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18F-FDG SPECT/CT显像在检测鼻咽癌治疗后血清EBV-DNA升高患者,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的价值.方法:鼻咽癌治疗后血清EBV-DNA升高患者45例,皆行全身18F-FDG SPECT/CT显像.所有图像经图像融合后,进行18F-FDG显像图像和CT图像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多种影像学诊断及临床随访而确诊.随访时间均>6个月.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进行x2检验.结果:45例患者中,明确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者35例,单纯CT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28例,其灵敏度为80.0% (28/35);符合线路18F-FDG CT同机融合显像诊断肿瘤复发和(或)转移32例,灵敏度提高至91.4% (32/35).结论:18F-FDG SPECT/CT在检测鼻咽癌治疗后EBV-DNA升高患者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病灶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角化型鼻咽癌可能出现假阴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那不勒斯预后评分(NPS)联合乳酸脱氢酶(LDH)对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1年8月收治的SCLC 16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NPS将患者分为0组(NPS=0)28例、1组(NPS=1~2)73例和2组(NPS=3~4)66例。使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NPS联合LDH对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影响。结果 167例中位PFS和OS分别为8个月和15.2个月。NPS 0组、1组和2组的中位PFS分别为23.7、9.0和4.9个月,中位OS分别为29.3、14.6和10.9个月。生存分析显示,NPS和LDH水平与SCLC患者PFS和OS有显著相关性(P<0.05,P<0.01)。NPS及LDH水平是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NPS和LDH是SCL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NPS低分组和低水平LDH可能预示着更长的PFS和OS,因此,NPS联合LDH对SCLC患者的预后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对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D)的临床分期、疗效评价、监测复发及提示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11年病理活检和免疫组化确诊的51例HD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结果,应用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期及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期作为随访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组间PFS率及OS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患者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23例HD患者于治疗前行18 F-FDG PET/CT显像,17.4%(4/23)患者分期上调。51例患者在完成全部治疗后行18 FFDG PET/CT显像,PET/CT显像结果阳性患者19例,阴性患者32例。阳性者及阴性者的中位PFS期分别为10个月和38个月,2年PFS率分别为5.2%(1/19)和64.5%(2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78,P=0.000);中位OS期分别为19个月和39个月,3年OS率分别为10.5%(2/19)和51.6%(1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31,P=0.003)。治疗后PET/CT显像的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7%(18/19)、90.6%(29/32)。结论18 F-FDG PET/CT是HD患者明确分期、评价疗效、监测复发及提示预后方面的可靠方法,有助于临床早期判断疗效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放化疗联合免疫一线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LA/M ESCC)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符合入组条件的57例LA/M ESCC患者, 分析其近期疗效、生存情况、预后因素、治疗后失败模式和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全组患者1、2、3年总生存(OS)率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6.0%、57.5%、53.9%和61.4%、31.0%、31.0%;中位OS值未达到, 中位PFS为15.0个月(95%CI:10.77~19.23);患者总有效率(ORR)为80.7%(46/57), 疾病控制率(DCR)为94.7%(54/5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患者年龄、临床分期、免疫治疗周期数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HR=0.25、2.58、0.35、4.05, P<0.05), 而临床分期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因素(HR=2.27、1.97, P<0.05)。免疫药物与放化疗联合模式、照射范围对患者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2例患者出现治疗后失败, 二次治疗后1、2年OS率分别为55.7%...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评价热疗联合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栓塞对局部复发鼻咽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行热疗联合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或配合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疾病缓解率(ORR)、生活质量状况(KPS评分)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或肿瘤溃缩开始时间为24~96 h,平均48 h。总ORR为 83.3%,平均PFS为7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提升10分35例,20分7例,无变化18例。结论 热疗联合选择性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及栓塞对局部复发鼻咽癌具有较高的局部控制率,对生活质量提升作用明确,延长了疾病无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外胆道恶性肿瘤切除术后辅助放化疗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 2003年1月—2007年12月,45例肝外胆道恶性肿瘤患者在我院实施手术,其中外科切缘病理阴性(R0切除)24例、阳性(R1/R2切除)21例,伴区域淋巴结癌细胞浸润27例。术后给予辅助放疗(36~50 Gy)及3~6个疗程化疗(第1天奥沙利铂130 mg/m2,第1~14天卡培他滨2 000 mg/m2,21 d为1个疗程)。随访5年,观察术后肿瘤局部控制、局部复发或转移情况,分析中位生存期、5年总生存率及放化疗不良反应。结果本组患者均接受了术后辅助放化疗及随访。中位化疗周期数4.5个,中位放疗剂量42 Gy;中位随访32个月,中位生存期36个月。至随访终点16例仍存活,其中14例无瘤生存;除1例术后13个月失访外,其余患者死于肿瘤局部失控或伴远处转移(腹膜、肝、肺、骨),原发肿瘤局部淋巴结远处转移(tumor lymbp node metastasis,TNM)分期≥Ⅲ期患者占92.9%(26/28)。5年内肿瘤局部控制率66.7%(30/45),外科切缘病理阴性、阳性患者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3.3%(20/24)、47.6%(10/21)(P<0.005)。患者5年的总生存率为35.6%(16/45),外科切缘病理阴性患者和阳性患者的总生存率分别为58.3%(14/24)和9.5%(2/21)(P<0.005)。TNM分期早(Ⅰ、Ⅱ)与分期晚(Ⅲ、Ⅳ)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0个月和21个月(P=0.035)。辅助放化疗治疗不良反应轻微,多为1~2度;无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完全中断治疗。结论根治性外科手术(R0切除)是肝外胆道恶性肿瘤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术后辅助放化疗有益于患者肿瘤的局部控制,提高了中位生存期和5年的总生存率;外科切缘病理阴性患者优于阳性患者;安全及耐受性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立体定向放疗(SBRT)和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后肺内复发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年11月至2018年12月,NSCLC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后出现肺内复发而接受SBRT或再次手术的病例。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结局,Log-rank法进行组间对比,Cox回归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62例患者符合条件,33例接受SBRT,29例接受再次手术。两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45.8和37.4个月。SBRT和手术患者的3年局部区域控制率(LRCR)分别为79.8% vs. 90.2%(P> 0.05);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58.5% vs. 42.3%(P> 0.05);总生存期(OS)分别为78.0% vs. 85.5%(P> 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治疗方式、查尔森指数(CCI)、辅助药物治疗为P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27、0.013、0.001)。结论 对于NSCLC根治术后肺内复发的患者,SBRT与手术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接受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的食管鳞癌患者预后和失败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179例符合入组条件的食管鳞癌患者,分析肿瘤局部相关因素预测患者预后的价值,分析影响患者近期疗效、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患者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复发的指标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1、3、5年OS和PFS分别为77.1%、40.1%、26.0%和62.6%、30.6%、20.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声音嘶哑、cN分期、cTNM分期、GTV-横径(GTV-D)和GTV-体积/长度(GTV-V/L)为影响患者O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声音嘶哑、cTNM分期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PFS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全组有75例(41.9%)患者出现复发,61例(34.1%)远处转移,其中19例(10.6%)为合并复发和远处转移。75例复发患者中64例(85.3%)患者为单纯食管复发,4例(5.3%)为单纯淋巴结复发,另7例(9.3%)患者为食管合并淋巴结复发。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R)的63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出现复发,其中仅有2例患者出现淋巴结复发;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周边组织/器官受侵、GTV-D和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复发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接受ENI确实可行,其失败主要模式仍为食管复发;治疗前声音嘶哑、GTV-D和GTV-V/L较大、临床分期较晚和近期疗效不佳为患者预后较差的指标;肿瘤周边组织受侵、GTV-D和近期疗效是影响患者失败的独立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局部复发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发乳腺癌患者57例,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24例为A组,化疗药物为多柔比星12 mg/m2、紫杉醇45 mg/m2,化疗药物采用微导管于肿瘤靶血管局部灌注方式完成,靶血管栓塞材料为Embosphere栓塞微球,栓塞终点为肿瘤靶血管主干闭塞。选择同时段全身化疗患者33例为B组,化疗药物为多柔比星40 mg/m2、紫杉醇135 mg/m2,比较两组间6个月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时间、总体生存时间差异。结果 A组24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技术成功率100%,6个月疾病控制率87.50%,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1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22个月;B组6个月疾病控制率63.63%,PFS 9个月,中位OS 20个月;两组间6个月疾病控制率、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3),两组间中位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A组患者栓塞术后综合征发生率为75%(18/24),胸壁疼痛、低热经止痛、退热等对症治疗3d后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载药微球(DEB)-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中“血管湖”(VL)现象发生的机制与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搜集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首次行DEB-TACE治疗的286例肝细胞癌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出现VL现象,分为VL组(n=49)和non-VL组(n=237)。对比两组患者VL现象发生率,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VL现象发生率的因素。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6周采用CT或MR评估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对比两组在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热、恶心呕吐、疼痛)程度。结果 VL现象患者的发生率为17.1%(49/286);VL组术后血红蛋白无异常;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越大(OR 2.417,95%CI:1.303~4.482)、存在假包膜(OR 6.117,95%CI:3.205~11.675)及小粒径载药微球(OR 3.124,95%CI:1.373~7.105)对VL现象的发生率影响较大;两组患者预后评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VL组的中位OS为21个月,non-VL组的中位OS为17个月(P&...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术(MWA)治疗胃肠道转移性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究肿瘤负荷评分(TBS)预测转移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预后的效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TACE联合MWA治疗的54例转移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原发病灶均为胃肠道恶性肿瘤,分析局部肿瘤控制、生存结果、不良反应。采用TBS评估患者的肿瘤负荷,将患者分组并行组间比较:低负荷组(TBS≤3,n = 24)和高负荷组(3 < TBS < 6,n = 30)。使用时间依赖的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评估TBS预测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能力。 结果54例转移性肝癌患者术后客观缓解率(ORR)为88.9%,疾病控制率(DCR)为96.3%。中位随访期为21.5个月,中位PFS和OS分别为8.2个月、23.8个月。术后半年、1年、2年、3年OS率分别为96.2%、79.2%、41.8%、24.3%。低负荷组和高负荷组中位PFS分别为9.8个月和6.6个月;两组中位OS分别为27.2个月和17.3个月。ROC曲线分析显示,TBS预测患者术后PFS和OS的AUC分别为0.720和0.606,高于肿瘤最大直径的AUC(0.695和0.575)和肿瘤数目的AUC(0.586和0.483)。不同肿瘤负荷组围手术期均无明显严重并发症。 结论TACE联合MWA是治疗胃肠道癌肝转移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能够显著改善局部肿瘤控制和延长患者总生存期。TBS可较好地预测胃肠道癌肝转移患者TACE联合MWA术后的生存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沙利度胺下调食管癌患者放疗中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对食管癌患者长期生存的影响。方法 根据81例食管癌患者放疗中血清VEGF水平分为用药组(沙利度胺)32例和未用药组49例,通过随访观察分析其总生存率(OS)和无进展生存率(PFS),根据32例使用沙利度胺处理后的血清VEGF水平变化,又分降低组20例和升高组12例,分析其OS和PFS。对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用药组和未用药组的中位生存期及1、3年生存率分别为17.0个月、59.4%、31.5%和18.7个月、56.4%、28.6%;两组的OS和PFS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EGF水平降低组和升高组的中位生存期及1、3年生存率分别为19.7个月、65.0%、42.1%和10.7个月、43.3%、8.3%;两组OS和PF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45、4.157,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食管癌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性别、病变部位对患者预后没有影响。结论 对于用药后VEGF水平降低患者,沙利度胺联合放疗能够增加食管癌患者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射波刀联合替吉奥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5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射波刀组(n=45)仅接受射波刀治疗,联合组(n=50)接受射波刀联合替吉奥单药化疗,射波刀治疗期间同步替吉奥化疗,结束3周后开始序贯化疗,共化疗4~6周期.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随访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 射波刀治疗组和联合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75.6%、86.0%(P<0.05),疼痛缓解率分别为94.7%、95.2%(P>0.05).治疗后两组的总胆红素、CA19-9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20个月,两组中位PFS分别为10.1个月和11.2个月,中位OS分别为15.5个月和16.7个月(P>0.05).射波刀组和联合组患者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8.9%和56.0%,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11.1%和20.0%(P>0.05),均未见3-4级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射波刀联合替吉奥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可提高患者局部控制率和有效率,止痛作用强且起效快,并可延长PFS和O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线CT对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上海瑞金医院85例伴有腹膜或肝脏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临床因素, 包括体力状况(PS)评分、病灶部位、肿瘤指标;收集影像学因素, 包括原发灶最长径、最大截面积及CT值、病灶强化是否均匀、CT血管壁外侵犯评分(ctEMVI)、转移淋巴结最大短径、胃周淋巴结是否融合及坏死、有无融合的大块淋巴结、肝脏转移灶最大截面积及CT值、腹膜转移CT评分、腹膜转移结节最大直径。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指标的组间预后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于确定PFS和OS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原发灶最大截面积、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和延迟期CT比值高、低风险组患者的PFS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原发灶最大截面积高、低风险组患者的PFS和OS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 原发灶最大截面积、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延迟期CT比值及转移淋巴结最大短径是PF...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厄洛替尼治疗动脉灌注化疗后进展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1年1月,20例初治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接受动脉灌注化疗,化疗药物为替尼泊苷、尼莫司汀、吉西他滨、卞铂等,每4周治疗1次,直至颅内病灶进展,停止动脉灌注化疗,行厄洛替尼150 mg/d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发生不可耐受性药物不良反应,评价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期(OS)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20例患者均接受2次以上动脉灌注化疗,中位治疗次数3次。20例患者均可进行厄洛替尼治疗近期疗效评价,治疗总有效率(ORR)为75%(15/20),疾病控制率(DCR)为90%(18/20)。中位PFS为9个月[95%可信区间(CI)为7.65~10.3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5个月(95%CI为11.48~18.53个月),6个月生存率90%(18/20),1年生存率为75%(15/20)。厄洛替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皮疹和腹泻,发生率分别为90%(18/20)和75%(15/20),不良反应多为1~2级,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0%(2/20)。结论厄洛替尼二线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的疗效确切,患者耐受性良好,可作为动脉灌注化疗失败后肺腺癌脑转移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曹京旭  李韧  俞立权  苏丹  徐阳  布洁 《武警医学》2015,26(10):988-990
 目的 观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敏感突变型患者酪氨酸激酶抑制药(EGFR-tyrosine-kinase inhibitor,EGFR- TK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2例EGFR敏感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化疗后给予EGFR- TKI维持治疗。观察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survival, 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及不良反应。结果 全组CR 3例,PR 7例,SD 18例,PD 4例。有效率 RR 31.3%,疾病控制率DCR 87.5 %;中位PFS 14.9个月(95% CI:11.93 ~17.87个月);中位OS 25.1个月(95% CI:20.8~29.3个月)。全组无重度不良反应发生,治疗耐受良好。皮疹发生率37.5%,腹泻发生率15.6%。结论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EGFR敏感突变型患者EGFR- TKI维持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凋亡刺激蛋白抑制因子(iASPP)的表达水平与鼻咽癌预后的关系。方法 随访2012年1月至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治疗的初诊鼻咽癌患者130例。临床分期依据2009 AJCC/UICC分期标准。所有患者均接受调强放射治疗,Ⅲ~ⅣB期患者行铂类为基础的同步放化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ASPP在130例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比较iASPP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分析其表达对鼻咽癌患者疗效和生存的影响。结果 130例患者中iASPP阳性表达者86例(66.2%),阴性表达者44例(33.8%)。不同N分期和临床分期患者的iASPP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65、4.947,P<0.05)。治疗后3个月,iASPP阳性表达者与阴性表达者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iASPP阳性表达者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和无进展生存(PFS)均低于iASPP阴性表达者(82.6% vs. 95.4%,χ2=4.335,P=0.037和74.4% vs. 93.1%,χ2=6.640,P=0.01)。N2~3患者3年DMFS、PFS和总生存(OS)均低于N0~1患者(χ2=8.058、9.554、6.987,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iASPP表达水平及N分期是影响PFS的独立预后因素(χ2=4.336、5.228,P<0.05)。结论 鼻咽癌患者iASPP阳性表达水平升高是影响预后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乳腺癌患者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及复发前后受体表型的转化情况对解救治疗疗效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解放军307医院1994年9月-2011年11月收治乳腺癌患者211例,根据ER、PR和HER-2受体表型转化情况分为3组.A组(n=20):原发肿瘤灶为三阴乳腺癌(ER、PR和HER-2表达均为阴性,TNBC),复发转移后转化为非TNBC;B组(n=73):原发肿瘤灶为非TNBC,复发转移后转化为TNBC;C组(n=118):原发肿瘤及复发转移灶均为TNBC.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复发转移情况、解救治疗疗效及临床预后.结果 全组211例患者复发转移时中位年龄52(22 ~ 78)岁,以单发转移为主,首发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依次为淋巴结、骨和皮肤.A、B、C三组患者的中位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4.0、25.0、20.0个月.B、C组一、二、三线解救治疗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0.030、0.003、0.001),但A组在解救内分泌治疗中的临床获益率显著高于B、C组.211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8(20~127)个月.A、B、C三组复发后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3.1、33.7、25.8个月(P=0.000),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56.7、67.8、47.4个月(P=0.000).结论 乳腺癌患者复发前后ER、PR和HER-2受体表型转化可影响临床预后,在制定解救治疗方案时应对ER、PR和HER-2受体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在复发宫颈癌疗效评价及预后预测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14年12月45例宫颈癌复发患者的治疗前、后18F-FDG PET/CT显像结果,根据实体瘤治疗疗效PET评价标准(PERCIST)将疗效分为完全代谢反应(CMR)、部分代谢反应(PMR)、代谢无变化(SMD)及代谢进展(PMD).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采用x2检验比较PMD者及无PMD者PFS的差异,以及不同治疗前SUVmax组患者的PFS差异.结果 经治疗,22.2%(10/45)的宫颈癌复发患者18F-FDG PET/CT显像评价为CMR,22.2% (10/45)为PMR,4.4% (2/45)为SMD,51.1%(23/45)为PMD.45例患者中32例有长期随访(6~64个月)结果,其PFS为1~6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PET/CT评价为无PMD者和PMD者的P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与4.2个月,x2=7.223,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治疗前宫颈癌复发病灶SUVmax<7.5组和SUVmax ≥7.5组的PFS分别为16.3个月和5.9个月(x2=5.415,P<0.05).结论 18F-FDG PET/CT可以用于评价复发宫颈癌治疗疗效,并有助于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评估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9月106例中晚期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接受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71例(联合组),接受单药卡瑞利珠单抗治疗35例(对照组)。按1∶1比例应用倾向性得分匹配(PSM)分析2组患者疗效。主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S),次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 成功匹配32对患者。PSM前,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组的OS和PFS均高于单独卡瑞利珠单抗组(20.2个月比10.7个月,P=0.001;8.2个月比5.2个月,P=0.002)。PSM后,联合治疗组OS和PFS仍优于对照组(19.6个月比10.7个月,P=0.043;7.7个月比5.2个月,P=0.013)。PSM前多因素分析显示,单药卡瑞利珠单抗(P=0.006)和Child B级(P=0.027)是患者预后较差的影响因素,而PSM后的多因素分析并未发现影响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此外,2组患者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ACE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中晚期肝癌比单药卡瑞利珠单抗具有更好的生存获益,并且安全可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