22例,反向斜视4例,全部病例的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完成。10岁以下患者在全麻下手术,10岁以上患者在表麻下手术。结果:术中视野清晰,手术操作准确;对复杂性斜视手术行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后,单眼一次离断2条以上直肌,无一例眼前节缺血发生;所有手术后局部反应轻微,并发症极少。结论:斜视的显微手术与以往常规肉眼下斜视手术相比,无论从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上,都有诸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内障手术中 1 2点与 1 0点半角巩膜隧道切口区域损伤睫状前血管的差异。方法 在 2 0 0 0年 5~ 1 1月期间进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 ,以阶性选择的方法 ,选择 1 2点与 1 0点半的角巩膜隧道切口 ,术中统计该区域内有无睫状前血管。结果  1 0 6眼中选择 1 2点为中心的角巩膜隧道式切口者 50眼 ,区内有睫状前血管者 30眼占 60 0 %。选择 1 0点半切口者 56眼 ,区内有睫状前血管者 1 3眼占 2 3 2 1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t=4 97,P <0 0 5。结论 白内障手术 1 0点半角巩膜隧道式切口区域睫状前血管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少于 1 2点角巩膜隧道切口区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的优点。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在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卫生院眼科通过显微镜下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的32例水平斜视患者,对部分患者行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于手术后随诊6-12个月,对其术后眼位、结膜切口、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术后眼部刺激症状轻,结膜切口愈合佳,睑裂暴露区结膜无手术瘢痕。术后眼位矫正治愈率93.75%(30/32),除1例大角度外斜的患者的术眼外转轻度受限,其余患者眼球运动正常。术中成功保留血管者16例。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显微镜下行Parks切口斜视矫正术治疗水平共同性斜视,术中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在基层医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保留睫状前血管的显微斜视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眼前节缺血综合征为眼科手术 ,尤其是斜视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 ,2 ] 。通过电镜观察 ,直肌后徙术后局部血循环恢复慢 ,并且不完善[3] 。为了减少眼前节缺血 (anferiorseg mentischemiaASI)的发生 ,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 (anferiorciliaryvessels,ACV)的直肌后徙及缩短术 ,是国内外近年来开展的显微斜视手术的一个新的内容。笔者自 1 996年在显微镜下施行斜视矫正术 ,并成功分离保留睫状前血管 (ACV) 79例 (1 0 9眼 )通过临床手术实践的体会 ,现总结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临床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的优越性。方法:斜视患者387例,男224例,女163例,年龄3~65岁,其中共同性斜视296例,麻痹性斜视65例,A-V征19例,垂直分离性斜视7例。全部病例均在显微镜下完成斜视矫正术,对复杂性斜视手术行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结果:术后23例欠矫,8例过矫,斜视矫正率达92.0%,有效率达100%。无1例发生眼前节缺血;手术视野清晰,操作准确,损伤小;手术并发症极少,局部反应轻微,恢复快。结论:显微镜下斜视手术与以往常规肉眼下斜视手术相比,无论从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减少手术并发症上,都有诸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李珍  章应华 《眼视光学杂志》2001,3(4):221-222,242
目的:探讨眼直肌内睫状前动脉(ACAs)显微分离术的方法和技巧及应用此方法在一眼同时行4条直肌手术的安全可行性。方法:对健康成年杂种犬10只16只眼行直肌内睫状前血管显微分离术。其中8只眼行直肌联结术(Jensen术式),8只眼行肌肉转位术(Hummelsheim术式),术后观察眼前段反应三个月。结果:垂直肌的血管较水平肌粗,易分离。ACAs在直肌内的数目存在变异。每例手术均成功分离并保留了大多数ACAs,两种术式术后均未发现眼前节缺血(ASI)。结论:直肌内血管显微分离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显微手术方法,可使累及多条直肌的复杂斜视手术一次完成,避免或减少了AS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眼直肌内睫状前动脉(ACAs)显微分离术的方法和技巧及应用此方法在一眼同时行4条直肌手术的安全可行性.方法对健康成年杂种犬10只16只眼行直肌内睫状前血管显微分离术.其中8只眼行直肌联结术(Jensen术式),8只眼行肌肉转位术(Hummelsheim术式),术后观察眼前段反应三个月.结果垂直肌的血管较水平肌粗,易分离.ACAs在直肌内的数目存在变异.每例手术均成功分离并保留了大多数ACAs,两种术式术后均未发现眼前节缺血(ASI).结论直肌内血管显微分离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显微手术方法,可使累及多条直肌的复杂斜视手术一次完成,避免或减少了ASI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19岁学生平素体健,因“左眼前黑影1周”于2005.1来我院就诊,查体:左眼视力:0.3。-1.75DS→1.0。左眼角膜透明,前房清、轴深正常,瞳孔直径4.0mm,对光反应灵敏,晶体未见混浊,散瞳后见玻璃体后段(视盘前)少量絮状积血,周边部视网膜及其血管未见明显异常,黄斑反光点可见,视盘颞上象限片状出血(图1)。眼压右眼15.2mmHg,左眼14.6mmHg。左眼B超:左眼玻璃体后段少量斑点状混浊,未见明显视网膜及脉络膜脱离声像。血压110/75mmHg,血常规、血生化未见明显异常。门诊诊断左眼玻璃体积血、左眼视盘前出血(出血原因待查)。暂予止血及促吸收等保守…  相似文献   

19.
前睫状巩膜切开矫治老视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验证前睫状巩膜切开术矫治老视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对 2 2只老视眼行前睫状巩膜切开 ,评估手术后的视功能及调节改变 ,并用A超对手术眼与对照眼的前节变化作对比研究。结果 :手术后近期平均近视力由 0 2增至 0 6,近点则由 ( 64 1± 2 6 6)cm缩短至 ( 2 0 8± 4 5 )cm。调节时晶状体厚度增加。16眼随访 2~ 5年 ,近视力普遍下降 1行 ,保持在术后 3个月水平 ( 0 4~ 0 6)。结论 :前睫状巩膜切开能使老视眼近视力改善 ,但疗效不理想。近视力的改善源於巩膜扩张后睫状体与晶状体赤道部距离增宽 ,导致调节时晶状体厚度增加。但该手术不能完全矫正老视状态。  相似文献   

20.
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的治疗及其效果。方法对10例(10眼)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中的5眼行常规处理,另5眼常规处理无效,进行手术治疗。均采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并联合小梁切除术。结果10例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前房恢复,视力改善,眼压控制。结论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常规处理疗效欠佳者,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