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胰十二指肠切除是公认的治疗壶腹周围癌的惟一根治性手术,切除后的重建术式甚多,各有其利弊。传统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是Whipple1935年所创用,该术式切除范围广、达到根治性目的,但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所以随后派生出众多的改良性根治、重建术式,大都取得了简化手术操作、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之效果。  相似文献   

2.
胰腺损伤的外科分级治疗与胰漏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外伤性胰腺损伤后的外科分级治疗与并发胰漏的临床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胰腺损伤的外科住院病人5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9例创伤病人均经手术证实有不同程度的胰腺损伤,其中Ⅰ-Ⅱ级16例,行引汉术10例;Ⅲ~Ⅳ级39例,清创引流术8例,胰腺节段性切除、近端封闭、远端与空肠行Roux-en-Y吻合术28例,胰体尾切除术3例,因手术后胰漏并腹腔感染死亡1例,术后早期MODS死亡例,Ⅴ级4例,2例行胰头切除、十二指肠修补引流/转流、远端与空肠行Roux-an-Y吻合术;2例因伤重不治死亡。手术后出现引流液持续高浓度淀粉酶者(胰漏)12例,内科保守治疗近期治愈6例,胰腺假性囊肿形成4例,经内引流术治愈,死亡2例。结论胰腺损伤病人,应积极采取早期手术治疗,常规使用胰腺分泌抑制剂和简易三套管持续低负压吸引法引流,对预防和治疗胰漏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符合解剖、生理学要求的胰头部肿瘤的新术式。方法本术式所做的保留的十二指肠胰头部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胰头部一并切除,并采用保留的十二指肠和残胰、胆管原位重建。结果2例手术均顺利进行,手术时间分别为2.5h和3.5h,均在术后半个月临床治愈出院。结论保留十二指肠胰头部肿瘤切除术,能保留消化道解剖、生理学上的正常状态和完整性,有较大优点,但手术操作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4.
报告我院1985年以来手术切除胰十二指肠6例,其中十二指肠肿瘤2例,胰头癌2例,壶腹部癌2例,手术方式均为Whipples手术,手术结果1例因切除胰头时未找到胰管未作胰管内引流,术后第20天胰空肠吻合口部大出血而死亡,其余5例术后恢复顺利。  相似文献   

5.
损伤控制剖腹术治疗严重胰腺损伤19例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总结损伤控制剖腹术(damage control laparotomy,DCL)治疗严重胰腺损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DCL治疗的19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和后续治疗情况。结果6例行快速止血、清创及引流(32%),3例行改良Cogbill手术(16%),10例行消化道未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53%)。SICU复苏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再次确定性手术。死亡2例(11%),死亡原因与手术无关;治愈17例(89%),术后出现胰瘘2例(11%),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符合DCL指征的严重胰腺损伤的患者,应根据不同损伤胰腺部位和程度,积极选用适宜的方式,分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的胰头部肿瘤患者姑息治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39例胰头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不同条件分为可切除组(45例)和不可切除组(9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两组细分为姑息手术组和支架组,共4个亚组。通过对生存时间及术后1个月白蛋白、总胆红素、并发症等指标的观察和对比分析,评价可切除组和不可切除组姑息手术治疗的情况。结果本研究139例患者术后获随访9~36个月。可切除组与不可切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生存时间及术后1个月白蛋白、总胆红素指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切除组中,姑息手术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大于支架组(P<0.05);不可切除组中,姑息手术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小于支架组(P<0.05)。结论对于胰头部肿瘤可切除但放弃行胰十二指肠根治术者,治疗方案更倾向于姑息手术治疗;而对于不可切除者,治疗方案更倾向于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7.
1982~1988年作者共为12例胰腺癌患者做了胰十二指肠切除和Child's法胃肠道重建术。由于治疗小组固定,尤其手术人员固定,术式规范化,围手术区处理规范化,故无手术死亡率,术后无胆、胰瘘发生,平均生存期17个月。本文对预防胆、胰瘘的发生,延长生存期,提高手术切除率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多种手术方法联合治疗创伤后癫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多种手术方法联合使用治疗创伤后癫痫的效果。方法21例患者根据术前致痫灶的初步定位和术中皮层脑电及深部电极的监测结果,分别采用以下5种不同的术式:(1)瘢痕及周围皮层切除7例;(2)瘢痕及周围皮层切除 多软膜下横切术(MST)8例;(3)前颞叶、杏仁核-海马切除4例;(4)神经导航下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1例;(5)胼胝体前部切开 MST 皮层热灼1例。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0年,疗效满意9例(43%),显著改善7例(33%),良好3例(14%),效果较差1例(5%),无改善1例(5%)。术后无死亡病例,有8例出现暂时性对侧手指精细运动功能障碍,但均在4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多种手术方法联合治疗创伤后癫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门静脉损伤的修复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85年~1996年12月,我院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72例,术中发生门静脉损伤者6例,占同期手术的8.33%。现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29~71岁。6例中胰头癌4例,下段胆管癌1例,壶腹周围癌1例。术中发生胰后门静脉撕裂伤(...  相似文献   

10.
气管隆突切除──隆突成形术主要适用于气管肿瘤,肺癌累及隆突或原发的隆突肿瘤的患者。该手术为患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健康肺组织;其主要手术方式有两种:一是切除一侧部分主支气管后行主支气管与气管端一侧吻合。另一种是,切除隆突后,两侧主支气管先行侧——侧吻合,然后再与气管行对端吻合。与前一种术式相比,后者吻合口张力较大怵后呼吸道管理难度大,肺部并发症亦多。不论哪种术式,均因该类手术操作复杂,呼吸道相对缩短,对呼吸循环系统机能影响较大,术后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如处理不当死亡率高,因此做好隆突切除——隆突成…  相似文献   

11.
晚期胰腺癌双介入治疗及其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晚期胰腺癌和/或合并阻塞性黄疸的介入治疗方法,对动脉灌流药物及经皮肝穿刺植入胆道胆架的临床效果给予讨论。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胰腺供血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经皮肝穿刺进行外引流或植入胆道支架进行内引流解除黄疸。结果:12例病人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有3例病人肿瘤体积有所缩小,行PTCD病人黄音完全解除。结论:动脉灌注化疗对缓解肿瘤生长速度和减少疼痛是一种可选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曲面重组技术对胆管梗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胆管梗阻64层螺旋CT曲面重组(CPR)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局限性。方法:搜集本院2008年7月~2009年3月阻塞性黄疸患者资料47例,全部采用GE公司Light Speed64层螺旋CT行上腹部平扫及四期增强扫描,后将其0.625mm薄层扫描轴位源像(ASI)传到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行扩张胆管曲面重建成像,作任意曲面以清晰显示梗阻部位及梗阻上段胆管的扩张情况,对胆管梗阻原因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并与手术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术前64层螺旋CT曲面重组(CPR)技术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达到94%及87%。37例胆管、胰头肿瘤或先天性疾病患者(25例为肝门部、肝外胆管癌或胆管炎症,3例为壶腹部癌,胰头癌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中,36例准确定位,32例得到正确诊断,术前64层螺旋CTCPR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分别达到97%及86%。结论:64层螺旋CT曲面重建技术(CPR)能直观显示胆管病变,对诊断胆管梗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biliary obstruction and cholangitis on serum SPan-1 level in 14 patients (5 patient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and 9 patients with biliary tract cancer) who were performed PTCD for biliary obstruction. 1 out of 5 cases with pancreatic cancer and 8 out of 9 cases with biliary tract cancer showed a decrease of SPan-1 level with improvement of jaundice. It suggested that the effect of biliary obstruction and cholangitis on serum SPan-1 level was much more in biliary tract cancer than in pancreatic canc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hanges of between serum SPan-1 level and serum CA 19-9 level after PTCD. We conclude that the effect of biliary obstruction and cholangitis on serum SPan-1 level is almost same on serum CA 19-9 leve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壶腹癌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壶腹癌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并结合曲面重组图像分析扩张的肝外胆管及胰管的形态改变。结果20例均发现肿瘤,并均有不同程度的胆道低位梗阻,动态增强扫描呈轻鄄中度强化,20例均能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7例有“双管征”。结论壶腹部肿块是诊断壶腹癌的CT直接征象,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与曲面重组技术对壶腹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并对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的CT特征,并提高良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CT签别诊断准确性。方法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均经常规腹部CT扫描,其中,45例又经增强扫描。所有患者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进行了对照。结果术前CT诊断胆管结石26例,胰头癌20例,胆管癌10例,壶腹癌3例及肝门部转移癌1例。与手术病理对照,仅1例壶腹癌术前CT误诊为胆总管下端等密度结石。本组CT诊断梗阻性黄疸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14%,96.15%和98.33%。结论CT能清晰显示梗阻胆管的改变及导致梗阻的原发病灶及其对周围结构的浸润和转移情况,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敖国昆  李虎城 《放射学实践》2007,22(11):1208-1210
目的:探讨经T型管及其窦道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对252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出现胆道狭窄的26例患者分别行胆道气囊扩张术、胆道引流术和胆道支架置入术.结果:3例胆道狭窄合并胆瘘患者和3例单纯吻合口狭窄患者,经气囊扩张术和胆道引流后痊愈.6例肝内外胆管多发狭窄患者,气囊反复扩张胆道狭窄段后,5例狭窄纠正而获得痊愈;1例气囊扩张治疗后出现肝内血肿,再次行肝移植.12例肝内外胆管多发狭窄合并胆泥的患者,经反复球囊导管扩张后,10例狭窄明显减轻,黄疸缓解;1例置入胆道支架,后因支架管阻塞而再次肝移植;1例治疗后狭窄仍存在,黄疸无缓解而再次肝移植.2例T型管引流口段狭窄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后,狭窄明显减轻,黄疸缓解.结论:经T型管及其窦道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是治疗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2例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BP的各种治疗方法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52例患者均治愈。根据有无胆管梗阻和ABP的轻重程度分别采取保守治疗、治疗性ERCP、内镜下胰管支架引流术、腹腔镜以及开腹手术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首先采取保守治疗。对于有显著胆道梗阻的重症ABP患者采用治疗性ERCP的方法;ERCP失败的5例患者实施经内镜下胰管支架植入术,临床效果明显。除仅有1例患者因重症胰腺炎伴胰腺坏死伴感染而行手术治疗之外,其他所有患者的胆道病变均在胰腺炎治愈后1个月行外科处理。结论ABP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对于部分伴胆道梗阻的病例可以采用治疗性ERCP和胰管内支架引流的方法。总之,ABP的治疗需要对具体的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老年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及治疗问题,方法:直接胆道造影及引流ERCP、PTC、ERBD、PTCD。结果:老年梗阻性黄疸,胆石症最多。占44.8%,胰腺癌占28.4%胆管癌占17.9%。其它病因,占8.96%,治疗采用ERBD、PTCD生理性减黄、EST取石,结合手术治疗胆管癌,胰腺癌。结论:老年梗阻性黄疸ERBD、PTCD治疗结果优于手术。术前ERBD、PTCD减黄引流是不可缺少的配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RI联合序列检查在壶腹周围癌(VP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VPC患者的MRI资料(壶腹癌17例、胰头癌1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0例、胆总管下段癌11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上腹部MRI平扫、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重点观察分析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动态强化特点、胰胆管形态学改变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4组VPC在大小、中心位置及信号均匀性方面总体存在差异性(P<0.05),其动态强化特点也存在差别;VPC最常出现“双管征”(26/53),胰头癌易出现“四管征”(8/15),胆总管下段癌易出现“三管征”(8/11);“鸟嘴征”多见于壶腹癌(10/17),“鼠尾征”多见于胰头癌(7/15),“截断征”多见于胆总管下段癌(10/11);胰头癌组主胰管直径最大、胆总管下段癌组最小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癌组和胆总管下段癌组的胆总管梗阻末端及主胰管梗阻末端到十二指肠主乳头的距离、胰胆管汇合角度均大于壶腹癌组及十二指肠乳头癌组.结论 MRI联合序列检查能较好显示不同组织学来源VPC的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胰头壶腹区肿瘤组织学类型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引起的高位多支复杂类型梗阻性黄疸的介入引流方法和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因肝门部胆管癌引起的多支复杂类型梗阻性黄疸患者38例,其中男28例,女10例。Bismuth-Corlett分型Ⅱ型6例,Ⅲ型18例,Ⅳ型14例。根据胆道梗阻的部位、范围、各分支梗阻情况及胆道扩张的程度,对不同类型患者的引流方案进行个体化设计。其中30例单纯采取了引流管引流,并根据需要对引流管临时剪孔,每例放置1~3条胆道外引流管。8例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根据左右肝管分支角度不同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胆道双支架置入。 结果:全部病例介入引流手术过程顺利,除2例合并少量胆道出血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皮肤瘙痒和胆管炎等症状逐渐消失。术后1~2周,血清胆红素水平由术前的(242.69±27)μmol/L降至(58.32±5.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3,P<0.05),收到了较好的近期治疗效果。8例行胆道双支架置入患者中有3例分别于术后4~6个月发生支架再阻塞,黄疸复发,再次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 结论:肝门部胆管癌高位胆道梗阻病变复杂,通过引流管剪孔,可在保证引流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引流管的个数,减少了创伤,方便了术后生活和引流管护理,是对普通胆道外引流管的改良。双支架置入对肝门部Bismuth-Corlett Ⅳ型胆管癌近期疗效可靠,根据左右肝管分叉角度采取不同的双支架置入术式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