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包括脉压的变化,以及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之PP的水平及PP的变化幅度,根据PP的水平分为两组:PP≤60mmHg组和PP≥60mmHg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血压参数与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高脉压组与低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动态脉压与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及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干预PP、预防高血压并发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动态PP进行比较,同时对老年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组与正常组的动态PP进行比较。结果(1)与单纯高血压组比较,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的24h动态脉压(24hA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水平显著增大,24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水平显著升高,24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显著下降,而2组间dSB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老年高血压患者IMT增厚组的24hAPP、dPP和nPP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3)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高血压患者冠心病发生率显著升高;(4)与动态PP<60mmHg者比较,动态PP≥60mmHg的单纯高血压患者的IMT显著增厚。结论动态PP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未来发生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4.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值与靶器官损害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老年EH患者的动态血压负荷值与其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78例老年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46例无靶器官损害为A组,132例并发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分别为B、C、D组,分析其24h、白昼和夜间血压负荷值。结果:A组血压负荷值明显高于正常值,但夜间血压负荷值较白昼血压负荷值明显降低。B、C、D组血压负荷值均较A组血压负荷值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其白昼与夜间血压负荷值较接近。结论:与不存在靶器官损害的老年EH患者相比,存在靶器官损害者的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和尿白蛋白与动态血压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肾脏缺血,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本文利用动态血压监测,研究昼夜血压对肾小球滤过率(GFR)和24h尿白蛋白变化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7年10月~1998年8月在我科住院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52例,平均年龄423±51(21~58)岁;老年非高血压患者21例,平均年龄621±82(60~73)岁;老年高血压患者68例,平均年龄642±68(60~82)岁。不稳定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等患者除…  相似文献   

6.
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10002)瓮新新,赵小芳,林修功高血压患病率随增龄而增加,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应用可提供详尽、准确的血压数据。我们观察了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ABPM,现报道...  相似文献   

7.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肾功能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慢性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已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测定24h动态血压,以血清肌酐(SCr)代入简化MDRD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以GFR60mL·min-1·1.73m-2设为肾功能不全组(男性40例,女性5例),与GFR≥60mL·min-1·1.73m-2、年龄、性别匹配的45例比较。结果:1.2组患者年龄相近,(77.0±6.1)岁vs(76.9±5.5)岁,P0.05;SCr、G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0例中非勺型血压71例占78.9%,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45vs33/45,χ2=1.668,P0.05。3.肾功能不全组平均舒张压(DBP)、日间舒张压(dDBP)、最高舒张压(DBPmax)、舒张压波动幅度(△DBP=最高舒张压-最低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脉压(PP)及夜间脉压(nPP)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DBP降低与nPP增加为肾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0.941(95%CI0.894~0.991)和1.043(95%CI1.006~1.081)。4.GFR与DBPmax、△DBP正相关,与PP、nPP、nSBP负相关,在控制年龄因素后相关性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BP与DBPmax显著正相关,r=0.820,P0.01,而与最低舒张压(DBPmin)无相关性。结论: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对照人群明显有增加的PP和降低的DBP水平。其nPP的增加和△DBP的降低与肾功能损害有关。降压治疗的老年患者,PP(尤其nPP)的增加和△DBP的降低可能对GFR下降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人动态血压监测参数曲线下面积(AU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级与2级老年高血压病人各30例及正常者30名(对照组),行动态血压监测,做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局限性内膜-中层厚度增厚≥1.3mm定义为斑块。结果老年高血压病人24h、日间、夜间收缩压AUC、舒张压AUC及脉压AUC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2级高血压组收缩压和脉压AUC大于1级高血压组,而两组舒张压AUC无统计学意义;老年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且随着IMT逐渐增厚,斑块级别增高;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压和脉压AUC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和脉压AUC与IMT及斑块级别明显正相关,IMT与斑块级别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IMT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动态血压AUC是真正代表血压增高的持续时间和血压增高值的综合二维参数,收缩压和脉压AUC尤其是夜间收缩压和脉压AUC的增加会加重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何皓颋 《心脏杂志》2009,21(4):514-516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关系。方法 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将11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形组(n=37)、非杓形组(n=45)和反杓形组(n=30),并测定及计算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结果 3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病程和全天及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脉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3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AAS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6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3例,根据AASI分为AASI≤0.49者46例(A组)、0.49  相似文献   

11.
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资料与方法观察1995年4月至1997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诊断及分期采用WHO标准,并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男104例,女16例。年龄60~84岁,平均(71±6)岁;其中60~69岁组50例...  相似文献   

12.
刘嘉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516-251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362例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其总胆固醇水平分为高胆固醇组和非高胆固醇组,并对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胆固醇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 h 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和夜间平均收缩压(dSBP)均增高(P<0.05).高胆固醇组主要表现为非杓形(66.8%)(P<0.05).高胆固醇组的晨峰血压增高(42mmHg).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与血脂异常密切相关,高血压和血脂异常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是我国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约占10%~20%,是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长寿的重要因素,也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的发展,无疑为防治高血压病提供了无创、简便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门诊或住院病人接受ABPM检查者中,经询问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均符合WHO的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按1993年WHO分期标准,Ⅰ期21例,Ⅱ期26例,Ⅲ期13例。60岁(含60岁)以上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其与动态血压参数特点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将205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为非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IMT<1.0 mm),硬化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1.0 mm<IMT<1.2 mm),斑块组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合并斑块(IMT≥1.2 mm),应用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 h脉压及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值,记录其中杓型高血压和非杓型高血压的比例和合并冠心病比例.用各组IMT均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及冠心病发生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斑块组和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及夜间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非杓型高血压在对照组中占54.3%,在硬化组占62.9%,斑块组占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冠心病发生率对照组为42.1%,硬化组为53.1%,斑块组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IMT均值与冠心病发生率及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和夜间脉压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r=0.878,r=0.487,r=0.514,r=0.469,=0.448,r=0.492,r=0.435,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平均收缩压升高、平均脉压增大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造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与冠心病的发生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了解和掌握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波动特点。方法:分析707例虱的ABP测量资料,比较高血压病人和血压正常值的ABP以及ABP与诊室血压(CBP)之间的异同。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ABP主要表现为收缩压(SBP)和脉压(PP)升高,高血压患者和血压正常者的24小时ABP波动曲线类似,均呈双峰双谷状。结论:大动脉顺应性下降是SBP和PP升高的原因,老年人24小时ABP的波动特性可能是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血压长期升高可使左室结构发生改变,影响左室功能而导致心力衰竭。尤其是老年人血压负荷增高,是诱发老年患者发生心脏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资料与方法:对象63例病人均为我科60岁以上住院病人。按血压负荷分为三组:1.血压负荷正常组(<10%)20例,年龄to~80(平均fo.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4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同时根据超声中IMT的数值,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和IMT增厚组,另外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检查结果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仪测量IMT值,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患者进行24 h ABPM检测,记录各项动态血压参数。对比分析不同分组IMT值和动态血压参数及IMT值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单一斑块组相比,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水平明显升高(P<0.05);杓型组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5);IMT增厚组各动态血压参数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IMT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舒张压(DBP)、白昼SBP(d SBP)、夜间SBP(n SBP)、d DBP、n DBP及24 h平均脉压(PP)呈正相关(r=0.723、0.694、0.731、0.689、0.703、0.711、0.756,P=0.028、0.038、0.025、0.040、0.035、0.032、0.018)。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多发性斑块及非杓型均是造成动态血压参数和IMT数值升高的原因;同时,IMT增厚也是诱发动态血压参数升高的原因,且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为临床上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付爱荣  刘黎明 《山东医药》1999,39(21):10-11
对78 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了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其24 小时、白昼和夜间血压负荷值。结果A组(单纯高血压组)血压负荷值明显高于正常,但夜间血压负荷值较白昼明显降低。B组(高血压左室肥厚组)血压负荷值较A组明显增高,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值明显增高(P< 0.05、0.01)。提示动态血压负荷值增高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动态血压监测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偶测血压 (即诊所血压 )是诊断高血压的依据 ,也是临床医生调整指导用药的重要指标 ,但高血压患者虽然经过积极的降压治疗 ,心血管病发生率仅下降 1 9% [1 ] ,有学者指出其可能原因之一是降压不足 ,偶测血压 (诊所血压 )并不能完全反映患者 2 4h的血压控制情况 ,应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2 ] 。本文对 1 0 0例治疗后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检测 ,观察血压控制情况。1 资料和方法1 1 资料 :高血压组 :从 2 0 0 1 4~ 2 0 0 1 1 0来本院疗养的离休老干部中随机抽取 1 0 0例降压治疗中的高血压病患者 ,符…  相似文献   

20.
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尿酸水平关系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血尿酸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测定 89例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IMT、尿酸和空腹血糖、甘油三酯 (TG)水平 ,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 ,比较各组间尿酸水平。对颈总动脉内膜异常患者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 ,统计颈总动脉IMT和尿酸、空腹血糖、TG之间的关系。 结果 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血尿酸水平依次为(2 76± 5 0 )、(313± 4 4 )、(36 5± 4 7)、(42 7± 5 2 ) μmol/l,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 <0 0 1)。动脉硬化组中颈总动脉IMT与尿酸、TG呈正相关 (R =0 6 4 32 ,均为P <0 0 1)。 结论 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平均IMT与尿酸呈正相关 ,提示老年女性患者血尿酸水平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