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常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以降低术后血栓发生风险,但部分患者存在不耐受现象,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缺血事件,因此双联抗血小板降阶治疗方案逐步应用于临床,但该治疗方案对PCI后血栓高危患者的治疗效果尚处于探索阶段.目的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降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超过12个月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肾功能不全(R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患者在12~18个月期间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情况分为DAPT组(n=52例)与单药抗血小板治疗(SAPT)组(n=21例),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结果 在12~18个月随访期间,DAPT组与SAPT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与SAPT组相比,DAPT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较低,但两组之间的差异在统计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DAPT组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低于SAPT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因死亡、缺血性卒中、全部血运重建三项的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出血事件中,与SAPT组相比,DAPT组主要出血发生率较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PCI治疗且合并RI的ACS患者,延长DAPT至少6个月,缺血性卒中风险降低,但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标准治疗.然而随着新型强效P2Y12受体拮抗剂的出现,对于抗血小板药的选择和联合用药策略以及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出现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预防血栓事件发生和防止出血风险过度增加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并不存在绝对标准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但根据实际情况逐渐降低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真实世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由替格瑞洛降阶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转归。方法 连续募集2013年10月至2016年8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内科住院期间接受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并于住院期间或出院后1年内将替格瑞洛降阶为氯吡格雷的ACS或PCI术后患者746例。根据替格瑞洛降阶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急性期组(≤1个月,n=212)和非急性期组(1~3个月,n=262;3~6个月,n=156;6~12个月,n=116)。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分析各组患者降阶治疗原因,比较各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1年内净临床不良事件: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脑卒中、靶血管重建及出血学会研究会(BARC)定义的2、3、5型出血事件构成的复合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心血管缺血事件和BACR 2、3、5型出血事件)发生差异。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不同时间段行替格瑞洛降阶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风险。结果 急性期组降阶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造影未见严重狭窄(23.1%),非急性期组降阶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无法获取替格瑞洛(41.9%)。急性期组1年内净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略高于非急性期1~3个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6% 和 12.2%;HR=0.72,95%CI 0.41~1.26;P=0.252)。非急性期1~3个月组的1年内净临床不良事件显著低于3~6个月组(12.2%和19.2%;HR=1.90,95%CI 1.07~3.37;P=0.029)及6~12个月组(12.2% 和21.6%;HR=1.48,95%CI 1.10~2.00;P=0.010)。各组间1年内心血管缺血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急性期1~3个月组的1年内出血事件显著低于6~12个月组(9.2%和15.5%; HR=1.42,95%CI 1.01~2.00;P=0.044)。结论 真实世界中ACS或PCI术后患者在非急性期1~3个月内进行替格瑞洛抗血小板降阶治疗能够获得最佳的临床净获益。  相似文献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患者的治疗基石。在双抗治疗持续时间方面,相关指南有较为明确的推荐,但是关于双抗的用药强度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就相关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现状。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但未行血运重建的住院患者981例进行电话随访,统计记录此类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时间。结果 92.35%的患者完成随访,建议阿司匹林终生服药同时氯吡格雷至少服药1年仅占15.56%,建议双联抗抗血小板治疗仅占42.71%;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中规范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仅占10.26%,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仅占28.14%。结论临床实践中急性冠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双联抗血小板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医师针对此类患者认识不足,患者依从性也不足。  相似文献   

7.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发生后,无论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国内外指南均建议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P2Y12抑制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DAPT)至少12个月以降低复发性动脉粥样硬化血栓风险。然而,现有证据表明ACS患者的残余缺血风险将持续超过12个月,在合并高危出血风险等特殊类型的ACS患者中延长DAPT疗程的获益存在争论。通过回顾近年国内外指南及文献,文章旨在提出以ACS病理生理机制为导向,结合新型药物支架技术及危险分层体系评估DAPT的出血风险与抗缺血事件获益,最大化获益/风险比,最终给予患者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高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安全性。方法:将接受PCI的416例ACS患者分为非高龄组(A组,年龄0.05)。2组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2%和4.0%(P>0.05),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阿司匹林长期维持治疗、氯吡格雷维持治疗时间超过12个月、合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是ACS患者PCI后长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并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0.048、5.396、0.181,均P0.05)。结论:75岁以上的高龄ACS患者PCI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发生率与75岁以下人群相比并未明显增加,但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仍需注意防止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由阿司匹林和一种P2Y12受体抑制剂组成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已经成为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指南大多数推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采取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以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预防缺血事件的发生.但长程DAPT方案势必会增加出血风险.新型药物洗脱支架使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新型P2 Y12受体抑制剂具有更强的抗血小板作用以及PCI术中腔内影像学的应用,都大大降低了PC...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判明有无氯吡格雷药物代谢异常,指导PCI术后选择性应用抗血小板药物,随诊观察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明确基因检测指导的治疗作用。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NSTE-ACS并接受PCI治疗的患者486例,连续分为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指导治疗组(A组237例,若呈氯吡格雷低代谢,则用替格瑞洛替换治疗)与常规治疗组(B组249例,PCI术后常规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MACE发生情况。结果 A组237例患者中,43例(18.1%)基因检测为氯吡格雷低代谢,改用替格瑞洛治疗。术后1个月时总体MACE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1.3%比5.2%,P=0.031),A组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1.3%比3.6%,P=0.041)。术后6个月时,两组总体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比6.8%,P=0.210),但A组仍保持较低趋势。结论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术后进行CYP2C19基因多态性检测,有助于对氯吡格雷低代谢患者进行针对性替换治疗,从而有效降低这部分患者术后1个月的临床MACE发生率,但是对于远期预后的影响需做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RECISE-DAPT评分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DM)患者双联抗血小板(DAPT)治疗后出血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ACS合并DM患者200例,PCI术后接受DAPT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记录出血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出血事件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评价PRECISE-DAPT评分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1)随访期间共有66例(33. 00%)发生出血事件,最常见为消化道出血,出血组平均年龄、年龄 65岁比例和治疗前PRECISE-DAPT评分高于未出血组(P 0. 05);(2) PRECISEDAPT评分与出血事情呈正相关(r=0. 63,P 0. 01),出血发生率随着PRECISE-DAPT评分分级增加而升高,其中≥25分组出血发生危险是≤10分组的5. 76倍(P 0. 05);(3) PRECISE-DAPT评分对于出血风险预测的最佳截断点为16. 84,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 71(Z=5. 60,P 0. 05,95%CI=0. 53~0. 85),此时的诊断敏感度为82. 27%,特异度为64. 09%,阳性预测值为86. 27%,阴性预测值为55. 73%,准确率为73. 37%。结论 ACS合并DM患者接受PCI术后出血患者的PRECISE-DAPT评分明显升高,该评分对于出血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心血管病已经成为中国居民的首要死因。其中,半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所致。现已经阐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激活、黏附和聚集,致使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是ACS发病的关键机制。因此,抗血小板是ACS药物治疗的基石。近年来,随着大量临床试验的展开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抗血小板治疗领域取得许多新的突破。1口服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6.
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一般人群。随着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技术的进展,越来越多的血液透析患者选择PCI干预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但血液透析患者表现出较高血栓栓塞风险以及出血倾向,使得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无明确的定论。现对血液透析患者PCI术后常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以及持续时间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否规范,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07-01-2002-06-30与2003-07-01-2004-06-30两个时间段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注册研究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种类、联合用药、药物剂量及服用时间。结果1728例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1006例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518例置入普通金属支架(BMS组),19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DES与BMS,12例患者单纯球囊扩张。术后有70例患者未继续使用任何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其余1658例患者使用1种或1种以上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进一步分析BMS组与DES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未使用任何抗血小板药物(BMS组52例,DES组18例,P〈0.001),只使用阿司匹林一种抗血小板药物(BMS组236例,DES组180例。P〈0.001),只使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BMS组45例,DSE组39例,P〉0.05),使用阿司匹林加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双重抗血小板治疗(BMS组350例,DES组808例,P〈0.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降低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抗血小板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能完全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生活质量。手术前后规范化使用抗血小板药能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本文综述抗血小板药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术疗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就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术后有关西洛他唑、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功能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相关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有关西洛他唑,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率、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率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按一定标准筛选文献后进行质量评价,共纳入5篇随机对照研究文献。以Cochrane协作网的软件RevMan v5.0进行处理,主要以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最小管腔直径(MLD),晚期管腔丢失,再狭窄率为评价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以二磷酸腺苷(ADP)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意义,在最小血管直径,晚期血管丢失,再狭窄率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存在显著意义。结论:三联(西洛他唑+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常规两联(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组相比能更有效地抑制冠脉支架术后的再狭窄,但其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双联抗血小板(DAPT)评分,是指导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术后DAPT的有效工具,年龄是评分系统中重要的因素,但年龄对预后的影响及不同年龄的患者DAPT评分的分布特点并不清楚。通过单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观察不同年龄组的PCI患者临床预后及DAPT评分的分布。方法:连续入选我院14 990例接受PCI的患者,所有患者按年龄分为三组:≥75岁(n=1 591),65~75岁(n=4 217)以及65岁(n=9 182)。调查三组患者心肌梗死、支架血栓及GUSTO中重度出血的发生率,以及DAPT评分的分布特点。结果:在中位19. 4个月的随访时间中,三组患者支架血栓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年轻患者相比,年龄65~75岁和≥75岁均是GUSTO中重度出血的预测因素(65~75岁HR=2. 05,95%CI:1. 46~2. 88;≥75岁HR=3. 35,95%CI:1. 52~7. 39)。随着年龄组的增加,DAPT评分中位数均减少1分。DAPT评分≥2分的患者在65岁的患者中占到63. 5%,在65~75岁患者中占32. 6%,而在≥75岁的老年患者中仅占到13. 2%。结论:老年患者PCI术后不增加心肌梗死及支架血栓的风险,但出血事件明显增加。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DAPT评分更低,≥2分的比例更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