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疆某医科独立学院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法根据Young网络成癌诊断量表对新疆某医科独立学院不同专业和年级的406名在校网络使用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性别、民族、专业和年级的问卷平均分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调查学生中网络成瘾考占27.09%。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瘾者多数为轻度。结论所调查学生网络成瘾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学院要加强网络监管和心理疏导,营造健康的大学生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家庭环境因素与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400名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父母职业与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总分均存在显著相关(r=0.195,P<0.01;r=0.163,P<0.05);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消极家教方式与人际及健康、强迫性上网行为、时间管理维度有显著相关和预测(P<0.05,P<0.01),而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各维度没有显著相关和预测.结论 家庭环境因素是影响肢体残疾医科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网络成瘾倾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与网络成癌倾向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问卷"和"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对6所医科院校的900名医科大学生进行测试,对医科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与网络成瘾倾向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医科大学生在专业兴趣、求助行为、压力应对和信息利用等方面存在适应性不良,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其网络成瘾倾向群体的检出率为9.18%.医科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网络成瘾倾向差异非常显著(P<0.001),网络成瘾倾向群体学习适应性各成分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有相关性(P<0.01).结论医科大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与网络成癌倾向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探讨个性特征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2011年广州某大学300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美国网络成瘾自测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在调查人群中,16.1%的网络成瘾量表得分/〉5分,66.4%上网的时间经常比预计的长;33.9%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的方法;31.5%认为自己过于关注网络;31.5%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21.9%认为上网影响了自己学业成绩或朋友关系。网瘾量表得分与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神经质、精神质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6.1%。网瘾量表得分与神经质、精神质得分的相关性高,情绪不稳定、抑郁、焦虑、易激惹或孤独、固执的人较易形成网络成瘾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尝试根据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模型,针对中学生进行预防性干预,为网络成瘾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自尊、自信与人际关系"、"中学生压力应对"、"健康的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主题,对某中学初一学生47人进行干预,并取该中学初一学生48人作为对照,使用自编问卷、自尊量表、网络成瘾量表进行前后测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网络成瘾、网络使用相关知识、自编问卷的得分有显著性改善从(14.09±1.58)分提高至(15.54±3.15)分(t=0.923,P<0.01),其趋向网络成瘾的不适当行为也有所减少.结论 在中学生这一网络成瘾高危人群中进行预防性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中学生对网络成瘾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其对网络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校高中生的网络成瘾倾向状况及相关因素,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抽取在校高中生,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网络成瘾自评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卡特尔16PF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等进行测查.结果 在校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6.60%,男女学生之间的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6.60%,6.70%)差异无显著性.网络成瘾倾向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在总体幸福感量表[(70.21±12.12)分,(78.78±9.96)分]、情绪-社交孤独问卷、领悟支持评定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等量表评分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网络成瘾倾向者16PF的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世故性、自律性、内向与外向性、心理健康者的人格因素、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及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等因子评分显著低于正常使用网络组(P<0.05),在敏感性、怀疑性、紧张性等因子评分显著高于正常使用网络组(P<0.05).高中生网络成瘾倾向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总体幸福感、从事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社交孤独、恃强性、紧张性、学校及母亲温暖理解等7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其中,总体幸福感、专业而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和网络成瘾倾向严重程度之间呈负相关.结论 网络成瘾的防治要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对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学生应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某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某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将该高校在校本科生按不同年级分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采用网络使用基本情况调查问卷、Young网络成瘾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XCEL2003和SPSS 19.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287份,其中有88名学生被诊断为网络成瘾,网瘾发生率为30. 66%,其中轻度、中度、重度网络成瘾的比例分别为25. 44%、4.87%、0.35%;年级、专业兴趣、学习成绩、课外活动、上网地点与目的、网龄与每周上网时间、父母关心与网络成瘾有关联.结论 该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高于其他学校,应结合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减少网络成瘾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上海市不同类型学校高中生互联网使用现况和网络成瘾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于2007年9~10月对上海市6个区、12所学校的3 220名在读高中学生进行互联网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并采用上海德瑞姆网络成瘾矫治研究中心编制的进行评分.量表采用5级评分,从耐受性、戒断反应、计划性、控制性、时间性、社会性和危害性7个层面,分析上海市不同类型学校高中生互联网使用的总体情况和学校间的差异.结果 上海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率为94.89%,网络成瘾率为9.37%;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网络成瘾(P<0.01);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分别为职业高中>普通高中>重点高中(P<0.01).结论 上海市高中生互联网使用率较高,应重视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尤其在职业学校应加强宣教,及早矫治可能会减少网络成瘾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符合标准的芜湖市医学院校大学生838例,使用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Young网络成瘾量表和孤独量表(UCLA)对其进行网络成瘾现状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838例调查的医学生中,Young 网络成瘾量表平均得分(44.01 ± 14.85)分,无网络成瘾389例(46.42%),轻度网络成瘾335例(39.98%),中度网络成瘾68例(8.11%),重度网络成瘾46例(5.49%);运用SPSS22.0统计分析10个影响因素,其中年级、性别、学历、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玩网络游戏、与室友关系、孤独量表(UCLA)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芜湖地区医学生网络成瘾倾向较为严重,与生源地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需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生活事件、父母教养及应对方式与大学生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从大学生中筛选出网络成瘾组30例,并在非网络成瘾者中随机抽取30例作为对照,然后对两组大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的测评.比较两组的得分情况.结果 在生活事件方面,网络成瘾组在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惩罚等方面得分高于非网络成瘾组(P<0.01);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网络成瘾组在父亲情感温暖、父亲拒绝否认、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分干涉以及母亲过度干涉保护上等方面的得分高于非网络成瘾组(P<0.01).在应对方式方面,网络成瘾组在逃避、幻想等方面得分高于非网络成瘾组(P<0.01).结论 负性生活事件、不恰当的父母教养方式和消极的应对方式可能与大学生网络成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影响因素,为网络成瘾的识别和矫正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孝义市初一至高三年级18个班的中学生1 15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网络使用情况问卷和网络成瘾诊断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 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青少年网络成瘾人数和比例不同;上网时间和网络成瘾成正比;在网吧上网的成瘾率最高,不同网上行为中网络游戏成瘾率最高;青少年所处的家庭内外环境和网络成瘾有关. 结论 性别、上网时间、地点、上网行为及家庭、学校因素对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有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以改善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现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低年级大学生网络成瘾及成瘾倾向,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及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分层抽取安徽某大学一、二年级大学生190名,使用《网络成瘾诊断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网络成瘾检出率为5.3%,其中男生8.1%,女生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年级为8.9%,高于一年级1.1%(P0.05);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为16.8%,其中男生19.4%,女生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年级为19.8%,高于一年级13.5%(P0.05)。网络成瘾组及倾向组与正常组比较,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正常组(P0.01);在应对方式上,网络成瘾组与正常组在消极应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积极应对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年级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倾向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且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矫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宁夏一所大学、三所中学的学生,按年级分层整群抽样;采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和自制一般情况及上网情况调查表进行测查,从中筛选出网络成瘾者185名;对185名成瘾者采用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银川市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5.0%。成瘾组和非成瘾组性别、上网地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次上网最长时间、每周上网时间、网吧上网、家里上网、网络游戏是危险因素,收发电子邮件是保护因素。结论网络成瘾的发生与上网时间、网吧上网、家里上网、网络游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上网行为特点,研究网络成瘾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54名,女生8名,平均年龄19.51岁.使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对所有被试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网络使用目的上与和非成瘾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总分上与非成瘾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网络成瘾者与非成瘾者网络使用目的不同,成瘾者的认知功能和非成瘾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江苏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特点,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形成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早期干预及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自编网络使用调查问卷、社会支持量表以及网络成瘾量表对江苏省部分高校118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各因素在网络成瘾障碍组和非网络成瘾障碍组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江苏大学生网络成瘾率为10.6%,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生源地、年级、网络使用便利性、网龄、日上网时间、周上网频率、学习压力等,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在大学生网络成瘾障碍组和非网络成瘾障碍组间的分布有显著差异。结论: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应从控制上网时间、改变上网环境以及进一步培养和树立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上着手。  相似文献   

16.
田冶  徐芳芳  酒卫华 《实用全科医学》2011,9(3):427-428,476
目的探讨医学生网络成瘾与总体幸福感、自我和谐、人格及心理特征的关系,为网络成瘾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网络成瘾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艾森克人格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及SCL-90量表对某医学院526名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不同性别医学生网络成瘾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高于女生;不同年级间网络成瘾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趋势检验结果表明没有线性趋势(P〉0.05),大三网络成瘾检出率最高,大一最低;成瘾组较非成瘾组性格内向、心理健康水平低,幸福感和自我和谐程度低;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成瘾与人际关系、年级、性别、神经质、焦虑、总体幸福感和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等有关。结论早期筛查、早期干预是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延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心理。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延安市宝塔区某重点中学750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进行Young网络成瘾量表、安全与不安全量表、自信心测量量表调查评估。结果延安市中学生上网率91.5%,网络成瘾率32.49%;中学生中有一定比例的缺乏安全感学生,其中,网络成瘾者为21.3%,未成瘾者为14.02%;网络成瘾者中自信心不足占7.83%,未成瘾者占3.77%。结论延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未成瘾者,应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带给学生生理、心理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量表、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UCLA孤独量表、自尊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幸福感指数问卷、人际信任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合肥6所高校705名大学生进行了现况调查。结果28名大学生网络成瘾,成瘾率为4.0%;性别、年级、专业兴趣、学习成绩、每周上网时间,网上游戏、抑郁、焦虑、自尊、孤独、社会支持等作为单独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明显影响(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显示:年级、每周上网时间、网上游戏、抑郁和交往焦虑是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胡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0):1415-1418
目的: 了解医学生网络成瘾(IA)现状,为医学生IA及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某医学院校55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工具包括医学生网络使用调查问卷、中文IA量表和IA诊断标准.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523份,有效率95.1%.医学生IA率为12.62%,其中男生(18.79%)明显高于女生(4.44%)(P<0.01);大学一年级学生(20.90%)均高于大学二年级(9.70%)和三年级(7.18%)的学生(P<0.05).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网络成瘾率均高于其他学习成绩的学生(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男性、低年级、单亲、学习成绩差、月生活费较高的学生IA率较高.结论: 医学生网络使用较普遍,IA率略高于以往研究结果,针对IA影响因素及心理健康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0.
陈军  樊嘉禄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1):963-965
目的了解医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网络成瘾量表、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幸福感指数问卷和交往焦虑量表对合肥437名医学生进行了现况调查。结果医学生网络成瘾者16人,成瘾率为3.7%;男女大学生成瘾率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不同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络成瘾组(IA组)与非成瘾组(非IA组)在孤独、抑郁、交往焦虑、社会支持和幸福感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网络成瘾与孤独、抑郁和交往焦虑呈正相关,与社会支持和幸福感呈负相关(P<0.05)。结论针对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