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Cp)6、8 ng·ml-1 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时瑞芬太尼Cp和实测血药浓度(Cm)的差异,并评价思路高TCI-Ⅰ型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性能。方法择期行肺叶或肺段切除术病人36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40-60岁,体重50-70kg,随机分为2 组,组18例。麻醉诱导:Ⅰ、Ⅱ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6、8 ng·ml-1,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为3 μg·ml-1,待病人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1,3 min后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两组瑞芬太尼Cp保持不变,调节异丙酚靶浓度,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45-55,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分别在瑞芬太尼TCI前及TCI 5、10、20、40、60、90、120 min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瑞芬太尼Cm。采用执行误差(PE)、PE的中位数(MDPE)、PE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及摆动度评价TCI系统的性能。结果在TCI 5、10、20 min时,两组瑞芬太尼Cm均低于Cp(P<0.05)。Ⅰ、Ⅱ组瑞芬太尼总体血样瑞芬太尼Cm分别为5.1、6.9 ng·ml-1,均低于Cp(P<0.05)。Ⅰ、Ⅱ组MDPE、MDAPE、摆动度分别为-17.2%、29.6%、15.1%和-15.5%、27.8%、12.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Cp为6、8 ng·ml-1在国人TCI时,思路高TCI-Ⅰ型系统(Minto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精确度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其Cm比Cp低约15%。  相似文献   

2.
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靶控输注(TCI)系统的性能在临床应用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体与群体之间药代动力学的差异是主要因素。评价TCI系统性能的指标有多个,但近年以偏离性、精确度、分散度及摆动应用较多。TCI技术在国内应用逐渐增多,但应用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参数大多来自于国外,因此评价TCI系统的性能显得忧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靶控输注系统的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靶控输注(TCI)系统的性能在临床应用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体与群体之间药代动力学的差异是主要因素。 评价TCI系统性能的指标有多个,但近年以偏离性、精确度、分散度及摆动应用较多。TCI技术在国内应用逐渐增多,但应用的药代 动力学模型参数大多来自于国外,因此评价TCI系统的性能显得忧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异丙酚效应室靶控输注与血浆靶控输注的比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观察人工流产手术使用效应室靶控输注异丙酚时的药效学变化,并与血浆靶控输注比较。方法 50例患者随机分成效应室靶控(E)和血浆靶控(B)两组,给予芬太尼1μg·kg~(-1)后分别以4μg·ml~(-1)(E组)和6μg·ml~(-1)(B组)的靶浓度输注异丙酚,观察起效时间、恢复时间、脑电频谱(BIS)值以及心率(HR)、血压(BP)、脉搏氧饱和度(SpO_2)。结果 E组起效时间及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1),而BIS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E组的SpO_2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效应室靶控和血浆靶控同样适用于人工流产手术,并且起效快、恢复快,但同时应注意其呼吸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原位肝移植术病人异丙酚靶控输注系统准确性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丙酚Diprifusor-靶控输注(TCI)系统内嵌的是从肝功能正常的手术病人中得出并经过修改的‘March’参数,已被证明在用于肝功能正常的手术病人麻醉诱导和维持时能提供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但在严重肝功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尚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评价Dipprifusor-TCI低浓度异丙酚用于严重肝功能不全的原位肝移植术病人时TCI系统的准确性,为此系统在这种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靶控输注异丙酚的临床应用和准确性评价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目的 评估内嵌Marsh等报道的药代学参数的TCI系统的准确性。方法 22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65岁(Y组)和>65岁(E组)各11例,异丙酚靶浓度从2μg/ml开始以1μg/ml递增直至意识消失,分析血浆浓度。计算每个样本的百分比预测误差(%PE),稳定误差(%CE)和组间个体内中位数预测误差(MDPE),中位数绝对误差(MDAPE),中位稳定误差(MDCE),中位数绝对稳定误差(MDACE)。结果 升高靶浓度时系统产生明显的超射。E组异丙酚血浆浓度的PE和绝对值PE分别是63.3%和66.2%,Y组则分别是62.1%和62.7%。E组CE和绝对值CE分别是-0.3%和12.7%,Y组则分别是0.6%和13.5%,组间无差异(P>0.05)。E组和Y组中位数MDPE(=中位数MDAPE)分别为78.1%和66.1%,MDCE分别是-0.2%和0.8%,MDACE分别是12.5%和13.5%。实测浓度和预测浓度呈显著直线相关(P<0.01)。结论 Marsh参数用于国人靶控输注,实测浓度和预测浓度的差异性较大,但系统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浆浓度。  相似文献   

7.
国人应用异丙酚靶控输注系统准确性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 Diprifusor-靶控输注(TCI)系统的临床执行情况。方法 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27例,使用 Diprifusor-TCI 系统 Graseby 3500泵异丙酚 TCI,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血浆异丙酚浓度;采用执行误差(PE)的中位数(MDPE)、PE 绝对中位数(MDAPE)、分散度和摆动度作为评价执行情况的指标。结果 MDPE、MDAPE、分散度和摆动度的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分别为14.9%(-21.6%~42.9%),23.3%(6.9%~62.5%),-1.9%·h~(-1)(-32.7%·h~(-1)~23.0%·h~(-1))和18.9%(4.2%~59.6%)。PE 不随用药时间的改变而增加,但随着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 所有患者术中麻醉效果满意,系统的偏离性较小,精密度较高且分散度小,但系统的 Wobble 偏大。此输注系统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用于中国人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8.
靶控输注异丙酚在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靶控效应室浓度输注异丙酚时脑脊液浓度、效应室浓度以及BIS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靶控效应室浓度输注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成年健康杂种犬12只,以3μg/ml为效应室靶浓度进行靶控输注15min。取脑脊液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异丙酚的浓度。同时监测BIS以及血液动力学和呼气末CO2。结果 靶控效应室浓度输注后,模拟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在10.9min时达到平衡,并维持在3μg/ml的靶浓度水平。15min停止输注后模拟血浆和效应室浓度逐渐衰减。脑脊液峰值浓度约为0.29±0.14μg/ml,但各时点的浓度值均比效应室浓度低(P<0.05),平均为效应室浓度的18·7%。BIS与脑脊液浓度均在5min达到峰值,而效应室浓度相对滞后。且BIS与脑脊液浓度的相关性(γ=0.9195)优于效应室浓度(γ=0.554)。给药后犬的血压下降但未出现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结论 靶控效应室浓度输注异丙酚时,效应室浓度与BIS的变化不完全一致可能是药代动力学参数造成的差异。脑脊液浓度与BIS相关较好,比血药浓度更能反映效应部位的药代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靶控输注异丙酚和芬太尼全静脉麻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以效应室浓度为目标,完成异丙酚与芬太尼靶控输注全静脉麻醉。方法:对两组成年病人应用微机控制输液泵完成静脉麻醉的诱导与维持,效应室目标浓度异丙酚为4μg/ml,芬太尼为2μg/ml。异丙酚血药浓度应用荧光光度法,芬太尼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结果:第一组8例,0 ̄120分钟显示异丙酚平均血药浓度偏高,预测误差绝对值中位数MDAPE=25%,芬太尼血药浓度低于目标值,MDAPE=35.5%,第二组9  相似文献   

10.
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和异丙酚是近几年中应用较多的静脉麻醉方法,两药的便携式TCI系统在国内已经用于临床(TCI-Ⅰ型靶控输注泵),但有关瑞芬太尼TCI合适靶浓度国内外报道不一。本研究拟通过比较食管癌切除术病人三种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TCI麻醉下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及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探讨合适的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靶控输注(TCI)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Cp)0.5μg/ml与实测血浆浓度(Cm)的差异,并评价内嵌Arden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思路高TCI-Ⅲ型输注系统的性能。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颈椎前路或腰椎侧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9~59岁,BMI 18~29 kg/m~2,ASAⅠ或Ⅱ级。麻醉诱导前将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恒速泵注完毕,诱导时先以舒芬太尼0.3μg/kg缓慢地静脉注射,设定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为0.5μg/ml持续泵注,待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入顺式阿曲库铵0.3 mg/kg,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期间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维持0.5μg/ml恒定不变,同时辅以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维持患者BIS 40~60。于依托咪酯TCI前即刻、TCI后1、3、5、10、20、30、60、90、120 min采集桡动脉血样,采用前期试验已验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血浆依托咪酯浓度。分析计算TCI依托咪酯的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包括精确度、偏离度、摆动度和分散度。结果 TCI后1、3、10 min时,依托咪酯Cm均明显低于Cp(P0.05),依托咪酯总体血样Cm为0.42μg/ml,明显低于Cp 16%(P0.05)。输注期间TCI系统的偏离度为-15.9%,精确度为21.9%,摆动度为22.0%,分散度为-0.72%/h。结论 TCI依托咪酯恒定靶血浆浓度(Cp)0.5μg/ml时,内嵌Arden药代动力学参数TCI系统的偏离度和摆动度稍大,但系统分散度小,能维持稳定的血浆浓度,精确度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国人靶控输注异丙酚的群体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运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NONMEM)软件计算国人异丙酚靶控输注(TCI)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分析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 61例行择期手术患者,ASAⅠ~Ⅱ级,男26例,女35例,年龄18~64岁,体重41~83kg。采用Tackley药代动力学参数,恒定靶血浆药物浓度(3μg·ml~(-1))变速输注60min,间断采血90min,共976个血标本,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异丙酚的血浆药物浓度。运用NONMEM软件估算异丙酚TCI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并分析药代动力学变化特点。结果 国人异丙酚TCI可用二室开放型药代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最终药代动力学参数:K_(10)、K_(12)、K_(21)分别为0.111、0.064、0.023min~(-1);V_1、V_2分别为0.205、0.404L·kg~(-1);CL_1、CL_2分别为22.76、13.24ml·min~(-1)·kg~(-1)。最终回归模型中异丙酚血药浓度估算值与实测浓度间线性关系良好。在固定效应参数中,体重影响V_1、CL_1,年龄影响K_(21),性别对参数无影响。结论 国人异丙酚TCI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为可用二室指数开放模型进行描述,中央室分布容积明显小于欧美人群,药物从中央室向外周室转运和消除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13.
不同靶控浓度反馈输注异丙酚的药效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靶控反馈输注异丙酚的浓度与临床效应的关系,寻求最佳靶控浓度。方法24例ASA Ⅰ~Ⅱ级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8例。术中行异丙酚反馈靶控输注。三组靶浓度分别为3.0 μg/ml(A组)、3.5μg/ml(B组)、4.0μg/ml(C组)。术中监测血压(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分别于诱导前、异丙酚输注后1、2、3、4、5min、插管后、10、15、20、30、40 min、唤醒时、拔管时抽取桡动脉血,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 麻醉诱导期间,A组BIS下降与B组、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异丙酚诱导剂量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麻醉维持期间,A组用药量少于B组和C组(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MAP、HR的波动明显大于B组、C组(P<0.05)。麻醉诱导期C组患者的MAP下降幅度大于B组(P<0.05)。各点实测血药浓度(Cm)低于预测血药浓度(Cp)。B组Cm、Cp的曲线波动均较C组小。三组BIS与Cp均良好负相关。结论 在LC术中3.5μg/m1靶控浓度为异丙酚靶控反馈输注静脉麻醉的推荐浓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不同靶浓度舒芬太尼对异丙酚全麻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5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57岁,随机分为5组(n=10),舒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Ce)分别设定为0.07、0.10、0.14、0.20、0.28 ng/ml.持续监测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和心电图.麻醉诱导:异丙酚起始血浆靶浓度(Cp)3.0μg/ml,若Ce与Cp平衡后5 min意识仍未消失,以0.3 μg/ml浓度梯度递增,持续靶控输注(TCI)异丙酚,患者意识消失时记录异丙酚Cp和Ce,并维持该浓度,随后按预设不同Ce TCI舒芬太尼,每分钟记录BIS、HR,收缩压(SP)、舒张压(DP)和MAP.待舒芬太尼Ce与Cp平衡时,静脉注射琥珀酰胆碱1.5mg/kg,行气管插管.结果 各组意识消失时异丙酚Cp、Ce及B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I舒芬太尼后,BIS逐渐降低,当舒芬太尼Cp和Ce平衡时,BIS明显低于TCI舒芬太尼前水平(P<0.05);BIS与舒芬太尼Ce呈负相关(r=-0.419,P<0.05).结论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可进一步降低异丙酚全麻患者的BI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状态下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变化。方法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病人35例,ASA Ⅰ或Ⅱ级,预计出血量在1 000 ml,随机分为稀释组(n= 17,ANH平稳后10 min行TCI)和对照组(n=18,未实施ANH直接行TCI)。麻醉诱导后10 min实施 ANH,目标红细胞压积(Hct)为0.26,平稳10 min后以血浆靶浓度(3μg·ml-1)输注异丙酚60 min,间断采血180 min,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运用NONMEM软件估算异丙酚TCI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两组一般情况和异丙酚输注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稀释组TCI期间异丙酚血药浓度降低,各房室间分布速率常数(K21)减慢,中央室分布容积、周边室分布容积增加(P<0.05),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特征符合二室开放型模型。结论 ANH使TCI异丙酚的中央室和周边室分布容积增加,周边室向中央室的转运速率减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不同靶浓度异丙酚对七氟醚MAC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的病人,年龄20~50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5组,P0组、P2组、P3组、P4组和P4组均吸入8%七氟醚麻醉诱导,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射琥珀胆碱1 mg/kg和瑞芬太尼1 μ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P1组、P2组、P3组和P4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分别为1、2、3、4 tμg/ml,P0组、P1组、P2组、P3组和P4组第1例病人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分别为3.0%、2.2%、2.0%、1.8%和1.5%,当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平衡15 min以上且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后开始切皮,根据是否发生切皮反应,采用up-down方法确定下一例病人的七氟醚呼气末浓度,每组出现6个交叉点后终止研究,以6个交叉点病人七氟醚呼气末浓度的均数为MAC.七氟醚MAC与异丙酚血浆靶浓度间分别进行直线回归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Pn组~P4组七氟醚MAC分别为2.17 4-0.11%、1.90%±0.10%、1.47%±0.19%、1.37%±0.13%和1.00%±0.10%;与P0组相比,P1组~P4组七氟醚MAC均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七氟醚MAC(Y)与异丙酚血浆靶浓度(X)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2.17-0.212 X,相关系数为-0.946 9(P<0.05).结论 异丙酚血浆靶浓度1~4 μg/ml可使七氟醚MAC分别降低12%、32%、37%和54%,两者以相加作用的方式抑制切皮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靶控输注(TCI)异丙酚血药浓度及系统性能的影响。方法择期骨科手术患者35例,ASAⅠ级或Ⅱ级,随机分为稀释组(n=17)和对照组(n=18)。稀释组在麻醉诱导插管后,实施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达稀释目标(Hct 0.25~0.27)10 min后,TCI异丙酚;对照组不行血液稀释,直接TCI异丙酚。设定血浆靶浓度3μg/ml,TCI异丙酚60 min,间断采血180 min,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并评价TCI系统的性能。结果稀释组的实测血药浓度低于对照组40.8%~73.1%(P<0.05)。稀释组TCI系统偏离度、精确度和摆动度分别为-8.83%、22.98%和22.12%。结论急性等容血液稀释降低了异丙酚TCI的实测血药浓度,优化了TCI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8.
小儿异丙酚靶控输注系统准确性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小儿异丙酚药代学参数的靶控输注(TCI)系统,评价系统的准确性。方法 24例ASA Ⅰ级择期手术小儿,分为2组(n=12),A组:≥3岁且<5岁;B组:≥5岁且<10岁,应用连庆泉等报道的小儿异丙酚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Stanpump软件,微机连接Graseby 3500输液泵。恒定血浆靶浓度3μg·ml-1变速输注持续1 h,间断采集动脉血持续1.5 h。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异丙酚血浆药物浓度,并计算系统的执行误差中位数(MDPE)、不含TCI开始5 min的执行误差中位数(MDPE1)、执行误差绝对值的中位数(MDAPE)、分散度和摆动度。结果两组异丙酚的实测浓度在TCI开始40 min内均高于靶浓度(P<0.05),后渐接近靶浓度,至TCI 50 min时与靶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停止 TCI后实测浓度比预测浓度低(P<0.01)。A、B组TCI期间系统的MDPE分别为27%和26%、MDPE1 分别为7%和12%、MDAPE分别为27%和26%、分散度分别为-0.75%·h-1和-0.80%·h-1、摆动度分别为23%和24%,停止TCI后系统的MDPE分别为-30%和-25%,MDAPE分别为30%和25%,摆动度分别为9%和9%,分散度分别为0.31%·h-1和0.38%·h-1。结论本研究中小儿TCI输注系统的偏离性较小,精确度较高且分散度小,能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符合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