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男,29岁,因"发作性晕厥2次"入院,既往无心脏病史。查体:血压122mmHg/66mmHg,心率60次/分,可闻及频发期前收缩;常规化验未见异常。胸片示心肺无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aVR导联及Vi/Vt比值对期前宽QRS波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用aVR导联及Vi/Vt比值分析已确诊期前宽QRS波的心电图72例,鉴别其激动是室性还是室上性伴室内差异传导。结果 45例室性期前收缩阳性指标有43例,27例室上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传导阳性指标只有8例,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aVR导联及Vi/Vt比值鉴别期前宽QRS波,具有简便、快捷、准确的优点,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传导阻滞与窦房结功能不良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本院实施起搏器植入术的72例病患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起搏器干预适应症分为A组(窦房结功能不良,41例)与B组(传导阻滞,3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起搏工作模式[双腔按需起博(DDI)、心房按需起搏(AAI)、心室按需起搏/心房同步心室起搏(VDD/VAT)]、起搏比例、异常以及患者本身心律失常发生率(包括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性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房颤动)。结果 A组AAI起搏工作模式明显高于B组,VDD/VAT起搏工作模式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DI起搏工作模式、起搏比例、以及异常状况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传导阻滞与窦房结功能不良患者的工作主要模式能够经动态心电图辨别,充分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同时为合理程控起搏器提供依据,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围手术期冠脉痉挛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各种手术均可发生冠脉痉挛尤以心脏手术发生率高。其特点为在不伴有心率和血压增高的情况下出现突发的严重低血压及伴有心电图ST段上升及致命性的室性心率失常。也可引起围术期心肌缺血、心肌梗塞、心跳骤停及死亡。硝酸甘油或/和钙通道阻滞药冠脉内注射结合外周静脉给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筛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术中发生急性心功能失代偿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行OPCABG的患者2379例,记录术前、术中与急性心功能失代偿可能有关的因素.根据是否发生急性心功能失代偿,分为2组:急性心功能失代偿组和非急性心功能失代偿组.采用1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发生急性心功能失代偿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中发生急性心功能失代偿368例(发生率15.5%),无一例患者死亡.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室壁瘤、术中房颤、术中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术前射血分数<40%、术前室性期前收缩、合并瓣膜病、心肌梗死史、入室心动过速、急诊手术、左主干病变为术中发生急性心功能失代偿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合并室壁瘤、瓣膜病变、左主干病变、心肌梗死史、术前室性期前收缩、射血分数<40%,术中房颤、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入室心动过速和急诊手术为OPCABG患者术中发生急性心功能失代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筛选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骨科手术围术期主要心脏事件(MACE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行择期中危或高危骨科手术的冠心病患者129例,年龄≥65岁,性别不限.根据术中及术后30 d内是否发生MACEs,将患者分为MACEs组和非MACEs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冠状动脉重建史、心肌梗死史、心力衰竭史、心绞痛史、全身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基础血压、术前血压、术前血常规、肌酐、血糖、心电图、超声心动图、ASA分级、术中输血、手术及麻醉时间、术后是否返ICU及术后引流量.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该人群围术期MACEs的危险因素.结果 21例患者发生围术期MACEs,发生率为16.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半年内不稳定型心绞痛史、术前红细胞压积≤35%、术前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及室壁运动异常为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骨科手术围术期MACEs的危险因素(P<0.05),其危险指数分别为5、3、3、4.结论 半年内不稳定型心绞痛史、术前红细胞压积≤35%、术前心电图示心律失常及室壁运动异常是老年冠心病患者行骨科手术围术期MACE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合并附壁血栓的左心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入选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间,北京安贞医院15例合并附壁血栓的左心室壁瘤,且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患者。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63.5±4.8)岁,均有心肌梗死病史,无脑梗病史。对所有患者实施双极射频消融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室壁瘤成形术和左心室血栓清除术。出院前及术后3个月分别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结果无术中死亡。体外循环时间(92.7±38.3)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52.4±17.8)min。旁路移植血管(3.9±0.4)支,术后7~10 d出院,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围术期心肌梗死及脑梗死等不良事件发生。出院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较术前明显缩小[(54.87±5.21)mm vs.(60.73±6.24)mm,P=0.013],但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无明显改善[45.20%±3.78%vs.44.47%±6.12%,P=1.00];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24 h室性期前收缩频率[4 021.00(2 462.00,5 496.00)次vs.11 097.00(9 327.00,13 478.00)次,P0.001]及室性期前收缩负荷[2.94%(2.12%,4.87%)vs.8.11%(7.51%,10.30%,P0.001]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患者均无心绞痛、头晕等不适。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射血分数较出院前明显改善(49.93%±4.42%vs.45.20%±3.78%,P=0.03],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与出院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5.00±4.41)mm vs.(54.87±5.21)mm,P=1.00]。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24 h室性期前收缩频率较出院前进一步降低[2 043.00(983.00,3 297.00)次vs.4 021.00(2 462.00,5 496.00)次,P=0.04],室性期前收缩负荷较术前明显降低[2.62%(1.44%,3.49%)vs.8.11%(7.51%,10.30%),P0.001],但与出院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整体功能的恢复是心肌缺血、心室形态与功能异常及电生理异常得到改善的综合体现。双极射频消融术能够纠正心脏电生理异常,显著降低室壁瘤相关室性期前收缩的负荷,能够进一步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病人 女 ,2 2岁。自幼患支气管哮喘。 6岁起即出现发作性心悸、伴晕厥 ,发作频率随增龄而增加 ,从每年数次发展到 1周数次。曾误诊为“癫痫发作” ,用大伦丁等治疗 ,均未见好转。心电图检查发现Q T间期显著延长 ,达 0 6 0s,U波明显 ,伴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及短阵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因病人有支气管哮喘 ,无法持续口服 β阻滞剂治疗。1998年 9月行电视胸腔镜下左胸第 2、第 3交感神经节切除治疗 ,同时切除其上下端交感干及周围组织 ,彻底切除其交通支Kuntz纤维等。切除后标本经肉眼仔细辨认后送病理检查 ,并测 12导联心电图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09年9月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的60例SSS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并选5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24h的总心率、最高心率、最低心率和平均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率失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心律失常主要以显著窦性心动过慢、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偶发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停搏等为主。动态心电图的诞生提高了心电图的临床检测价值,在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能力上比普通心电图提高10倍以上,故将它作为诊断SSS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62岁,腹部闭合伤29h,诊断肠破裂、中毒性休克、酸中毒、冠心病、肺气肿.化验检查:Hb12g%,RBC420万/mm~3,WBC6800/mm~3,CO_2CP23.28容积%,肝功正常,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多发性房性期前收缩伴室性差异传导、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明显u波.胸透:主动脉弓突出,两肺纹理增  相似文献   

11.
文章报道一例并发多种心律不齐的食管癌患者麻并综述食管癌患者术前、术中管理间题。患者系65岁男性,体重40公斤。经食管造影诊断为胸段食管癌,放疗4,000拉得后一个月行根洽术。入院后,每周发作1、2次心动过速,1分钟约150次。当心率在72、80次/分时,每分钟有脉搏脱落2~吐次。心电图示室上性期前收缩,不完全右束支阻滞,肺性P波,有时为心动过速并发心房纤颜。运动试验后sT·T虽无改变,但出现窦房阻滞和室上性期前收缩频度增加。患者无心功能不全表现,心房纤颤系一过性者。为预防术中术后因刺激而诱发心房纤颤、室上性心动过速,于术前5日开始每日服洋地黄毒试o.25mg。手术日晨血压160/90 mmHg,脉率74次八分钟,每分钟有脱落脉1~2次。术前1小时肌注阿托品o.smg和安定10m乱人手术室后脉率增至100次/分。用50%笑气吸入诱导,并缓慢静脉注人吗啡20 mg和安定10 mg,并用肌松剂双丙烯去甲飘箭毒(Dialferin)15 mg后经口擂管。手术开始前共用吗啡50 mg。切皮后,因持续血压高和心动过速,追加吗啡同时并以酚妥拉明降低血压和静注洋地黄毒贰。术中维持窦性心律,未出现心律不齐。行胸段食管全切除、胃造蜜和颈段食管造痰术。术后监测心电图同时,继续行人工呼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但以持续脉快120次/分,于手术当  相似文献   

12.
心脏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时,麻醉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风险较非心脏病患者更高。术前手术方式、患者术前评估和准备对于提高麻醉手术安全性和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此例患者术前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三支病变)、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二尖瓣重度反流、陈旧性脑梗、低钾血症,术中通过维持重要脏器灌注以及采取纠正电解...  相似文献   

13.
酒精中毒并颇脑外伤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进行性颇内压升高,由于颇内不同腔室之间存在着压力差,致脑组织受压力度不均衡,重则发生脱垂和嵌顿,如呼吸、循环中枢受压时可表现为呼吸深缓、血压升高及心动过缓,此时多为代偿晚期,但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当手术、麻醉刺激或将患者置于特殊体位时,患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等,本组发现9例患者均以硫酸镁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病人 男,50岁。车祸后即胸闷、气急、心慌,不能平卧。查体:颈静脉怒张,心律不齐,频发早搏,心尖部可闻及3VI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肝脏剑突下6cm,肋缘下4cm。双下肢凹陷性水肿。X线胸片示双肺淤血,心影增大,心尖向左下延伸,心前间隙缩小,心后食管前三角消失,心底见双房影。心电图示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心房增大,心肌劳损。彩色超声心动图示心脏4腔扩大,二尖瓣前叶收缩期突入左房,伴大量血液反流;三尖瓣前叶呈链枷样运动,收缩期完全脱入右房,伴明显血液反流。1998年7月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替换、三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CARTO标测下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左室室壁瘤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5年12月56例心肌梗死后并发室壁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心绞痛症状,术前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测,室性期前收缩大于3 000次/24 h。根据随机抽签以及术前谈话后家属是否同意行双极射频消融手术,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射频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61.21±1.28)岁,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室壁瘤成形术联合双极射频消融]和非射频组[28例,男22例、女6例,平均年龄(57.46±1.30)岁,行OPCABG+单纯室壁瘤成形术]。出院前复查超声心动图及Holter并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出院,两组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非射频组术后脑梗死1例。术后射频组和非射频组Holter结果提示室性心律失常分别为(1 197.00±248.20)次/24 h和(1 961.00±232.90)次/24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且射频组较术前减少更为明显。射频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ICU时间与非射频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前和术后数据对比发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以及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CARTO标测下使用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室壁瘤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该方法安全有效和具有发展前景,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室性期前收缩为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明确的副作用甚至致心律失常作用,参芪转律胶囊能够有效稳定地控制心律失常,无明显毒副作用,病情不易复发,深受患者青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围手术期整体的护理体会,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方法对4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10/48),病死率8.33%(4/48)。护理满意评分为(94.2±3.8)分,护理满意度为97.2%,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对接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甲亢性心脏病围手术期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甲亢性心脏病患者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59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心脏增大136例,心律失常78例,心肌受累31例,左室高电压16例,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后行一期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43例,二期手术16例。结果无围术期死亡病例,129例(81.1%)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18~54)个月,无心悸、气促,均能参加体力劳动。心电图检查: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右束支传导阻滞3例,余均正常;T3、T4复查正常;X线复查13例左室仍增大,余恢复正常。结论在充分术前准备的前提下,甲亢性心脏病仍能安全地度过围术期,并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于心功能较差的患者,施行二期手术不失于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我们曾遇1例病人合并严重室早(多形性、二联律、室速),利多卡因治疗效果不佳,经用氟哌啶、芬太尼治疗获良效,报告如下。患者男,55岁,因头晕、胸闷、心悸间断性发作3年,加重月余,以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右肺中心型肺癌入院。血压23.9/16.0kPa,心电图示频发室早、心肌缺血性  相似文献   

20.
进展期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提高胃癌整体疗效、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可切除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的主要模式为D 1/D 2手术+围手术期化疗、D 0/D 1手术+辅助放化疗和D 2手术+辅助化疗。多年来,业内围绕如何进一步优化胃癌围手术期治疗模式开展了大量临床研究,包括术后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