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桂芝  李小玲 《光明中医》2012,27(2):373-374
骨折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发热一般在术后1~4天,多数为中度发热(38℃左右),少数表现为高热或低热[1].我科对2010年1月~12月60例骨折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应用中医理论实施辨证施护,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郎晏权 《光明中医》2016,(11):1530-1532
目的分析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行黄芪消肿汤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60例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各80例),对照组予以静滴七叶皂苷钠治疗,研究组予以黄芪消肿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胀程度改善情况及非感染性发热持续时间。结果研究组治疗前后各术式肿胀程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各术式非感染发热持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消肿汤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肿胀程度,并缩短发热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骨科术后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发热的原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非感染性发热一般都不超过39℃,原因有术后吸收热、排异反应等,一般通过对症处理可取得较好疗效.有部分患者排除感染可能,术后5 d仍然发热患者,依照中医辨证多属于气阴两虚发热的类型,应用西药多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黄芪消肿汤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骨折术后患肢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运用自制黄芪消肿汤内服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七叶皂苷钠静滴,观察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 2组术肢肿胀程度及非感染性发热持续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黄芪消肿汤可显著改善四肢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且使用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5.
术后发热是外科常见的临床症状,西医认为其是由于术口感染、短期吸收热及肺部炎症感染等原因所致。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特征,将术后发热归属于"伤后发热""内伤发热"范畴。现代医学将术后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本文旨探讨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中医证型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合并非感染性发热疗效。方法:80例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在术后给予桃红四物汤治疗(观察组,n=40)或加用七叶皂苷钠(对照组,n=40)治疗,分析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肿胀改善情况和非感染性发热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合并非感染性发热确切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儿童骨折后发热在临床上是很常见的症状,处理发热有很多的方法,但一般只是对症处理,我院自2004年6月-2007年12月使用自拟骨伤宁方治疗骨折后非感染性发热44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观察组86例全部为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年龄2~13岁;骨折后就诊时间1.5h~5d:排除感染引起发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黄芪消肿汤治疗骨折术后肿胀并发非感染性发热的疗效.方法:将135例四肢长骨骨干骨折术后肿胀并发非感染性发热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七叶皂苷钠静滴,实验组给予服用黄芪消肿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从治疗第3天开始,实验组的肿胀程度逐渐轻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肿胀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消肿汤可辅助治疗四肢骨折,在术后快速消除肿胀,改善非感染性发热情况,且使用安全、经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发热是骨折手术后最常见的症状,现代医学认为术后发热可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1]。有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术后发热为非感染性因素造成,究其原因乃术前创伤或手术本身造成人体组织受损、瘀血内蕴、阴阳失调、气血紊乱所致,患者多有一定不适感,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我科自2012年12月—2013年11月采用小柴胡汤处理四肢闭合性骨折术后非感染性发热,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是骨伤科无菌手术后1~5天患者常见临床症状 ,多为中度发热(38℃左右) ,但少数患者亦会出现39℃以上的高热 ,患者多有一定不适感觉 ,我们用清热饮处理此类发热 ,有积极意义。1995年10月~2000年12月 ,笔者采用自拟清热饮治疗骨伤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91例 ,取得了良好疗效 ,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1病例选择182例全部为骨伤科闭合性损伤后行手术治疗 ,术后出现发热的病例。排除体温调节中枢损伤、使用激素及其它可影响体温药物、其它器官感染的病例、伤口感染病例(如有下述条件之一者即作伤口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黄芪消肿汤对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的治疗效果。方法:80例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降温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黄芪消肿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发热持续时间与肿胀消退时间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采用黄芪消肿汤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能够使患者的体温得到有效的降低,肿胀消除,促进患者的病情康复,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辨证治疗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45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科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发热一般在术后 1~ 4天 ,多数为中度发热 (38℃左右 ) ,少数表现为高热或低热。近 2年来我们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骨科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 45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全部为骨科四肢闭合性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热病人 ,排除了使用激素及其他可影响体温的药物者 ,并排除了术后伤口感染者。如有下述条件之一者即作伤口感染处理 ,予以排除。 1伤口疼痛持续加重 ,局部红肿、热、痛、有波动感。 2术后 4天复查血常规 ,提示有感染迹象者。由于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3.
骨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是无菌术后2-4天常见症状,一般为中度发热(38℃),笔者用辨证治疗,取得良好效果,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肿瘤患者感染性发热中的诊断意义,探讨PCT对于临床治疗及患者预后有无影响。方法选择肿瘤科住院治疗的发热患者206例,根据发热原因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每组103例。同时选取同时期于肿瘤科住院的无发热患者103例作为对照组。在抗生素治疗前或下一次抗生素治疗前抽血送检血培养以及PCT检测。结果感染组治疗前PCT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P均<0.05),非感染组PC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感染组PCT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非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感染程度越重,PCT水平越高,其中血液感染患者PCT水平最高,其次为呼吸系统感染,再次为泌尿系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腹腔感染患者PCT水平较低;感染组不同PCT水平患者治疗后无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CT检测可以鉴别诊断肿瘤患者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早期判断细菌性感染的发生,结合细菌培养对于早期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术后发热一般由感染引起,但也有术后3天发热不退,白细胞及分类正常,查无感染迹象,此时应用抗生素效果欠佳,我们应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剖宫产术后非感染性发热33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发热是临床上及其常见症状,是一些炎症因子刺激体温调定点,引起产热大于散热的体现。多种原因可引起发热,大体分为感染性发热及非感染性发热。感染、风湿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因。根据我国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探讨会"对发热的定义,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称为不明原因发热(FUO)。在"2016革兰阴性菌  相似文献   

17.
正发热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两类,癌性发热属于非感染性发热,指排除感染且抗生素治疗无效情况下直接与肿瘤相关或在治疗肿瘤过程中出现的发热,是肿瘤患者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在肿瘤患者发热病因中占第二位~[1]。研究表明~[2],癌性发热多见于老年男性,最常见于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非感染性发热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非感染性发热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8例SAH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SAH的出血量、颅内压的变化及脑脊液理化性质的改变与体温的关系。结果SAH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体温随出血量的增加、颅内压的增高、脑脊液炎变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高。结论SAH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的体温与出血量、脑脊液炎变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发热究其原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心脏手术后常出现发热症状,一般为中度发热,高热40℃以上甚少。在临床上,心脏手术常植入牛心包补片、人工瓣环及瓣膜等异物,依据卫生部抗生素应用规范于术前及术后给予相应预防性抗感染等处理,已往临床观察,抗感染针对心脏术后中度发热效果并不理想,自2009年以来,笔者将新癀片用于心包切开后发热的治疗,使术后发热得到较好的控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郭维  曹书立  秦志丰 《新中医》2011,(10):160-161
恶性肿瘤患者常伴有发热,其病因可分为感染和非感染两类。感染性发热主要由于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加之肿瘤破溃、糜烂或肿瘤生长压迫某些管腔而导致引流不畅并发感染;非感染性发热则由肿瘤坏死组织或肿瘤代谢产物的自身吸收引起,又称为肿瘤热。前者热度较高,热势急骤;后者热度较低,往往呈持续性低热状态,偶见高热,发热多数是有规律地在午后或者傍晚开始发热,次日凌晨发热自动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