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核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1962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并与血清HBV标志物进行比较,并对35例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含量及相关指标作动态观察。结果乙型肝炎患者HBVDNA定量范围在6.79×102~1.95×109拷贝/毫升之间,在HBeAg阳性患者,其检出率和定量拷贝数较高。拉米夫定治疗后患者外周血HBV DNA载量下降明显。结论荧光定量PCR法是一种相对准确、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定量检测HBV DNA的技术,对乙型肝炎诊断、指导、临床用药和疗效监测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1999年4月至2000年2月我院采用目前较灵敏的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共对32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进行了HBV DNA定量检测,并与HBV M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将320份病例分为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组,HBsAg、抗-HBe和抗-HBc阳性组,HB-sAg和抗-HBc阳性组,抗-HBe和抗-HBc阳性组及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ELISA法对2737例乙肝患者血清中HBV-DNA和乙肝病毒标志物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各组HBV-DNA的检出率:①HBsAg(+)、HBeAg(+)和抗HBc(+)组为99.27%;②HBsAg(+)、抗HBe(+)和抗HBc(+)组为44.77%;③HBsAg(+)和抗HBc(+)组为42.86%;④HBV标志物均阴性为15.92%。结果表明HBV-DNAPCR检出先于其它乙肝病毒标志物,可早期发现乙肝。PCR法直接检测HBV-DNA更有利于临床对乙肝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聚合酶链反应在HBV感染检测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诊断,以往都依据于免疫学检测血清5项指标。但由于受敏感度的限制,部分原发性肝癌(PHC )和慢性肝病的5项指标阴性,病因难明。现已证实,每毫升污染10~2个Dane颗粒的血清即能使黑猩猩发生HBV感染。较为敏感的分子杂交技术仅可检出0.1~0.3pg/ml的NBV DNA,相当于10~5~10~6个Dane颗拉,从而限制了对HBV感染的诊断。近年来发展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是一种体外扩增特异性DNA的新技术,具有快速、简便、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在HBV感染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并显示出广泛的应 相似文献
5.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是新近建立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可在体外将特异DNA序列呈百万倍扩增,具有敏感、特异、简便和快速等优点。近两年来,许多学者应用PCR技术检测HBVDNA,丰富和更新了对HBV感染的认识,在HBV感染的诊断和其他研究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 DNA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PCR对171例肝病血清检测结果,HBVDNA阳性率59.1%,EliSA检测HBsAg阳性率43.27%,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BsAg(+)/HBeAg(+)组HBVDNA阳性率79.5%,而HBsAg(+)抗-HBe(+)组主57.9%,HBsAg(-)/抗-HBs(+)组,HBVDNA阳性率36.8%。 相似文献
7.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李士军王晶褚亮子赵萍范存琳我们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186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HCVRNA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分析,现报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检测对象186例慢性肝炎患者为1993... 相似文献
8.
9.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患者心肌组织中HBV D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了18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石蜡包埋心、肝组织中的HBV DNA,并与其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作了比较。二组引物检测的结果表明:在肝组织中均有HBV感染,其中5例有HBV复制。心肌组织中HBV DNA的检出率为55.6%,不存在HBV的复制。心脏病理检查可见一些非特异性改变,如脂变、水肿和纤维素样坏死等。病理变化与心电图、临床症状、体征及PCR检测结果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应用竞争性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竞争性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CFQ-PCR),并探讨CFQ-PCR在乙型肝炎病毒(HBV)临床检测中的意义.方法:根据HBV病毒adr亚型基因组序列合成一对HBV特异的引物,和一条特异的TaqMan探针;根据上述引物序列,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制备内对照DNA;再根据内对照序列合成一条内对照DNA特异的与上述TaqMan探针不同标记的TaqMan探针;将适量的内对照DNA加入到PCR反应体系中,使其与HBV靶序列共扩增.结果:在30μL CFQ-PCR反应体系中,加入约20拷贝内对照DNA能够稳定地获得共扩增曲线;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加入约100-500拷贝内对照DNA能够有效地获得共扩增产物条带信号;在210个临床HBsAg阳性血清标本的CFQ-PCR扩增中识别出8个未能有效扩增的标本,60份HBsAg阴性血清标本中识别出2个内对照未能有效扩增的标本,后经DNA纯化处理,上述全部标本的内对照均获得阳性扩增结果,其中有7个HBsAg阳性血清标本获得HBV DNA扩增阳性结果.结论:CFQ-PCR能够有效地提示临床标本HBV DNA体外扩增时由于扩增失败导致的假阴性,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163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应用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HBV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HBV-M),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在不同乙型肝炎临床类型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HBV-M对比,HBsAg、HBeAg、抗-HBc阳性病人的检出率为87.76%,HBsAg、抗-HBe、抗HBc病人的检出率为45.71%,HBsAg、抗-HBc病人的检出率为42.86%,抗-HBc单项阳性病人的检出率亦达40.00%;血清HBVDNA含量与黄疸的程度及转氨酶水平的高低未见相关。结论:提示HBV DNA的复制状态与不同乙型肝炎临床类型无明显相关关系;HBV DNA含量高低与肝功能受损程度亦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清中HBV DNA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66,自引:4,他引:66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含量与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关系,采用信号引物能量转移定量PCR方法,检测了25例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的血清HBVDNA含量。结量显示,慢乙肝血清HBV基因含量范围在104至1011拷贝/毫升之间;干扰素完全反应组治疗前血清HBVDNA含量(106.13±2.4)显著低于(P<0.01)部分反应(107.84±3.3)和无反应组(106.68±4.8),表明血清HBVDNA含量与干扰素治疗效果有关,而与ALT水平关系不明8显。研究结果提示定量检测HBVDNA是预测和评价干扰素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BV DNA定量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34例HBsAg(+)孕妇及其所生婴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孕妇HBsAg定性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孕妇产时取血;新生儿出生2小时内取血,并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及乙肝疫苗,于7、12月龄时再分别取血留检。采用英国罗氏公司生产的Light Cycler Quantification直接进行ABV DNA定量测定,同时与HBsAg和HBV DNA定性检测结果比较。结果:HBsAg阴性组中依然有17.0%的病例HBV DNA定性阳性,且HBV DNA定量均值与阳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新生儿血清HBV DNA阳性病例的母亲血清HBV DNA定量均值明显高于阴性病例(P<0.01);HBVDNA阳性的新生儿母婴阻断成功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证明孕期HBV DNA定量检测是监测HBV宫内感染程度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DNA拷贝数,并了解HBV感染的不同血清学指标组合相应的HBV DNA含量分布,以指导临床。方法 采用定量PCR和定性PCR方法,检测216份不同临床类型血清标本的HBV DNA,再用ELISA方法测定HBV-M,统计不同免疫指标组合的HBV DNA平均含量。结果病毒量分为高、中、低三度,大于107拷贝mL-1为高滴度:107-105拷贝mL-1为中等滴度;105拷贝mL-1以下为低滴度。60例HBsAg(+)HBeAg(+)HBcAb(+)血清,HBV DNA全部阳性,平均含量为1.9×108拷贝mL-1。51例HBsAg(+)HBeAb(+)HBcAb(+)血清,HBV DNA平均含量为5.4×106拷贝mL-1;33例HBsAg(+)HBeAb(+)血清,HBV DNA平均含量为7.5×105拷贝mL-1;114例HBsAb(+)HBeAb(+)HBeAb(+)血清,HBV DNA平均含量为1.8×105拷贝mL-1。定性和定量PCR阳生率分别为59.3%和61.6%。两种方法相对符合率为94.5%。结论定量PCR可真实反应HBV感染、复制及病程变化,对乙型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均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1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素(HBV)感染者肝组织中的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DrAg)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HBcAg在慢性HBC感染者肝组织中的总阳性率为50%,慢性活动性肝炎(CAH)患者肝组织中浆膜型HBcAg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患者及肝组织无明显异常者(ASC),而核型HBcAg的表达在CAH、CPH及ASC组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病毒核酸两种PCR定量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选用PCR-杂交酶免疫法和荧光能量转换PCR法,对它们在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分析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稳定性进行比较研究,以便寻求一种较为精确的定量PCR法.方法分别用上述两种方法测定20份正常人和30份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血清中HBV DNA的含量,在检测过程中,用罗氏Amplicor法作为阳性参照,衡量实验体系的稳定性.结果1灵敏度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很接近,PCR-杂交酶免疫法为4×103拷贝/ml,而荧光能量转换PCR法为3×103拷贝/ml.2.特异性所有HBsAg、HBeAg、抗-HBs和抗-HBc均为阴性的血清,用两种PCR方法比较,结果相同,血清中HBV DNA均为阴性.3.稳定性重复实验结果表明,PCR-杂交酶免疫法优于荧光能量转换PCR法,它们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1.33%和52 06%,两种PCR方法均显示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结论PCR-杂交酶免疫法是一种较为精确的定量PCR方法,可用于检测病毒DNA的复制情况,并对评价药物的疗效和疾病的转归,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恩替卡韦预防治疗接受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阴性的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对病毒激活的影响。方法 将45例HBV DNA阴性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护肝治疗基础上接受TACE治疗,观察组于TACE治疗前1周开始应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未行抗病毒治疗。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采用微粒发光法检测血清HBV标志物,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TACE后血清HBV DNA转阳和肝衰竭发生率及生存率情况。结果 在治疗24 w,观察组血清HBV DNA水平仍为<2 lg IU/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0±2.86) lg IU/mL(P<0.01),观察组HBV DNA转阳率为8.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4%(P<0.05);观察组肝衰竭发生率为0.0%,对照组为22.7%,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 w,观察组血清ALT为(56.75±20.74) IU/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78±42.75) IU/L,PTA为(48.65±8.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74±7.42)%(P<0.05);在24 w,观察组血清ALT水平和Child-Pugh评分分别为(50.73±18.45)IU/L和(6.26±1.4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7.48±30.56) IU/L和(7.84±1.65) 分,PTA为(52.45±9.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56±6.78)%(均P<0.01);两组近期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 a生存率为6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4%(P<0.05)。结论 对接受TACE治疗的HBV DNA阴性的乙型肝炎相关性HCC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预防性治疗可以抑制HBV再激活,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BV RNA、HBV DNA的检测及其与血清HBV DNA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感染情况及复制状态,以及与血清HBV DNA的关系.方法:应用PCR技术特异性,选择地检测慢乙肝患者PBMC中HBV RNA、HBV DNA,并与血清HBV DNA进行比较.结果:在慢乙肝患者PBMC中能检测出HBV RNA及HBV DNA,阳性率分别为38.78%及77.55%,且两者的检出率有一致性.当PBMC中HBV RNA阳性时,HBV DNA均为阳性(100%),而当HBV DNA阳性时,部分病例可表现为HBV RNA阴性,两者阳性符合率为50%.血清中HBV DNA阳性率为71.42%.PBMC中HBV RNA的阳性率与血清中HBV DNA的阳性符合率为63.33%,血清中HBV DNA与PBMC中HBV DNA阳性符合率为76.32%.结果提示:HBV能感染PBMC,在部分患者存在着活动性复制,这种复制表现为不同于肝细胞内的低水平复制.此外,HBV感染PBMC后也存在着非复制状态,表现为PBMC中HBV DNA阳性,但HBV RNA阴性.另外,当血中HBV DNA阴性时,少数病例PBMC仍可表现为HBV RNA及HBV DNA阳性.结论:HBV能够感染PBMC并存在活动性复制,可能是造成患者免疫功能紊乱、肝脏损害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Detec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DNA by real-time PCR using TaqMan-MGB probe technology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Zhao JR Bai YJ Zhang QH Wan Y Li D Yan X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WJG》2005,11(4):508-510
AIM: To develop a real-time PCR for detecting hepatitis B virus (HBV) DNA based on TaqMan technology using a new MGB probe. METHODS: Plasmid containing the sequence of X gene (1414-1744 nt) was constructed as HBV-DNA standard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 TaqMan-MGB probe between primers for amplification was designed to detect PCR products. The interested sequence contained in the plasmid and in clinical specimens was quantitatively measured. RESULTS: The detection limit of the assay for HBV DNA was 1 genome equivalent per reaction. A linear standard curve was obtained between 100 and 109 DNA copies/reaction (r>0.990). None of the negative control samples showed false-positive reactions in duplicate. HBV DNA was detected in 100% (50/50) of HBV patients with HbeAg, and in 72. 0% (36/50) with HBsAg, HBeAb and HBcAb.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or both intra- and inter-experimental variability demonstrated high reproducibility and accuracy. CONCLUSION: Real-time PCR based on TaqMan-MGB probe technology is an excellent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HBV DN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