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减麦门冬汤治疗梅核气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仕亮 《河南中医》2003,23(9):79-79
笔者 1999年 2月~ 2 0 0 0年 5月 ,运用麦门冬汤加减化裁治疗梅核气 2 0例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2 0例病人均为门诊患者。全部为女性 ,年龄 34~ 6 6岁 ,平均年龄为 5 0岁 ;病程 6月~ 4a。诊断依据 :患者喉中有异物阻塞感 ,吞之不下 ,吐之不出等症状 ,经内镜或钡餐及化验检查排除咽喉部炎性病变及肿瘤者。2 治疗方法加减麦门冬汤方药组成 :半夏 6g ,麦冬 10g ,北沙参 10g,粳米 12g ,旋复花 10g ,广郁金 3g ,大枣 3枚 ,炙甘草 3g。加水 5 0 0ml煎至 30 0ml,早晚各服 15 0ml,每日 1剂 ,1周为 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  相似文献   

2.
解郁汤治疗梅核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玲 《新中医》2003,35(9):43-43
笔者运用自拟解郁汤治疗梅核气,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方药组成与用法 太子参、沙参各15g,玉竹20g,陈皮、法半夏、茯苓、麦冬、甘草、柴胡、生姜各10g,枳壳12g,紫苏叶6g。加减:伴口苦者加黄芩10g,伴心烦者加栀子10g,伴呃逆者加枇杷叶6g。每天1剂,水煎分早、中、晚服。 适应症 梅核气伴有咽干少气者。  相似文献   

3.
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笔者体会该方对胃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癔球 (梅核气 )有较好的疗效。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4 2例均系门诊患者 ,男 11例 ,女 31例 ,男女之比为 1∶ 2 .8;年龄 17~ 6 6岁 ,平均 4 6岁 ;病程 0 .1~ 6 .7年 ,平均 1.8年。1.2 临床症状 :自觉咽中异物梗阻感 ,吐之不出 ,咽之不下 ,食水不碍 ,情志失畅加重 ,胸中憋闷 ,情绪不宁 ,舌苔白润 ,脉弦滑。1.3 治疗方法 :均予半夏厚朴汤治疗 ,组成 :半夏10 g、厚朴 10 g、茯苓 12 g、苏叶 10 g、生姜 10 g,水煎服 ,每日 1剂 ,早晚各 1次。辨证加减 :痰气郁结、日久化热…  相似文献   

4.
李勤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1):676-676
1 临床资料  10 0例中 ,4 3例是人工流产术后流血 ,流血时间最短 10 d,最长 2 0 d;10~ 15 d 2 2例 ,10~ 16 d 14例 ,12~ 18d5例 ,2 0 d2例。5 7例药物流产后流血者 ,流血时间最短 15 d,最长 30 d;10~ 17d2 6例 ,15~ 2 2 d2 0例 ,2 0~ 2 610例 ,30 d1例。 10 0例中查晨尿、妊娠试验均阴性 ,均伴有腹痛下坠感。2 治疗方法 参胶术苓汤药物组成 :党参 30 g,阿胶 12 g,炒白术 30 g,茯苓 15 g,生地黄 15 g,生黄芪 2 0 g,桃仁 12 g,白及 12 g,益母草 30 g。日 1剂 ,水煎分早晚 2次温服。7d为 1个疗程。3 疗效标准及治疗效果 用药治疗的…  相似文献   

5.
梅核气类似于现代医学的“癔症球”,患者自感有一个球状物,阻塞咽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发生呢逆、窒息感。临床上用四七汤治疗梅核气有一定疗效,但对顽固的梅核气患者,四七汤的疗效尚不理想。笔者用气机升降法治疗顽固的梅核气10例,均于服药3~6剂后奏效。基本方:降香15克,黄芪30克,枳实10克,柴胡10克,厚朴10克,生姜10克,法半夏10克,紫苏10克。水煎服。  相似文献   

6.
乳汁不行其因多见于气郁、血滞 ,然临床上属于气血虚弱者亦不少见 ,此类患者大多表现为产后乳汁甚少、乳房无胀痛、甚或乳房松软偏小 ,并伴有虚损症状 ,仅靠催乳 ,很难奏效。笔者采用《内外伤辨惑论》中之当归补血汤并加味 ,效果比较满意。临床资料 :2 0例均为门诊病例 ,其中初产妇 16例 ,经产妇 4例 ;产后 3日无乳者 8例 ,1周后乳汁渐少甚或无乳者12例 ;产妇年龄最小者 2 0岁 ,最大者 35岁。方药 :黄芪 6 0 g、当归 15 g、川芎 10 g、路路通 10 g、通草10 g、木香 15 g、川楝子 15 g、柴胡 15 g、青皮 15 g、王不留行15 g,日 1剂水煎分服。…  相似文献   

7.
经 10余载临床验证 ,笔者自拟“生养固发汤”治疗 6 0例脱发症 ,疗效显著 ,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6 0例患者中男 36例 ,女 2 4例 ;年龄最大 5 0岁 ,最小 15岁 ;属斑秃 36例 ,全秃 8,普秃 4例 ,脂溢性脱发 12例。2 组方及煎服法 :何首乌 5 0 g,熟地 15 g,山茱萸 12 g,山药15 g,茯苓 15 g,菟丝子 15 g,枸杞子 15 g,黄芪 30 g,阿胶 12g(烊 ) ,全当归 10 g,丹参 15 g,红花 10 g(布包 ) ,升麻 6 g,生甘草 6 g。以水 10 0 0 ml煎至 4 0 0 ml,1剂煎 3次 ,日 1剂 ,先煎 10min,煎沸后文火慢煎。8周为 1个疗程 ,1~ 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3 疗效…  相似文献   

8.
临床资料 自 1992~ 1998年门诊治疗腰腿痛患者 6 0例 ,男 42例 ,女 18例 ;年龄 18~ 30岁 10例 ,30~ 5 0岁 19例 ,5 0岁以上 31例。病程最长 5年 ,最短 4个月。经 X线或CT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 16例 ,腰椎骨质增生 2 7例 ,骶椎隐裂 6例 ,骶髂关节病变 4例 ,梨状肌综合征 3例 ,风湿病 4例。治疗方法 活血祛瘀汤内服。方药组成 :熟地黄 15 g,当归 2 0 g,赤芍 12 g,川芎 6 g,桃仁 15 g,杜仲 15 g,续断 12 g,狗脊 10 g,麻黄 10 g,川牛膝 15 g,土鳖虫 6 g,红花 6 g,甘草10 g。舌苔不黄者加肉桂 6 g。水煎服 ,日 1剂 ,12剂为 1个疗程。治疗结…  相似文献   

9.
许某某,女,30岁。于1999年5月18日初诊。自述1个月前因工作不顺,心情欠佳而致喉中异物哽阻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伴有两胁胀闷,月经不调,口苦。舌质淡红,苔白略腻。脉沉弦。药用柴胡9g,陈皮10g,川芎15g,香附10g,枳壳10g,赤芍15g,甘草10g。药进12剂后诸症消失。  相似文献   

10.
赵盈 《吉林中医药》2003,23(7):41-41
王某 ,女 ,2 8岁 ,工人 ,因干咳半年余 ,于 2 0 0 1年 9月 10日就诊。该患半年前因外感而见咳嗽、咯痰诸症 ,曾服润肺化痰止咳及益气养阴清热之剂 ,不见好转。诊见 :阵发性干咳 ,胸闷气促 ,痰少粘白 ,口干咽燥 ,伴形瘦 ,面色晦暗 ,口唇轻度发绀 ,舌质红绛少苔 ,脉细数。证属肺阴亏虚、瘀热郁肺。治以活血化瘀为主 ,佐以养阴清热 ,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 :桃仁 12g ,川芎 12g ,当归 12g ,赤芍 12g ,红花 10g ,牛膝15g ,桔梗 12g ,杏仁 12g ,枳壳 12g ,白芍 15g ,白薇 15g ,生地 15g ,甘草 6g。水煎服 ,日 1剂。服上方 6剂后 ,干咳明显减…  相似文献   

11.
药用 :生地 15 g ,当归 6g ,丹皮、川黄连各 10 g ,升麻 6g ,白芷10g ,黄柏 12 g ,知母 15g。胃热甚者加川黄连至 15 g ,石膏 (先煎 )3 0 g ;胃热兼阴虚重者生地用至 3 0 g。水煎服 ,每日 1剂 ,分早晚 2次口服 ,7天为 1个疗程 ,服药期间停用一切其它中西药。结果 :痊愈 :疼痛消  相似文献   

12.
董建国 《河南中医》2003,23(8):72-72
血府逐瘀汤为清代王清任所创制。笔者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每获良效 ,仅举 3例 ,粗叙如下。1 眩晕张某 ,男 ,6 3岁 ,1996年 7月 13日初诊。患眩晕 10余载 ,多方医治 ,反复发作。刻诊 :头晕目眩 ,严重时如坐舟船 ,夜卧不安 ,舌青紫 ,舌下脉络紫黯 ,苔薄白 ,脉细涩。证属瘀血内阻 ,阻塞脉络。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 12g ,红花 10 g ,当归 10 g ,生地黄 12 g ,赤芍12 g ,川芎 10 g ,枳壳 10g ,柴胡 6 g ,桔梗 6 g ,川牛膝 15g ,甘草 6g ,泽泻 12 g ,白术 10 g。 6剂 ,每日 1剂 ,水煎服。二诊 :服药后头晕目眩明显减轻 …  相似文献   

13.
小儿秋季泄泻多由饮食不节 ,复感外邪所致 ,表现为暴注下迫 ,大便喷射而出如蛋花样或水样 ,量多色黄或绿 ,伴有恶臭 ,日 10余次 ,伴见呕吐 ,烦躁口渴。 2 0 0 1年我们应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本病 12 0例 ,取得较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2 0例中 ,男 6 2例 ,女 5 8例 ;年龄最小 6个月 ,最大 6岁 ;病程 2~ 7天 6 4例 ,7~ 15天 32例 ,15~ 2 0天 2 4例。诊断标准 :多发于秋季 ,常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便次增多 ,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样 ,有少量粘液 ,镜检无白细胞。2 治疗方法基本方 :葛根 12 g,黄芩、甘草各 6 g,黄连 3g,白芍 9g,滑…  相似文献   

14.
蔡华普  徐晶 《陕西中医》2000,21(12):564
治疗方法:安冲调经汤药物组成:黄芪24~30g,鹿角霜、川续断、菟丝子各15g,炒白芍、生地、茜草、党参各12g,阿胶、旱莲草各10g,香附6g.月经期再加荆芥炭、地榆炭各10g,乌贼骨15~30g.偏脾气虚者加炒白术12g,炒山药15g;偏肾气虚者加桑寄生、炒杜仲各15g,淫羊藿6~12g;伴有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各10g.女贞子15g;伴有血瘀者加三七3g,益母草10g;伴见气滞者加乌药6g,荔枝核10g.用水煎煮2遍,取汁400ml,分2次服下,每日1剂.每来经前开始服用,血止后停服,连用1~3个月经周期.  相似文献   

15.
自 1976 -0 8~ 1999-12笔者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 ,采用桃红四物汤 ,并配合西药安宫黄体酮治疗闭经 6 8例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8例均为门诊病人 ,年龄最大者 34岁 ,最小者 2 0岁 ;病程最长者 5 a,最短者 6个月。1.2 治疗方法 :以桃红四物汤为基本方。药用当归 15 g,桃仁 12g,红花 12 g,川芎 12 g,三棱 10 g,泽兰 12 g,坤草 12 g,香附 12 g,牛膝 15 g,水蛭 8g,炮姜 9g,甘草 6 g。水煎 2次 ,1剂 /d,早晚分服 ,连服 17剂为 1疗程。临床上可随证加减。如经行腹痛者加元胡12 g,罂粟壳 12 g;经行小…  相似文献   

16.
赵明  朱明 《吉林中医药》2004,24(7):24-24
1 一般资料30例产后癃闭病人中 ,年龄均在 2 0~ 35岁。其中初产妇 2 6例 ,经产妇 4例。2 治疗方法以产后排尿汤治疗。方药组成 :黄芪 6 0g ,升麻6g ,甘草 3g ,知母 10g ,黄柏 10g ,肉桂 6g ,通草 10g ,茯苓 15g ,车前子 15g ,桔梗 10g ,琥珀 4g(冲服 )。日 1剂 ,水煎 ,分 2次服。3 疗效标准诊断标准 :凡产后 8h后仍不能排尿 ,伴有小腹胀满、拘急、欲便不能者即可诊断。疗效判定 :显效 :服药 12h内能自行排尿 ,畅通无阻。有效 :服药 1~ 3d内能自行排尿 ,畅通无阻。好转 :服药后仅能排出少量尿液 ,但不通畅者。无效 ;药后不能排出尿液。4…  相似文献   

17.
1 健脾益气 ,化湿开窍〔例一〕 郭某某 ,女 ,42岁。患者因嗜睡半年 ,于 1999年 2月就诊。患者半年以来感困倦、嗜睡 ,常在午饭后不可遏止的入睡 ,白天竟在逛商场时入睡 ,被人叫醒。患者形体肥胖 ,伴有身沉肢软 ,微咳多痰 ,晨起恶心 ,脘闷纳呆 ,便略溏 ,舌胖苔腻 ,脉弦滑。给以二陈汤加味以健脾胜湿 ,化痰开窍。药用半夏 12g ,陈皮 12 g ,茯苓 2 0 g ,白蔻 12g ,佩兰 12 g ,石菖蒲 10 g ,苍术 12g ,白术 15 g ,厚朴 10 g ,生黄芪 2 0 g ,炙甘草 6g。 5剂后症状好转 ,原方加桂枝 12 g ,嗜睡减轻 ;原方继服 10剂 ,症状消失 ,嘱服补中益气丸以…  相似文献   

18.
1992~ 2 0 0 0年我们在门诊应用中草药治疗痛经 2 5 5例 ,取得显著临床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2 5 5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例 ,均以中草药治疗。年龄 13~17岁为 15 6例 ,18~ 2 4岁为 5 4例 ,2 5~ 2 8岁为 15例。其中未婚 2 2 1例 ,已婚 4例。病程最长 5年 ,最短 3个月。主要病症均为经前腹痛或经期腹痛2 治疗方法2 .1 方药组成 :当归尾 30 g、赤芍 15g、川芎 10 g、川楝子 15 g、荔核 12 g、橘核 12 g、葫芦巴 15g、小茴香 15 g、乌药 10 g、香附2 0 g、郁金 2 0 g、元胡 10g、五灵脂 2 0 g、干姜 10 g、川椒 5 g、吴萸4g、益智仁 2 0 g、良姜 10 g、桃仁 10g、红花 6 g、白芍 30 g。2 .2 服药方法 :上药用热水煎 ,空腹热服 ,每日 1剂 ,分两煎。每次月经前 2~ 3天服此药 2~ 3剂即可。平素可不必服药。用此方调理 3~ 4个月经周期即可。3 治疗结果2 2 5例均获治愈。其中 2 18例仅治疗 2个月经周期 4剂药即治愈。 7例治疗 4个月经周期 8剂药治愈。...  相似文献   

19.
药物组成 牡丹皮 15 g,栀子 2 g,柴胡 12 g,青皮 10 g,陈皮 10 g,薄荷 (后下 ) 6 g,当归 12 g,赤芍 10 g,白芍 10 g,白术 10 g,茯苓 10 g,川芎 15 g,大黄 3g,甘草 6 g,生姜 3片。水煎服 ,日 1剂 ,早晚分服 ,连服 10剂为 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无效者 ,改用其他方法治疗。治疗结果 经本方治疗痊愈 (头痛止 ,2年内无复发 ) 84例 ;有效 (头痛暂止 ,1年内复发 ) 36例 ,无效 (治疗前后无变化 ) 0例。总有效率 10 0 %。体会 头痛有内伤外感之分 ,本组患者辨证为肝气上逆 ,气滞血瘀 ,久病入络 ,经络受阻 ,日久化热 ,壅塞清窍。方中柴胡、青皮、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一例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一名22岁的女性因“右眼视力下降4天”就诊,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伴下方视物遮挡感。采用针刺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针刺主要穴位包括睛明、球后、丝竹空、鱼腰、四白、风池、合谷、光明、太冲,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30 min,共治疗10天。中药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0 g、红花10 g、川芎10 g、赤芍10g、生地15 g、当归10 g、柴胡10 g、枳壳5 g、炙甘草6 g、焦山楂20 g、鸡内金10 g、全蝎5 g、益母草15 g、黄芪35 g、桂枝10 g),7剂,每天1付,每日3次。经过7天的治疗,右眼视力由0.04 (戴镜)提高到0.6 (戴镜),且眼底视网膜水肿基本消失,患者感下半部分遮挡感好转,因不能耐受中药苦味,继续给予针刺治疗,1 0天后复诊,患者感右眼视力提升、下半部分遮挡感好转,随访至今,病情无反复,视力双眼戴镜视力为1.0。该疗法为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