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猝死指的是由自身疾病导致的自然死亡且死亡距发病时间小于1小时,其中75%为心源性猝死。为什么有的人在经历大喜大悲或大怒之后会感觉明显不适的症状,甚至发生猝死?情绪应激反应直接导致心脏事件  相似文献   

2.
心脏性猝死是指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从出现症状或症状加剧1h内发生的死亡。心肌缺血性损伤甚至心肌坏死引起心肌电不稳定易致室颇猝死。冠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导致心肌电不稳定易致室颤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早期预测对于其防治十分重要。只有早期预测、早期防治,才有可能降低其病死率。最有效的无创心电信息检测方法之一就是动态心电图,而动态心电图的多项检测指标特别是心率变异性对心力衰竭、心梗患者心律失常事件和猝死的预警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3.
心性猝死是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心律失常为老年心血管病的常见临床表现。美国每年有40万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65%属于猝死,我国以猝死表现者占60%。本文对我院1979年4月至1989年4月,住院的45例60岁以上心性猝死前心律失常与同期成年人心性猝死前心律失常和死亡原因对比分析,力求引起临床工作者注意,以提高老年心性  相似文献   

4.
心源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的原因,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7%。虽然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发展,已使院内的猝死率大为降低,但院外心脏猝死常因不能及时复苏而死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大约达55万。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严重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跳变得特别快、特别乱,心脏不能正常工作,导致患者大脑、全身供血不足或者中断而死亡,常常来不及救治。这样的心律失常往往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一是具有隐蔽性,就是平时没啥不适症状;二是突发性,即一旦发作就可能致患者突然死亡。因此,有突发头晕、晕厥、抽搐经历的人,需要到医院做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以防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引发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6.
猝死是指貌似健康或症状不明显或病情稳定的人,由于体内潜在的器质性病变或机能突然改变,所引起意料不到、突然发生的自然死亡,时间通常在6h以内,有人认为应在24h以内。猝死的原因很多,其常见的原因有:心脏性猝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肺栓塞,药物、运动性猝死,猝死型胰腺炎等。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有百万人以上因猝死而丧生。猝死是卒不及防,出乎意料的死亡,更为严重的是其中一部分无任何先兆症状或心脏病。  相似文献   

7.
院外猝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然的”、“出乎意料”和“突然的”死亡称为猝死。1984年心脏性猝死科学小组认为“心性猝死指在原有心脏病、心前区疼痛、心肌梗死基础上所致死亡”,且往往发生在貌似健康人的身上。猝死来得极其突然,多发生在院外,尤其是老年群体。由于猝死的病死率高,且目前我国院前的猝死复苏成功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注重猝死的院外急救,  相似文献   

8.
邱赟 《江西医药》2012,47(9):829-832
在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为54.4万,平均每分钟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院外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及15%,患者即使被及时送进医院,存活率也不及20%.因此理想的危险分层技术,以便能近早识别可能发生猝死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无创技术对于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心脏性猝死病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美国每年约有40万人发生SCD,其中80%为冠心病(CHD)猝死[1].减少SCD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为探讨SCD的发病特点、危险因素与预防,对6年内发生的78例SCD病例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探讨缺血性心脏病EF值不同状态下与心脏性猝死、重症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118例缺血性心脏病按照EF值的不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与心脏性猝死、重症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 EF≤30%组与EF>30%组在猝死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EF值大小与猝死高度负相关r=-0.92。EF≤30%组与EF≥31~40%、EF≥41%组在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低下与心脏性猝死相关,与重症室性心律失常相关。  相似文献   

11.
心脏性猝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 《医药论坛杂志》2008,29(22):16-17
目的探讨心脏性猝死的发病特点、危险因素、先兆症状与预防方法。方法对9例心脏性猝死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心脏性猝死多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具有发病诱因、先兆症状等。结论提高对心脏猝死的认识,掌握其特点,积极预防可以避免发病或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12.
心脏骤停,常是直接导致猝死的心脏疾病之一。我国每年有数十万人死于心脏骤停,几乎每分钟就有1人因心脏骤停而猝死,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调查显示,在心源性猝死中,约80%是由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并发症引起,有心肌梗死病史者或患有冠心病的中老年人,是发生心脏骤停的高危人群。另外,由于高血压、糖尿病与冠心病存在内在的相关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AMI2周后发生心脏性猝死10例。分析了猝死的原因,认为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室颤均为晚发性猝死的常见原因。对于室颤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如纠正心功能不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长期应用等,可以减少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全球每年猝死人数为9000000,中国心血管病致死人数为1500000,心脏猝死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比例为5%-10%,心室颤动(室颤)为60%-80%。国外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已证实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最有效的方法,可有效地预防心性猝死。本通过随访观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人ICD治疗的长期疗效及并发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周超  付慧  胡江飞 《贵州医药》2007,31(10):917-918
心脏性猝死是(SCD)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相当数量的心脏疾病患者可能会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很低,直接危及人类  相似文献   

16.
心肌纤维化是多种心脏疾病发展的共同结果,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导致细胞外基质蛋白代谢紊乱,引起心肌重塑,最终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甚至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效地抑制心肌重塑可预防猝死的发生。明确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对心肌纤维化的调控机制,可能为逆转心肌重塑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7.
猝死是医学界关注的临床急症,在心脏性猝死中至少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致,其余20%由其他心血管疾病引起。目前有关肺心病猝死国内报道极少。我院于1989年3月—1994年3月所收治的肺心病患者中死亡161例,其中猝死者12例,占死亡总数的7.45%。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50例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世新  朱孔平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0):1688-1689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按AMI新标准对50例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心脏性猝死男性多见,心肌梗死后第1天发生最多,常出现心绞痛先兆症状,诱因与精神因素、饱餐等直接相关。心脏骤停时表现为室颤比心脏停搏及电机械分离者复苏成功率高(P〈0.01)。结论 早期发现心肌梗死后心脏猝死的先兆症状及危险因素,去除诱因,给予抗心律失常药或安置起搏器是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事件导致的发生迅速而意外的死亡,是部分患者的首发心脏表现。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泵血突然停止,是心脏性猝死的前期过程。目前被大多数教学者接受的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定义是: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h内先有骤然发生的意识丧失的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我院地处海拔2800米,回顾2001年3月~2008年7月我院内科心源性猝死47例,均符合上述心源性猝死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正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死于心脏猝死。国家十五攻关对于心脏性猝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达41.8/10万。对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分析中发现,80%的心脏性猝死患者的病因是冠心病,只有15%是因为各类心肌病,剩余5%为其他病因。我国在1991年统计,年龄35岁以上冠心病心肌梗死的患病率男性为346.98/1 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