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据世界卫生组织1974年的报道,全世界丝虫病患者约有2亿5千万。流行于亚州、非洲、大洋洲、中南美洲等地。过去丝虫病在我国的流行也很广,解放后,尤其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卫生路线的指引下,各地区积极开展丝防工作,使发病率大大降低,流行区日趋缩小。寄生于人体丝虫主要有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丝虫 (WuchereriaMalayi)、蟠尾丝虫(Onchcerca Volvulus)和罗阿丝虫(Loa Loa)等。在我国主要为班氏和马来二种丝虫。早期使用有机砷药物治疗丝虫病。自1947年发现海群生(Hetrazan)对丝虫病有效之后,  相似文献   

2.
丝虫病是由于丝状线虫侵入淋巴系统或结缔组织内,而产生的一种疾病。寄生于人体的丝虫,主要有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丝虫(Wuchererid Malayi)、罗阿丝虫(Loa Loa)以及蟠尾丝虫(Onchercavolvutus)等。前两种寄生在淋巴系统内,后两种则寄生在结缔组织中。全世界丝虫患者,据估计可达1亿8千9百万到2亿5千  相似文献   

3.
我国除班氏和马来两种丝虫病外,未发现过罗阿丝虫病.197(?)年2月,对前来要求体检的13名回国援外人员中,发现7例拟似罗阿丝虫病(Loiasis)症。其中1例患者在周围血中查到罗阿微丝蚴。鉴于今后援外与国际交往人员日益增多,在我国发现罗阿丝虫病患者的机会也越多,为搞好本病的防治工作,将本病资料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43岁,福州籍,勘测工人. 主诉:两小腿交替或同时肿胀,乏力,颈部发现一肿块近三年。患者于1973年5月赴赤道几内亚参加援外工作,在当地常受状如“小牛虻”的小虫叮咬,约2~3个月后,常感两小腿交替或同时出现肿胀、乏力,服药(药名不详)1周后症状减轻。1974年回福州后腿  相似文献   

4.
由于马来丝虫沙鼠模型的建立,马来丝虫Mf、Aw 抗原及经体外培养获得的 Es—Ag 已广泛应用于人体淋巴丝虫病的免疫学诊断和丝虫病流行病学的监测。近年来,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丝虫病人循环抗原亦获可喜结果。随着丝虫病防治和免疫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丝虫病的免疫预防、保护性免疫及晚期丝虫病人免疫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我国丝虫病防治、科研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为深入探索这些问题,本研究用 SDS—PAGE 技术对马来丝虫 Mf、L_3、AW 可溶性抗原,马来丝虫MfES—Ag、L_3—L_4Es—Ag;班氏丝虫L_3ES—Ag 和 McAb、BmAWES_5、McAb  相似文献   

5.
罗阿丝虫病在非洲国家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蠕虫病,我们从1981年11月~1982年12月在刚果人民共和国马格来及达兰盖依医院工作期间共收治罗阿丝虫病3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31例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73岁。临床表现有搔痒感或蚁走感者20例(64.5%),皮肤或下肢肿胀者、有眼部症状者或有乏力头晕  相似文献   

6.
周期型马来丝虫长爪沙鼠模型主要研究单位:遵义医学院建立人体寄生丝虫病的动物模型,对丝虫生物学特性的认识、抗丝虫药物的筛选、丝虫病免疫和免疫诊断方法的研究以及丝虫病理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用大动物猴和猫建立马来丝虫动物模型。至于用小动物感染人体丝虫的研究,国外报导是用人体的亚周期型马来丝虫人工感染长爪沙鼠成功。但我国寄生人体的马来丝虫属于周期型,与国外的不同。一九七四年遵义医学院用人工接种(腹腔注射)的方法,成功地将我国寄生人体的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长爪沙鼠成功,并可传种接代,今已  相似文献   

7.
在丝虫病防治和监测过程中,对蚊体内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的检测,从而了解丝虫病传播强度和动态,评价丝虫病防治效果,是流行病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鉴定蚊媒体内幼丝虫的方法是以形态学为依据,往往不易鉴别动物丝虫或人丝虫(特别Ⅰ、Ⅱ期幼虫)。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对丝虫生物学的研究开始进入基因水平。DNA 重组技术是鉴定寄生虫的基因,了解丝虫病的发病机制,传播规律,虫种鉴定,诊断及丝虫病防治与鉴测评价具有重要实用价值的新技术。我们应用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标记实验室内制成的班氏丝虫种特异性 DNA 探针,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以便增加要分解出靶 DNA 量。在最初实验中,我们发现蚊虫  相似文献   

8.
综述近年来对呋喃嘧酮的研究。动物实验提示对棉鼠丝虫病及长爪沙鼠人体马来丝虫病具有杀灭成虫及微丝蚴的作用,小鼠一次口服的LD_(50)为243±31mg/kg。口服吸收快,迅速由尿中排出,无明显蓄积作用。临床对班氏丝虫病、马来丝虫病及罗阿丝虫病均有效,疗效较好,副反应较轻;对心电图、肝功能及血、尿常规等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伊维菌素在人类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伊维菌素(ivermectin)是一个大环内酯,它能使氯离子穿过细胞膜汇集起来,从而造成多种线虫及节肢动物麻痹,在兽医领域中有多种用途,近来发现其对人类蟠尾丝虫病几乎都有效用.并能医治大多数其它丝虫(斑氏丝虫、Brugia malayi、罗阿丝虫及奥氏曼森幼线虫)所致疾病,但对培氏曼森线虫无效.尽管其对不同线虫的活性可以发生在虫体生活周期的不同阶段,但对皮肤感染灶中旋盘尾丝虫第一阶段的幼虫完全没有作用.目前正在研究的是其对这些寄主虫的成虫是否也有作用.伊维菌素还对人拟园虫病及皮肤移行性幼虫疹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这两种疾病目前还没有更为满意的药物:对肠线虫类中的蛔虫、鞭虫及蛲虫的作用.与目前常用治疗剂作用相当;对钩虫仅有部分作用.初步研究表明,伊维菌素还可能成为治疗人类外寄生虫(螨、虱)感染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丝虫病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始于1962年,Chowdhury 等用微丝蚴为抗原诊断班氏和盘尾丝虫病,继而 Coudert(1968)、Ambrise—Thomas(1969)(1974)和 Diesfeld 等(1979)用 Dipetalonema viteae 丝虫成虫冰冻切片为抗原 IFA 试验诊断丝虫病和流行病学调查取得一些进展。Grove(1978)用感染沙鼠腹腔的马来丝虫成虫为抗原 IFA 试验可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国内河南医学院冯祖梅等(1982)以马来丝虫成虫为抗原对丝虫病患者进行检查阳性符合率为92.81~98.39%、假阳性为0.66%,与钩虫、蛔虫、鞭虫等其他蠕虫感染未见交叉反应。1983年我们采用同法试验,现将结果介绍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抗原的制备:断头法杀死实验感染马来丝虫的沙鼠,收集丝虫成虫,灭菌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11.
福建已发现有寄生于人体、家畜、家禽及各种鸟类的丝虫15种,其中以吴策丝虫属班氏丝虫(W.banerofti)、布鲁丝虫属马来丝虫(B.malayi)、恶丝虫属的犬恶丝虫(D.immitis)和猫恶丝虫(D.repens)及腹腔丝虫属的牛腹腔丝虫(S.digitata)为在丝虫病调查和蚊媒监测工作中,正确鉴别人体丝虫和动物丝虫的幼虫,现将蚊体内5种常见丝  相似文献   

12.
<正> 用呋喃酮嘧治疗丝虫病,国内屡有报道。为观察较低剂量的呋喃嘧酮能否保持杀班氏丝虫成虫的作用而产生较轻的副反应,作者等于1981年4月至1982年7月在浙江省玉环县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对90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患者分组进行治疗,并与海群生作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用于丝虫病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能否用于丝虫病防治后期的监测和防治效果评价却报道较少。为此,我们于1985~1987年将IFAT用于丝虫病的后期监测工作,并对原班氏丝虫病高、中、低等不同类型流行区人群血清丝虫抗体水平进行对比,结合血检mf率进行评价。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丝虫病是由一些不同种类的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皮下组织等处,而引起的一组慢性疾病。该病在我国流行广泛,对人民身体健康危害很大。为了解目前我市丝虫病的感染情况,于1982年3月~10月,对我市丝虫病的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世海  刘涛  陈兆义  郑惠君 《贵州医药》2000,24(11):646-648
目的 评价基因重组丝虫融合蛋白抗原用于检测晚期丝虫病血清特异抗体的价值。方法 以基因重组丝虫融合蛋白抗原Chitinase,SXP1,ELISA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80例晚期丝虫病者血清特异性抗体。结果 Chitinase,SXP1检测晚期丝虫病者血清特异性抗体的阳性率为25~40^,Mf-xt则为10~25%,敏感性明显高于Mf-xt(P〈0.01)。SXP1可检测到病程为  相似文献   

16.
徐秀菽  刘涛  王世海 《贵州医药》2002,26(6):566-567
淋巴丝虫病曾在我省 4 7个县 (市 )严重流行 ,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媒介寄生虫病 ,微丝蚴 (Mf)血症者近百万 ,晚期丝虫病患者 6万余人。经过几十年大面积防治 ,现已有效的控制了流行。Mf血症患者及蚊媒幼虫已很难查看 ,防治效果是巩固的。但遗留的晚期丝虫病例 (如乳糜尿、象皮腿、鞘膜积液等 )仍继续存在 ,新发病例时有出现。它已成为当前我省丝虫病流行区的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晚期丝虫病例一般在外周血中很难查到Mf,病原学诊断很困难。因此血清学的监测是其重要方法之一。为此目的 ,我们筛选了各类晚期丝虫病例 ,流行区和非流行…  相似文献   

17.
淋巴丝虫病是一种主要热带病,全球约76个国家9千万人患此病。目前所用的抗丝虫药乙胺嗪和伊维菌素(ivermectin)仅对幼虫有效,而对成虫却无活性。所以急需开发一种对成虫有效的药物。鹰叶刺 Caesalpiniabonduc Roxb 在印度用于抗丝虫。其种子核的乙醇粗提物给予棉鼠,对棉鼠丝虫 Litomo-  相似文献   

18.
郑惠君 《贵州医药》1992,16(2):65-67
淋巴丝虫病是西太区主要公共卫生学问题之一,虽然通过防治有些国家丝虫病流行已基本控制,如日本、中国、美属萨摩亚和波利尼西亚等国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代初期,周期型班氏和马来丝虫病广泛地流行于中国中部和东部的15个省(市)自治区。班氏丝虫病流行于482县(市),马来丝虫病流行于231县(市),153县为混合感染。由于中国面积大,且地形复杂,各地感染率变化较大,5%以下有419县,而30%以上有11个县(市),平均微丝蚴阳性率在3.05%~21.8%,橡皮肿率2.17%~6.8%范围。据统计丝虫感染者30,999,000人,其中有临床症状和体征者有5,400,000人。在中国有5属12种蚊虫为淋巴丝虫病的媒介(表1),在北纬32°以北班氏丝虫主要媒介为淡色库蚊,而在32°以南为致倦库蚊,  相似文献   

19.
媒介蚊虫对丝虫病的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不同种类的丝虫有其主要的传播媒介,这些蚊媒的嗜血习性也不相同.据调查,我省人体两种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班氏丝虫病为致乏库蚊,马来丝虫病为中华按蚊和雷氏按蚊嗜人亚种(下称雷氏按蚊),但缺乏蚊媒嗜血习性的试验依据.在仅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丝虫病传播的主要媒介即中华按蚊,以嗜人血为主.然而,在有雷氏  相似文献   

20.
1983年WHO丝虫病专家委员会报道班了氏丝虫微丝蚴能在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大部分微丝蚴脱鞘后8天发育为第一期蚴虫(L_1)。1987年2月,我们对马来丝虫微丝蚴(mf)在不同基础培养液中存活情况进行了观察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mf的收集: 以生理盐水腹腔灌洗法从感染丝虫的鼠体内获取mf。方法详见贵州省丝虫病防治与科研资料汇编(1955—1966页) 二、培养技术: (一)基础培养液:应用Earle液;Earle加0.5%水解乳旦白(L+E);Hanks液;RPMI—1640;No199。每种培养液取2ml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