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神经导航辅助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史赛克神经导航手术操作系统(Stryker Neuro Navigation)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包括定位的精确性,应用范围,最佳手术入路设计,安全可靠性.方法 对39例颅内及椎管内病变患者在神经导航手术操作系统下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全切除27例(69%),次全切除12例(31%),导航引导的注册精度误差平均为1.9 mm,所有手术入路设计在术前完成,尽量避开功能区,使病灶完整或最大限度切除,同时保留正常脑组织及重要结构.结论 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准确性高、可靠性强、切除病灶彻底、副损伤小,特别是对于深部病变及重要功能区病变可精确定位,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改良经皮层脑室入路切除丘脑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丘脑肿瘤的切除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7例丘脑肿瘤采用改良经皮层脑室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并获得6个月至3年的随访。结果肿瘤全切除11除、次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改良经皮层脑室入路可提高丘脑肿瘤的手术全切率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中实时超声在颅内胶质瘤显微手术中定位、引导肿瘤切除及实时监测肿瘤切除范围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5年8月入住我院的颅内胶质瘤显微手术患者74例,根据术中是否超声引导分为超声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超声组使用术中超声扫描定位肿瘤,了解病灶的大小范围、形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和皮层切口并监测肿瘤切除范围,对照组术中未使用超声,对比分析两组肿瘤定位准确率及全切率,同时记录术后颅内感染、脑挫伤等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组肿瘤定位准确率高于未用超声组(100.0%vs 82.9%,P0.05),超声组肿瘤全切率高于对照组(82.1%vs 51.4%,P0.05)。超声组无颅内感染、脑挫伤等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术中超声技术切除颅内胶质瘤具有定位准确、有效保护重要结构和大血管、实时监测肿瘤切除范围等优点,可提高手术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桥小脑角大型肿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大型桥小脑角(CPA)肿瘤的切除程度,面、听神经及其它颅神经的保留及功能恢复评估,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38例,颞枕切口幕上下联合入路13例,乙状窦前入路经天幕入路7例.结果 58例共手术65次.全切除41例占70.7%,次全切除11例占19%,大部分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肿瘤全切除术中解剖保留面神经32例,占78.05%,其中面神经瘫未能恢复4例,面神经瘫痪加重5例,舌咽神经损伤4例,三叉神经损伤9例.结论 肿瘤越大,手术切除的程度,面神经、听神经及其它颅神经的解剖、功能保留就越困难,术前要充分评估,手术入路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根据影像学资料,术者对各种入路的熟悉程度,不要固定寻求某种入路.切除肿瘤按一定顺序进行,注意寻找、保护面神经及周围血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超声定位治疗功能区脑肿瘤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26例功能区脑肿瘤采用术中超声定位进行手术,并且在B超监测下行手术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术中超声定位准确,肿瘤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8例,术后患者恢复快,无死亡病例。结论术中超声定位,可对病灶周围血管及重要结构毗邻关系进行确认,指导肿瘤切除方案,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官明  陈礼刚  顾应江  官禹 《广东医学》2007,28(7):1123-1124
目的 探讨在显微手术条件下切除颅底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 总结178例颅底肿瘤的经验,讨论颅底不同部位手术入路特点,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尽量保护颅底、颅内重要结构,减少并发症.结果 前颅窝底肿瘤13例,全切13例;中颅窝底肿瘤107例,全切63例,次全切37例,死亡7例;后颅窝肿瘤58例,全切40例,次全切15例.结论 最佳手术入路的选择应相对于不同颅底部位的肿瘤,针对特殊的解剖结构而选择.合适的入路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鞍区颅咽管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并发症防治措施。方法:对46例颅咽管瘤病人选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切除肿瘤,其中经翼点颞下入路11例,额下入路(包括转终板入路)14例,胼胝体-透明膈间隙-穹隆间入路2例,经皮层侧脑室入路4例,经口鼻蝶(或单鼻孔)入路15例。结果:肿瘤全切除32例(69.6%),近全切除9例(19.6%),大部分切除5例(10.9%)。术后死亡1例。主要并发症:尿崩症18例(39.1%),电解质紊乱21例(45.7%)。结论:对颅咽管瘤病人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有利于在直视下显露并全切除肿瘤;熟练地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熟悉鞍区的解剖关系并重视术中对下丘脑的保护,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不同手术入路切除颞叶内侧胶质瘤的手术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Jiang ZL  Wang ZC  Jiang T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4):2428-243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切除颞叶内侧胶质瘤的手术效果。方法对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的62例颞叶内侧胶质瘤患者的手术效果进行了分析。62例中肿瘤限局于颞叶内侧结构(A型)33例,其中位于颞叶内侧前部(A1型)19例,病变向颞叶内侧后部生长(A2型)14例;肿瘤广泛侵袭颞叶内侧、岛叶和额眶回后部(B型)9例;肿瘤向颞极和侧脑室颞角外侧侵袭(C型)14例;肿瘤向内侧侵袭脑干、基底节和丘脑(D型)6例。手术入路的选择有3种:经外侧裂入路、经颞叶入路及颞下入路。结果经外侧裂入路25例次,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5例,术后原视觉障碍加重2例。经颞叶入路23例次,肿瘤全切除15例,近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原视觉障碍加重5例,新发生视觉障碍4例。颞下入路14例次,肿瘤全切除10例,近全切除4例,术后无发生视觉障碍病例。结论经外侧裂和颞下入路能减少对脑组织和视放射的损伤,而侧方经颞上回、中回入路可能损伤脑组织和视放射。  相似文献   

9.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底肿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底肿瘤的手术技巧和适应证。方法 分别经眶上、翼点、眉间、颞下和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颅底肿瘤18例,内窥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颅底肿瘤4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6例,大部分切除3例,无锁孔入路相关严重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底肿瘤具有创伤小、脑牵拉损伤轻、术后恢复快的优点,适合于病灶范围相对局限的颅底肿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及颅底重建的方法 与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经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嗅沟区(32例)和鞍结节区(37例)二组,不同部位的肿瘤选择相对适宜的手术入路,术中尽量全切肿瘤,必要时行颅底重建术.结果 按照Simpson切除标准,该组Ⅰ级切除9例(13.04%);Ⅱ级切除50例(72.46%);Ⅲ/Ⅳ切除10例(14.49%),12例患者术中行颅底重建术.肿瘤全切除85.51%,次全切除14.49%,残余肿瘤术后行γ刀治疗,无手术死亡、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2~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肿瘤的全切除率与肿瘤部位有关,嗅沟区肿瘤的全切除率较高(93.75%).结论 根据肿瘤部位及侵袭范围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适时予以必要的带蒂帽状腱膜或骨膜瓣进行颅底重建,可达到较好的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术中超声判定脑胶质瘤边界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IOUS)在脑胶质瘤手术中判定肿瘤边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幕上胶质瘤患者105例,择期手术患者88例,其中男42例,女46例,年龄15~67岁(平均41岁),手术中肿瘤切除前、后均进行B超探查,判定肿瘤边界并对可疑回声进行活组织检查,经病理学最后诊断,术后3日内进行MRI复查,判定肿瘤切除程度.结果 88例患者均在B超检查下进行手术,肿瘤近全切除83例,大部切除5例.病理学诊断为胶质瘤Ⅱ级30例,Ⅲ级31例,Ⅳ级27例.术中B超发现可疑回声120处,经病理学证实为肿瘤101处.B超探查发现视野死角残存肿瘤17处,发现脑内挫裂伤(血肿)1例,无手术死亡,灵敏度80.1%,特异性69.8%.结论 术中超声辅助确定胶质瘤边界,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优势,对低级别胶质瘤更具价值,并未显著增加手术时间及手术风险,可以作为术中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IOUS) has been increasingly used as a guiding tool during neurosurgical procedures.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assisted surgery in the resection of small, deep-seated, or ill-defined lesions.
Methods  Eighty-six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small, deep-seated, or ill-defined intracerebral lesions were studied prospectively. An improved intraoperative imaging technique and surgical setup were practiced during the surgery. IOUS was performed in three orthogonal imaging planes (horizontal, coronal and sagittal). 
Results  Histopathological diagnoses of these 86 cases included cavernomas, metastases, hemangioblastomas, gliomas, and radiation necrosis. Forty-seven of the 86 lesions (54.7%) were small and deep-seated, 34/86 (39.5%) were ill-defined, and 5/86 (5.8%) were small, deep-seated, and ill-defined. Sonograms in the horizontal plane were obtained in all 86 cases. Sonograms in the sagittal plane and in the coronal plane were obtained only in 52 cases and in 46 cases, respectively, due to technical limitation. In 13 cases, sonograms in all three orthogonal planes were available. All lesions were successfully identified and localized by IOUS. Total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in 67 lesions (77.9%) and partial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in 19 lesions (22.1%).
Conclusions  We propose IOUS to be performed in three orthogonal planes when surgery is planned for small, deep-seated, or ill-defined brain lesions. By applying this simple, improved technique, surgeons can perform resection of these lesions precisely.
  相似文献   

13.
外侧裂区胶质瘤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侧裂区胶质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以及手术方法。方法:对42例手术证实为外侧裂区胶质瘤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切30例,次全切1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外侧裂区胶质瘤青壮年多见,病程相对较长,临床症状以头痛、癫痫发作为主,有定位体征倒不足1/3。翼点入路暴露较好,术中对大脑中动脉的分支和伴行的大脑中静脉的主干以及重要功能区的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术中实时超声引导下显微切除颅内微小病变的手术疗效,探讨术中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组18例颅内微小占位性病变患者,其中14例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4例胶质细胞瘤患者进行术中实时超声定位检查。结果 18例患者的病变术中定位准确,其中13例非功能区病变超声引导均全切除,术后无神经功能废损;5例功能区病变全切除。术后2例瘫痪加重,随访半年恢复正常。结论术中超声对病变可精确定位、指导手术入路、提高病灶全切率及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原发扣带回胶质瘤的临床特点、显微外科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经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56例原发扣带回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首发症状以癫痫为主。在电生理和B超辅助下,手术全切40例,近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5例。病理结果星形细胞瘤34例,少枝胶质细胞瘤10例,间变星形细胞瘤5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82%肿瘤位于扣带回前部,18%肿瘤位于扣带回后部。结论扣带回胶质瘤是少见肿瘤,癫痫发作是其主要首发症状,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是有效方法。术中电生理监测和术中B超是重要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术中B超引导下行肝癌切除术在预防肝癌术后复发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肝癌患者在术中B超引导下行肝癌切除术(A组),另35例行常规肝癌切除术(B组),术后定期复查肝功能、AFP、CT及MRI等,并随访.结果 术中B超对直径小于3cm肿瘤检出阳性率为93.1%,直径大于3cm肿瘤检出阳性率为100%.应用术中B超使34.3%(12/35)患者改变了原手术方案.术后5年局部复发率A组为54.3%,B组为88.6%(P<0.05).结论 术中B超对肝癌定位准确,能够提高手术安全性、彻底性和合理性,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率,明显优于常规肝癌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术中超声对判断幕上胶质瘤术后残余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专用术中超声探头,对44例拟行肿瘤根治术脑胶质瘤患者常规显微手术结束时行术中超声检查,并判断是否有残余。以病理结果 作为金标准并与之对照,建立ROC曲线,分析术中超声对幕上胶质瘤术后残余的诊断价值。结果 44例患者共160个残余病灶,术中超声对诊断胶质瘤切除术后残余肿瘤的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63.3%,阳性预测值为80%,阴性预测值为76%,Kappa值为0.531。通过ROC曲线,确定术中超声诊断残余肿瘤的最佳临界点为2.5~3.0mm,计算ROC曲线下面积为0.788。结论 在幕上胶质瘤切除术中,术中超声对发现残余肿瘤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为临床达到彻底根治性切除幕上胶质瘤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MRI导向立体定向开颅切除脑胶质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MRI导向立体定向开颅切除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MRI导向立体定向开颅切除脑胶质瘤9例,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并随访6个月。结果9例患者的病灶均定位精确,一次手术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复查MRI提示肿瘤全切,症状改善7例,无变化1例,加重1例。随访6个月,肢体感觉运动障碍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MRI导向立体定向开颅术可以对胶质瘤精确定位并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有助于提高胶质瘤的全切除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胰岛素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胰岛素瘤的临床资料。结果64例均表现Whipple三联征。术前BUS、CT及强化CT、MRI、DSA诊断阳性率分别为46.9%(30/64),58.2%(23/39),66.7%(18/27),91.7%(11/12)。IOUS诊断阳性率为92%(23/25)。单个肿瘤58例,多发肿瘤6例。单发者位于胰头19例,其中直径4cm1例,胰体17例,胰尾22例;多发者6例均为2枚肿瘤,4例位于胰体,2例分别位于胰体和胰尾各1枚。治疗行肿瘤局部切除39例,胰体尾切除13例加作脾切除6例,胰尾切除8例加作脾切除4例,胰体表面肿瘤直径2cm行腹腔镜下单纯肿瘤摘除1例,自左向右分段切除(盲切法)2例,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1例。良性肿瘤62例,恶性2例。术后胰瘘3例、急性胰腺炎4例均经非手术治愈。64例术后低血糖症状消失。62例良性胰岛素瘤术后随诊1~5年血糖正常,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4年和5年复发,再次手术发现胰尾近脾门处分别有直径1cm和1.5cm肿瘤,经胰尾切除后治愈。45例随访8年血糖正常,17例失访。2例恶性胰岛素瘤分别于术后3年和4年复发,因肝转移死亡。结论Whipple三联征和测定IRI/G〉0.3是定性诊断的依据。术中触诊联合IOUS是最有效的肿瘤定位诊断方法。胰岛素瘤切除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减轻阑尾切除手术过程中的牵拉反应有效方法。[方法]实验组30例采用按揉合谷穴配以言语引导;对照组30例只给予言语安慰。[结果]实验组优良率80%,对照组优良率43%。[结论]在阑尾切除手术中对患者的合谷穴进行正确及时的按揉,能很好的缓解和防治阑尾切除手术中因牵拉阑尾时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