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与血镁(Mg)的关系.方法 检测107例HD患者一般临床指标,同时应用高频B超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根据斑块有无分为阳性及阴性组,分析患者颈AS与血Mg的关系.结果 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的HD患者在年龄、血磷(P)、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Mg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ι=4.153,2.908,2.301,6.322,5.791,2.341,7.778,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S的危险因素为:血Mg、CRP(P<0.01).结论 HD患者AS的发生与微炎症、低镁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戴午阳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44-154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浓度、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压和血脂;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心肌梗死组24例、高血压并发心肌梗死组69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5例。各项数据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92.8%),且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心肌梗死组次之(66.7%),正常组最低(22.9%)。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比,血清LDL—C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及高LDL-C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维持性HD患者6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健康志愿者30名为健康组。分别测定Scr、TC、TG、LDL、HDL、CRP、Hb等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内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并对Hcy与IMT及相关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cy水平研究组(32.12±9.68)μmol/L,健康组(8.46±3.62)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815,P<0.05);IMT研究组(1.20±0.32)mm,健康组(0.74±0.24)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9,P<0.05);IMT与年龄、吸烟、糖尿病病程、BMI、CRP、LDL-C、PTH、Hcy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校正BMI、吸烟、高血压、年龄、心脏病史、LDL及Alb后,Hcy、CRP、糖尿病、高血磷、高钙磷乘积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研究组患者Hcy水平显著升高,Hcy水平与IMT呈线性正相关,说明Hcy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与斑块稳定性。方法:对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斑块形态结构、动脉内膜厚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饮酒、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酯、血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P〈0.05)。脂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相关(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饮酒、高脂血症、餐后血糖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入选高血压患者136例,全部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分组:高血压1级(140~159/90~99mmHg)患者33例,高血压2级(160~179/100~109mmHg)患者60例,高血压3级(≥180/110mmHg)患者43例。136例高血压患者均先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颈动脉IMT测值分为IMT增厚组、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正常组。随后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根据冠脉斑块狭窄程度分冠心病组、斑块轻度狭窄组、正常组。应用统计学分析高血压、颈动脉超声结果、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80.1%(109/136),其中IMT增厚39例(28.7%),颈动脉斑块70例(51.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为75.9%(101/136),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的72例(51.8%),轻度狭窄29例(21.3%)。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阳性符合率为81.4%(57/70)。高血压3级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阳性检出率与冠心病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高血压1级组患者血,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明显的预测价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冠心病重要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研究其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3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18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同时通过超声检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研究血清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结果350例原发性高血压受试对象经测定确认颈动脉存在硬化斑块共为102例,为29.14%。健康对照组180例中,共有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12例,为6.67%。高血压组与正常健康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血压组血浆氧化物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及尿微量白蛋白(mALB)显著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尿微量白蛋白〉19.0mg/L为尿微量白蛋白阳性,尿微量白蛋白阳性高血压组共有斑块形成62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39.2%,而尿微量白蛋白阴性高血压组有颈动脉斑块形成40例,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率为20.8%,而且其MDA、MPO浓度也显著低于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清氧化物丙二醛、髓过氧化物酶及尿微量白蛋白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组及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询问病史,检测血糖、血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8.75%)、CCA内径及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发生部位以CCA最多(64.2%),其次是BIF(29.4%);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01);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TG以及空腹血糖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高血压、糖尿病、血糖和血脂等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的积极干预,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女性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指导健康体检实践。方法收集女性体检人群835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颈动脉中内膜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作为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指标并分为颈动脉中内膜增厚组、粥样斑块形成组、中内膜增厚或粥样斑块形成组,比较心血管危险因素:年龄、血压、血糖、体重指数、腰围、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心血管危险因素均对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影响,且随着危险水平的上升,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持续上升;随着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明显增加。增龄、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及糖尿病为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和高LDL—C、低HDL—C是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X2值分别为114.35、16.66、12.23、8.40,P〈0.05),其中增龄对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最强。结论女性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导致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基本一致;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适用于45岁以上体检人群的筛查;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危险为多因素、多层次,早期干预应多方位、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管轩  周胜华 《中国医师杂志》2007,9(11):1582-1583
动脉粥样硬化是对生命的重大威胁。血管内斑块形成导致管腔狭窄,血供不足;急性期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血流阻断而使细胞缺血死亡。各种损伤因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是斑块形成的早期事件,其后持续的炎症加剧病变进展。血液中各种炎症指标如自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都是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粥样硬化不仅仅是一个血管局部病变,而是机体整体的炎性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研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11例糖尿病老年患者双侧颈动脉检测结果与对照组97例健康人群进行比较;将糖尿病病组分为斑块组及非斑块组,分析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斑块发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斑块组与非癍块组比较,餐后2h血糖、高脂血症病程、高血压病程、高密度脂蛋白(HDL),及糖尿病并发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老年患者颈动脉病变以内中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为主要特点,对于糖尿病患者斑块形成有其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防治颈动脉斑块形成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2月在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723例患者,其中492例伴有颈动脉斑块(斑块组),231例无颈动脉斑块(无斑块组)。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胆固醇(LDL)、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胆固醇(HDL),并用彩超检查颈动脉斑块,将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TC、LDL、TG和HDL多个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斑块组平均年龄(72.20±11.12)岁,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909,P〈0.01);且血清TC、TG和LDL分别为(5.38±1.41)、(1.63±0.91)和(3.56±1.18)mmol/L,也均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55、2.785、5.261,P均〈O.01),而两组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9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I.571,95%CI:1.116±2.212)、年龄≥65岁(0尺=3.116,95%CI:2.201~4.410)、高血压(0R=1.699,95%Ch1.184-2.438)、LDL≥3.3mmol/L(DR=1.779,95%Ch1.161~2.726)和TG≥1.8mmol/L(0R=1.575,95%CI:1.064~2.333)5种因素可能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相关。结论男性、年龄≥65岁、高血压、LDL≥3.3mmol/L和TG≥1.8mmol/L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女性胸痛患者冠脉病变及近期心血管事件与心血管危险因子、颈动脉硬化积分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因胸痛拟诊冠心病(CAD)入院的309例女性患者。记录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冠脉造影,记录入院时收缩压、血脂、空腹血糖水平。并对所有患者随访(14±8)月(6-22月)。分析女性胸痛患者罹患冠心病及冠脉病变范围的相关因素,胸痛患者近期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因素。结果年龄、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动脉硬化斑块积分、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甘油三脂水平,冠心病组高于非冠心病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冠心病组低于非冠心病组。冠心病组老年患者高血压病、糖尿病、空腹血糖异常比例高于非冠心病组。多支病变组老年患者糖尿病或空腹血糖异常的比例高于单支病变组。年龄、颈动脉硬化斑块积分、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与冠脉病变范围正相关。患者的年龄、颈动脉硬化及积分、HDL异常是近期心血管事件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女性胸痛患者中,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和颈动脉硬化积分与冠脉病变及病变范围相关。患者的年龄、颈动脉硬化及积分、HDL异常是近期心血管事件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和C反应蛋白(CRP)在颈动脉粥样斑块患病危险中的联合作用.方法 2002年对北京大学社区866人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颈动脉粥样斑块作为评价指标,以高血压和CRP水平升高作为研究因素.结果 (1)血压水平分级和CRP四分位分层的偏相关系数为0.089(P=0.008);(2)男性颈动脉粥样斑块患病率随CRP四分位呈升高的趋势,CRP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患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P<0.01);(3)与仅有高血压或CRP升高组相比,同时有高血压和CRP升高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病率最高,达50.4%(P<0.01);(4)与无高血压和无CRP升高组相比,同时有高血压和CRP升高者患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上升了2.0倍(P<0.01);(5)高血压和CRP升高的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Exp(B)为1.792(95%CI:1.189~2.701)(P=0.005).结论 高血压和CRP升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患病中具有协同作用,在控制高血压的同时降低血管炎性,对预防动脉粥样斑块可能具有更大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因素,以及血压、血糖控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以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60岁以上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共47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该住院老年糖尿病人群中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为77.05%,颈动脉内中膜增厚(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检出率为44.2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95,95% CI:1.064 ~1.126)、收缩压升高(OR=1.027,95% CI:1.010~1.04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OR=1.430,95% CI:1.121~1.823)和吸烟(OR=1.452,95% CI:1.014~2.079)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血压严格控制组相比较,血压未控制组发生颈动脉粥样斑块和CIMT的风险比血压严格控制组分别增加了46.5%和38.7%;但血糖控制对其风险的影响未见差异.结论 高龄、收缩压升高、LDL-C增高与吸烟可能是住院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血压控制可能比血糖控制对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方法以2017年7月-2020年2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中心收治的90例髋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n=32)和未感染组(n=58)。比较两组基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感染相关指标水平,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手术时间、清创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未感染组,Ⅱ类切口类型例数多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后2 d,感染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C-反应蛋白/白蛋白(CRP/Alb)、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高于未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血清IL-1β水平、全血NLR水平较高均为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患者发生感染会引起血清IL-1β水平、CRP/Alb、全血NLR水平升高,手术时间、清创时间、住院时间较长和切口类型Ⅱ类、血清IL-1β、CRP/Alb、NLR水平较高均为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可据此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和治疗,从而降低髋关节骨折急诊术后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及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单纯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4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同时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及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40例,对比上述四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三组患者IMT均显著增高,且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均显著增多,与T2DM组及NAFLD组相比,T2DM伴有NAFLD的混合组IMT显著增高,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均显著增多。结论T2DM、NAFLD均为导致CAS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踝臂指数(ABI)、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生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120例原发性高血压老年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AS组)和非AS组,而AS组按斑块性质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ABI、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Icy水平,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结果AS组83例(69.17%),非AS组37例(30.83%)。AS组ABI为(0.75±0.13),低于非AS组的(1.18±0.22);AS组Hcy为(19.72±4.16)umol/L,高于非AS组的(12.64±2.59)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S组中34.94%(29例)为不稳定斑块,65.06%(54例)为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组ABI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Hcy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BI、血Hcy水平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有关,而且血Hcy水平可作为评估斑块稳定性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