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兔膝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规律及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9在泰山医学院形态学研究室完成.①选择健康新西兰白兔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暴露股动静脉但不阻断血运,术后4 h取材;缺血组5只,缺血4 h不恢复血运即取材;缺血再灌注组35只,阻断股动静脉4 h后恢复血运,于缺血再灌注2,4,8,24 h,3,7,14 d取材,每时点各5只.②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软骨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阳性细胞,染色成功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扫描记录.阳性细胞标记为红色荧光.③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凋亡软骨细胞数目,染色成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数.细胞核中有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即凋亡细胞.结果纳入动物4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高于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2,4,8,24 h,3,7,14 d分别为0,(1.20±0.40),(22.20±1.30),(33.00±1.58),(40.00±1.58),(33.80±1.30),(18.20±1.48),(11.20±1.67),(3.00±1.00)个/mm2,P<0.01].②缺血再灌注组软骨细胞凋亡数高于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2,4,8,24 h,3,7,14 d分别为[(0.50±0.40),(1.20±0.45),(7.80±1.30),(12.60±1.14),(16.60±1.12),(17.80±1.30),(15.20±0.87),(13.60±0.89),(4.40±1.67)个/mm2,P<0.01].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与软骨细胞凋亡数高度相关(r=0.716,P=0.046).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参与了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可能是触发软骨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刘慧敏  夏中元  陈畅  王玲珑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0):81-83,F0003
目的: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肠缺血再灌注致肾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6/11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学研究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6只,建立钳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6只).假手术(0min,2,6,18,24h)组.各时相点6只,缺血再灌注(0min,2,6,18,24h)组,各时相点6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肾组织中血红素加氧酶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和分布,观察各组血清肌酐、尿素氮含量变化,同时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 结果:纳入大鼠66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2h组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A)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增加(0.221&;#177;0.028,0.009&;#177;0.023,P〈0.05),缺血再灌注18h达到高峰(0.326&;#177;0.030)。②缺血再灌注0min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A)比假手术组明显增加(0.172&;#177;0.024,0.075&;#177;0.036,P〈0.05);缺血再灌注6h达到高峰(0.278&;#177;0.014)。③缺血再灌注后血清肌酐、尿素氮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或P〈0.01),且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与血清肌酐、尿素氮之间呈正相关(r=0.612,0.728,P〈0.01)。④病理学检查显示肠缺血再灌注后肾组织明显损伤。 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红素加氧酶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参与了远隔脏器-肾损伤/抗损伤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兔膝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规律及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关节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09在泰山医学院形态学研究室完成。①选择健康新西兰白兔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暴露股动静脉但不阻断血运,术后4h取材;缺血组5只,缺血4h不恢复血运即取材;缺血再灌注组35只,阻断股动静脉4h后恢复血运,于缺血再灌注2,4,8,24h,3,7,14d取材,每时点各5只。②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软骨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阳性细胞,染色成功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扫描记录。阳性细胞标记为红色荧光。③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测定凋亡软骨细胞数目,染色成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数。细胞核中有棕黄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即凋亡细胞。结果:纳入动物4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数高于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2,4,8,24h,3,7,14d分别为0,(1.20±0.40),(22.20±1.30),(33.00±1.58),(40.00±1.58),(33.80±1.30),(18.20±1.48),(11.20±1.67),(3.00±1.00)个/mm2,P<0.01]。②缺血再灌注组软骨细胞凋亡数高于缺血组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缺血组、缺血再灌注2,4,8,24h,3,7,14d分别为[(0.50±0.40),(1.20±0.45),(7.80±1.30),(12.60±1.14),(16.60±1.12),(17.80±1.30),(15.20±0.87),(13.60±0.89),(4.40±1.67)个/mm2,P<0.01]。③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与软骨细胞凋亡数高度相关(r=0.716,P=0.046)。结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参与了软骨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可能是触发软骨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背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在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具有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保护血管内皮和脑组织的作用。目的:观察电针水沟、内关、足三里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及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12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针灸免疫学实验室和复旦大学华山医院完成。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治疗组,每组10只。用双肾双夹法复制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栓线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入栓线外,其余步骤同模型组;电针治疗组取水沟(唇裂鼻尖下1mm正中处,向上斜刺1mm)、双侧内关(前肢内侧,离腕关节约3mm处的尺桡骨缝间,直刺1mm)、双侧足三里(膝关节下侧,在腓骨小头下约5mm处,直刺7mm)水沟穴与右耳根部皮肤、内关与足三里接G6805电针治疗仪,连续波,频率120次/min,强度1mA,留针30min。缺血后即时治疗1次,再灌注后每12h治疗1次。所有动物于再灌注后24h断头处死,取出脑组织,分离海马,应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位技术观察电针对实验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大鼠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结果:40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大鼠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的表达:①模型组明显高于电针治疗组{[(4.85&;#177;1.29)&;#215;1000,(3.19&;#177;1.38)&;#215;1000]拷贝,(t=2.77,P〈0.05));②模型组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85&;#177;1.29)&;#215;1000,(4.93&;#177;2.17)&;#215;10]拷贝,(t=97.38,P〈0.01));③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4.85&;#177;1.29)&;#215;1000,(3.13&;#177;1.68)&;#215;10]拷贝。(t=11.81,P〈0.01)}。结论:电针可以显著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从而减少一氧化氮的产生,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源性一氧化氮、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信号转导通路,分析神经细胞损伤之间的联系。 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03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麻醉实验室完成。32只Wistar大鼠随机摸球法分为4组,即对照组、模型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每组各8只。采用4血管阻断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对照组行假手术。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夹闭两侧颈总动脉前30min分别腹腔注射N-3-苯甲基-乙脒(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特异性抑制剂)45μmol/kg或SL327(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特异性抑制剂)100mg/kg,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缺血2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大鼠取海马,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量的变化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90RSK蛋白表达水平;电镜观察海马线粒体的变化。 结果:Wistar大鼠32只全部纳入结果分析。①模型组大鼠海马中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的量、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水平比对照组增高[(0.42&;#177;0.03),(0.21&;#177;0.02)μmol/g;(44.7&;#177;4.1),(19.6&;#177;1.8)nmol/L:1.07&;#177;0.04,0.25&;#177;0.02;P〈0.0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大鼠海马中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水平比模型组降低[(0.31&;#177;0.02),(0.44&;#177;0.03)μmol/g;(29.5&;#177;2.4),(46.3&;#177;4.2)nmol/L;0.70&;#177;0.03,1.10&;#177;0.04;P〈0.011。②模型组大鼠海马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90RSK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较模型组降低(P〈0.01)。③电镜观察模型组大鼠海马线粒体变性率比对照组升高(P〈0.0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组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抑制剂组大鼠海马线粒体变性率比模型组低(P〈0.01)。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源性的一氧化氮可能通过环磷酸鸟苷激活了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90RSK信号转导通路诱导了神经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陈治国  张正春  董万利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6):64-66,i0002
目的:观察低氧预处理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B细胞淋巴瘤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脑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①实验于2004—10/2005—06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完成。选用清洁级成年SD雄性大鼠55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低氧预处理组。②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手术不插线。低氧预处理组在低氧预处理后12h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③假手术组在缺血3h再灌注24h、对照组和低氧预处理组在缺血3h再灌注3,6,12,24,48h不同时间点,进行脑切片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细胞捅亡,免疫组化法检测B细胞淋巴瘤2水平、原位杂交染法检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表达。 结果:55只大鼠均进人结果分析。①假手术组无凋亡细胞,低氧预处理组的凋亡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②低氧预处理组大鼠缺血再灌注3h可见B细胞淋巴瘤2阳性细胞数开始表达,再灌注24h达高峰,缺血再灌注6,12,24,48h均较对照组增高(101.40&;#177;2.78,68.20&;#177;1.45;137.92&;#177;2.41,81.34&;#177;9.28;172.21&;#177;289,103.12&;#177;2.61:105.68&;#177;12.67.60.12&;#177;1.47;P〈0.05)。③低氧预处理组和对照组缺血再灌注3h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阳性细胞数的表达逐渐增加,至24h达高峰;低氧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12,48h阳性细胞数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减少(45.96&;#177;5.02,85.48&;#177;7.88;33.84&;#177;4.67,56.31&;#177;7.02;P〈0.05)。 结论:低氧预处理的脑保护作用与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而上调B细胞淋巴瘤2及下调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mRNA的表达,可能是实现保护作用、抑制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除了急性期的细胞坏死,还有迟发性的神经元凋亡。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不同再灌注阶段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坏死率及凋亡调节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和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3-01/20014-01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健康Wistar大鼠33只,随机分5组,缺血再灌注24h组7只、缺血再灌注48h组7只、缺血再灌注72h组7只、缺血再灌注7d组7只和假手术对照组5只。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24,48,72h和7d取脑海马组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坏死率,Bcl-2和Bax蛋白在大鼠脑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②Bcl-2和Bax蛋白表达百分率。结果:33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7d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最高[(24.59&;#177;0.97)%],坏死率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24h组[(16.67&;#177;1.04)%],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1.28&;#177;0.50)%,(0.90&;#177;0.38)%](P〈O.01)。②假手术对照组Bcl-2表达极低[(1.07&;#177;0.27)%],但Bax有高表达[(46.09&;#177;5.37)%]。⑧Bcl-2蛋白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48h[(14.41&;#177;0.67)%],而Bax蛋白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之后72h[(77.38&;#177;1.52)%]。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逐渐增高,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表达异常增高,提示Bcl-2和Bax蛋白参与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凋亡调节。  相似文献   

8.
背景:Fan及P53是重要的促进凋亡的调控基因,属于肿瘤坏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其表达产物具有传递凋亡信号的作用,可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的凋亡,而葛根素则能够减轻细胞的凋亡程度。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大鼠脑复苏后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及P53的影响。 设计:随机对照实验。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 材料:实验于2001-09/2002-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3个月龄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葛根素治疗组,15只/组。 方法:葛根素治疗组及模型对照组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第一颈椎两侧翼小孔,但不电凝两侧椎动脉,只分离两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之。葛根素治疗组于缺血前1h给予葛根索注射液100mg/kg,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给药。各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后3,6,12,24,48h即速处死,每次每组3只。分离海马组织,制备组织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Fas及P53蛋白表达的水平及凋亡细胞数的变化。 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Fas及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的比较。 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假手术组未见明显Fas基因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6,12,24,48h时差异显著[(15.0&;#177;4.3)。(13.5&;#177;4.9);(40.7&;#177;3.4),(27.2&;#177;3.1);(37&;#177;4.8),(22.0&;#177;2.1);(24.7&;#177;4.1)。(18.9&;#177;5.3)个/mm;P〈0.05,P〈0.01]。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假手术组未见明显P53基因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索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48h均明显降低[(25.3&;#177;4.4),(12.8&;#177;2.7);(24.3&;#177;3.6),(10.9&;#177;3.0)个/mm;P〈0.01]。④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的比较: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12,24,48h均明显降低[(34.0&;#177;3.7),(21.0&;#177;3.7);(41.0&;#177;4.2),(33.0&;#177;4.8);(71.0&;#177;5.5),(41.0&;#177;3.4)个/mm;P〈0.01]。 结论:给予葛根紊治疗的大鼠缺血再灌注6-48h时Fas的表达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24—48h时P53的表达亦明显减少,且凋亡细胞数也呈下降趋势,进一步证实葛根紊的脑保护作用,提示葛根素抑制脑复苏后的细胞凋亡可能与其减少促凋亡基因Fas及P5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白细胞介素8血清的表达及电针对其表达的调节,以探讨电针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可能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8/11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内进行。取135只雄性清洁级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3,6,12,24h组。缺血再灌注3,6,12,24h+电针组。每组15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1h后再灌注模型,于造模成功后电针缺血再灌注+电针组大鼠的足三里、内关穴,频率2Hz,电压1.5V,连续渡30min/次。再利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每组白细胞介素8浓度;并对每组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结果:实验过程中有2只动物死亡,133只动物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3h白细胞介素8表达开始增加,6h达高峰,12h开始下降,24h恢复正常;其中缺血再灌注3,6及12h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假手术组(73.56&;#177;8.27)μg/L,缺血再灌注3h(85.18&;#177;9.56)μg/L,6h(109.82&;#177;10.82)μg/L,12h(95.27&;#177;9.71)μg/L,24h(75.61&;#177;8.43)μg/L,P〈0.05]。②缺血再灌注3,6,12h+电针组血清白细胞介素8与缺血再灌注相应时间点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缺血再灌注3h+电针组(80.39&;#177;8.68)μg/L,缺血再灌注6h+电针组(98.35&;#177;9.29)μg/L,缺血再灌注12h+电针组(86.81&;#177;8.09)μg/L,P〈0.05]。③缺血再灌注3,6,12,24h+电针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与相应时间点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3,6,12,24h+电针组分别为(2.85&;#177;0.38),(3.06&;#177;0.55),(2.98&;#177;0.46),(3.02&;#177;0.52)分;缺血再灌注3,6,12,24h组分别为(3.38&;#177;0.57),(3.86&;#177;0.43),(3.52&;#177;0.52),(3.56&;#177;0.62)分,P〈0.05]。 结论:电针治疗能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期血清白细胞介素8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胰岛素(insulin,RI)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及其相应基因的调控作用。评估RI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健康wistar大鼠5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盐水组(NS)、缺血再灌注胰岛素组(RI)。采用pulsinelli4血管阻塞模型,观察RI、NS在4.24,48h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数目,TUNEL阳性细胞数目,Bcl-2蛋白的表达,以观察比较缺血再灌注阶段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 再灌注NS组CA1区神经元数目(36&;#177;6)个/mm^2较再灌注RI组(88&;#177;9)个/mm^2少(t=3.34,P&;lt;0.01)。再灌注后CA1区细胞凋亡数:4h时再灌注NS组(12&;#177;3)个/mm^2高于再灌注RI(8&;#177;1)个/mm^2和假手术组(2&;#177;1)个/mm^2:组间比较,F=127.66,P&;lt;0.001。Bcl-2对海马CA1细胞凋亡评估4h时。再灌注NS组43.0&;#177;9.8,高于再灌注RI组24.0&;#177;5.4和假手术组2.7&;#177;0.8。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时急用RI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神经元延迟性坏死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8.
Physiatrists are a valuable resource in legal settings, where 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capacity to perform work and of future medical needs must be determined. Physiatrists help determine what future medical care is needed to restore and maintain an individual at the maximum level of life fun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a quality of life (QOL) rehabilitation model, rather than a medical model, for enhancing functional performance, modifying environments, and facilitating patient coping. We discuss use of the QOL model to describe and influence a patient'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vocational/economic, and social/leisure domains.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汉油田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患者家庭护理提供者(护理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6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护理提供者进行一般情况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QOLI-74)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家庭护理提供者各维度的主观生活满意度与其客观指标相关,但也与其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有关。结论:客观状态是影响主观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应考虑护理者的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对护理者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失眠症又称不寐,指入睡困难,或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导致睡眠时间减少或睡眠质量下降,不能满足身体生理需要,明显影响日间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现将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疗效观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