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共和 《中国骨伤》1988,1(1):13-15
外伤暴力作用于机体,多致脉络破裂,血液离经,离经之血壅阻于肌肤筋骨之间、体腔脏腑之内,谓之“恶血留内”。古代医家认为:“从高坠下,恶血留内,不分十二经络……恶血必归于肝”(《医学发明》);“凡跌打损伤坠堕之证,恶血留内,则不分何经,皆以肝为主”(《正骨心法》)。因而治疗外伤淤血为患,主张从肝论治,强调“破血行经”(《医学发明》),“疏肝调血行经”(《伤科补要》),或“破血生血、清厥阴肝经”(《可法良规》)。  相似文献   

2.
郭锡权 《中国骨伤》1988,1(1):40-41
损伤性腹胀、便秘在骨伤科疾病中往往与损伤同时并见,临床上屡见不鲜,尤其是胸腹脊柱损伤患者表现更为突出;如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也会给治疗骨伤疾病造成一定影响。对此病的治疗祖国医学的传统经验常用“下法”,多采用中药“攻下逐淤”以通利之。正如《素问·缪刺论》曰:“人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在临床上如采用针刺治疗本病,效果“与药可媲”。我科从一九八五年以来,对61例骨伤患者并见腹胀,便秘症均施以针刺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维佳 《中国骨伤》1990,3(3):14-14,32
“塞因塞用法”是用补塞的药物治疗闭塞不通的病症。闭塞不通病症,在伤科大凡有虚、实二类。实多为跌打坠堕、撞仆挤压,内扭牵拉诸因所致,外伤皮肉筋骨,内伤经络气血,迫使血离经脉而成败血,停于体内成瘀,必阻气血之往来,血行之闭塞不得宣通,则瘀滞闭塞于某处,该处则有病症显现。虚多因年老体衰,先天不足,肝肾,气血亏损,脏腑功能低下,影响气血升降,经劳损、扭伤等诱因、致筋骨功能活动紊乱、致气虚血瘀,局部肿胀,或因不任攻下克伐之品,致陈者当去不去,新者当生不生,或因伤病日久,血气内耗,无力推动内壅之瘀,故拟补塞之法治因虚之塞。  相似文献   

4.
罗庆荣 《中国骨伤》1988,1(2):31-32
《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此多指内科病而言,而外伤令人咳至今很少有文字报告。我们在诊治171例胸部挫伤中发现125例合并咳嗽;占74%。其中21例为外感咳嗽;占16.8%。17例并内伤咳嗽;占13.6%。属外伤咳嗽87例,占69.6%。分型上提出了气滞痰湿型及血瘀痰湿型。  相似文献   

5.
张士杰 《中国骨伤》1990,3(1):38-39,12
本文结合十余种病之实例,试论了针灸临床不仅需要八纲、六经、脏腑、卫气营血及三焦等辨证而论治,尚需援物比类“以起百病之本”,“以治之极于一”,并引《素问·示从容论》之例以明之。  相似文献   

6.
“健脾胃”应贯穿于损伤治疗的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绪才 《中国骨伤》1991,4(1):34-35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功能健全与否与损伤的恢复至关重要。《素问·太阳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说:“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皮肉乃人身之门户,损伤之症皮肉首当其冲,内治不是用辛温有毒之品活血祛瘀,就是过用寒凉凉血止血。内伤外损而致脾胃虚弱,饮食减少,化源不足,经脉失养,组织难于康复。笔者认为,在治疗损伤的临床实践中要自始至终注意健脾胃,下面略述管见。  相似文献   

7.
杨生荣 《中国骨伤》1989,2(2):36-36
腰椎压缩性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病,多由高处坠落,经地面反作用力长达至腰椎而引起,有单纯的、多发的、粉碎的等类型。不管那种类型,其在伤后不等的时间内,常因椎体前缘出血而引起腹膜后血肿,刺激交感神经而致腹满胀痛,二便不利等症。祖国医学认为此系肢体损伤后,血离经脉,恶血内留,瘀积不散,使经络受阻,阳明失降,脏腑气机不通而致。近年来,我们施用膈下逐瘀汤加味对因腰椎骨折引起的腹膜后血肿进行了观察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松强 《中国骨伤》1992,5(4):10-10,23
腰臀筋膜炎属中医“痹症”、“伤筋”的范畴。唐·王冰注《素问》:“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肝主身之筋膜。”全身筋膜依赖肝血的滋养。人体肢节的运动虽然是筋的作用,但却关系于肝血的盛衰。只有肝血充盈,才能“淫气于筋”。使肢体的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从而维持正常的运动。若肝血不足,血不营筋,则出现肢体麻木,筋脉拘急。肝主疏泄,通利三焦。如肝气的疏泄功能失调,水湿内停,蕴而化热,湿热淫经,经脉灼热疼痛。跌扑损伤,恶血内留,内舍于肝,使其难司其职。肝与筋的关系密切,互相影响,临床表现出肝经的症候群。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从肝分型论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肾风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继后在《中藏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等文献中均有论述。如《素问·风论》:"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素问·奇病论》:"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形不瘦,不能食,食少……,病生在肾,名为肾  相似文献   

10.
赖雷成 《中国骨伤》1989,2(1):45-47
作者张机(约公元150-219),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东汉后期杰出的医学家。其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其中论伤寒十卷,论杂病六卷。现传的《伤寒论》为医书的伤寒部分,《金匮要略》是原书的杂病部分。其在伤科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和贡献。笔者撰注“病由说”、“救自缢死方”、“亡血论”、“瘀血论”、“治马坠及一切箭骨损方”、“痿痹论”六则,小标题是另加的,以之供读研。  相似文献   

11.
<正>《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篇》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均说明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正气虚弱,导致外邪乘虚而入。同时在疾病的进展过程中,仍然是正邪相争,正能胜邪则病退,正不胜邪则病进。鉴于正气在发病与进展中的主导地位,我在治疗  相似文献   

12.
佟书贤 《中国骨伤》1989,2(3):41-41,40
脊椎肥大症,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是临床常见的退化性,复发性疾病,中老年人多见。《素问·痹论》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痹也。”其所以致痛的原因是由于“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  相似文献   

13.
宣余发 《中国骨伤》1989,2(4):47-47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按现代医学观点来讲。眼睛是脑的反应器官,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透过神经系统而到眼部,再由眼部表现出来。人体受伤后,由于气血、经络、脏腑功能紊乱,眼部的血脉经络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亦不例外。正如《跌损妙方》上说:“凡受伤不知左右……即看眼珠,亦可知其定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总结出许多“望眼诊伤”的检查法。使之成为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诊伤方法。笔者收集了一些民间“望眼诊伤”方法,经过临床验证,诊断准确率达80%以上。其方法简便有效,它可以反映损伤的部位、程度、性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特殊诊断方法。故借贵刊一角,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4.
正1风邪致肾病之病因病机风邪与肾病关系密切。《素问·风论》云:"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又论,"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论述了肾病的经典命名、好发季节及临床表现。《内经·水热穴论》云:"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浮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论述了水肿与风邪的关系和水肿的病机等等。《伤寒杂病论》云:"风为百病之长,  相似文献   

15.
正糖尿病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难治病,是糖尿病的全身微血管病变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因素,亦是临床治疗的棘手病种。中医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关键在于追根溯源,找准病机,从理论上寻找新的切入点。本文将探讨伏邪理论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及治疗上的相关性,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开启新思路。1伏邪理论应用拓展"伏邪"是指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被众多医家认为是伏邪学  相似文献   

16.
崔广渊 《中国骨伤》1989,2(4):12-13
腰痛又称“腰脊痛”。始名于《内经》,系指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甚则痛连脊柱的一种病证,究其原因不越劳累过度、年老体衰、肾气方损、或因感受外邪、或由经络受伤气血运行受阻以致腰痛为病。然任何一病均有虚实之别,故今论腰痛者也有虚实之分,一般外感外伤者多为实证,其发病急骤而病剧,而年老体衰,肾气亏损者则多责之以虚,发病较慢,病程较长,病势绵绵,但不论虚实其病机不外前贤所云:“不通则痛。”故治病大法应以通为主,再推拿正是起到了疏通经络流畅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了祛除病邪止痛却病的目的,余自76年至81年采用按摩手法治疗数百例腰病患者,取得了一些疗效。  相似文献   

17.
外痔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是发生于齿状线以下的静脉曲张团块或赘皮。祖国医学对于痔的认识较早,《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经脉横解,肠游为痔”,首先提出痔是血管弛缓、血液淤滞游积的见解。《丹溪心法》云“痔者皆固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醉饱交接,多欲自戕,以故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也”。《千金翼方》首载用鲤鱼肠、刺猬皮等治痔的脏器疗法。  相似文献   

18.
周章武 《中国骨伤》1992,5(3):23-24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临证化裁,在骨伤科有着广泛运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吴念先 《中国骨伤》1989,2(3):23-24
骨盆(古称臀盘)损伤系碰撞、挤压、跌扑等直接暴力所致的危笃病症。《医宗金鉴》载有十不治证,其中“肠伤断者;小腹下伤内者;证候繁多者;血出尽者;脉不实重者”此五者皆为骨盆损伤所属有。  相似文献   

20.
胡学刚 《中国骨伤》1989,2(1):33-33
《神农本草经》云葛根能治“诸痹”。痹者,闭也,气血不通之谓。清·叶天士释之:“诸痹皆起于气血不流通,葛根辛甘和散,气血和诸痹自愈也。”腰部急性损伤多为肌肉、韧带扭伤或撕伤,损伤后局部出血可致血淤气滞。葛根有和散气血之效,气血和则淤血消,不治痛而痛自止。清·柯韵伯又云:葛根味甘气凉,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3〕尝观仲景恒重用葛根以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项背强几几”乃形容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之状。笔者认为:腰部急性损伤因气滞血淤,络脉阻滞,经脉拘急,亦使腰部拘挛不能俯仰,欲左右而不能也。夫腰在经亦属太阳,《灵枢·经脉篇》说:“膀胱是太阳之脉,挟脊低腰,是动则病脊痛,腰似折,”葛根为太阳经要药,用之“滋筋脉而舒其牵引”,对腰部软组织损伤所致功能障碍有积极的治疗价值。笔者用大黄于此证,意在通而不在下,“通”,达也,开也。气血痹阻,疼痛乃作,开达气血,即寓通则不痛之义。《本草备要》言其“入血分”,治“损伤积血”,《神农本草经》谓其能“推陈致新”。就其“入血分”而论,推陈致新亦有《内经》“去宛陈茎”之意,疏通经络,祛除淤积,淤血去则新血生。简言之,大黄对经络淤积“推陈致新”的过程,就是对急性损伤病理的修复过程。曾治胡某,男,18岁,1983年10月24日诊治。好胜斗勇,扛树比试,因姿势不当,致使右腰急性扭伤。局部不红不肿,唯胀痛难忍,右手托按腰部不能挺直。脉弦,舌淡红,苔薄白。证属急性腰部伤筋,治宜舒筋活血止痛。处方:葛根30克,大黄10克,延胡15克,青皮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续断10克。连服二剂,痛愈强半,续进原方三剂,腰伤得愈。1984年4月12日诊治刘×,男,42岁,工人,因从梯上滑下,跌伤腰部,自诉腰痛不已,转侧不利。查:腰部肿胀,腰椎两侧压痛明显,脉涩,舌象未见异常。经X光拍片删除脊柱骨折及内脏损伤,诊为腰部急性扭挫伤。气血痹阻,经脉拘急,亟宜舒筋通痹。处方:葛根30克,大黄10克,乳没各10克,青皮10克,当归尾12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续断12克。守方连服七剂,诸症悉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