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肾病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例血尿伴肝功能异常、低补体血症,最终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薄基底膜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女,1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镜下血尿,不伴白蛋白尿,伴肝功能异常、低补体血症、近期构音异常;肾脏病理为薄基底膜肾病;血铜蓝蛋白23.10 mg/L,尿铜120μg/24 h;头颅MRI示双侧基底核及壳核异常信号;腹部超声提示肝硬化;眼裂隙灯双侧角膜可见K-F环;基因突变分析示患儿ATP7B纯合突变,COL4A3杂合突变。结论持续性镜下血尿伴肝功能异常、低补体血症者,临床需常规除外肝豆状核变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汉族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 患儿的临床表型与ATP7B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 以2005年7月至2012年12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确诊W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起病部位分为肝病型和神经型,以临床表现分为临床型和亚临床型。采用PCR技术扩增ATP7B基因全部外显子并直接测序。提取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信息;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2个无亲缘关系家庭的53例WD患儿进行分析。肝脏损害52例(98.5%)。肝病型41例,神经型12例;临床型19例,亚临床型34例。①肝病型ALT升高明显;神经型24 h尿铜水平、胆汁酸水平和K-F环阳性率均显著高于肝病型;亚临床型起病年龄、ALT或AST异常率显著高于临床型;24 h尿铜水平、胆汁酸升高比例和K-F环阳性率显著低于临床型。②53例WD患儿ATP7B基因外显子序列分析发现致病性突变等位基因97个,突变频率为91.5%。纯合突变8例,复合杂合36例,杂合突变9例。错义突变23种,插入/缺失突变8种,无义突变2种,剪接突变3种。③错义突变与非错义突变,纯合突变与杂合突变患儿在起病年龄、K-F环阳性率、铜蓝蛋白水平、24 h 尿铜水平和ALT、AST异常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3种高发突变p.Arg778Leu(35.0%,34/97)、p.Pro992Leu (15/97,15.5%)和p.Ala874Val/Pro(5/97,5.2%)在临床型和亚临床型、肝病型和神经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纯合、错义和错义+剪接突变在临床型和亚临床型、肝病型和神经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WD患儿几乎均有肝脏受累,多以肝病表现起病。ATP7B常见突变为p.Arg778Leu、p.Pro992Leu和p.Ala874Val,常见基因型和临床表型间未发现显著相关性。p.Ala874Val/Pro突变患儿起病年龄较低,剪接突变对血清铜蓝蛋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回顾分析38例W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8例患儿中男15例、女23例,确诊时中位年龄6.0岁,起病到确诊时的病程平均5.7个月,中位病程2个月,最长3年。以肝功能异常首发者最为常见(71.1%),其中谷氨酸氨基转移酶2倍正常上限者27例(71.1%);血铜蓝蛋白明显降低36例(94.7%),铜氧化酶明显降低37例(97.4%);33例检测24小时尿铜均升高,其中32例(84.2%)150μg/24 h。存在K-F环10例(26.3%)。19例患儿行ATP 7 B基因测序,阳性率83.3%。结论儿童WD起病以肝脏病变为多,结合血铜蓝蛋白、铜氧化酶以及24 h尿铜测定基本可作出临床诊断。对于高度怀疑但依据不足的患儿行ATP7B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临床与MRI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探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临床特点及其与MRI相关性。方法根据18例患者头颅及腹部MRI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结果18例中10例MRI显示脑和(或)肝异常信号。脑部异常者8例,基底节是最常见受累部位,其次是丘脑,表现为双侧对称性T1W低信号,T2W高信号。肝脏异常者7例,表现为多发性弥散性T1W高信号,T2W低信号。异常MRI与临床表现有相关性,而与治疗前病程无关。结论MRI有助于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头颅CT表现和临床特点及二者间的关系。方法 对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证实为肝豆状核变性 16例患儿行头颅CT检查。结果  13例以神经系统症状首发 ,2例以肝损害表现首发 ,1例以肝损害伴精神症状首发。头颅CT检查正常 4例 ,异常 12例 (占 75 % ) ,均表现为双侧基底核区对称性低密度灶 ,2例伴丘脑低密度灶 ,1例伴额叶低密度灶 ,3例有轻度或中度脑萎缩。 16例血清铜检查提示代谢障碍。结论 头颅CT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0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9例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以肝脏损害为主;15例行K-F环检查,其中阳性9例,阳性率60%;14例测定了24 h尿铜,均有不同程度升高(>100μg/24 h);18例检测了血浆铜蓝蛋白,均有降低(<0.2 g/L).本病首诊误诊率高,19例中首诊误诊7例.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多样,除了主要累及肝脏外,还可以累及神经系统、血液系统、肾脏、骨骼等,还可以表现为无症状,临床工作中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结合辅助检查以及家族史及时正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7.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病,过量的铜常沉积在肝、基底核、肾、角膜后弹力层等组织器官,引起相应症状。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以肝损害为首发症状者称为肝型WD。现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51例肝型WD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2例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儿均为女性,分别为5岁和8岁,临床表现为急性黄疸、血红蛋白尿、肝衰竭、肝性脑病、肾衰竭、心肌损伤、脏器出血,肝大,裂隙灯下K-F环阳性,符合肝豆状核变性诊断。应用DNA序列分析检测ATP7B基因外显子区域,2例患儿分别为p.P992L和p.A1063V复合杂合突变、2764del9缺失突变。结论儿童急性肝损伤应警惕暴发性肝衰竭型肝豆状核变性。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肝豆状核变性(WD)是由于编码铜转运的P型ATP酶基因突变而导致该酶的功能丧失,不能将铜伴侣传递而来的铜与α2球蛋白结合,导致铜蓝蛋白合成异常,胆道泌铜障碍,使游离铜增多,异常沉积于肝、脑和眼角膜,引起相应的器官脏器损伤,如肝硬化、锥体外系损伤、K-F环、溶血性贫血、肾小管损伤、肾性血尿和骨皮质变薄等改变。该文回顾了近年来WD的有关新进展,包括铜蓝蛋白、铜伴侣蛋白、ATP7B基因及相关蛋白的结构功能、基因突变及治疗,为进一步从根本上治疗WD提出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MRI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2002年5月-2007年10月确诊病毒性脑炎患儿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1~14(6.32±3.89)岁.影像学检查时间为病程第1~21天.均行头颅CT及MRI平扫.统计MRI检查中累及不同部位的病例数,分析病灶的分布特点;比较二种影像学方法检出病灶的大小、数目,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MRI与CT检查敏感性的差异.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X2检验.结果 MRI检查42例均有阳性发现,累及大脑半球11例、基底核22例、丘脑26例、脑干23例、小脑3例,基底核、丘脑、脑干、小脑部位与大脑半球阳性检出率比较有显著差异(X2=4.141,10.868,7.115,5.486 P,<0.05).MRI共检出42例(38例多发病灶,4例单发病灶)169个病灶(直径0.3~11.0cm),CT检出17例45个病灶(直径0.8~11.0cm),MRI与CT检出病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9.582 P<0.01).直径≤1.0cm的小病灶,MRI检出97个(57.40%),CT检出9个(20%).MRI T1WI共检出169个病灶中77个(45.56%),T2WI均清晰显示;直径≤1.0cm的小病灶,T1WI检出22个(22.68%),T2WI检出97个.结论 儿童病毒性脑炎病灶小且多发,易累及基底核区、丘脑及脑干,MRI诊断敏感性明显优于CT,且MRI中T2WI对诊断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病例1资料:患儿女,10岁。行走不稳伴言语不清1年半,全身皮肤暗黄。腹部B超:肝脏弥漫性回声异常,脾大;眼科检查:K-F环阳性;血铜蓝蛋白降低(32.1mg/L)。影像学表现:双侧基底节及丘脑可见对称性条片状稍混杂T1(图1a)长T2信号影(图1b、d、e),FLAIR序列(图c)呈不均匀略高信号影,双侧额颞叶脑沟略宽,双侧脑室额角略宽,小脑及脑干未见异常,中线结构无移位。影像学诊断:双侧基底节及丘脑对称性异常信号,符合肝豆状核变性脑改变。临床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丘脑脑干受累性脑白质病伴高乳酸血症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方法 回顾分析1例新生儿丘脑脑干受累性脑白质病伴高乳酸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儿,出生26小时,临床表现为反应差、抽搐及顽固性高乳酸血症.患儿于妊娠期时头颅MRI示胼胝体缺如.全外显子测序发现患儿EARS 2核基因第7号外显子c.12...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了肝豆状核变性的病理研究(二例尸检报告,例一为19岁女性,例二为10岁女孩)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导致肝、脑、肾和角膜等器官内铜积蓄过多,致使这些组织发生损害。本病常发生于儿童或青年人。主要病理变化为肝硬化和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肝硬化及角膜色素环等。国内外有  相似文献   

14.
磁共振成像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为HLD的70例患儿应用MRI进行脑及肝常规序列扫描。其中25例予MRI动态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70例患儿中48例显示脑或/和肝异常MRI。25例动态观察患者中12例MRI显示脑和肝异常信号,10例脑受累,3例肝受累。青霉胺剂量不足、初治年龄〉15岁或治疗前病程〉5年者,MRI病灶严重且改善缓慢或无变化。停药2个月以上MRI病灶即可重现,并伴有异常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但肝型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异常。动态MRI显示,治疗合理组临床及MRI病灶缓解率明显高于治疗不合理组;25例患儿经合理治疗1年以上临床及MRI逐渐好转直至消失,并都能正常学习与工作,13例缓解迁延及11例复发患者均存在治疗不合理因素,且MRI病灶严重,其中12/14例患者不能学习或工作。结论肝豆状核变性经合理治疗后,肝及脑部MRI异常信号可随临床改善而逐渐消失。治疗不合理者MRI病灶严重、改善缓慢、无变化或重现。MRI检查有助于肝豆状核变性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外线同位素能谱分析仪(IRIS)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在肝豆状核变性(WD)患儿肝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确诊为WD9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肝功能检测,并与其临床、肝功能及Child-Pugh肝功能分级进行比较。结果临床肝功能正常的肝豆状核变性4例患儿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MVmax40、CUM40及CUM120值异常;5例临床肝功能异常的WD患儿13C-美沙西汀呼气试验参数程度上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一致。结论美沙西汀呼气试验作为一种灵敏、定量的肝功能试验对WD患儿的肝功能状况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HLD)的临床特点及HLD与鱼鳞癣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例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伴鱼鳞癣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经过及诊断和治疗过程。结果患儿,女,10岁,临床以乏力、黄疸为首发症状,入院5 d后出现腹胀,进行性加重。网织红细胞8.5%,Coombs试验阴性,角膜出现K-F环,全腹CT平扫示胸腔及腹腔积液,肝脏异常物质沉积,脾大。ATP 7 B及TGM 1基因突变,均位于第14对染色体上。确诊肝豆状核变性合并鱼鳞癣。给予驱铜、阻止铜吸收及口服维A酸等对症支持治疗,病情缓解。结论以溶血性贫血首发的HLD,且合并鱼鳞癣极其少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以急性肝功能衰竭(ALF)起病的肝豆状核变性(WD)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4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诊断的以ALF起病的19例WD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等。根据患儿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选取同期收治的非ALF起病的肝型WD患儿作为对...  相似文献   

18.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80例治疗效果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30 000 [1].此病的主要特征是胆汁排泌铜减少以及铜兰蛋白结合铜障碍,从而导致铜在体内蓄积而对肝、脑、角膜、红细胞、肾及其他器官造成毒性.起病初期铜在肝脏蓄积导致亚临床型肝炎通常为无症状期,继而进展导致肝硬化及神经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D)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内科收治的70例W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70例患儿中,男性41例,女性29例,确诊时中位年龄6岁,首诊症状多数为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不同临床类型表型中,肝型患儿起病年龄小、转氨酶水平高;神...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大量研究证明,口服硫酸锌能抑制小肠对铜的吸收,它可替代D-青霉胺作为成人和小儿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病)的长期维持疗法。目前,大多开始时给病人用D-青霉胺排出多余的铜,然后主要用口服锌;仅少数报道从开始就用口服锌治疗。我们在1例Wilson 病儿,从病程早期首选口服硫酸锌治疗,并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病例8岁、男孩,无神经系统症状,外表看来很健康,其姐死于不明原因的急性肝功衰竭。患儿SGOT、SGPT 和SGGT 都升高,肝明显增大,脾中等大小,血浆铜和血清铜蓝蛋白基本正常,无K-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