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总结与探讨神经外科术后偏瘫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神经外科术后偏瘫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对症治疗及博司捷营养神经,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后3 d开始加用针刺,取内关、水沟、曲池、合谷、三阴交、极泉、委中等穴,并合用头针,日1次,治疗30 d,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价。结果:针刺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组上肢有效29例(82.9%),下肢有效34例(97.1%),对照组上肢有效15例(42.9%),下肢有效25例(71.4%)。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配合常规西药对神经外科术后偏瘫患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针刺足三阳经穴联合指压穴位刺激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各30例。对照组针刺足三阳经穴治疗,观察组针刺足三阳经穴联合指压穴位刺激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对比两组痉挛指数(CSI)、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评分,治疗后,观察组改善较优;观察组的上肢功能、手指功能、下肢功能较好,疼痛持续时间短暂;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好(P0.05)。结论:为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针刺足三阳经穴联合指压穴位刺激治疗,可改善痉挛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加速各功能恢复,缩短疼痛持续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早期用隐白穴针刺出血配合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后偏瘫与常规药物治疗中风后下肢偏瘫的效果。方法:早期针刺隐白穴,同时常规药物治疗中风偏瘫患者28例,并与单纯常规中西药治疗28例患者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肌力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用隐白穴配合常规药物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效果优于只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三阳输穴配合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6)及对照组(n=36)。对照组采用肩髃、肩前、肩贞温针灸,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三阳输穴针刺治疗,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评定患者疼痛及活动情况,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1%,治疗后观察组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三阳输穴配合温针灸可更好地治疗肩周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患肢胆经穴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以患侧下肢胆经腧穴为主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后步速、步幅和足内翻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步速、左右步幅差和足内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患肢胆经穴能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降低足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针刺神经干治疗脑梗死偏瘫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针刺神经干治疗脑梗死偏瘫的近期疗效。方法: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神经干组,常规针刺组取阳明经穴。结果:神经干组较常规针刺组疗效高,近期疗效明显(P<0.05)。结论:针刺神经干可明显改善偏瘫肢体的神经功能缺损,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相似文献   

7.
刘燕丽 《新中医》2020,52(4):138-141
目的:分析肌张力分期取穴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新里程安钢总医院2016年10月—2019年2月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114例,根据针刺方法不同分为2组。2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针刺无分期治疗(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观察组加用针刺分期治疗(弛缓期给予醒脑开窍结合手足阳明经穴刺法,痉挛期给予手足少阳经及太阳经穴为主),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66.67%,高于对照组40.35%(P0.05)。治疗后,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上肢和下肢Fugl-Meyer (FMA)评分高于治疗前,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OD水平、上肢FMA评分和下肢FMA评分高于对照组,MDA、LPO水平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张力分期取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可减轻患者氧化应激损伤,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基于肌张力分期针刺法与常规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观察组根据肌张力分期针刺治疗,参照Brunnstrom六阶段分期分为弛缓期和痉挛期。弛缓期以醒脑开窍结合手足阳明经穴刺法,穴取水沟、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梁丘、足三里、上巨虚、解溪;痉挛期以手足少阳经及太阳经穴为主,穴取肩髎、天井、外关、阳池、后溪、环跳、阳陵泉、承山、悬钟、申脉、丘墟。对照组参照石学敏主编的《针灸学》,针刺治疗方案不考虑分期,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各脱落1例。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愈显率[66.7%(20/30)]显著高于对照组[36.7%(1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肌张力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9.
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研究头穴丛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影响.方法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头穴丛刺组,常规透刺组,药物组,每组各30例.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结果头穴丛刺法组治疗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总有效达95%,疗效比较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结论头穴分区丛刺长留针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瘀法配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遗症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宇强 《河南中医》2008,28(3):44-45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配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活血化瘀中药并配合使用针刺疗法。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配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罗莎  勾芳 《四川中医》2013,(2):123-124
目的:扣刺双上肢三阳经配合颈部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予双上肢三阳经扣刺,双侧C3~C7夹脊穴治疗。对照组予双侧C3~C7夹脊穴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2组镇痛效果、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镇痛效果、临床疗效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循经扣刺配合针刺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手三阳经穴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手三阳经穴针刺(对照组)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EMG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Fugl-Meyer及Barthel ADL评分值均有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明显提高。结论:手三阳经穴针刺可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经皮穴位电刺激亦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可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重建。且临床中具有无创、无痛、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马辉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86+1991
目的观察艾灸关元、中脘穴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艾灸关元、中脘穴的治疗方案,2个疗程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等进行观察,并统计治疗后各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关元、中脘穴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头穴透刺、普通针刺和药物治疗的对比研究,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方面对头穴透刺的脑保护作用进行探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透穴治疗组40例(透穴+药物)、普通针刺组40例(针刺+药物)、药物对照组40例,并采用卒中量表(NDS)对病人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头穴透刺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疗前明显改善,与其它两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穴透刺可以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急性脑梗死的脑保护作用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为主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同时配合规范的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头穴丛刺为主针刺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经秩和检验,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及Barthel 指数评分同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量表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穴丛刺为主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不仅能够改善其运动功能,还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治疗。治疗组予神经内科治疗、传统"中风-中经络"针刺加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能够明显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肩髎、臂臑穴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肩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偏瘫肩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使用PNF运动模式和技术),治疗组加用针刺肩髎、臂臑穴疗法。采用神经功能康复疗效评估法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Fugl-Meyer运动积分(FMA)和日常生活活动量(ADL)评分评定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的方法评定偏瘫肩患者的疼痛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神经功能康复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通过两组治疗前后FMA运动积分及ADL评分表明,在改善患者肩关节的运动功能方面两组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方面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76.7%。结论:针刺肩髎、臂臑穴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偏瘫肩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皮肤针叩刺合手三阳经穴针刺治疗尺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6例尺神经麻痹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将采用西药联合皮肤针叩刺治疗的54例患者归为对照组,将采用西药联合皮肤针叩刺合手三阳经穴针刺疗法治疗的52例患者归为观察组,均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时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CSS)评分]。结果:治疗3个疗程时,两组四肢痿弱、手足麻木、肌肉隐痛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分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C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西药联合皮肤针叩刺合手三阳经穴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尺神经麻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针刺与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优化方案。方法:将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9组,分别采用针刺时机(A)、选穴(B)、疗程(C)、康复(D)4个因素及相应的3水平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的变化。结果:对r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的改善方面,选穴及康复因素为显著因素(P〈0.05)。A1B3C2D3(即患病14天以内,采用头穴丛刺结合抗痉挛针法,配合运动再学习法治疗60天为治疗的最佳方案。结论:患病14天以内,采用头穴丛刺结合抗痉挛针法,配合运动再学习法,治疗60天,可以有效的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B组):针刺治疗,每组各5O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A、B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A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FIM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对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