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文献研究基本方法,对历代医家防治眩晕证之方药进行整理研究。认为汉唐时期在张仲景辨证论治眩晕证的基础上,临床防治方药的运用日渐分化和具体化。两宋时期,对眩晕证的论治进入高峰发展时期,受宋代医家注重外因致眩理论的影响,解表药与疏肝理气、清心降火之品的应用大大增加。金元时期,诸医家对眩晕致病之成因的认识更趋于多样化,形成了论治方法及防治方药的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清时期,本病属本虚标实之论基本确立,除传统的虚、风、痰、火之外,血瘀致眩理论上升至本病病因病机的主流行列,活血祛瘀方药开始大量用于临床防治眩晕的治疗中。总体而言,在眩晕证防治方药方面,古代先贤大体上经历了一个“专于祛邪→祛邪为主,兼以补虚→补虚为主,攻补兼施”的认识、发展和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初步探讨了冠心病的本虚标实病机,论述了本虚标实证候的形成与五脏及体质的关系,及其本虚与标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了冠心病的辨证特点。  相似文献   

3.
眩晕是以视物不清、主观感觉旋转无法正常站立为主的临床常见症状。是因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自我感觉,是一种运动性错觉。中医认为眩晕是由“风、火、痰、虚、瘀”五大病因所致,五大病因在临床中往往同时伴随两种及以上病因同时发病,其中以本虚标实类最为常见。针灸是治疗眩晕的有效手段,体针配合头针进行治疗可以达到比单纯使用体针更有效的治疗效果。本文旨在探讨体针配合头针治疗本虚标实类眩晕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对674名老年前期、老年期机关干部进行中医证候学调查。从临床角度证实老年脂质代谢紊乱为本虚标实证,本虚以肾虚为主,痰浊、血瘀为标,提出补虚以补肾为基础,泻实以祛痰,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5.
古代医家对眩晕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外风、火、痰、虚、瘀及外邪致眩,而总以虚为本。《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眩晕之理论渊源;张仲景首倡“痰饮致眩”之论,孙思邈提出“风热痰致眩”的观点,两宋时期重视七情致眩及因虚致眩的研究,金元时期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明清时期虞抟的“瘀血致眩”论等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6.
眩晕是一个自觉症状.眩是眼花,晕是头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舟车之中,旋转不定,以至不能站立.治疗当辨其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不足.心脾亏损为主,笔者运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观察30例肝肾不足型眩晕患者,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李氏内科治疗眩晕病临证经验,提高中医治疗眩晕病临床疗效。[方法]归纳前人对眩晕病的认识,通过门诊跟师抄方,分析典型医案,总结李氏内科辨证施治经验,并以2则验案予以佐证。[结果]李氏认为眩晕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多因饮食不节、过劳、情志内伤等致脾肾亏虚,虚风内动。本病总属本虚标实,强调补虚为主。临床治以健脾补肾、敛肝熄风、活血化瘀,以自拟"眩晕六味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所举医案患者症状改善明显,证实拟法拟方有效,施治经验切实可行。[结论]李氏内科从"虚"论治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眩晕病因病机古今对比暨其总体防治思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古今医家对眩晕病因病机的认识,规纳起来不外风、火、痰、虚、瘀五方面,而总以虚为本.<内经>是后人认识本病之理论渊潭.汉唐时期对眩晕病因病机理论的认识开始逐步深化和具体化;两宋时期开始正式将外感和内伤两大病因分开.更加重视七情致眩的研究;金元时期因虚致眩的认识受到空前重视;至明清时期,在继承和发扬前贤诸论的基础上."疼血致眩"说受到了广泛重视,同时,更加重视"肝肾阴虚,以肾为本"的研究思想.现代医家在分析认识眩晕病因病机时.一定程度忽视了外感眩晕的客观存在.认为补肾益精、扶正祛邪是防治眩晕的基本方法;审证求因、灵活辩治是防治眩晕的基本原则;防治并举、防重于治是防治眩晕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目前业内对肾实证的研究,处于冷热转换过程中,至今尚未进入热点阶段。周仲瑛教授"泻肾"论的提出时间较早,该文以近20年"肾实证"文献分布规律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了周仲瑛教授"泻肾"的学术观点:肾病的病理特点以虚为主,但也有虚中夹实的变证,在本虚的基础上兼有标实,肾之寒属于阳虚之变,肾之热属于阴虚之变;有的病证,或在病的某一个阶段,甚至以实为主;弄清肾病标本虚实、寒热阴阳,细究其夹杂情况,对提高肾病方药临证技巧水平具有较大帮助。脏气亏虚,以肾元不足、肾元亏虚为主,是慢性肾病的本证;"湿""热""风""瘀""浊""毒"则为其病之标,形成肾实证;慢性肾脏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即肾虚实夹杂证。  相似文献   

10.
曹恩泽教授认为IgA肾病属本虚标实证,其中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热、热毒、脉络瘀阻为主,常与本虚证互相兼夹出现。其创立清补通络法治疗IgA肾病,包括“补脾益肾,益气养阴”“清热止血,兼顾脾胃”“化瘀通络,贯穿始终”等学术思想,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温热疫病初期的辨治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涉及温热疫病的主要医著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次法统计温热疫病的主要症状和治疗药物,运用分层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治疗药物的运用规律。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温热疫病初期以发热、数脉、口渴、舌红等为特征性表现,兼变症可见心烦、不寐等逆传心包的表现。从药物分析来看,20味常用药物构成了用于治疗温热疫病初期的常用方剂,如银翘散、升降散、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白虎汤等;连翘是最常用的药物,金银花与薄荷,牛蒡子、天花粉与川贝母,黄芩与玄参,栀子与豆豉等均为治疗温热疫病初期的常用配伍,石膏、竹叶则是用于治疗热陷心包和卫气同病的常用药物。结论:温热疫病初期以肺气膹郁、热毒伤阴为主要病机,治疗当以宣透郁热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金元明清医家辨治燥证的学术思想。[方法]通过学习古代医著,分析医家对燥证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的阐述,总结医家辨治燥证的特点。[结果]刘完素总结燥的病理为血枯、津亏,症候为内在脏腑组织干燥及外在皮肤干燥的紧敛燥涩之象,列治燥十一方;喻嘉言提出了秋燥病名,总结出"燥病必渴"的临床特点,提出治疗燥证多从肝肺入手,并自制清燥救肺汤用治温燥伤肺;费伯雄提出温燥和凉燥之分,并以五脏分证论治秋燥,强调"和法缓治";叶天士指出燥证有内伤、外感之分,以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为核心,提出上燥治气、下燥治血,并制定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吴鞠通将秋燥按上、中、下三焦辨治,指出秋燥可沿三焦次第相传,并创立杏苏散、桑杏汤、沙参麦冬汤。[结论]金元明清医家在辨治燥证的理法方药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和创新,对后世医家研究和诊治燥证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明清痰证医案的用药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以分析和探讨明清医家治疗痰证的用药特点。方法 以第5版《中华医典》中明清医案为来源,选取痰证医案,对医案药物功效、性味进行频数统计,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及SPSS 19.0软件分别进行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对明清345则痰证医案的统计分析,共涉及相关疾病60种,使用药物达282味,累计频次3 415次。对排名为前48味的高频药物功效、药性、药味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明清医家治疗痰证多选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理气药,药性以温、平、寒居多,药味多选苦、甘、辛等。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得出85条有效规则,药物聚类总结出天麻钩藤饮合涤痰汤、四君子汤、黄连温胆汤、化痰止咳平喘药对等治痰方药。结论 明清医家治疗痰证,注重健脾燥湿、宣肺理气与化痰并用,并详辨痰证病因、病性等,抓病证关键合治之。常用二陈汤、黄连温胆汤、四君子汤、天麻钩藤饮合涤痰汤等方药。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以本虚标实为主,临床辨证以痰瘀互结型为多见,且多兼有气虚、血瘀、郁热。本虚主要为“气虚”“阴虚”,标实主要为“痰”“瘀”“热”。临床用药以补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痰祛瘀为主。李庆海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用药经验总结出经验方心悸宁丸,通过临床辨证,因人制宜,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温病学派的兴起,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这一时期,中药剂量的应用无论是理论还是临床实践上,均获得长足的发展。通过对明清时期关于剂量的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了解影响该时期药物剂量的一些相关因素,揭示明清时期影响药物剂量因素方面的规律,使药物剂量运用规范化、系统化并指导临床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6.
病证结合模式即现代医学诊断疾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疾病的共性规律和患者个体特性有机结合的诊疗模式。将其引入高血压性眩晕的诊治中,有助于全面把握疾病特征,优化治疗及评价体系。高血压性眩晕以邪气入脑为主要病机,以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调为主要病理变化,以风、痰、瘀、虚为主要病理因素,从高血压性眩晕的"病"入手,结合中医常见"证"的研究,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的高血压性眩晕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可充分发挥中医药的辨证优势和特色。  相似文献   

17.
“准”、“快”、“狠”是明清辨治疫病的整体特色;开门逐邪,给邪出路是明清辨治疫病的首要原则;疏利表里,调畅气机是明清治疗疫病的重要方法;酌补顾虚,恢复正气是明清治疗疫病不可缺少的环节,研究探讨明清时期温疫学派辨治疫病的方法与特色以弘扬温疫学派之学术成就,可为现代临床治疗传染性疾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校勘整理《玉机辨证》中,发现《玉机辨证》是明代医家徐彦纯、刘纯《玉机微义》的节略本;《玉机辨证》承《玉机微义》之内容,以"临床辨证"为宗旨,是一部简明中医临床读本;《玉机辨证》的作者并非柯琴,属托名之作;编纂者改斋氏应为受柯琴和刘纯医学影响的清末或民国时期一位中医临床医家;成书也应在清末或民国时期;书成之后未曾刊印,只有抄本传世。  相似文献   

19.
非典(SARS)属于现代烈性传染病之一,我国古代称之为疫疠.明代医家将这一类传染病的发生原因定性于"时行杂气".文献研究表明,疫疠传播的条件是群居过密,人口迁移.其发病的内在因素为劳疫之疾,饮食失节.综观明清医家治疗疫疠的经验,可概括为辨证论治,病证合参.  相似文献   

20.
老年眩晕1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老年眩晕的临床诊治经验,以利于进一步提高老年眩晕的正确诊断率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老年眩晕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10例老年眩晕患者中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疾病中脑血管疾病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常见,其次是梅尼埃病。经过正确治疗90%患者均能得到缓解。结论老年眩晕是一常见的临床综合疾病,可见于单一疾病,也可见于多种疾病,正确诊断老年眩晕必要时应请多学科会诊,以避免误诊。急性期在排除中枢性眩晕后可先对症治疗,待确诊后针对病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