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缬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 ,探讨缬沙坦对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将 34例AMI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 +基础治疗组 (治疗组 ,A组 ,17例 )和基础治疗组 (对照组 ,B组 ,17例 )。另设正常人 2 0例作对照组 (正常对照组 ,C组 )。在服药前、服药后 3,7天分别测量QTd及校正的QTd(QTcd) ,并观察服药前及服药 3天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AMI患者的QTd及QTcd较正常人明显延长 (75 .9± 11.9vs 32 .7± 12 .6ms ,85 .5± 12 .8vs 36 .5± 13.2ms,P均 <0 .0 1) ;AMI患者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19例 )的QTd及QTcd则较非室性心律失常者 (15例 )明显增加 (81.1± 11.1vs 6 9.3± 9.6ms,92 .0± 10 .5vs 73.6± 18.9ms ,P均 <0 .0 1) ;服药 7天后A组和B组的QTd及QTcd均明显减少 ,但A组比B组减少的更为显著 (41.5± 11.1vs 5 7.9± 10 .8ms,4 6 .9± 12 .3vs 6 5 .5± 12 .5ms ,P均 <0 .0 1) ;服药 3天后A组的QTd及QTcd较服药前也有明显的减少 ;服药 3天后A组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 (2例 )明显减少 ,与治疗前 (10例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MI患者早期QTd及QTcd较正常人增大 ,并且伴有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增大更为显著 ,AMI患者早期服用缬沙坦可降低QTd及  相似文献   

2.
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试验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目的 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商品名 :洛赛克 )试验对胃食管反流病 (GERD)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临床反流症状、食管 2 4hpH监测、胃镜检查结果 ,将 15 2例有反流症状的GERD(12 3例 )与非GERD病人 (2 9例 )随机、双盲分成奥美拉唑 2 0mg/d(A组 ,5 0例 )、40mg/d(B组 ,5 1例 )及对照组 (C组 ,5 1例 ,第一周用安慰剂 ,第二周改用奥美拉唑 40mg/d) ,服药时间为 1周和 2周 ,记录服药前后病人烧心、反酸、反食、胸骨后疼痛症状积分的改变 ,按症状积分下降值判定诊断 ,与食管 2 4hpH监测、胃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C三组的GERD病人 ,服药 1周后反流症状积分下降分别为 :5 .0± 4.8、4.9± 4.6、2 .3± 4.0 ,下降率分别为 35 .5 %、34 .9%、15 .3%。以症状积分下降 2分为标准 ,奥美拉唑试验诊断GERD的价值最佳。不同服药剂量分析 ,2 0mg/d服 1周组 ,试验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 82 .5 %、40 .0 %,符合率 76 .7%;40mg/d组则分别为88.1%、44 .4%和 81.0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对服药时间分析 ,则以服奥美拉唑 2 0mg/d 1周为佳。结论 奥美拉唑试验是GERD临床诊断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3.
潘庆敏  屈红  刘伟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5,14(3):189-190,171
目的用不同剂量胺碘酮治疗70岁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以探讨高龄患者胺碘酮最佳剂量.方法47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胺碘酮600mg/d×14d,减至400mg×14d,再减至200mg/d×14d,最后以100mg/d维持;B组:600mg/d×7d,减至400mg/d×7d,再减至200mg/d×7d,再减为100mg/d×7d,最后以50mg/d维持.结果A、B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8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A组有6例发生不良反应,B组除2例轻度窦性心动过缓外,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剂量胺碘酮对70岁以上高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同期就诊的30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一般的保肝药(阿拓莫兰,1.2g iv gtt qd和前列腺素200μg iv gtt qd)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口服,疗程均为1年。结果:治疗后1年Child-pugh分级评分治疗组从治疗前B级9例和C级6例,治疗后分别改善为A级12例、B级2例和C级1例;对照组从治疗前B级6例和C组9例,治疗后分别改善为A级4例、B级5例和C级6例。治疗组平均腹水消退时间和平均利尿剂使用时间是(6.3±4.1)d和(22.0±9.3)d,明显优于对照组(8.9±6.3)d和(33.6±6.9)d。治疗后治疗组末梢血中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回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性肝硬化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高血糖患者血糖浓度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我们对 110例 AMI患者根据血糖浓度 (FBS)进行分组 ,A组 :FBS <6.1mmol/ L ,B组 :FBS在 6.1mm ol/ L- 1 ~ 1.1m mol/ L之间 ,C组 :F BS>11.1mm ol/ L。住院期间观察 FBS变化情况 ,观察严重心律失常情况、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情况。对于存活者 2~ 3周内应用二维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 (LVEDV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 VEF) ,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为 5 0 .5 2± 3 .88,B组为 5 3 .49± 4.2 2 ,C组为 5 5 .94± 4.3 1,三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 .0 1;A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 5 8.96± 4.98,B组为 5 1.0 3± 6.2 3 ,C组为 47.3 3± 7.61,仍有统计学差异 ,P<0 .0 5。 A组与 B组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死亡无差别 ,而 A组与C组之间均有差别 P<0 .0 5 ;B组与 C组间 ,只有在急性左心衰竭方面存在差异 P<0 .0 5。结论  AMI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者左心室重塑 ,严重并发症增多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与其代谢物去乙基胺碘酮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健康受试者单剂和连续口服胺碘酮后原形药物和活性代谢物去乙基胺碘酮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  36例健康男性受试者分两组。单剂量组 2 0例 ,服药 80 0mg/次 ;多剂量组 1 6例 ,服药 60 0~ 80 0mg/d ,连续服药至停药标准。采用反相HPLC方法同时测定受试者胺碘酮和去乙基胺碘酮血药浓度 ,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1 )单剂量组 :胺碘酮和去乙基胺碘酮的达峰时间 (Tmax)分别为 (5 2± 1 5)h和 (8 6± 3 2 )h ,峰浓度 (Cmax)分别为 (0 764± 0 383)mg/L和 (0 1 2 6± 0 0 71 )mg/L ,0至 48h取样的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0 4 8)分别为 (1 0 593± 4 977)mg·h·L- 1 和 (3 936± 1 2 88)mg·h·L- 1 ;(2 )多剂量组 :胺碘酮和去乙基胺碘酮间Tmax和末端消除速率常数 (Ke)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其余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Tmax、AUC0 4 8等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口服两种负荷剂量后 ,代谢物的各药代动力学参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无论是单剂或短期连续口服胺碘酮 ,其原形药物、去乙基胺碘酮均存在滞后作用 ,临床给药时应考虑原形药物及其代谢物累积药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峥慧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0):1475-1476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口服(0.2qd)预防AE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8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0.2口服,每天一次;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康唑0.2口服,每天一次;C组仅给予常规治疗,三组分别于用药后7天和14天留取痰液行真菌培养,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A组肺部真菌总感染率为19.30%;B组肺部真菌总感染率为36.36%;C组肺部真菌总感染率为67.86%,A与B、B与C及A与C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伊曲康唑口服(0.2qd)预防AECOPD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疗效确切,优于氟康唑,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CpG 寡脱氧核苷酸(ODN)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96只雌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4只,分别为CpG ODN免疫组(A组)、对照ODN免疫组(B组)、感染对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A组和B组小鼠于攻毒前2周腹腔注射CpG ODN和对照ODN(30 μg/只).A 、B、C 3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结核分枝杆菌(H37Rv ,1×106条/只).攻毒后3周,每组处死12只小鼠,观察肺脾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肺脾组织Toll样受体9(TLR9)mRNA、γ干扰素(IFN-γ)mRNA、白细胞介素(IL)-4 mRNA、IL-10 mRNA和IL-6 mRNA表达以及肺和脾组织菌落计数.同时观察4组小鼠生存率.结果 CpG ODN能够提高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小鼠的生存率.A组[(20.37±1.12)g]小鼠体重高于B组[(17.50±0.62)g]和C组[(17.15±0.97)g, P均<0.01];A组小鼠肺湿重[(0.25±0.02)g]与B组[(0.27±0.34) g,P>0.05]相似,但低于C组[(0.28±0.26) g,P<0.01];A组小鼠脾湿重[(0.63±0.37)g]高于B组[(0.39±0.05)g]和C组[(0.38±0.02) g, P均<0.01].A组小鼠肺部炎症较B组和C组小鼠为轻.A组小鼠肺脏和脾脏组织匀浆未见结核分枝杆菌菌落生长.A组小鼠肺、脾组织TLR9 mRNA表达(分别为0.61±0.29和0.72±0.48)与B组(分别为0.58±0.35和0.64±0.28)和C组(分别为0.60±0.32和0.65±0.31)相似(P>0.05),但高于D组(分别为0.11±0.08和0.26±0.22,P<0.01),CpG ODN对TLR9 mRNA的表达无影响.A组小鼠肺、脾组织IFN-γ mRNA表达(分别为0.44±0.07和0.76±0.09)高于B组(分别为0.19±0.05和0.22±0.05)和C组(分别为0.16±0.04和0.18±0.08,P均<0.01).A组小鼠肺、脾组织IL-6 mRNA的表达(分别为1.56±0.29和8.21±0.82)高于B组(分别为0.86±0.55和0.16±0.09)和C组(分别为0.78±0.21和0.06±0.04,P均<0.01).A组小鼠肺、脾组织IL-4 mRNA的表达(分别为0.18±0.05和0.06±0.02)低于B组(分别为0.31±0.06和1.22±0.01)和C组(0.35±0.04,1.31±0.31,P均<0.01).A、B、C 3组小鼠肺组织IL-10 mRNA的表达分别为0.28±0.06、0.26±0.04、0.2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脾组织IL-10 mRNA的表达(0.05±0.02)低于B组(0.57±0.09)和C组(0.65±0.15,P均<0.01).结论 CpG ODN可促进Th1型免疫反应,抑制Th2型免疫反应,增强小鼠抵抗结核分枝菌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免疫刺激DNA序列 (ISS DNA)单用和与过敏原卵白蛋白 (OVA)合用 ,对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小鼠模型气道过敏性炎症的作用及作用维持时间。方法 BALB/c小鼠 36只 ,分ISS组 (A组 ) 12只、ISS +OVA组 (B组 ) 12只、OVA组 (C组 ) 6只和生理盐水 (NS)组 (D组 ) 6只。A、B、C组用OVA致敏及激发。A组和B组根据注射次数再分A1、B11次注射组 (1次腹腔注射ISS DNA 10 0μg或ISS DNA 10 0 μg +OVA 10 μg)和A2 、B2 2次注射组 (2次腹腔注射ISS DNA或ISS DNA +OVA)。各组在第 1次激发后 6周中 ,每周采血 1次测特异性IgE ,最后处死小鼠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ALF)中细胞计数及分类 ,肺组织病理检查 ,检测脾细胞分泌γ干扰素 (IFN γ)的水平。结果 BALF中嗜酸细胞 (EOS)数A1组为 (2 39± 0 81)× 10 4/ml;A2 组为 (2 .6 2± 0 .77)× 10 4/ml;B1组为 (1.80± 0 .12 )× 10 4/ml;B2 组为 (1.84± 0 .6 7)× 10 4/ml,与C组 [(12 .4 3± 2 .13)× 10 4/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脾细胞分泌的IFN γA1组为 (5 10± 10 2 )pg/ml;A2 组为 (492± 98)pg/ml;B1组为 (5 32± 12 0 )pg/ml;B2组为 (46 9± 132 )pg/ml,与C组 [(194± 80 )p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血清IgE前 4周B组与C组比较  相似文献   

10.
对24例长期口服小剂量胺碘酮的患者,用HPLC5060 Varian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评估其长期疗效与血药浓度的关系。经平均13.4个月的观察显示,对常见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83.4%,有效血浓度为0.59±0.07~1.06±0.12μg/ml,平均为0.75±0.09μg/ml。服药期间未发现严重副作用,为需要长期口服胺碘酮的患者提供了选择有效维持量的参考用量。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Measurable evolution occur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under strong natural selection. The rate of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creased by radi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nonirradia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9.
血吸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范围的传染病中 ,寄生虫的感染率可能要超过其它任何病原所致的感染 ,而血吸虫在许多方面都是一种不寻常的寄生虫 ,如雌雄异体、性染色体异配 ,寄生于宿主的门脉系统及有性和无性生殖的生活史等 ,这些特点 ,使其成为医学和兽医学中研究最为深入的虫种之一。据统计 ,目前大概有 2 - 3亿人有血吸虫感染 ,全球有 74个国家 6亿左右的人口受到血吸虫病的威胁 ,尽管已有不少血吸虫病的防治经验 ,但要把人畜共患的血吸虫病危害减至最少 ,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国 5 0年来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 ,但并未得到彻底控制 ,究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