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翔  古妙宁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0):3471-3473
[摘要] 目的 观察高渗盐复合液在犬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模型中恢复循环血容量、降低颅内的作用以及对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健康杂种犬20只,动物随机分为乳酸盐林格液组(RL组),高渗盐复合液组(HSH组),其中高渗盐复合液组又按剂量不同分为HSH4组、HSH8组和HSH12组。采用硬膜外球囊注水和动脉放血的方法复制急性颅内高压伴失血性休克模型,在休克后1h分别输入相应液体。监测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颅内压(ICP),脑组织标本行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检查。结果 复苏后各组液体均能有效提高MAP, RL组的ICP呈上升趋势,HSH4组、HSH8组和HSH12组的ICP迅速降低,但HSH4组维持时间短,2小时后缓慢上升。HSH8组和HSH12组1h后下降至最低值,接近基础值水平,并维持4h。至复苏后4小时, HSH8和HSH12组能维持理想的MAP及较低的ICP。脑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检查示:以HSH复苏的三个组,脑组织损伤较RL为轻。结论 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可有效地复苏失血性休克,提高MAP,降低ICP,减轻脑组织及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林文 《华西医学》2009,(6):1349-1351
目的:评价3%高渗盐水(HS)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高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HS治疗组患者ICP降低更为显著,起效时间更快,持续时间更长。HS组患者MAP和CPP升高多于甘露醇组。治疗后,HS患者低钠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3%HS可以考虑作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高压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标指导下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比观察目标指导下脓毒性休克的治疗和传统经验治疗对息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目标指导下的治疗,目标:①中心静脉压(CVP)8~12mmHg(1mmHg=0.133kPa);②平均动脉压(MAP)≥65mmHg;③上腔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0.70;④尿量≥0.5ml/min。同时与经验性指导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人院后6、24和48hMAP、CVP、动脉血气分析、上腔静脉血气分析、静脉血乳酸含量、心脏每搏量、心排血指数、液体总量、血管活性药物总量、受损器官数目、呼吸机使用例数及7d和14d病死率。结果目标指导治疗组在较短时间内即可纠正休克和组织缺氧状态,24h和48h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SvO2、MAP、CVP较经验治疗组明显增高(P〈0.05或P〈0.01),乳酸含量降低(P〈0.01),经静脉输入的液体总量较多(P〈0.01),而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较少(P〈0.01);48hSaO2、SvO2、MAP、CVP的改善更加显著,受损器官数目少,程度较经验治疗组轻;7d及14d的病死率目标指导治疗组也较经验治疗组低(P〈0.05)。结论目标指导治疗脓毒性休克与经验治疗组相比可明显改善休克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失血性休克的患者20例,收缩压均低于90mmHg,应用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静脉输入,测定用药前及用药后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尿量。结果用药后5~10min血压开始升高,心率逐步降低,用药后60~120min血压可维持在90mmHg以上,与用药前比较,SBP、DBP明显升高(P〈0.01),心率、尿量也有明显改善(P〈0.05)。按疗效判断标准计算,有效率为100%,显效率为62.3%。结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有良好的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羟乙基淀粉(HEs)对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雌雄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休克组、复方氯化钠(即林格液,SC)组、HES130/0.4组和HES200/0.5组,每组8只。股动脉放血至大鼠平均动脉压(MAP)为40mmHg(1mmHg=0.133kPa),维持30min后分别输注溶液,使MAP升至70mmHg,并维持60min;观察各用药组在60min内维持MAP70mmHg所需补液量。分别在休克前及休克30、60和90min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NE)2μg/kg,观察液体对NE升压反应的影响;取动脉血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结果各用药组之间维持MAP70mmHg所需补液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其中HES200/0.5组所需补液量最少,HES130/0.4组次之,SC组最多。休克90min时,HES130/0.4组、HES200/0.5组MAP升高幅度均明显高于SC组(P均〈0.05),血浆NO和NOS含量均明显低于SC组(P〈0.05或P〈0.01)。结论 HES130/0.4和HES200/0.5可通过降低血浆NO和NOS含量,从而改善休克大鼠的血管反应性。  相似文献   

6.
高渗盐复合液抗颅脑损伤并低血容量性休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渗盐复合液(高渗盐水羟乙基淀粉 HSH)在颅脑损伤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中的疗效及对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 为前瞻、对照性研究.选择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入住广东省人民医院ICU及脑外科颅脑损伤且平均动脉压(MAP)低于60 mmHg的患者60例,其中男51例,女9例,年龄18~69岁,平均(41.5±9.5)岁.排除标准:年龄<18岁或>70岁的患者;孕妇、月经期妇女;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者;大出血未止住;治疗前数小时内应用过其它血管活性物质;受伤超过24 h者;脑死亡.随机分成3组(每组加例),3组年龄性别构成具可比性,分别以平衡液(平衡液LR组)500 ml、5%氯化钠(高渗盐水HIS组)4 ml/kg、HSH(HSH组)4 ml/kg进行液体复苏,记录复苏前及复苏30、60、120 min时的血压、呼吸、心率、尿量等,抽静脉血检测凝血功能、电解质,应用颅内压无创检测分析仪测量ICP.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各组复苏前后指标应用重复测量设计资料的方差检验分析,组间比较应用(one_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检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复苏30 min时HIS、HSH组MAP即恢复到60 mmHs以上,且ICP降低10%以上;60 min时LR组MAP恢复到60mmHg以上,但ICP无降低.120 min时HSH提高MAP和降低ICP的作用优于LR、H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3,8.99,P<0.05);各组用药前后实验室检测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在颅脑损伤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救治中HSH复苏效果及降低颅内压作用显著且持久,有利于保护脑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高氧液和高渗盐水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兔动脉血气的影响,及两者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Lamson’s法建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兔模型。按照高氧液和高渗盐水两因素的有无,采用2×2析因设计,将40只日本长耳大白兔分为4组(n=10):生理盐水组(NS组)、生理盐水高氧液组(NSO组)、高渗盐水组(HS组)、高渗高氧液组(HSO组)。于休克前即基础期(T1)、休克末(12)、限制复苏期末(T3)、止血复苏期末(T4)各时间点采取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各组动物基础和休克末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O2在限制复苏期末和止血复苏期末,NSO组(33.50±5.93),(37.22±6.74)mmHg,HS组(31.70±7.39),(35.10±7.56)mmHg,HSO组(38.70±4.92),(41.80±5.51)mmHg和NS组(27.40±3.60),(30.83±2.79)mmHg,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894,4.287;P〈0.05),但高氧、高渗两因素间无交互作用(P〉0.05);PaO2在限制复苏期末和止血复苏期末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氧液和高渗盐水复苏均能有效缓解过度通气,但两者之间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对癫痫手术患者颅内压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0例ASAⅠ~Ⅱ级的癫痫手术病人随机分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组(H组,n=20例)和20%甘露醇组(M组,n=20例).H组:常规输入林格氏液的同时 ,输入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 (4 mL/kg);M组: 常规输入林格氏液的同时 ,输入20%甘露醇 (4 mL/kg).监测输注前即刻(T0)、输注后30 min(T1)、60 min(T2)、120 min(T3)及术毕(T4)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颅内压(ICP),同时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Na+和K+;记录术中输液量、输血量、尿量.[结果]组间组内各时点MAP和HR无显著性差异(P〉0.05);H组T2、T3、T4时CVP较T0时明显升高(P〈0.05);H组患者ICP在T2、T3、T4时降低,与M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H组患者血清Na+在T2~T4时升高,与M组相比,P〈0.05;两组患者血清K+在T3、T4时有所降低,但与T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Hb和Hct在T2~T4时较T0降低(P〈0.05).H组患者异体用血量和尿量均明显少于M组(P﹤0.05).[结论]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能够有效地降低ICP、减少术中用血量并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故可安全地用于癫痫患者的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漂浮导管技术在严重急性心力衰竭(HF)患者临床应用中的意义。方法以23例经常规处理效果不佳的急性严重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尽早留置漂浮导管。留置漂浮导管后30min和48h,记录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排血量(CO),并计算心脏指数(CI),然后根据情况选用各种药物治疗。HF患者根据出院时预后分为病情好转组和病情恶化组,对两组患者留置漂浮导管后30min和48hHR、CVP、PCWP、CO、CI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病情好转组患者留置漂浮导管治疗后HR86±8.2次/min,较前(102.2±11.4次/min)明显下降(P〈0.01),CVP8.7±1.2mmHg,较前(11.9±1.6mmHg)明显下降(P〈0.01),PCWP(13.4±1.2mmHg),较前(19.1±1.4mmHg)明显下降(P〈0.01),CO4.50±0.67L/min,较前(3.23±0.42L/min)明显升高(P〈0.05),CI3.47±0.23L/min·m^-2,较前(2.32±0.87L/min·m^-2)明显升高(P〈0.05)。病情恶化组患者留置漂浮导管治疗后HR103±10.6次/min,较前(98±9.4次/min)无显著差异(P〉0.05),CVP13.2±1.2mmHg,与前(11.1±1.4mmHg)无显著差异(P〉0.05),PCWP25.8±4.2mmHg与前(21.5±4.5mmHg)无显著差异(P〉0.05),CO3.01±0.58L/min较前(3.35±0.38L/min)无显著差异(P〉0.05),CI2.18±0.82L/min·in^-2,与较前(2.58±0.42L/min·m^-2)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漂浮导管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评估病情,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中有不可代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渗氯化钠复合右旋糖酐溶液与高渗氯化钠溶液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高速公路急救失血性休克病人40人随机分成两组:高渗氯化钠溶液(HSL)复苏组(对照组,n=20)和高渗氯化钠复合右旋糖酐(HSD)复苏组(实验组,n=20),观察在急诊全麻手术中复苏急性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并记录病人复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HSD组与HSL组相比在复苏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中,HSD复苏组MAP增幅高于HSL组,并且在180分钟的长时间内保持成功的复苏效果;液体潴留效果明显优于HSL组(CVP值,p〈0.01)。结论HSD在复苏急性失血性休克的病人中效果更显著更持久,疗效优于HSL溶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3%、7.5%、23.4%三种高渗性盐水(HS)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控制颅内压(ICP)的疗效,探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渗盐水的最佳浓度及治疗方案.方法:将2005年7月至2008年7月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4例随机分入四组:A组(3%HS),B组(7.5%HS),C组(23.4%HS)和D组(甘露醇),q6 h,用药4次,于第一次用药前及用药后30 min,1 h,2 h,3 h,4 h,5 h,6 h连续观测、比较ICP、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浆渗透压的变化.结果:三种浓度的HS均可降低颅内压,在用药后的30 min左右都有一个低谷值,随后缓慢上升,但以3%的HS持续有效时间最长.三种浓度HS对各个时间点MAP、CVP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7.5%,23.4%的HS和20%的甘露醇相比,3%的HS更适合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所致的颅内高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咪达唑伦与依托咪酯在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将286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咪达唑伦组(I组)和依托咪酯组(Ⅱ组),并对所有病例均监测HR、MAP、CVP。两组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2min,气管插管后2min的HR、MAP、CYP的变化。结果两组HR、MAP、CVP与麻醉诱导前相比有明显下降(P〈0.05),但I组MAP、CVP下降的幅度明显大于Ⅱ组(P〈0.05);插管后2rainII组HR与诱导前相比有明显下降(P〈0.05),MAP、CVP与诱导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组HR、MAP、CVP与诱导前相比均有明显的下降(P〈0.05),并且与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伦与依托咪酯在老年患者麻醉诱导过程中,依托咪酯的血管系统的稳定性明显好于咪达唑伦。  相似文献   

13.
李斌  文亮 《中国急救医学》2004,24(7):480-481
目的 研究高渗盐水 (HTS)复苏对急性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颅内压、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4 6例急性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 3组 :HTS治疗组、甘露醇 (MT)治疗组和平衡液对照组。在平衡液复苏基础上 ,分别在 15min内快速静脉输入 7 5 %HTS 4mL/kg和 2 0 %MT 0 5g/kg。于治疗后 15、30、6 0、12 0min通过侧脑室置管监测颅内压 (ICP) ,计算脑灌注压 (CPP) ;同时分别抽取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行血气分析 ,监测颈静脉血氧饱和度 (SjvO2 )及脑动静脉氧含量差 (Da -jvO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HTS能明显降低ICP ,增加CPP ,改善脑氧供需平衡 (P <0 0 1) ;与MT组比较 ,HTS组降低ICP幅度与其相似(P >0 0 5 ) ,而降ICP作用维持时间较长 ,于治疗后 12 0minICP、CPP值与MT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HTS降低ICP效果确切 ,且维持时间较长 ,同时可改善脑氧代谢 ,适于急性脑损伤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主动脉气囊反搏(IABP)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比较36例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前后的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脏指数(CI)、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和每小时尿量变化。结果接受IABP联合PCI治疗后,患者的CVP、PCW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4.1±4.3)mmHgVS(10.4±6.8)mmHg,(10.5±7.1)mmHgVS(23.6±8.3)mmHg(P〈O.05),而CI、MAP和每小时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分别为(2.2±1.3)L·min-1·m-2 VS(1.3±0.9)L·min-1·m-2,(83.4±13.6)mm HgVS(56.8±15.2)mmHg,(44.5±14.9)ml/hVS(12.6±5.4)ml/h(P〈0.0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的患者,IABP联合急诊PCI治疗,疗效确切。这对不能开展急诊冠状动脉旁路手术的医院,IABP联合急诊PCI治疗具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在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全身组织灌注方面的价值。方法对2009—06~2011—06收住ICU的126例经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达标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前瞻性观察研究,测定入组时(T0)的P(cv—a)CO2值,以6mmHg作为其界限,将患者分为低P(CV—a)CO2组(n=68)和高P(CV—a)CO2组(n=58)。测定T0,入组后6、12h(T6、T12)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指数(CI)、经皮血氧饱和度(SaO2)、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氧摄取率[ERO2=(SaO2-ScvO2)/SaO2]、P(CV—a)CO2及动脉血乳酸(Lac)。结果在T0低P(CV—a)CO2组的CI明显高于高P(CV—a)CO2组[(4.35±0.90)L/(min·m2)vs(3.14±0.65)L/(min·m2),P〈0.0001),但ScvO2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4)%vs(75±4)%,P=0.18]。T0~T12,低P(cv—a)CO2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高P(CV—a)CO2组[(33±28)%vs(24±24)%,P〈0.05],在T24两组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评分系统(SOF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1±3.2)分vs(12.4±4.0)分,P〈0.05]。两组28d病死率分别为38.2%、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组后各时间点,CI和P(CV—a)CO2均存在负相关。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按EGDT进行复苏治疗时,仅以ScvO2作为目标来指导复苏治疗是不够的,当ScvO2已经达到70%时,可将P(CV—a)CO2≥6mmHg作为另一个判断患者存在复苏不充分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复方高渗盐溶液 (高渗盐羟乙基淀粉液 ,HSH)在兔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早期复苏中对肺功能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重物自由落体直接致家兔肺挫伤模型”方法完成右胸撞击后 ,通过动脉快速放血 ,使MAP降至 4 0mmHg左右 ,持续 6 0min ,建立兔肺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模型 ,分别用小剂量等渗液 (0 9%NS)、高渗液 (7 5 %NS)、高渗高胶液 (75g/LNaCl 羟乙基淀粉母液 )进行复苏治疗 ,动态观察 4h。结果 等渗液未能纠正休克 ;高渗液能恢复血流动力学 ,但维持时间较短 ;高渗高胶液恢复及维持血流动力学效果比较显著 ,肺水含量、血氧分压及病理结果显肺水肿 ,改善低氧血症。结论 高渗高胶液是目前严重胸部创伤抗休克治疗较理想的复苏液。  相似文献   

17.
吴孝才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6):1146-1147
【目的】评价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闭合性创伤性脑损伤(TBI)所致恶性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后难治性颅内高压32例为观察组,采用大骨瓣减压术,以本院前期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难治性颅内高压26例为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比较两组病死率及病例出院时的GOS评分。【结果】两组间病死率及出院时G0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大骨瓣减压早期手术疗效与晚期手术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术对治疗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后难治性颅内高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的复苏压力对非控制失血性休克大鼠脑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修订的Capone等方法制备创伤非控制失血性休克模型。将60只SD(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6组:NC组(正常对照组)、NF组(休克不复苏组)、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40组、NS60组)、大量液体复苏组(N$80组、N$100组)。实验过程分4期,急性创伤出血期:制备模型期(30min);院前急救期(31min~90min):模型制备成功后各液体复苏组在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AP)降至35mmHg~40mmHg(1mmHg一0.133kPa)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输注,使血压维持在各相应目标压力水平,输液1h;院内治疗期(91min~210rain):各液体复苏组均给予手术止血、回输血液及给予足量的液体输注,保持大鼠的脚≥90mmHg。观察期(211min至72h):动物放回笼内,自由饮水、进食。[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血乳酸值较大量液体复苏组低(P〈0.05),血细胞比容明显高于大量液体复苏组;脑组织病理学损害程度较大量液体复苏组轻;限制性液体复苏提高了大鼠早期(4h)和72h的存活率;存活超过72h的N$40组的3只大鼠,全身功能分级评分(OPC)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存在明显神经功能缺陷和严重残疾;而存活超过72h的N$60组的9只大鼠,0PC和NDS评分基本正常。[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脑功能具有保护作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维持大鼠的MAP在60mmHg可较好地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9.
康海燕  刘雪梅 《全科护理》2009,7(36):3320-3320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护理经验,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2008年重型颅脑损伤应用呼吸机治疗58例病人的护理经验。[结果158例病人均应用呼吸机治疗,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106.3h,全组呼吸机使用前PO2 55.9mmHg±5.9mmHg,PCO2 47.2mmHg±6.9mmHg,呼吸机脱机时PO2 93.5mmHg±2.8mmHg,PCO2 30.9mmHg±3.2mmHg,应用前后PO2、PCO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组痊愈出院47例,死亡11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应用呼吸机治疗时,应根据病情严格掌握脱机指证,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亚低温治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亚低温治疗的作用。方法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被随机分成两组:脑亚低温组(A组)和常温组(B组)。利用亚低温治疗仪,对控制目标温度在脑温33—35℃,亚低温治疗4d后自然复温。具有相似性质病例的B组,使用亚低温外的常规治疗。监测两组病例的生命体征、颅内压、静脉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GOS评分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在24、48、72h的平均颅内压分别为(23.49±2.38)mmHg、(24.68±1.71)mmHg、(22.51±2.44)mmHg和(25.87±2.18)mmHg、(25.90±1.86)mmHg、(24.57±3.95)mmHg,前者较后者降低(P分别为0.000,0.0130及0.003);(2)两组在3d和7d的平均SOD含量分别为(533.0±103.4)μg/L、(600.5±82.9)μg/L和(458.7±68.1)μg/L、(497.0±57.3)μg/L,前者较后者明显升高(P=0.000);(3)1年后两组恢复良好率(GOS评分)分别为70.0%和47.5%,(P=0.04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肺部感染)分别为57.5%和32.5%(P=0.025),处理后未见严重后果发生。结论亚低温治疗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