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何新卫  赵辉  邓兰树 《海南医学》2004,15(7):20-21,29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及其预防和治疗的措施。方法对1997—2002年问胆道手术后发生胆漏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8例发生胆漏原因为肝床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7例、胆道损伤1例、T管早期滑脱及T管不慎拽出各1例、胆囊管残端结扎线脱落1例、拔T管后胆漏4例、T管周围胆漏3例。本组保守治疗13例(72.2%),再手术治疗4例(22.2%),鼻胆管胆道引流1例。1例胆道损伤因再次手术后出现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及拔除T管后。肝外胆管的解剖变异和病理改变、术者经验不足、操作不仔细、手术方式选择不当是造成胆漏的常见原因。胆漏发生后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该根据腹膜炎的轻重、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道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3—2004年间2786例胆道术后发生胆漏的27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分别为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8例、胆总管癌切开探查后胆漏1例、胆囊管或胆囊颈部残端漏7例、T管早期滑脱或拔T管后胆漏10例、T管引流术后护理不当1例。本组保守治疗21例(78%);再手术治疗6例(22%)。除1例胆管癌晚期自动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及拔T管后,主要原因与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等有关。胆漏发生后应根据腹膜炎的轻重、胆道有无梗阻以及腹控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非手术治疗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王轶群 《中外医疗》2010,29(29):40-40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自1992年至2008年间2637例胆道术后发生胆漏的37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胆漏原因为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13例,胆囊癌或胆总管癌切开探查后漏胆6例,胆囊管残端漏6例,T管早期滑脱或拔T管后漏胆9例,T管因残留结石阻塞2例,因蛔虫阻塞1例,保守治疗32例,再手术治疗5例。除3例胆系肿瘤晚期出现恶液质,放弃治疗主动出院外均痊愈出院。结论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及拔T管后,主要原因系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局部炎症,胆道梗阻、操作失误等。胆漏发生后应根据腹膜炎轻重,胆道有无梗阻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30例胆道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为:胆囊床肝面毛细胆管或迷走副肝管损伤10例,胆囊管或胆囊颈残端漏1例,胆总管癌切开探查术后胆漏1例,T管早期滑脱2例,拔T管或误拔T管后胆漏16例,本组织守治24例(80%),再手术6例(20%),全部痊愈,认为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及拔T管后,主要原因为胆囊床肝面毛细胆管或迷走副肝管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有关,胆漏发生后应根据腹膜炎的轻重,胆道有无梗阻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唐文龙  刘存院  白鹏 《陕西医学杂志》2006,35(6):679-680,698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及其预防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胆道手术后发生胆瘘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胆瘘的原因为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11例,肝管损伤或坏死2例,胆囊管残端瘘1例,拨T管后胆瘘6例,T管早期脱落2例,T管安置不当1例。保守治疗14例(60.9%),再手术治疗9例(39.1%),均痊愈出院。结论:胆瘘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胆道手术及拨T管后,主要原因与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胆道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等有关。胆瘘发生后应根据腹膜炎的轻重,有无胆道梗阻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唐建会 《吉林医学》2012,33(3):555-556
目的:探讨胆道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对行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漏的12例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因肝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而引起的胆漏7例,胆囊管残端结扎不牢固引起胆漏1例,术中胆总管撕裂引起胆漏1例,T管早期滑脱及拔T管后胆漏3倒。保守治疗10例(83.3%),再手术2例(16.7%),均全愈出院。结论: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及拔除T管后,主要原因与肝床部位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术中操作不正确、术前或术后炎性反应有关。发现胆漏后,根据腹膜炎的程度,是否合并胆道梗阻,是否有通畅的腹腔引流等是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手术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手术后并发胆漏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肝外胆管手术后并发胆漏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LC术后胆囊床迷走胆管漏7例,胆总管探查后放置T管胆漏3例,拔T管后胆漏4例,胆管损伤后胆漏3例,胆肠吻合口漏1例,胆总管癌切开探查后胆漏1例。保守及内镜治疗14例,再手术4例,除1例胆管癌自动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胆漏多发生于胆囊切除术、胆管手术及拔T管后,主要原因与胆管解剖变异及胆管损伤和操作不当等有关,应根据有无胆管损伤或梗阻以及腹腔引流是否通畅等选择保守治疗或内镜及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胆道手术后发生胆漏的主要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6月至2010年12 月收治的22例胆道术后胆漏的原因、处理方法及效果.结果 肝毛细胆管和副肝管损伤14例,胆总管损伤2例,胆囊管残端瘘2例,T管早期脱落1例,拔T管后胆瘘2例,T管堵塞致T管旁漏1例.保守治疗16例,再手术治疗5例,除1例转院外其余均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胆漏多发生在胆囊切除术,胆道手术及拔T管后,主要与解剖变异,炎症粘连,操作不当及患者全身情况等因素有关.大部分胆漏可经非手术方法治愈,少数须再手术治疗.胆漏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手术致胆漏的原因及对策。 方法 对1998-11/2006-02我院采用腹腔镜胆道手术致胆漏8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 结果 发生胆漏的原因为胆囊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4例,胆囊管残端漏2例,右肝管及胆总管损伤各1例。1例肝总管损伤后胆漏再次行肝总管修复及T管引流术治愈,7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 结论 胆漏多发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主要原因与胆囊床毛细胆管或细小副肝管损伤、局部炎症和操作不当有关。胆漏发生后应据据术中所见情况及时处理,术后早期发现,正确选择保守治疗或再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胆道手术后胆漏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对胆道手术后发生胆漏的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胆漏发生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方法。[结果]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后迷走胆管胆漏9例,胆总管切开取石留置T管胆漏3例,胆管损伤后胆漏2例,拔T管后胆漏2例。保守治疗10例,内镜治疗4例,再次手术治疗2例。16例均痊愈出院。[结论]胆道手术后发生胆漏的原因较多,主要与患者胆管解剖变异、病变情况有关,其次和术者操作经验有关,治疗时应根据胆漏情况选择保守治疗、内镜治疗或再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6月至2005年2月完成的50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经典式肝移植4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45例,其中包括2例肝肾联合移植,部分亲体肝移植1例.50例中经门静脉、下腔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22例,无转流28例.胆道重建:胆管对端吻合49例,其中28例置“T”管外引流,21例未置“T”管引流.胆肠吻合1例.结果:共有7例发生胆系并发症,2例为术后近期经腹腔引流管少量胆漏,1周左右停止.2例为术后远期(1~3月)因发热再次入院经影像学证实为胆管吻合漏,肝门区包裹性积液形成.3例手术后1~3月内发生肝内胆管狭窄并淤泥形成.结论:供体胆道即时充分的灌洗,移植物冷热缺血的时间不宜过长及良好的胆道吻合技术和确保胆道血供,是预防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在肝移植拔除T管后胆漏中的价值,并与其他处理方法作比较。方法2001年8月至2005年3月肝移植行胆管端端吻合或胆肠吻合放置T管患者76例,拔除T管后发生胆漏9例,其中8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22-59岁,平均46.7岁。穿刺置管引流术方法为确定穿刺点,在超声引导下采用Seldinger法徒手操作,18G穿刺针穿入积液内,观察到针尖进入积液区后拔出针芯,见液体流出或抽出液体后放入导丝,退出穿刺针放置带内套针的7F直通管,导管进入积液内退出内套针和导丝,局部固定包敷引流管。结果8例患者拔除T管后分别出现剧烈腹痛、发烧、大汗淋漓等症状,超声检查发现均有盆腔积液,积液最大深度范围为3~7cm。8例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均一次成功,引流出淡黄色或金黄色胆汁,1d内症状均迅速改善或消失。5~10d后见管内无引流液后拔管,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对肝移植拔除T管后胆漏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胆漏的发生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胆漏的发生原因、预防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对395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21例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管切口漏胆13例,其中4例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腹腔引流管引流自愈,9例联合内镜乳头切开和鼻胆管引流治愈。术后T管早期滑脱4例和常规拔T管4例均导致胆汁性腹膜炎,经再次手术置T管和腹腔引流管治愈。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胆管切口漏胆、术后T管早期滑脱和T管瘘道形成不全是胆漏发生的主要原因,保持或建立通畅的腹腔引流和胆管引流是治疗胆漏的主要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肝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及分析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Pittsburgh移植中心 96例肝移植病人。结果  94例 ( 97次移植 )存活 2天以上的病人 ,92例为端端 +T管的胆道吻合。随访时间为 5 8月 ( 0 3 1 0 2 )。分析发现 92例病人中 8例有胆道并发症 ( 8 5% ) :T管拔除时胆漏 2例 ,术后早期胆漏 2例 ,胆漏和狭窄 2例 ,狭窄 2例。 75%胆道并发症有诱因 ,诱因 :肝动脉狭窄 2例 ,其中 1例合并严重排斥反应 ;肝动脉血栓 3例 ;供 受体胆管直径不匹配 1例。冷缺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5例有肝动脉血栓和 /或狭窄 >50 %行再移植 ,另 3例无肝动脉血栓和 /或狭窄 <50 %经皮穿刺和内窥镜 +支架或行气囊扩张。所有病人均获得良好疗效。结论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 8 5% (胆 胆端端吻合 +T管 ) ,胆道狭窄晚于胆漏 ,肝动脉栓塞和 /或狭窄是最重要的相关因素 ;无肝动脉栓塞和 /或狭窄 ,则无需手术治疗 ,若有肝动脉栓塞和 /或狭窄 ,应尽早作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15.
A total of 1,204 patients with liver hydatidosis were treated by operations in our hospital from 1953 to 1990. Of these 74 had biliary fistulae. Growth of echinococcus cyst causes displacement, distortion and stenosis of the hepatic ductules with impaired bile drainage. Biliary effusion may occur between the endo- and ecto-cyst walls. Long term compression renders the hepatic ductule atrophic, and liable to rupture, forming a hydatid cyst-biliary fistula. The hydatid cyst can rupture into the biliary tract, and cyst fluid escapes into the biliary tract with daughter cysts discharged into the common bile duct, causing biliary colic, obstructive jaundice and possibly liver abscess. For acute obstructive and suppurative cholangitis, drainage of purulent bile and daughter cysts and management of the infected hydatid cyst are indicated. After removal of the echinococcus cyst, the fistulous opening on the hepatic duct must be sutured, but a small biliary fistula may be left alone. According to the thickness of the ectocyst wall, size of the cavity, severity of the infection, and degree of bile leakage, one of the following operative procedures for obliteration of the residual cavity can be selected: (1) closure by inversion suture of ectocyst; (2) omental or muscle flap obliteration; (3) closed catheter drainag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漏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早期胆漏6例,系胆囊床毛细胆管或迷走胆管损伤所致,经腹腔引流和药物治疗治愈;迟发性胆漏2例,1例漏口位于肝总管,1例位于右肝管,2例经漏口修补+T管胆道引流治愈,随访6个月至2年无胆管炎发作且无胆管狭窄.结论:肝外胆管、迷走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主要原因,建立通畅的腹腔引流,修补损伤胆管、T管支撑引流是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预防并发症出现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志敏 《河北医学》2012,18(4):449-452
目的:探讨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镜探查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63例,其中支架引流33例,T管引流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石残留率、置管时间、胆漏以及肝功能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胆漏发生率、结石残留率及术后1周肝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支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置管时间均少于T管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联合胆道镜探查术中,减少住院时间及置管时间,安全可靠,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与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2种术式治疗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58例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分为两组,LTCBDE组26例,LCBDE组32例(其中2例为 LTCBDE组术中中转)。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补液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胆漏、胆总管狭窄、胆管炎、腹腔感染、胆道出血、残余结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治愈后出院,无死亡病例。LTCBDE组术后无胆漏、残余结石及胆道出血,LCBDE组术后出现1例胆漏、2例残余结石、1例胆道出血,两组均无术后胆总管狭窄、胆管炎及腹腔感染病例。LTCBDE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补液量均少于LCBDE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TCBDE组手术时间长于 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条件下,LTCBDE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可视为安全有效及经济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