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混合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方法。方法:联合应用Epley手法和Barbecue翻滚法对4例患者进行治疗,两次治疗间隔1d。结果:4例患者眩晕症状完全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混合性良性位置性眩晕兼有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联合采用Epley手法和Barbecue翻滚法治疗该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randt-Daroff康复练习对23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3年12月间23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包括2例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21例客观性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嘱患者进行Brandt-Daroff练习。结果 23例患者练习1周后,痊愈12例,9例症状减轻,2例无效;2周后复诊,痊愈17例,5例症状明显减轻,1例无效。结论 Brandt-Daroff康复练习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三例周传理李建华我们从1995年2月到1996年12月共遇到3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报道于下。例1女,49岁。因反复发作旋转性眩晕于1995年2月3日来诊。1个多月前1次午餐后弯腰低头时突发眩晕,呕吐3、4次...  相似文献   

4.
<正>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历史、沿革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眩晕症。1921年Barany提出:由于各种原因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当头位变化时引起的耳石颗粒及内淋巴液流向位于半规管前部的嵴帽,刺激半规管的毛细胞引发短暂的水平眼震,并伴随眩晕、呕吐等症状。Dix、Hallpike总结bppv一系列特点,根据其特点:1、自限性(未经治疗常于数天-数月后渐愈)故称之为"良性";2、与体位  相似文献   

5.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以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内耳半规管疾病,该病发病率高,约占所有周围性眩晕的17%~20%,普遍认为该病是由变性、脱落的耳石聚集在半规管内,并随头位改变在半规管中不断移动而引起。直立位时半规管与椭圆囊的空间位置关系决定了此病最好发于后半规管(PSC),水平半规管次之,前半规管(ASC)罕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3例ASC-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诊治的12例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与24例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比较.结果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为由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而Dix-Hallpike诱发试验未见相应的眼震,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的潜伏期(-x±s,下同)为(4.42±2.02)s,持续时间(-x±s,下同)为(8.67±4.31)s,而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分别为(3.20±1.18)s和(14.75±4.9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t=3.61,P<0.01).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首次治疗成功率为91.7%(11/12),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次治疗成功率为79.2%(19/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需的颗粒复位手法次数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为(1.75±1.08)次(-x±s,下同),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为(3.38±1.06)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2,P<O.01).随访5~29个月,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2例复发,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7例复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比,前者眩晕发作潜伏期长、持续时间短,治疗所需的循环数更少,前者治疗结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体位治疗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原发性或继发性BPPV的临床资料,后半规管BPPV采用改良Epley手法或Semont手法复位,水平半规管采用Barbecue翻滚疗法复位治疗,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33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应用改良Epley手法或Semont手法复位,有效率为93.9%。3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采取Barbecue翻滚法复位后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方法简单,疗效可靠,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8.
本综述了后半规管栓塞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机理、适应症、手术方法与效果及可能的并发平,并与单管神经切除术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进行了比较,认为后半规管栓塞术治疗BPPV比单管神经切珍重术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由Bárány于1921年首次提出,是一种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的自限性外周性眩晕,是最常见的引起眩晕的疾病[1-2],后半规管BPPV(PC-BPPV)最为常见[3],其次是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前半规管BPPV(AC-BPPV)较为罕见,其  相似文献   

10.
位置性眩晕和向上性、双向性眼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一种位置性眩晕,可能因后半规管(PSC)壶腹顶耳石或半规管耳石脱落引起。典型的PSC-BPPV眼震电图特点是巾一大的上跳性垂直眼震和一小的向上的水平性服震构成的非共轭性眼震。潜伏期短呈易疲劳性。阵发性位置性水平眼震同时伴有与BPPV相同的症状,可在有位置性眩晕的小部分病人中观察到。这种眼晨可能是外半规管BPPV的一种变型。该作者评定了9例在仰卧、头转向左或右均出现向上性眼震的BPPV患者。病人均经采集病史和详细的耳神经学检查。位置试验按Dix和HallPike法进行,病人均进行临…  相似文献   

11.
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长期效果,探讨影响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治疗和随访结果.并对管石复位法治疗成功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59例患者中有54例(91.5%)治愈。治愈的54例患者在随访中有21例(38.9%)复发,其中有10例患者伴有半规管轻瘫。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病因、半规管功能等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只有半规管轻瘫一项指标进入COX模型,说明半规管轻瘫是影响治疗预后的因素。结论半规管轻瘫是影响BPPV患者管石复位法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半规管阻塞术是在半规管骨管上开窗后,用骨蜡、骨屑、筋膜、生物胶或激光阻塞或阻断内淋巴流。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后半规管阻塞术治疗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其疗效已得到了肯定。在用后半规管阻塞术成功地治疗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后,有人进行了三半规管阻塞,旨在探索治疗梅尼埃病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的特点、发病机制、半规管阻塞术的方法、与其它手术的比较、引起听力损失和保存听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半规管阻塞术是在半规管骨管上开窗后,用骨蜡、骨屑、筋膜、生物胶或激光阻塞或阻断内淋巴流.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后半规管阻塞术治疗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其疗效已得到了肯定.在用后半规管阻塞术成功地治疗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后,有人进行了三半规管阻塞,旨在探索治疗梅尼埃病的方法.本文了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的特点、发病机制、半规管阻塞术的方法、与其它手术的比较、引起听力损失和保存听力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周围性眩晕,主要表现为随头位变化出现的短暂性眩晕发作,该病分为后半规管型、外半规管型、上半规管型及多半规管.其中后半规管BPPV最常见,其次为外半规管BPPVo外半规管BPPV根据发病机制、原理、眼震方向等有多种分类方法.近年来外半规管BPPV的手法复位逐渐被熟悉,但一些患者复位后效果不佳,如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部分患者行常规手法复位后发作性眩晕仍然存在.我们将这部分手法复位后眩晕症状改善不明显的类型归结为难治型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本文主要围绕外半规管BPPV的概念及分类、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复位方法,尤其对于难治型外半规管嵴帽结石症的复位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管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效果与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6年4月至2010年3月间我院治疗的BPPV患者96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62例,年龄43~70岁(平均55.5岁),后半规管BPPV 78例,水平半规管BPPV 16例,同时合并同侧后、水平半规管BPPV 2例,分别采用Epley管石复位法、Barbecue翻滚疗法及Brandt-Daroff习服疗法治疗.结果 后半规管BPPV 78例,经用Epley管石复位法治疗1~3次眩晕消失;水平半规管BPPV 16例,14例采用Barbecue翻滚疗法治疗1~2次眩晕消失,2例复位4次仍有眩晕,考虑嵴顶结石症,改用Brandt-Daroff习服疗法治疗半月眩晕消失;2例同时合并同侧后、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各复位2次眩晕消失.结论 管石复位法治疗BPPV安全有效,可疑嵴顶结石症患者,改用Brandt-Daroff习服疗法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arbecue翻滚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滚转检查方法 ,确诊HC-BPPV32例,对该组患者实施Barbecue翻滚法复位,其中2例嵴帽结石患者首先采用Gufoni法复位后转化为管结石,后经过Barbecue翻滚法复位,并分析其疗效。结果 32例患者中,1次复位痊愈23例(包括2例嵴帽结石患者),2次复位痊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无效者为水平半规管结石复位中转化为后半规管结石患者。总治愈率为90.6%,总有效率为96.9%。结论 Barbecue翻滚法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效果好,简单易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半规管阻塞技术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初步探讨临床应用半规管阻塞技术治疗位置性眩晕与梅尼埃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2000年间半规管阳塞技术临床应用的资料,其中,后半规管位置性眩晕2例,水平半规管位置性眩晕l例,内淋巴囊阻塞术后5年复发的梅尼埃病1例,男l例,女3例,年龄39~58岁。梅尼埃病患者行三半规管阻塞及内淋巴乳突腔分流术,位置性眩晕患者行相应的半规管阻塞术。结果 位置性眩晕患者术后随访1.5~7年,全部患者位置性眩晕得到解除,术后纯音测听、中耳功能分析、听觉脑干电反应测试、耳声发射等听觉功能检查结果显示耳蜗功能与术前完全一致,水平半规管阻塞的患者双耳冷热试验结果显示手术消除了水平半规管的功能,后半规管阻塞的患者双耳冷热试验结果显示手术后以水平半规管为代表的其它前庭末梢器官的功能得到良好的保存。内淋巴囊阻塞术后5年复发的梅尼埃病患者术后随访2年,眩晕得到完全控制。结论 半规管阻塞技术可有效控制位置性眩晕与梅尼埃病患者的眩晕,半规管阻塞对患者耳蜗功能及所阻塞半规管以外的其它前庭末梢器官功能没有影响,半规管阻塞技术可望成为位置性眩晕和梅尼埃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符合现代外科学对手术微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近对于自由漂浮于后半规管的内淋巴中的耳石引起病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论证,重新引起生理学和治疗学对这一综合征的兴趣。耳右复位法(PRM)可重新安置自由漂浮的耳石,使它从后半规管回到椭圆囊,从而减轻病人经常性长时间直立性眩晕的痛苦。  相似文献   

19.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相对重力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以反复发作的,短暂的眩晕及特征性眼球震颤为主要表现[1],占前庭性眩晕患者的20%~30%[2]。本病可累及3个半规管,其中以后半规管多见,上半规管最为罕见[3]。该病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是手法复位,而最常见的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C-BPPV)通常采用Epley复位法[4]。  相似文献   

20.
<正>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临床不鲜见,其表现特征为体位改变所诱发的短暂性眩晕,并伴有典型的变向性位置性眼震(direction-changing positional nystagmus,DCPN),其DCPN可分为向地性和背地性[1],二者的发生机制分别符合BPPV管石症学说和壶腹嵴顶结石学说,这两种学说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2]。水平半规管管石症的向地性DCP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