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抗原-抗体系统是新近被肯定的一种新的抗原-抗体系统。Nielsen等(1974年)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研究之后认为:该系统是慢性肝病和HBsAg持续阳性患者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估价包括“健康”携带者在内的持续HBsAg血症患者的e抗原和e抗体的临床联系,以及确定e抗原和血清中Dane颗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1972年Magnius和Espmark用免疫扩散法在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发现一种新的和特殊的抗原-抗体系统,命名为e抗原。它与以前所发现的HBsAg(a,d,y,w和r)抗原决定簇不同,e抗原多见于HBsAg阳性肝病患者,e抗体多存在于健康HBsAg持续阳性者血清中。作者在某乙型肝炎病毒高发地区对HBsAg阳性,但无症状的人测定了e抗原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抗体IgM(HBc IgM)和HBV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的乙型肝炎核酸(HBV DNA)阳性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酶速率法检测1093例HBV DNA阳性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ALT,根据HBV血清标志物不同模式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ALT值。结果各组ALT>60U/L(异常)例数及其异常增高百分率分别为:A组(HBc IgM阳性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147例,占53.85%(147/273);B组(HBc IgM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104例,占42.28%(104/246);C组(HBc IgM、乙型肝炎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表面抗体、e抗体阴性或阳性)6例,占20.69%(6/29);D组(HBc IgM阴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核心抗体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e抗体阴性或阳性)125例,占22.94%(125/545)。A组与B组、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B组与C组、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亦均有显著性(分别P<0.05,P<0.01);C组与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V DNA阳性患者中的HBc IgM阳性且HBsAg阳性者较HBc IgM阴性者或HBsAg阴性者ALT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前S系统——前-S(1)抗原/前-S(2)抗体在乙型肝炎的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作者应用酶免疫法测定了69例HBsAg阳性的HBV感染者血清中的上述两项指标及有关指标。这69例HBV感染者包括急性乙型肝炎14例,慢性肝病30例(慢性迁延性肝炎6例、慢性活动性肝炎14例、肝硬变10例)和无症状携带者25例。在此研究之前6个月内这些患者的抗-HBe曾为阳性。结果:在所有慢性肝病和HBsAg阳性的无症状携带者中,均检测到前-S(1)抗原,但这些患者中前-S(2)抗体均为阴性,而急性乙型肝炎组中有12例(85.7%)前-s(2)抗体为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隆安县HBsAg携带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以便采取相应防治对策。方法随机抽取隆安县12个乡镇30~50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2 755人,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结果在2 755份HBsAg阳性血清中检出抗-HCV阳性13份,HBsAg携带者重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阳性率为0.47%,HBsAg阳性组及HBV、HCV重叠感染组e系统无显著性差异。既往病毒性肝炎史对丙肝感染无影响,有输血史的丙肝感染率显著高于无输血史者。结论该县HBsAg携带者中存在少数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输血史是丙肝感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自从 Magnius(1972)①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发现 e 抗原后,其在流行病学,临床及预后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受到重视。一般认为 e 抗原仅在HBsAg 阳性血清中存在,而且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广泛研究。我们于1978年5—6月在四川仁寿县××公社两个大队73例HBsAg 携带者中进行了 e 抗原 e 抗体,抗  相似文献   

7.
Dane等应用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发现,在一些急性的乙型肝炎抗原阳性的肝炎患者血清中,有特殊的双壳的球状病毒颗粒(Dane颗粒),直径为42毫微米,并存在着另一个抗原抗体系统。高速离心全血清所得到的抗原颗粒用洗涤剂处理后,Dane颗粒被分成有乙型肝炎抗原活性的外壳和直径为27毫微米、形态与肠道病毒类似的内部成分或核心。乙型肝炎患者恢复期血清中的抗体与核心起反应,产生免疫聚集体。这种核心抗体(anti-HBc)与外壳抗体(anti-HBs,外壳抗原即HBsAg)的特异性完全不同。Hoofnagle等进一步证明所有HBsAg  相似文献   

8.
乙肝病毒感染与婚前保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 564名婚前体检者进行了肝功、HBsAg测定,查出乙肝32例,发病率为0.22%,HBsAg(+)916例,阳性率为6.29%。HBsAg(+)与年龄相关(P<0.01),与职业、与性别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均<0.001),与学历无关(P>0.2)。88例HBV标志物检测的结果是:5项指标均阴性者占15.90%,e抗原阳性者占26.14%,e抗体阳性者占82%,c抗体阳性者占71.59,%,s抗原阳性者占76.14%,s抗体阳性者占2.27%。通过分析认为:单纯s抗体阳性或e抗体阳性或s、e抗体同时阳性者,可以结婚;乙型肝炎患者、e抗原阳性、c抗体阳性者应暂缓结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与抗-HBe(HBeAb)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诊断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HBeAg与抗-HBe阳性结果进行分组,其中双阳性组122例,e抗原阳性组173例,e抗体阳性组205例,比较3组HBeAg、抗-HBe、HBV DNA拷贝水平分布情况;比较各组肝功能指标、AFP结果异常比例。结果双阳性组68.0%患者HBeAg在1~10.0 COI,只有0.8%患者>100.0 COI,与e抗原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阳性组63.9%患者抗-HBe在0~1.0 COI,只有12.3%患者0~0.1 COI,与e抗原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阳组64.8%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在5×10~2~1×10~7拷贝/mL,4.9%>1×10~7拷贝/mL;e抗原阳性组18.9%>1×10~7拷贝/mL,e抗体阳性组无>1×107拷贝/mL的病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阳组ALT异常率40.2%,TBA异常率为43.4%,AFP异常率为32.0%显著高于e抗原阳性组与e抗体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与抗-HBe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高,具有传染性,转氨酶水平更高,存在肝脏损伤,AFP水平更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在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就诊于医院的8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分别使用CL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分析检测结果。结果CLIA检测HBeAg、HBeAb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ELI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式HBsAb、HBsAg、HBcAb的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可用于早期疾病诊断和病情检测。  相似文献   

11.
赖德时 《中国校医》2004,18(5):435-435
2003年1~12月,在本院儿科门诊检查1670例儿童,共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207例,e抗原阳性者68例,e抗体阳性者180例.其中e抗体阳性者180例中有60例HBsAg血清阳性,120例HBsAg血清阴性.我们对207例HBsAg阳性患儿进行1年内血清监测,其预后较好.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测定并讨论了HBsAg持续携带者中的e抗原、e抗体和DNA聚合酶。急性肝炎(包括重症肝炎2例)3例中e抗原、e抗体及DNA聚合酶均未被检出。慢性肝炎31例中10例(32%)e抗原阳性,而e抗原阳性10例中又有5例DNA聚合酶被检出。e抗体阳性2例中DNA聚合酶未能检出。肝硬变11例中2例(18%)e抗原阳性,其中1例DNA聚合酶被检出。e抗体检出的2例,但DNA聚合酶未能检出。在无症  相似文献   

13.
1972年瑞典学者 Magnius 和 Espmanrk 在研究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中发现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决定簇无关的新的抗原—抗体系统,称为 e 抗原/抗体系统(HBeAg/抗 HBe)。近年来研究资料表明 e 系统的检测,有希望在判断乙型肝炎的临床预后和传染性方面是一个简便而有用的指标。我们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为建立乙型肝炎 e 系统的检测,自1977年3月开始从  相似文献   

14.
50例HBsAg阳性者连续6年HBeAg、抗-HBe的结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BeAg(乙型肝炎e抗原)、抗-HBe(乙型肝炎e抗体)是诊断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传染性大小的指标,尤其是HBeAg阳性在母子垂直传播中,有85%的婴儿可受传染[1].为了解HBeAg、抗-HBe在HBsAg阳性者体内的变化情况,对50例HBsAg阳性者连续6年进行了HBeAg、抗-HBe的观察.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其中尤以乙型肝炎为多发。乙肝标记物的检测为确诊各型乙肝所必需,常用的乙肝标记物项目有三个抗原抗体系统,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原(HBcAg)和核心抗体(抗—HBc);乙肝e抗原(HBeAg)和e抗体(抗—HBe)。本文试图介绍HBsAg和/或抗—HBs阳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80年7~10月对浙南山区青田县5,168人进行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体系统和e抗原、抗体系统的调查,人群HBsAg阳性率为12.5%,农村不比城镇低;男性明显高于女性,低年龄组高于高年龄组;职业上无显著差异,抗-HBs阳性率性别间无显著差异,而阳性母亲生的女孩明显多于H BsAg阳性母亲所生女孩,支持London的假设。HBsAg阳性者呈显著的家庭聚集现象。母亲HBsAg阳性的家庭,其子女阳性率高于父母亲HBsAg阴性家庭的4倍以上;高于父亲HBsAg阳性,母亲HBsAg阴性家庭的3倍多。HBsAg阳性SGPT升高为10.52%,高于HBsAg阴性者(1.48%)。e抗原、抗体系统不具有流行病学意义。调查结果与国内外报道基本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017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血清标本同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前S1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和HBV DNA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并分前S1抗原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S1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组中HBV DNA的检出率为77.09%,检出率较高的3种血清学模式是HBsAg与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模式⑤,100.00%),HBsAg、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三阳(模式①,95.99%),HBsAg、HBeAg、HBeAb、HBcAb四阳(模式③,94.44%);前S1抗原阴性的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组中HBV DNA的检出率是29.30%,检出率较高的3种血清学模式是模式⑤(100.00%)、模式③(66.67%)、模式①(64.04%)。前S1抗原阳性组检出HBV DNA的平均含量是(7.36±0.90)拷贝/mL,阴性组是(5.42±1.16)拷贝/mL。两组比较:HBV DNA的检出率(P<0.005)和HBV DNA的含量(P<0.05)差异都有显著性。结论前S1抗原作为一种新的反映HBV复制状态和传染性的指标,在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中具有重要意义,其阳性血清标志物模式患者HBV复制活跃,HBV含量高。  相似文献   

18.
e抗原     
e抗原的发现1972年瑞典学者Magnius和Espmak在研究乙型肝炎抗原时,用冷凝胶沉淀反应证实在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存在着一种与在球形颗粒表面的决定簇抗原(a,d/y,w/r)完全不同的新抗原,并定名为e抗原。据作者们的最初报告,e抗原多在人工透析患者中发现(80%为阳性),肝炎患者的阳性率次之(14%),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则无1例阳性。特别需强调的是人工透析患者其检出率较高。e抗原仅能在HBsAg阳性的进行性肝疾病患者中被检出,此提示e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增殖密切相关。e抗原的理化性质e抗原与存在于HBsAg颗粒上的决定簇抗原a、d、y、w和r不同,不属于HBs颗粒的表面成分。至今已知的e抗原的理化性质为:(1)存在着两种不同分子量的e抗原,其分子量大于IgG(16万),而小于IgM(85万);(2)在56℃能耐受30分钟,电泳图上处于β-球蛋白的位置;(3)e抗原的等电点为pH5.5,此和HBsAg的等电点(pH4.7)不同;(4)e抗原的漂浮密度为P=1.28克/厘米~3。从以上几点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抗体的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BV-DNA,用时间分辨法定量检测乙肝二对半(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100HBsAg例HBsAg阳性血清中的抗线粒体AMA-M2亚型抗体、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抗肝肾微粒体-1(LKM-I)抗体、抗肝特异性胞质1型(LC-1)抗体、抗R o-52抗体、抗核抗体(ANA).结果 乙型肝炎感染者80例中有25例出现自身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30%(24∕80);其中ANA阳性19例,占23.8%(19/80).抗核抗体以低滴度为主.另外还检测到抗线粒体AMA-M2亚型抗体、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等自身抗体;30例表面抗原阳性而e抗原阳性的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43.3%(13∕30),50例表面抗原阳性而e抗原阴性的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为22%(11/50),两者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产生多种自身抗体,检测自身抗体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32岁。2年前体检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阴性,平时无不适。2004年体检乙肝两对半,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性,e抗体(HBeAb)阳性,核心抗体(HBcAb)阳性。医生说他过去患过乙型肝炎。病人说“我没有得过肝炎,2年前检查还是正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般实验室检测乙肝病毒指标有5项,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常称乙肝两对半。它能较全面反映有无乙肝感染,属于何种状态。在乙肝病毒指标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HBcAb,在疾病的急性期即可出现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