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心律失常风暴现象的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阵发心房颤动(房颤)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早期房颤频繁复发并加重的病例,研讨此现象发生的机制和治疗对策。方法对连续54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房颤患者行肺静脉电隔离术,观察术后两周内的房颤复发情况。结果消融术后两周内10例(18.5%)有房颤早期复发或合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发作,其中4例(7.4%)出现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房性心律失常风暴现象。此4例患者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两周左右心律逐渐恢复正常,继续服药至3个月,停药后房性心律失常风暴患者仅有1例仍有房颤发作,行二次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术后无房颤发作。结论消融术后早期房颤发作较常见,少数患者短期内房颤发作更加频繁,表现为房性心律失常风暴现象。其可能为多种因素联合作用所致,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效,不必急于短时间内二次消融。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Miyasaka等[1]在2006年发表的明尼苏达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美国1980年房颤的发病率为3.04‰,2000年房颤患者已为510万,2050年将达到1210万,在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房颤的发病率更高。Framingham研究显示,房颤患者的死亡率是非房颤患者的1.5~1.9倍,房颤是脑卒中最强烈的独立危险因素,20%的中风事件与房颤有关。然而,药物治疗对于房颤而言,成功率低,不良反应明显。其窦性心律的维持更以致心律失常,甚至是死亡率增加为代价[2]。由于房颤所引起的医学和社会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因而电生理学…  相似文献   

3.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目前,估计我国房颤患者已>1000万。由于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房颤效果不理想,房颤治疗已成心脏电生理领域研究的一大难点和热点。随着房颤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治疗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ACC/AHA/ESC2006年房颤治疗指南中,已将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4.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选择的治疗药物很多.本文主要讨论各种药物预防房颤发生的效果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5.
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患者致残或致死的主要原因。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是房颤的重要发病机制。心房结构重构宏观表现为心肌纤维化,细胞及分子水平则体现在心房缝隙连接蛋白Cx40的分布和数量的变化;电重构表现为离子通道分布和功能变化,主要为L-型钙通道下调和内向整流K+通道的上调。房颤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通过多环节干预治疗。中药复方制剂因其含有多种成分,如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可以通过多靶点、多作用而有效治疗房颤。抗纤维化药物、选择性心房离子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有望成为治疗房颤的新型药物,不同靶点药物联合应用有可能成为临床治疗房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是应用同步记录心腔内和/或体表心电图结合程控电刺激等方法来研究心脏生物电活动变化的一门学科.通过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以了解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特性,探讨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以协助选择治疗方案,并可判断预后与研究药物的疗效.近20年来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展,使心脏电生理概念不断得到更新,对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认识有了重大提高,已成为诊治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的现代观点(2)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的现代观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在我国有着众多的患者.房颤对临床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而且长期快速心室反应可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由于房颤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其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效果均不理想.因此,房颤的发生机制的研究已成为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转复治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及外科治疗.目前使房颤复律特别是快速复律的药物尚较少,所以开发抗心律失常药,继续寻找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当前心血管药物研究者和心血管医生的重要任务.依布利特能有效、快速、安全转复近期发作的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1],是一种快速转复房颤的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2].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门诊病例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门诊病例的临床特点、伴随疾病、治疗情况和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患病率。收集2 0 0 3年 7月至 2 0 0 3年 10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 2 70例房颤患者的病例资料 ,登记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点、伴随疾病、抗凝治疗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情况以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观察房颤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情况。在 2 70例房颤中 ,男 14 7例 ,占 5 4 .4 % ;患者年龄 6 2 .0± 10 .1岁。其中阵发性房颤 93例 ,占 34.4 % ,慢性房颤 177例 ,占 6 5 .6 %。瓣膜性房颤 85例 ,占 31.5 % ,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 (NVAF)患者中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 9.4 %和 9.2 %。瓣膜性房颤患者华法林的应用率为 95 .3% ,合并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NVAF患者华法林应用率为 2 3.4 % ,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就诊时国际标化率 <2 .0的占 5 7.6 %。阵发性房颤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率为 38.7% ,胺碘酮可引发甲状腺机能紊乱。结论 :门诊房颤患者以老龄患者为主 ,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高 ,华法林的应用率低 ,阵发性房颤患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近代处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ACC/AHA/ESC指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分为5类。针对5种类型房颤的各型处理策略,认真选择节律控制或心率控制治疗,配合以其他药物治疗措施,及时对房颤患者做出正确处理,对临床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抗凝治疗在房颤治疗中是不可缺少的,但应注意抗凝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一定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应该谨慎权衡后选择应用。房颤患者的具体状况均不同,治疗还是要个体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长期疗效。方法连续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26例,给予CARTO指导下的射频消融环肺静脉电隔离术,配对入选26例房颤患者,给予药物治疗。临床随访观察房颤、房速的发生情况。结果平均随访28.7个月。消融组患者73.1%消融成功,药物治疗对照组11.5%无房颤发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研究结果提示,阵发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的长期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心律失常仍然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尽管最近20年来有越来越多的文献论及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机理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其和临床的联系尚属有限。本文旨在提出符合临床实际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生理学分类,为治疗(包括起始治疗、生物电并发症及合并治疗)提供合理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在电生理研究(EPS)结果指导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处理症状性心律失常的较理想的方法。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若不能诱发出心律失常,一般认为是疗效良好的标志。但这类患者仍有10~40%反复发生持续性心律失常[1~3],特别是预激综合征(PE)患者,房颤复发时可能伴有快速心室反应而恶化为室颤[4]。这种EPS结果和临床疗效不相一致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内源性地茶酚胶(CA)对电生理特性的调变作用有关。现将这方面研究现状综述如下。CA的细胞和临床电生理作用离体组织研究证实”’,6受体兴奋缩短心房、房室结和心室动作电位时程,…  相似文献   

14.
胺碘酮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随着房颤临床危害认识的不断加强以及机制理解的逐渐深入,针对房颤治疗的发展也越来越快,治疗手段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其中,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是房颤治疗的重要一环.胺碘酮作为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AAD之一.在房颤治疗中目前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选择的治疗药物很多。本文主要讨论各种药物预防房颤发生的效果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治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或反复发作性快速心律失常之一,仅美国就大约有一百万患者,我国尚无统计数字。近15年来,由于射频消融和可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等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疗法的迅速发展,使预激综合征所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非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以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对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非药物疗法对房颤的治疗作用仍然十分有限,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仅就近15年来房颤的药物治疗方面所提出的一些新概念和新思路进行论述。房颤的复律和复发的预防…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治疗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心律失常治疗有了一定进展,其中药物治疗进展较慢,但介入治疗发展极快。本文拟就药物治疗、经导管电消融、心脏起搏器、埋藏式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5个方面的进展介绍如下。1药物治疗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CAST研究公布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大减,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虽然兼有抗心肌缺血及治疗心力衰竭等多种作用,但对室性与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不佳,所以临床应用有限,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则备受推崇,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与心房颤动(房颤)的首选药物。但由于长期用药不良反应较大限制其广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针对房颤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随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药物的治疗效果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9.
提高治疗心律失常的技术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电生理学主要应用于探索心律失常的发生原理及其治疗方法。对患有心律失常的患者 ,要根据其临床全貌进行危险分层 ,危险性高者需要积极治疗 ,危险性不高者不需过分积极治疗。  对具体患者要进行整体治疗 ,包括治疗基本病因、诱发因素和心律失常本身。  心律失常本身的治疗方式分两个范畴 :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方式是最基本而广泛应用的方式 ,即使采用非药物治疗方式者 ,也需要药物作为补充。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甚多 ,但临床实际应用的并不多 ,而且也都达不到理想的要求 ,开发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需要治疗的心律失常之一.长期以来,房颤的药物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