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胫腓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13.7%(1),在治疗方面也有争论,为探索新的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我们根据国内外有关治疗骨折的资料,在解剖学、力学理论指导下,吸取西医纵轴牵引及中医手法之长,以中医骨伤科动静结合与筋骨并重理论为指导思想,在诸种骨折外固定器的启发下(2)(3)(4),自83年以来,在黑龙江省中医学院黄殿栋教授的指导下,本着取材方便,少花钱,简单易行的原则采用穿针胶合板固定弹力带调正治疗不稳定性胫腓骨骨折253例,收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脊柱胸腰段压缩性骨折是常见骨折之一,据国内报道,其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4.8~6.6%(1)(2)我国唐山地震一次至少在数千人以上,仅天津地区一处就发生1088例(3)。截瘫在脊柱骨折脱位中所占比例为14%。此类病人不仅本人痛苦,且护理量大,非一般伤患所能比拟。由于多发生于青壮年,治疗不当,容易遗留或和并发各种后遗症。所以国内外都在探索一个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法。由于学术思想指导原则和损伤力学认识上的差异,对其治疗目前存在许多分歧。  相似文献   

3.
李欣  雷孝勇  康大为 《中国骨伤》2023,36(11):1036-1040
目的:构建评估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术后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9年2月行THA患者538例为研究对象,男318例,女220例,年龄40~60(50.79±6.37)岁。根据对所有行THA患者跟踪随访3年的结果,将其分为无骨折组506例和骨折组32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行THA患者术后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构建行THA患者术后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该预测模型的有效性、区分度。结果:骨折组行THA患者中存在骨质疏松状态、有外伤史、有髋关节翻修占比高于无骨折组(P<0.05),骨水泥型假体占比低于无骨折组(P<0.05)。骨质疏松状态[OR=4.177,95%CI(1.815,9.617),P<0.05],外伤史[OR=7.481,95%CI(3.104,18.031),P<0.05],髋关节翻修[OR=11.371,95%CI(3.220,40.153),P<0.05]是影响行THA患者术后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骨水泥型假体[OR=0.067,95%CI(0.019,0.236),P<0.05]是影响行THA患者术后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独立保护因素。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 χ2=7.864,P=0.32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估行THA患者术后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92,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77.7%。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行THA患者术后假体周围发生骨折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区分度较好,有益于临床预测行THA患者假体周围是否发生骨折,为进行个体化预防骨折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腓骨固定在胫腓骨关节外骨折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方法:通过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Pubmed等数据库关于固定腓骨与否对胫腓骨关节外骨折治疗疗效比较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12年1月至2022年2月,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腓骨固定组与不固定组的复位不良率、旋转畸形率、内翻或外翻畸形率、前或后发畸形率、不愈合率、术后感染率、二次手术率及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6篇随机对照研究和5篇病例对照研究,有8篇为高质量文献,共813例患者,其中腓骨固定治疗383例,未固定腓骨4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未固定腓骨相比,治疗胫腓骨关节外骨折时固定腓骨可以降低术后旋转畸形率[RR=0.22,95%CI(0.10,0.45),P<0.000 1]和内翻或外翻畸形率[RR=0.34,95%CI(0.14,0.84),P=0.02],并促进骨折愈合[RR=0.76,95%CI(0.58,0.99),P=0.04]。而复位不良率[RR=0.48,95%CI(0.10,2.33),P=0.36],前或后畸形率[RR=1.50,95%CI(0.76,2.96),P=0.24],术后感染率[RR=1.43,95%CI(0.76,2.72),P=0.27],二次手术率[RR=1.32,95%CI(0.82,2.11),P=0.25],手术时间[MD=10.21,95%CI(-17.79,38.21),P=0.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胫腓骨关节外骨折时腓骨固定组相较于不固定组在防止旋转畸形和内翻或外翻畸形以及促进愈合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5.
王焕  韩春霞  艾自胜 《中国骨伤》2022,35(4):390-399
目的: 研究2000年以后的成人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以识别股骨头坏死高危人群。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期间有关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头坏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全部研究,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剔除不符合要求的研究。使用Endnote X9和Excel 2019进行文献提取、管理以及数据录入,利用R Studio 3.6.5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检测来研究异质性来源及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包括5 52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成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14.5%[95%CI(0.126-0.165)]。骨折移位情况[OR=0.27,95%CI(0.21-0.35)]和复位质量[OR=0.15,95%CI(0.09-0.27)]是股骨头坏死相关危险因素。亚组率分析结果显示:非移位型骨折坏死率为6.2%[95%CI(0.051-0.077)],移位型骨折坏死率为20.4%[95%CI(0.166-0.249)];骨折复位良好坏死率为8.3%[95%CI(0.072-0.095)],骨折复位不良坏死率为35.5%[95%CI(0.233-0.500)]。纳入的文献一致性较好,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2000年以后的成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总坏死率有所下降,而移位型骨折和复位质量不良的患者坏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各原始文献对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的划分不一致,没有对该指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生物力学的发展,世界各国骨科医师对外固定架治疗骨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它侵入小、方法简单、不担风险,能将骨折肢体维持在功能力学的环境,既可复位又可固定,局部的外固定和积极的功能锻炼,使“骨折病”的发生率较传统的外固定有所降低(2),在骨折治疗上有一定地位,是一种治疗骨伤疾病中值得推荐的补充疗法。  相似文献   

7.
 齿突骨折是一种危及上颈椎稳定性的严重损伤,文献报道其发病率占所有颈椎骨折的10%~15%[1]。齿突的解剖形态特别、毗邻结构复杂,骨折处理稍有不慎会加剧脑干、脊髓及神经根的损伤。依靠颅骨牵引后Halo-vest支架外固定难以获得寰枢椎的持续稳定,齿突骨折的不愈合率较高[2]。传统观点认为前路齿突螺钉固定是治疗新鲜Ⅱ型和浅Ⅲ型齿突骨折的首选方法,然而,并非所有Ⅱ型和浅Ⅲ型齿突骨折均适用于该技术[3]。手术操作中齿突螺钉的位置不佳、长短选择不当等时有发生,若螺钉穿出齿突会伤及颈髓,术后骨折移位和不愈合的报道并不罕见[4]。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多应用于寰枢椎复合损伤,保持上颈椎整体力学稳定的效果尚佳,但同时会丧失寰枢椎的大部分旋转功能[5]。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与联合微波消融(MWA)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效果。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万方医学网及中国知网数据库2000年1月—2022年12月关于比较TACE联合RFA或MWA治疗pHCC效果的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加以筛选。对计量资料以标准均数差(SMD)、计数资料以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采用STATA 16.0软件分析TACE联合RFA或MWA治疗pHCC效果。结果 共纳入15项文献、1 244例HCC。Meta分析结果显示,TACE联合RFA或pMWA治疗HCC有效率[OR=1.01,95%CI(0.71,1.45),P=0.96]及疾病控制率[OR=0.91,95%CI(0.43,1.94),P=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甲胎蛋白(AFP)[SMD=0.12,95%CI(-0.23,0.47),P=0.50]、谷丙转氨酶(GPT)[SMD=-0.49,95%CI(-1.53,0.57),P=0.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谷草转氨酶(GO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84,95%CI(-1.38,-0.30),P=0.002];治疗后1年[OR=0.93,95%CI(0.63,1.37),P=0.71]、2年[OR=0.92,95%CI(0.66,1.28),P=0.62]及3年[OR=0.67,95%CI(0.36,1.24),P=0.20]患者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ACE联合RFA或MWA治疗pHCC效果相当,前者所致肝功能损伤更轻。  相似文献   

9.
放射影像学检查无异常的颈椎脊髓损伤(SCI)是指X线片或CT未见骨折、脱位,但合并颈椎SCI症状的一种特殊类型的SCI[1],国外最早报道见于儿童,占儿童SCI的3%~66%[1-3] ;国内主要见于成人,并命名为无骨折脱位型颈椎SCI,占颈椎SCI的20%[4]。放射影像学检查无异常的颈椎SCI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瘫痪等严重后果,主要有完全横断性损伤、中央管综合征、脊髓半切综合征、不完全性SCI 4种类型[1,3-6],临床症状为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减退或异常、肌力下降以及膀胱功能障碍,部分可合并颈神经根损伤;成人以中央管损伤综合征最为常见[4,7],损伤可表现为非连续性、延迟性,在3~7 d达到高峰,此时的MRI表现较入院时与最终愈后具有明显相关性[8-9]。儿童和成人放射影像学检查无异常的颈椎SCI各具特点,两者在临床发病、MRI表现及治疗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查阅国内外文献,就当前的临床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系统评价TACE联合热消融与单独TACE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的疗效。方法 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中自建库至2021年11月25日关于TACE联合热消融与单独TACE治疗CRLM的文献,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以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5.1软件分析TACE联合热消融与单独TACE治疗CRLM的疗效。结果 共纳入15篇文献、1 570例CRLM患者。TACE联合热消融治疗有效率[OR=4.39,95%CI(3.16,6.12)]、疾病控制率[OR=3.30,95%CI(2.22,4.92)]及术后1年[OR=3.00,95%CI(2.12,4.25)]、2年[OR=3.95,95%CI(2.94,5.29)]、3年生存率[OR=7.05,95%CI(4.73,10.50)]均高于单独TACE (P均<0.05)。结论 TACE联合热消融治疗CRLM优于单独TACE。  相似文献   

11.
脊髓半切综合征(BSS)由Brown-Sequard于1849年首次提出[1],是由外部压迫和内部病变等原因引起的一种罕见的脊髓不完全性损伤,通常发生在颈部[2]。可由创伤(如枪伤、刺伤、骨折及椎体脱位)和非创伤(如肿瘤、硬膜外血肿、多发性硬化症、辐射等)引发[3-5],因椎间盘突出导致的BSS相对较少[6-7]。BSS表现为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及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疼痛、温觉丧失[8-9],有轻度到严重的神经功能受损。BSS占创伤性脊髓损伤的1%~4%[10],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较少,主要为个案报道[2,11]。本院急诊科于2020年10月22日收治1例因存在类卒中症状,初期被误诊为急性脑梗死,在下级医院进行过溶栓治疗的BSS患者,现对诊疗过程进行梳理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腰椎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是腰椎后路融合术后的常见远期并发症[1-2],其发生率为4%~31%[3-5]。ASD由多种因素引起,继而产生新的神经压迫症状。Kambin等[6]于1986年提出单侧双通道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UBE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7],其兼具了开放手术与微创手术的优点[8]。本院采用UBED治疗腰椎术后ASD患者1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脑脊液漏是脊柱手术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1.6%~16.0%[1]。脊柱术后并发椎动脉出血[2]、颅内血肿等较为少见。术后并发颅内出血发生率为0.4%~1.7%[3],其常见症状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进行性加深、神经功能障碍和癫痫等,可引起严重后果,症状和严重程度与出血速度和出血量相关[4-5]。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9年7月23日收治脊柱术后脑脊液漏并发颅内出血患者1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论负重牵引下股骨干骨折远端的旋转应力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邦兴 《中国骨伤》1991,4(1):42-43,48
骨牵引加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创举(1、2、3)。但笔者分析了一组病例,并对负重牵引下股骨干骨折断端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穿针部位与牵引力方向若不正确,将使骨折远端产生向前和向后旋转效应,促使骨折移位,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基于临床、超声及基因特征的列线图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侵袭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7例PT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所示病灶侵及甲状腺被膜和/或发生患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否分为侵袭组(n=130)及非侵袭组(n=77);对比2组临床、超声及基因特征,筛选PTC侵袭性的危险因素,并以之建立列线图模型,观察其预测PTC侵袭性风险的价值。结果 2组患者年龄,结节最大径、与被膜直线距离、微钙化、数目和分布,以及BRAF V600E基因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节最大径>1 cm[OR=2.540,95%CI(1.341,4.810),P=0.004]、微钙化[OR=2.276,95%CI(1.203,4.308),P=0.011]、双侧叶多灶[OR=3.414,95%CI(1.578,7.385),P=0.002]及突变型BRAF V600E[OR=2.663,95%CI(1.147,6.182),P=0.023]为PTC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PTC侵袭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747[95%CI(0.679,0.815)]。结论 以基于结节最大径、微钙化、数目和分布及BRAF V600E基因检测的列线图预测PTC侵袭性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肱骨干骨折是四肢好发骨折之一。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大多数得到愈合,但由于种种因素有未能愈合的病例,对于不连接的骨折治疗方法较多,而常用的方法是坚质骨贴合加松质骨填塞法、髓内针加植骨法、钢板螺钉内固定加植骨法等等(1)。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术前等待时间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33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其中男104例,女229例;年龄60~99(77.93±8.49)岁;股骨颈骨折18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50例;269例(80.78%)患者术前等待时间2~8 d,根据术前等待时间分为<4 d组(91例)和 ≥ 4 d组(242例)。电话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为骨折入院至患者死亡,或至研究截止日期(2019年12月31日)。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33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访12~75个月,平均35个月,59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17.72%(59/333),其中 ≥ 4 d死亡50例,病死率20.66%(50/242)明显高于4 d内死亡(9.89%,9/91)(χ2=5.263,P=0.02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等待时间,年龄,男性和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CCI)是老年髋部骨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其中每延迟1 d手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5%[HR=1.05,95%CI(1.00-1.10),P=0.045]。按CCI指数分层分析,术前等待时间 ≥ 4 d组在CCI<2分患者群中病死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即使大部分医院暂时无法在48 h内实施手术,也应该努力缩短术前等待时间,从而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张晋  杨自权 《中国骨伤》2022,35(5):484-490
目的:系统评价氨甲环酸和ε-氨基己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 及全膝关节置换术 (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中的止血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0年7月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VIP)数据库发表的比较氨甲环酸和ε-氨基己酸治疗THA或TKA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由2位研究者分别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通过Cochrane Handbook对纳入的RCT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通过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失血量、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人均输入血红蛋白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6篇文献,包括4篇RCT,2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计3 174例患者,其中氨甲环酸组1 353例,ε-氨基己酸组1 82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THA中,氨甲环酸组和ε-氨基己酸组失血量[MD=-88.60,95%CI(-260.30,83.10),P=0.31],输血率[OR=1.48,95%CI(0.96,2.27),P=0.08],血栓并发症发生率[OR=0.80,95%CI(0.07,8.83),P=0.85],人均输入血红蛋白量[MD=0.04,95%CI(-0.02,0.10),P=0.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KA中,氨甲环酸组失血量少于ε-氨基己酸组[MD=-147.13,95%CI(-216.52,-77.74),P<0.000 1]。而两组输血率[OR=1.30,95%CI(0.74,2.28),P=0.37],血栓并发症发生率[OR=0.95,95%CI(0.38,2.36),P=0.92],人均输入血红蛋白量[MD=-0.00,95%CI(-0.05,0.06),P=0.48],止血带时间[MD=1.54,95%CI(-2.07,5.14),P=0.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THA中,氨甲环酸和ε-氨基己酸止血疗效相似;而在TKA中,氨甲环酸能有效减少患者失血量,具有更佳的止血疗效。推荐氨甲环酸作为TKA首选止血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学文 《中国骨伤》1991,4(5):43-44
本病是以腰椎椎体环状骨骺病变为主的慢性损伤(4)。多见于青少年体操运动员及舞蹈、杂技演员等(1)。它不仅影响运动员或演员的训练及成绩,甚至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发育,且诊断难度大,易误诊为脊柱结核病而进行错误治疗。应引起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20.
李松  杨塍尧  彭茜 《中国骨伤》2024,37(3):264-270
目的:探讨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治疗的55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7:3分为建模组(385例)和验证组(165例),建模组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将患者作为发生组(112例)和未发生组(273例)。记录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吸烟史、糖尿病史、致伤原因、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体力劳动、开放性损伤、骨质疏松、复位不良、术后负重时间、血管损伤、手术方式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图形验证模型的区分度以及一致性。结果:建模组112例出现术后创伤性关节炎,273例未发生。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年龄、BMI、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体力劳动>Ⅱ级、开放性损伤、骨质疏松、复位不良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887)、BMI(OR=4.042)、骨折类型(OR=4.244)、手术时机(OR=2.665)、体力劳动>Ⅱ级(OR=5.099)、骨质疏松(OR=10.219)、复位不良(OR=3.112)均为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危险因素建立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建模组和验证组校准曲线显示校正曲线和理想曲线拟合度均较好,表明模型预测术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基本一致;ROC曲线下面积分析结果显示分别为0.867[95%CI(0.826,0.908)]、0.882[95%CI(0.827,0.938)],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年龄、BMI、骨折类型、手术时机、体力劳动>Ⅱ级、骨质疏松、复位不良均为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可有效评估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