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甲壳素短纤维增强聚己内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共混法制备甲壳察短纤维增强聚己内酯复合材料,并对纯聚己内酯和甲壳察短纤维增强聚己内酯复合材料进行体外细胞毒性和生物相容性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对该两种材料进行体外细胞毒性试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溶血试验、热源试验和过敏试验。结果显示受试材料最终细胞毒性级为0级,对细胞生长和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材料中不存在潜在致敏性物质,浸提液无溶血反应和急性全身毒性反应,无热源反应,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细胞和组织相容性,其作为胸壁缺损修补材料应用于临床具有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探讨聚左旋乳酸己内酯-胶原蛋白构建的可降解人工血管材料的降解规律以及生物相容性。聚左旋乳酸己内酯-胶原蛋白混合溶液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成静电纺人工血管材料作为实验组(n=40),市售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材料作为对照组(n=40),分别植入兔背部脊柱两侧肌肉,于术后10、30、90、180 d取材,行形态学、组织学观察;并在400 倍光学显微镜视野下进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分类计数。结果镜下聚左旋乳酸己内酯胶原蛋白组材料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轻,术后90 d材料碎裂,纤维组织长入材料网孔间隙内,逐步取代材料部位,形成囊状纤维膜;术后180 d材料基本降解殆尽,植入区域组织重塑后形态接近正常组织。聚四氟乙烯组材料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轻,术后180 d仍基本保持原有结构,材料周围有薄层纤维组织膜包绕。细胞计数结果提示植入后不同时期两组材料引起的细胞反应类型和反应趋势相同;仅术后10 d时实验组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多(2244±372 vs 1922±181 个/025 mm2, P<005),其余两组各期各类细胞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材料降解时间为3~6月,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降解规律适宜的良好生物学性能,有作为血管替代物的潜在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对酰化改性甲壳素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板进行了体外降妥及动物及体内植入实验。该复合材料板材初始弯曲强度为114.72MPa,初始弯曲模量为3980.05MPa。在37℃,乳酸钠林格组织液中浸泡16周后,其弯曲强度降至31.42MPa。其体外耐水解特性及耐强度衰减特性均明显优于初始弯曲强度远高于它的PGA/PLA和PGA自增强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降解产物可通过体内代谢吸收,提示了该材料潜在的应用前  相似文献   

4.
医用聚己内酯埋植剂体内降解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医用聚己内酯埋植剂材料合成及体内降解进行研究,了解埋植剂材料的性能. 方法 Pluronic F68经乙酰封端处理后与己内酯单体(CL)混合,加入催化剂于N2保护的聚合釜中,在140 ℃~170 ℃条件下聚合48 h,用挤出机制成管材.研究致孔剂的工艺、微孔的形成.用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聚己内酯埋植剂材料的结构.用氚标记的低相对分子量的聚己内酯胶囊植入大鼠皮下,测定其体内降解、吸收和排泄. 结果 含有F68的医用聚己内酯埋植剂材料(PCL/F68)在亲水介质中F68很快溶出,可形成多微孔结构.该材料起始相对分子量为66 000时,在体内可完整存在2年,2年后降解为低相对分子量碎片,可被机体吸收、排泄,不在体内积蓄. 结论 聚己内酯/F68埋植剂材料在体内可降解并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不在体内积蓄,脏器中放射性极少.  相似文献   

5.
生物可降解材料聚己内酯微球的细胞相容性体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聚己内酯制成平均粒径 5 .0 8± 0 .2 3μm的微球 ,采用流式细胞术研究经不同纯化处理的微球其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的纯化条件对聚己内酯微球的细胞相容性影响巨大。经充分洗涤干燥的产品在给药剂量范围内细胞相容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对酸化改性甲壳素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板材进行了体外降解及动物体内植入实验。该复合材料板材初始弯曲强度为114.72MPa,初始弯曲模量为3980.05MPa。在37℃,乳酸钠林格组织液中浸泡16周后,其弯曲强度降至31.42MPa。其体外耐水解特性及耐强度衰减特性均明显优于初始弯曲强度远高于它的PGA/PLA和PGA自增强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降解产物可通过体内代谢吸收,提示了该材料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用静电喷雾法制备单分散性良好、亲水性的聚乙二醇-b-聚己内酯/聚己内酯(PEG-b-PCL/PCL)电喷微球。将聚乙二醇-b-聚己内酯(PEG-b-PCL)、聚己内酯(PCL)与氯仿混合磁力搅拌3 h后,采用静电喷雾的方法,以双亲(PEG-b-PCL)含量、流速、电压为变量,研究微球形态大小、粒径分布的变化,并研究微球亲水性随双亲含量的变化程度及微球在水中的分散性。双亲含10%~20%、流速1 mL/h、电压10 kV时能得到成球性佳、粒径5~6 μm的单分散性良好的微球,粒径的变异系数为15%~21%;双亲含量增至30%,微球之间由较多的纤维连接;双亲含量由0增至20%时,接触角由126.2°±4.8° 降至29.9°±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改变双亲含量能有效改善微球的亲水性,同时,加入10%~20%双亲的微球在水中分散性佳,能形成均匀的混悬液。PEG-b-PCL/ PCL能得到单分散、亲水性佳的微球,为进一步制备载药微球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8.
聚己内酯在体内的降解、吸收和排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聚己内酯(PCL)在大鼠体内的降解,结果表明起始分子量6.6万的聚己内酯胶囊在体内可完整存在两年,两年中分子量逐渐下降,两年后降解为低分子量。用氚标记低分子量聚己内酯值入大鼠皮下,测定其吸收和排泄,结果表明植入15d后在血中开始测出放射性,同时在粪尿中开始出现放射性排泄物。165d后血国放射性基本消失,从粪尿中累积排出给入量的92%,植入后60d及165d各脏器中放射性分布全部接受本底水平。  相似文献   

9.
甲壳素和甲壳胺对聚乳酸体外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考察了DL-聚乳酸(DL-PLA)/甲素(CHI),DL-PLA/甲壳胺(CHS)两种复合物在生理盐水降解过程中生理盐水的pH值、试样的失重率和外观形态以及DL-PLA分子量的变化,结果表明:CHI和CHS对DL-PLA的降解速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对抑制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聚己内酯(PCL)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可吸收、易加工改性的聚酯,材料基于PCL纤维的组织工程支架,具有比表面积高、机械性能良好与孔径、孔隙率和纤维取向等结构特征易调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领域。重点综述PCL纤维的组织工程支架的主要应用缺陷(包括细胞亲和力差、降解速度过慢及机械强度低)及改进手段,同时针对基于PCL纤维的组织工程支架在皮肤、血管、神经、肌腱、韧带和软骨等组织再生的最新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目前多数研究集中于通过引入生物活性物质或药物以改善细胞-支架相互作用和调控支架降解行为,或通过选取不同的纺丝工艺和参数以改变支架的物理结构,调控支架机械性能与细胞诱导行为。此外,目前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利用基于PCL纤维的组织工程支架低成本、易加工的优势以加快其临床转化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不同化学方法改性的牛心包体外降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心包材料是一种以胶原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天然生物材料。为了研究牛心包作为组织工程材料的可能,本实验通过采用失重法、蛋白质检测法及氨基酸测定法定量地研究和对比了几种不同改性方法处理过的牛心包的体外降解规律,力求找到一种改性方法使材料既有可控的降解性,又有较小的抗原性,以使牛心包成为一种良好的可降解性GTR材料。研究结果显示,用乙醇封端处理的心包相对于戊二醛及环氧交联处理的心包,在降解性方面更易满足可降解GTR材料的要求。蛋白质检测法及氨基酸测定法也为以后建立控制心包降解速率的数学模型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电纺丝PLLA/HA复合纤维支架的制备及体外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组织工程和支架材料的技术发展,复合支架材料的制备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左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PLLA/HA)复合纳米纤维膜,对纤维膜的结构形态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在与人体环境相近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H7.4,37℃)中浸泡不同时间的体外降解过程。结果表明:HA纳米粒子与PLLA基体间存在化学键合,纳米粒子使纤维直径增大且表面粗糙程度增加,HA的引入抑制了PLLA降解过程中的自催化作用,减缓了PLLA的降解速度,复合纤维体系降解液的pH值在降解后期呈缓慢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聚(D,L-乳酸)/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体外降解行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将用取向模压增强的聚 ( D,L-乳酸 ) /羟基磷灰石 ( PDLLA/ HA)复合物圆棒 ( 3.2 mm)在37℃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降解试验 ,结果显示 HA对 PDL LA的降解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圆棒的力学强度保持时间比纯 PALL A棒长。讨论了 PDL LA在 HA存在下的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14.
选用两种不同亲疏水性的聚天冬酰胺修饰材料进行体内外降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天冬酰胺材料的降解过程系酶解,材料的亲疏水性不同,则在体内的降解速度不同,同种材料在埋植部位、肾、肝中的代谢速度也不同。对两种材料的键合阿司匹林复合物的体内外释放试验表明,酶解有利于药物的释放,材料的亲脂性增加有利于药物的释放。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various causes of laser fiber damage and an ideal method of reducing endoscope damage induced by laser emission in multiple sites. This study classified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laser fiber degradation according to laser settings and analyzed the role of cavitation bubbles to find a desirable way of minimizing endoscope damage.MethodsA total of 118 laser fibers were analyzed after 1-,3-, and 5-min laser emission to artificial stones under the settings of 1 J-10 Hz, 1 J-20 Hz, 1 J-30 Hz, and 2 J-10 Hz. Every 3 cm from the fiber tip was marked and examined with a digital microscope and a high-speed camera. The images of the fibers and the movement of cavitation bubbles were taken with a distance of 1 to 5 mm from the gel.ResultsSeven types of fiber damage (charring, limited and extensive peeled-off, bumpy, whitish plaque, crack, and break-off) coincided during laser emission. Damages rapidly increased with emission time > 3 minutes regardless of the laser settings. The damaged lengths covered 5 mm on average, and the fibers at 5-min emission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others. The fiber durability of 1J-10Hz setting was better than other settings after 3-min laser emission. Backward movement of the cavitation bubbles was found at the 1-mm distance from the gel, and the damaged lengths were longer than the diameters of the cavitation bubbles because of their proximal movement.ConclusionThe damage patterns of the laser fiber tips were classified into seven types. The heat damage around the surface of the laser fiber can be increased according to the high-energy or high-frequency laser setting, a short distance to the stone, a short distance from the tips of flexible ureteroscopes, no cutting laser fiber procedures, and the inappropriate use of irrigation fluid or laser fiber jacket.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碳纤维对羟基磷灰石-磷铝酸盐-磷镁酸盐(HAP-PAC-MPC)复合生物水泥的增强、增韧作用,采用XRD、SEM和IR等测试方法分析和探讨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碳纤维对于复合生物水泥的增强效果明显,未经处理的碳纤维使复合生物水泥的劈裂强度提高13%,维氏硬度提高63%,而用碳纤维处理后分别提高了5l%和近130%,碳纤维的最佳掺量为0.076%;(2)由于碳纤维处理后其表面含有的氧官能团-羟基和羧基的浓度显著提高,加强了它与水泥水化产物在界面处的结合力,形成了化学结合,从而使水泥基料水化、水化产物形成及结晶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可以通过纤维与基料间的界面而被吸收:(3)碳纤维可以有效地阻止在外力作用下试件内裂纹的扩展或使其转向,从而导致复合材料增强、增韧。  相似文献   

17.
PGLA降解产物对材料降解性能影响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PGLA材料的降解产物对材料本体降解性能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体外两种浸泡体系——磷酸缓冲液(PBS)和人工血浆,分别在替换和不替换浸泡介质两组不同条件下,分析材料的质量损耗情况,并将不替换组的各时间段降解液进行pH值的测定,以判断环境的酸碱度对材料本体降解的作用。实验降解周期分别为2、3、4、6、8、10周。结果显示:在浸泡初期,人工血浆和PBS降解液中的质量损耗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约从2周到6周,不替液组中材料在两种介质内的降解速度显著快于相对应的同期换液组(P〈0.01);不替换液组材料在PBS液中的降解快于在人工血浆中的降解,而且在整个降解周期内PBS降解液的pH值基本保持稳定(pH≈7.0~7.4),而人工血浆降解液中的pH值随着降解过程的不断进行,其pH值由7.5逐渐降到5.7左右,两种降解液pH值变化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提示:在不替换浸泡介质的条件下,降解液中持续存在的降解产物显然影响材料本体的降解速度,PGLA材料的降解产物具有加速材料质量损耗的作用;环境的酸碱度对材料的降解会产生一定的影响,pH值越低,材料的降解速度越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