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中老年人群(>45岁)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性质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北方某社区中老年常规体检者中,经头部CT或MRI证实113例脑梗死患者及反复发作性TIA患者8例(脑血管病组)和94例非脑血管病者(对照组),采用颈部血管彩超比较两组颈部动脉硬化斑块性质、分布、数量、形态和回声特征差异,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血管病组不稳定性斑块阳性率82.6%,显著高于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阳性率56.4%(P<0.01)。结论颈部动脉不稳定性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2.
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6例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44例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及40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评价各组患者颈部血管斑块特点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脑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9.56%、56.82%、25.00%。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斑检出率在梗死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5.63%、48.00%、20.00%,脑梗死组软斑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部血管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彩超对于高危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相关性。方法根据CD133和KDR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TIA、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EPCs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EPCs数量呈降低趋势,颈动脉重度狭窄与轻度和中度狭窄相比有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较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EPCs数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EPC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急性缺血可能会增加EPCs的动员。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非常常见,包括TIA、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等,本研究应用超声技术检测14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了解其硬化程度,并探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4月29日~2005年8月10日住院或门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4例,其中男99例,女45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66.5岁;其中诊断TIA者18例,单灶脑梗死30例,多发性脑梗死50例,脑供血不足3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6例,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及MRI检查证实。其中合并高血压…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以2001年6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1583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 86.5%(1369/1583)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1087/1266,85.9%)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198/317,62.5%)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点以斑块居多(1286/1583,81.2%),而中重度狭窄发生率较低(214/1583,13.5%);颈动脉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665/1286,51.7%)。斑块发生率及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佛山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能以斑块居多,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损害大脑灰质的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损害大脑灰质的多发性硬化病例的临床和MRI特点。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06年6月期间住院并经多发性硬化专科门诊进行临床和MRI动态观察确诊[采用McDonald(2001)诊断标准]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54例,将其中13例损害大脑灰质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损害大脑灰质的多发性硬化病例13例,占多发性硬化总病例数的24%(13/54),其中5例初诊时根据脑CT报告误诊为多发性脑梗死,3例初诊时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和脑病,5例首诊为多发性硬化的患者得益于多系列的脑MR扫描、VEP和脑脊液IgG指数的帮助;损害大脑灰质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症状、体征较重,复发次数多,预后较差;大脑灰质的损害主要在大脑深部灰质(丘脑和基底节)。结论初次诊断多发性硬化相当困难,建议使用McDonald(2001)诊断标准,并参考脑/脊髓功能MRI,诱发电位及脑脊液IgG指数/OB;多发性硬化损害大脑灰质可能与神经元变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脂质代谢异常间的关系。方法 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两组:稳定型颈动脉硬化组与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两组病人脂质代谢异常存在率。结果 两组病人上述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脂质代谢异常间的关系。方法 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两组:稳定型颈动脉硬化组与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两组病人脂质代谢异常存在率。结果 两组病人上述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MS)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方法取病程5年以上与病程5年内MS患者组,并设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分析对比各组患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结果病程5年内MS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颈动脉B超斑块检出率高于健康人群组和疾病对照组,病程5年以上MS组同型半胱氨酸和颈动脉B超斑块检出率高于病程5年内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患者较其他人群更易患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0.
多发性硬化NAWM微观病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患者正常表现白质(NAWM)区域存在微观病变,有明确的病理学改变和复杂的病理生理学变化,运用磁共振波谱等影像学技术有助于发现NAWM微观病变。此类病变与硬化斑之间相互影响,并能反映多发性硬化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和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易损斑块不可预测的突然破损、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已有研究发现存在颈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检测血清ox-LDL、PAPP-A水平。对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正常者22例,IMT增厚者47例,颈动脉斑块形成者81例,其中稳定斑块者49例,不稳定斑块者32例。比较各组血清ox-LDL及PAPP-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清PAPP-A及ox-LDL水平显著高于TIA组(P<0.01),后者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血清PAPP-A及ox-LDL水平较颈动脉IMT增厚组明显升高(P<0.01),后者高于IMT正常组(P<0.01);在颈动脉斑块形成者中,其血清PAPP-A及ox-LDL水平在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Spearman分析显示,血清PAPP-A与ox-LDL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83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APP-A与ox-LDL水平是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2.549,95%CI1.12~3.79;OR=1.317,95%CI1.15~2.1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与ox-LDL、PAPP-A水平相关,血清ox-LDL及PAPP-A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两者在颈动脉甚至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产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这一概念1995年由Bowler和Hachinski[1]首次提出,它包括了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认知改变,涵盖了血管性认知损害从轻到重的整个发病过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国内少有报告.我们对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了研究,探讨颈动脉硬化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为血管病所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多发性硬化患者50例做为观察组,同期收治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头颅磁共振(MRI)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检测结果,同时应用扩展功能障碍状态量表(EDSS)评估观察组神经缺损程度,分析认知损害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MoCA量表中,语言、延迟记忆、命名、视空间与执行、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定向、注意、抽象、计算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MoCA量表测验显示,低于正常标准33例,占66%。MoCA异常患者分型、病程与正常患者存在差异(P0.05),而在MRI病灶等级、EDSS评分、受教育年限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MoCA评估异常与患者分型和病程相关(P0.05),而与MRI病灶等级、EDSS评分、受教育年限无明显相关(P0.05)。EDSS与执行功能之间存在负性相关(P0.05)。结论多发性硬化患者存在一些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程度与分型、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0年12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03例为研究对象,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大小、数目及性质,并评估研究对象脑梗死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脑梗死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低密度脂蛋白、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及高同型半胱氨酸,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形成相关(P<0.05)。并且年龄、糖尿病、冠心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等脑梗死危险因素可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糖尿病、冠心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高同型半胱氨酸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是导致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栓弹力图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操作简便,检测迅速的血栓弹力图计方法,对10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检测的初步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以多发性脑梗塞、TIA、脑干梗塞和动脉深穿支闭塞脑梗塞患者改变为著。血栓弹力图(TEG)是监视血液凝固变化的一种可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01—2017-01收治6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脑梗死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同时选择5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3组超声检查情况。结果 3组性别构成、年龄及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嗜好烟酒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组斑块检出率为99.6%,TIA组斑块检出率为64.1%,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43.2%,且3组溃疡斑、软斑、硬斑、扁平斑、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性斑块等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直接联系,加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控制和预防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的降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方法对16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及其超声特征,测定内中膜厚度。检测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脂、血清抗磷脂抗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患者分为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斑块组又分为稳定斑块亚组和不稳定斑块亚组。结果单因素分析年龄、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及同型半胱氨酸在无斑块组和有斑块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年龄是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稳定和不稳定斑块亚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无斑块组和斑块组的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分别是13.0±6.8μmol/L和18.4±12.6μmol/L(P=0.042)。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年龄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高血压、脂代谢紊乱一样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非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多发性硬化的轴索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硬化不仅有脱髓鞘性损害 ,还有轴索损害 ,且轴索损害与患者的功能缺损进展有关。轴索损害与炎症反应有一定关系 ,还有其他机制。认识轴索损害的存在并试图防止轴索损害有可能延缓功能缺损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与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及部分炎症因子间的关系。方法将11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按颈动脉超声表现分为三组:正常动脉型、稳定型颈动脉硬化组、不稳定性斑块组;比较三组病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存在率。同时也比较了三组病人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值。结果 三组病人上述指标间的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及部分炎症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