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高迁移率族蛋白1(r HMGB1)对髓源性抑制性细胞(MDSC)的体外分化作用。方法分离BALB/c小鼠的骨髓细胞,分别使用r HMGB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白细胞介素6(GM-CSF-IL-6)、GM-CSF、IL-6和r HMGB1三者联合(GM-CSF-IL-6-r HMGB1)进行体外刺激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Gr1+MDSC、CD11c+和F4/80+巨噬细胞的比例。用免疫磁珠体外分选出粒细胞源性MDSC(G-MDSC)和巨噬细胞源性MDSC(M-MDSC)分别用r HMGB1刺激48 h,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中CD11b+Gr1+MDSC、CD11c+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的比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 HMGB1、GM-CSF-IL-6、GM-CSF-IL-6-HMGB1刺激48 h后,CD11b+Gr1+MDSC比例增加,CD11c+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的比例减少;免疫磁珠体外分选出G-MDSC和M-MDSC,用r HMGB1蛋白刺激48 h,与对照组相比,r HMGB1刺激后,CD11b+Gr1+MDSC、CD11c+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r HMGB1体外可以诱导分化MDSC比例增加,GM-CSF、IL-6与r HMGB1联用可以增强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CD11b激动剂白细胞黏附素1(LA1)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聚集和免疫抑制功能的影响,并检测其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毒素休克模型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C57BL/6雌性小鼠腹腔注射LA1 (40μg/g),12 h和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MDSC及其亚型粒细胞性髓源性抑制细胞(G-MDSC)和单核细胞性髓源性抑制细胞(M-MDSC)的比例。取C57BL/6雌性小鼠股骨及胫骨,体外诱导MDSC,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LA1处理对其免疫抑制相关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NADPH氧化酶1 (NOX1)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 mRNA水平的影响。用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PBS组、LA1组、PBS联合LPS组和LA1联合LPS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G-MDSC及M-MDSC的比例及巨噬细胞表面CD86和CD40的表达,HE染色检测肝肺组织病理损伤,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肺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观察小鼠死亡率反映小鼠病情的严重程度。通过以上检测指标分析LA1对内毒素休克小鼠体内MDSC的聚集及对病情的影响。结果 LA1处理12、48 h,均显著上调小鼠脾脏中MDSC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LA1处理12 h可显著上调G-MDSC的比例;体外实验发现,LA1可诱导MDSC中IL-10、NOX1及i NOS高表达;体内实验中,与PBS联合LPS组相比,LA1联合LPS组脾脏MDSC及G-MDSC的比例显著增加,肝、肺组织损伤减轻,死亡率下降,巨噬细胞活化程度显著降低。结论 CD11b激动剂LA1可通过促进MDSC的聚集及其免疫抑制相关因子的表达缓解内毒素休克的发病。  相似文献   

3.
骨髓源性抑制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异质性细胞,HIV感染后的机体免疫系统异常调节可能与MDSC有关。因此,我们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检测HIV感染者及健康人群外周血MDSC亚群及细胞内精氨酸酶(Arg1)的表达,分析比较MDSC亚群及细胞内Arg1在以上两组间的差异;并通过HIV感染者血清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共培养方法,5d后观察HIV感染者血清对健康人MDSC的诱导与分化;采用免疫磁珠分选的方法分选HIV阳性血清诱导的MDSC,与CFSE标记的CD8+T淋巴细胞以2∶1的比例在CD3/CD28免疫磁珠的诱导下体外共培养3d,流式细胞仪检测共培养前后CD8~+T淋巴细胞在培养体系所占比例及CFSE荧光强度的改变。结果显示,与健康人外周血MDSC亚群比较,HIV感染者Lin~-HLA-DR~-CD33~+CD11b~+CD14~+标记的M-MDSC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HIV感染者M-MDSC细胞内Arg1的水平呈现高表达(23.1±9.3)%,与G-MDSC细胞内Arg1的水平比较(4.7±1.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HIV阳性血清与健康人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后,M-MDSC的亚群高于培养前(P=0.008);HIV诱导的MDSC与CFSE标记的CD8~+T淋巴细胞在CD3/CD28刺激后,CD8~+T淋巴细胞在培养体系中所占比例低于单纯的CD3/CD28诱导组(43.7%±6.7%,64.7%±8.2%;P0.05),CFSE荧光强度的改变亦低于单纯的CD3/CD28诱导组。以上结果提示我们,HIV患者外周血MDSC亚群以M-MDSC为主;Arg1是M-MDSC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重要途径;HIV阳性血清可诱导MDSC向M-MDSC方向分化,且HIV诱导后的MDSC抑制CD8~+T淋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TLR4 基因敲除对小鼠免疫细胞及脂肪因子的影响。方法:取20 周龄的雄性野生型C57BL/6 小鼠和TLR4-/ -小鼠的脾脏和附睾脂肪组织,分离细胞,用流式检测F4/80、CD11b、CD11c、CD3、CD4、CD8 分子的表达;qPCR 检测附睾脂肪组织内IL-6、HMGB1、TNF-α、脂联素和抵抗素的表达。结果:与野生型C57BL/6 小鼠相比,TLR4-/ - 小鼠脾脏和附睾脂肪组织中M1 型(F4/80+ CD11b+ CD11c+ )巨噬细胞比例上升(P<0.05),M2 型(F4/80+ CD11b+ CD11c- )巨噬细胞比例下降(P<0.05),这种趋势在附睾脂肪组织中表现更为显著。同时发现附睾脂肪组织中CD4+ T 细胞比例下降(P<0.05),CD8+ T细胞比例上升(P<0.05);IL-6、HMGB1、抵抗素表达升高(P<0.05);TNF-α和脂联素表达降低(P<0.05)。结论:TLR4 基因敲除可导致内脏脂肪组织脂肪因子和免疫细胞的紊乱。  相似文献   

5.
抗MIP-1α抗体可以阻断P.acnes对DC前体细胞的动员作用。对C57BL/6J(B6)小鼠静脉直接注射MIP-1α,24h后在B6小鼠外周血中F4/80-B220-CD11c+细胞明显增多,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13.47%±1.4%。新鲜分离的F4/80-B220-CD11c+细胞不具有成熟DC的特征,经过细胞因子GM-CSF、IL-4和mTNF-α体外培养7d后的F4/80-B220-CD11c+细胞呈现树突状突起并形成细胞团簇,高度表达Ia、CD11c、DEC205、CD80、CD86,中度表达CD40,不表达CD8α、F4/80表面标志,并具有极强的刺激异源性T细胞增殖的能力。总之,研究表明趋化性细胞因子MIP-1α参与调节DC前体细胞的动员,并且注射MIP-1α可以直接迅速动员F4/80-B220-CD11c+DC前体细胞进入小鼠外周血。实验首次提出了用趋化性细胞因子MIP-1α动员DC前体细胞进入外周血的思路和实践,为体外获取大量功能正常的DC开辟了新的便捷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小鼠骨髓前体细胞体外诱导成为不同极化状态(M1和M2)巨噬细胞的优化方法。方法:健康C57BL/6小鼠麻醉处死,收集其股骨和胫骨腔内容物,经筛网过滤、红细胞裂解后,在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16h,收集未贴壁的骨髓前体细胞重新接种于6孔板。根据培养基中所加刺激剂的种类、剂量不同进行实验分组,于不同时点收集细胞,光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及RT-qPCR检测不同极化状态巨噬细胞的相应标志物。结果:(1)小鼠骨髓前体细胞经50μg/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刺激72 h后,CD11b阳染率达到90%以上;刺激96 h后,F4/80的阳染率达到95%以上。40μg/L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96 h后,CD11b阳染率也达到了90%以上,F4/80阳染率至144 h达到峰值(58.2%);(2)在M-CSF刺激所得单核-巨噬细胞的基础上,给予M1型巨噬细胞诱导剂(25μg/L LPS和10μg/L IFN-γ)刺激24 h,可见CD86的阳染率大于90%;给予M2型巨噬细胞诱导剂(20μg/L IL-4和IL-13)刺激后CD206的阳染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10%左右);(3)在GM-CSF刺激的基础上,给予M1型巨噬细胞诱导剂刺激24 h,可见CD86的阳染率大于90%;而当细胞接受M2型巨噬细胞诱导剂刺激96 h,CD206的阳染率达68.98%;(4)RT-qPCR结果显示在给予相应极化诱导剂刺激后,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2,以及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几丁质酶3样蛋白3(Chi3l3/Ym1)、甘露糖受体(MR)和精氨酸酶1(Arg-1)的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1)C57BL/6小鼠骨髓前体细胞受到M-CSF或GM-CSF诱导后90%以上细胞均可向单核细胞分化,M-CSF可诱导90%以上的细胞为成熟巨噬细胞,GM-CSF可诱导58%的细胞为成熟巨噬细胞;(2)在M-CSF前期诱导的基础上,联合LPS和IFN-γ易于诱导出M1型巨噬细胞,但联合IL-4和IL-13难以获得M2型巨噬细胞;(3)在GM-CSF前期诱导的基础上,联合LPS和IFN-γ易于诱导出M1型巨噬细胞,联合IL-4和IL-13也可将大部分细胞诱导成为M2型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小鼠骨髓前体细胞体外诱导成为不同极化状态(M1和M2)巨噬细胞的优化方法。方法:健康C57BL/6小鼠麻醉处死,收集其股骨和胫骨腔内容物,经筛网过滤、红细胞裂解后,在RPMI-1640完全培养基中培养16h,收集未贴壁的骨髓前体细胞重新接种于6孔板。根据培养基中所加刺激剂的种类、剂量不同进行实验分组,于不同时点收集细胞,光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及RT-qPCR检测不同极化状态巨噬细胞的相应标志物。结果:(1)小鼠骨髓前体细胞经50μg/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刺激72 h后,CD11b阳染率达到90%以上;刺激96 h后,F4/80的阳染率达到95%以上。40μg/L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96 h后,CD11b阳染率也达到了90%以上,F4/80阳染率至144 h达到峰值(58.2%);(2)在M-CSF刺激所得单核-巨噬细胞的基础上,给予M1型巨噬细胞诱导剂(25μg/L LPS和10μg/L IFN-γ)刺激24 h,可见CD86的阳染率大于90%;给予M2型巨噬细胞诱导剂(20μg/L IL-4和IL-13)刺激后CD206的阳染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10%左右);(3)在GM-CSF刺激的基础上,给予M1型巨噬细胞诱导剂刺激24 h,可见CD86的阳染率大于90%;而当细胞接受M2型巨噬细胞诱导剂刺激96 h,CD206的阳染率达68.98%;(4)RT-qPCR结果显示在给予相应极化诱导剂刺激后,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2,以及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几丁质酶3样蛋白3(Chi3l3/Ym1)、甘露糖受体(MR)和精氨酸酶1(Arg-1)的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1)C57BL/6小鼠骨髓前体细胞受到M-CSF或GM-CSF诱导后90%以上细胞均可向单核细胞分化,M-CSF可诱导90%以上的细胞为成熟巨噬细胞,GM-CSF可诱导58%的细胞为成熟巨噬细胞;(2)在M-CSF前期诱导的基础上,联合LPS和IFN-γ易于诱导出M1型巨噬细胞,但联合IL-4和IL-13难以获得M2型巨噬细胞;(3)在GM-CSF前期诱导的基础上,联合LPS和IFN-γ易于诱导出M1型巨噬细胞,联合IL-4和IL-13也可将大部分细胞诱导成为M2型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Gr-1+CD11b+髓系来源的抑制细胞(MDSC)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中的数量变化及功能。方法 30只健康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EAE诱导组和对照组,借助MOG35-55多肽免疫诱导制备EAE小鼠模型,采用HE染色和Luxol快蓝染色评估发病动物的脊髓病理变化。流式细胞分析和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确定2组小鼠脾脏和脊髓组织中Gr-1+CD11b+MDSC的数量变化,体外细胞共培养检测来自EAE小鼠的Gr-1+CD11b+MDSC对CD4+T细胞及CD8+T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影响。结果 EAE造模成功率为80%(12/15),HE染色显示炎症细胞广泛浸润于EAE小鼠脊髓组织,Luxol快蓝染色在炎性浸润灶内发现多处脱髓鞘区域。EAE诱导组小鼠脊髓组织切片中可见大量Gr-1+CD11b+MDSC,而对照组未发现任何阳性细胞。EAE小鼠的脾质量显著大于对照组[(146.5±12.4)mg vs(67.2±8.7)mg,P0.01],其中Gr-1+CD11b+MDSC比率明显增高(P0.01)。与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一致,流式细胞术分析在EAE小鼠脊髓中亦可见明显增多的Gr-1+CD11b+MDSC。体外细胞共培养实验显示,EAE小鼠脊髓中Gr-1+CD11b+MDSC可显著抑制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分裂增殖。结论EAE诱导了Gr-1+CD11b+MDSC在脾脏和脊髓中的扩增和聚集,后者参与了EAE疾病的免疫调节过程。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低甲基化型CpG与TLR9相互作用激活巨噬细胞并诱发小鼠妊娠失败的机制,本研究模拟特异性配体CpG活化TLR9的过程,并比较CpG对NK1.1+CD3-细胞和CD11b+F4/80+细胞数量、TNF-α表达水平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孕6.5d腹腔注射CpG可显著提高非肥胖型糖尿病(non-obese diabetic,NOD)小鼠胚胎吸收率。相反,相同剂量对野生型BALB/c小鼠则无此影响。胚胎吸收率的增高伴有CD11b+F4/80+巨噬细胞相对数量增多和血清TNF-α水平增高,但是NK细胞构成比无显著改变。采用F4/80中和抗体抑制CD11b+F4/80+巨噬细胞可显著降低血清TNF-α水平,并降低胚胎吸收率。这些证据表明,CpG通过激活TLR9,并提高蜕膜CD11b+F4/80+巨噬细胞相对数量、增强TNF-α表达,进而导致胚胎吸收率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联合输注Flt3-L和GM-CSF真核表达质粒体内诱导小鼠DC的方法并检测其抗原提呈功能。方法:采用尾静脉注射法分别输注Flt3-L及GM-CSF质粒,15d后收获小鼠脾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CD11c、CD11b、B220、CD8α和NK1.1等表面标志以鉴定DC的比例及亚型;将体内诱导DC与HBsAg共孵育,然后刺激HBsAg预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并检测其分泌IFN-的水平。结果:联合输注Flt3-L和GM-CSF质粒小鼠的脾细胞达到4×108个细胞/脾脏、其中CD11c+细胞占20%以上,CD11c+细胞中CD11b+、CD11b-、B220+、CD8+、NK1.1+细胞的比例分别达17%、10%、26%、16%、7%左右;体内诱导DC负载HB-sAg后刺激HBsAg特异性淋巴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明显高于HBsAg单独刺激组。结论:采用小鼠尾静脉注射技术输注Flt3-L及GM-CSF质粒能够诱导CD11c+ DC的产生并包含多种亚型,体内诱导DC具备有效的抗原提呈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体外稳定、高效诱导人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 MDSC)分化与扩增的实验方法,为体外研究人MDSC功能及作用机制提供新的实验技术支持,收集健康人全血后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贴壁法纯化单核细胞。用人GM-CSF和IL-6 (各10、 20、 40和80 ng/mL)刺激PBMC或单核细胞4、 7、 14和21 d,与PBMC共培养3 d;采用FACS检测CD33+MDSC、T细胞增殖和CD3+IFN-γ+T细胞比例。结果显示,常规方法仅诱导PBMC或单核细胞分化为较低比例的CD33+MDSC;改善培养方法,用人GM-CSF和IL-6 (各80 ng/mL)刺激单核细胞14 d (每4~5天换1次液),可诱导出较高比例的CD33+MDSC,且CD33+MDSC表现出显著抑制T细胞增殖及分泌IFN-γ的功能。该研究提示,改良后的培养方法可高效诱导人单核细胞分化成为CD33  相似文献   

12.
<正>目的:研究单核巨噬细胞中的原肌球调节蛋白1(tropomodulin,Tmod1)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检测Tmod1在高脂喂养Apo E-/-小鼠主动脉的表达及在斑块内的定位。分析野生型和Tmod1敲除小鼠(TOT/Tmod1-/-)中腹腔CD11b+F4/80+巨噬细胞、骨髓Gr1+CD11b+单核细胞和血液CD11b+单核细胞含量。将野生型和TOT/Tmod1-/-小鼠的骨髓移植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诱导骨髓来源的CD11b+Gr1+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对肿瘤的影响。方法将骨髓中CD11b+Gr1+细胞与MSC共培养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CD11b+Gr1+细胞免疫表型,通过T细胞抑制性实验分析T细胞活化情况,采用小鼠4T1乳腺癌模型观察MSC通过CD11b+Gr1+细胞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MSC能够促进骨髓中CD11b+Gr1+细胞的存活和生成,同时可诱导正常小鼠骨髓中CD11b+Gr1+细胞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显示,MSC处理后的骨髓CD11b+Gr1+细胞可以促进肿瘤的生长,加速小鼠的死亡。结论 MSC可以通过促进骨髓来源的CD11b+Gr1+细胞的抑制作用加速肿瘤的生长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最佳体外诱导培养小鼠成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方法.方法 分离、纯化6周龄C57BL/6小鼠骨髓单核细胞,以含10 %胎牛血清、20 ng/ml重组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10 ng/ml重组小鼠白细胞介素-4(IL-4)的RPM I-1640培养基培养7 d,然后将细胞分成对照未刺激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组和TNF-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刺激组.继续培养48 h后,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检测IL-12、IL-6浓度及细胞表面标志CD11c、CD80、CD86 和MHC Ⅱ.结果 培养9 d后,两刺激组培养的细胞经相差显微镜观察有DC生长.TNF-α刺激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IL-1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显著低于TNF-α+LPS刺激组(P<0.05).3组均高表达CD11c,各组间无显著差异;而CD80、CD86和MHCⅡ表达阳性率TNF-α刺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NF-α+LPS刺激组显著高于单纯TNF-α刺激组(P<0.05).结论 联合使用TNF-α与LPS刺激可使DC成熟度提高,分泌IL-6、IL-12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中的髓源抑制细胞(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及对T细胞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MDSCs动态比例变化,免疫磁珠分选小鼠骨髓中单核系MDSCs(CD11b+Gr1+Ly6G-)和粒系MDSCs (CD11b~+Gr1~+Ly6G~+)亚群细胞,Write-Giemsa染色进行形态学鉴定; CFSE法检测单核系和粒系MDSCs亚群对CD4~+T、CD8+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γ、IL-4、IL-10、IL-13、TGF-β和精氨酸酶(ArgⅠ)、一氧化氮合酶2(NOS2)的表达。结果:血吸虫感染模型小鼠的MDSCs较对照组小鼠明显增多,以粒系MDSCs(CD11b+Gr1+Ly6G+)亚群增多为主。两个亚群细胞均能降低CD4+T、CD8+T细胞的增殖活性,粒系亚群MDSCs的抑制作用更显著; 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两个亚群细胞的细胞因子IL-4、IL-10、IL-13、TNF-α、IFN-γ以及ArgⅠ、NOS2的表达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结论:血吸虫感染模型小鼠体内的MDSCs显著增高,单核系MDSCs(CD11b+Gr1+Ly6G-)和粒系MDSCs(CD11b+Gr1+Ly6G+)亚群均能抑制CD4~+T、CD8~+T细胞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两亚群细胞均能上调相关细胞因子IL-4、IL-10、IL-13和ArgⅠ、NOS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热休克蛋白16.3(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heat shock proteins 16.3,MTB Hsp16.3)在体外细胞水平对小鼠骨髓来源M1型巨噬细胞的影响作用。方法:从BALB/c小鼠的胫股骨中取骨髓细胞,与GM-CSF共培养获取骨髓来源的M0型巨噬细胞,流式检测CD11b和F4/80的表达;分别用IFN-γ、IL-4诱导M0型巨噬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荧光定量PCR、ELISA检测各组细胞IL-12、TNF-α、i NOS、IL-10、TGF-β、Arg-1的表达情况,构建小鼠骨髓来源M1/M2型巨噬细胞的技术平台;用MTB Hsp16.3刺激M0、M1型巨噬细胞,分别孵育24、48、72、96 h,采用ELISA、q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细胞培养液上清和细胞内的IL-12、TNF-α、i NOS、IL-10、IL-4、TGF-β、Arg-1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下观察M0型巨噬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伪足较短;M1型巨噬细胞形状呈长梭形,并有伪足伸出现,突触很长;M2型巨噬细胞伪足较短,细胞整体形态较为收拢。FCM检测有90%以上的骨髓细胞细胞具有CD11b和F4/80双阳性的特征。ELISA和qRT-PCR检测发现,M1型巨噬细胞高表达IL-12、TNF-α、i NOS;M2型巨噬细胞高表达IL-4、TGF-β、IL-10、Arg-1。MTB Hsp16.3刺激巨噬细胞后,M0和M1型巨噬细胞均高表达IL-10、TGF-β,低表达TNF-α、i NOS,且在48-72 h增加或降低的水平达到峰值。结论:成功诱导了小鼠骨髓来源的M1、M2型巨噬细胞;MTB Hsp16.3促进M1型巨噬细胞高表达M2型相关的细胞因子,可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样巨噬细胞转换。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体外细胞水平,初步探讨TLR2/4 在MTB Hsp16.3 刺激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的表达及作用。方法:从BALB/ c 小鼠的胫腓骨中取骨髓细胞,与GM-CSF 共培养获得骨髓来源的M0 型巨噬细胞,流式检测F4/80 和CD11b 的表达并观察其形态;100 ng/ ml MTB Hsp16.3 刺激M0 巨噬细胞,分别培养0、12、24、36、48、72 h,Real-time PCR 检测不同时间点TLR2/4 的表达水平;利用RNAi 干扰技术沉默巨噬细胞表面的TLR2/4 受体,MTB Hsp16.3 刺激沉默TLR2/4 的M0 巨噬细胞,分别培养0、12、24、36、48、72 h,Real-time PCR 检测不同时间点TLR2/4 及Ym-1、Fizz1、IL-10 、TNF 、iNOS、TGF 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M0 型巨噬细胞在MTB Hsp16.3 刺激后出现了较短的伪足,沉默TLR2/4 的M0 型巨噬细胞在MTBHsp16.3 刺激后出现了较长伪足;M0 巨噬细胞在MTB Hsp16.3 刺激后高表达TLR2/4。MTB Hsp16.3 刺激沉默TLR2/4 的M0型巨噬细胞,高表达M1 型巨噬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IL-6、TNF 、iNOS,低表达M2 型巨噬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IL-10、TGF 、Ym-1、Fizz1。结论:MTB Hsp16.3 通过TLR2/4 促进M0 型巨噬细胞向M2 型转化,抑制M1 型巨噬细胞,这可能参与了MTB 躲避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猪苓多糖协同对巨噬细胞J774 A.1CD11b、CD18及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猪苓多糖协同卡介苗刺激J774 A.10.5 h、1 h、3 h、6 h、12 h、24 h及48 h后,其CD11b、CD18及协同刺激分子CD86、CD40表达的变化.结果:BCG(50 mg/L)组作用1 h后,J774 A.1 CD11b、CD18的表达高于空白组;联合应用PPS(50 mg/L)组刺激12 h,其CD11b、CD18的表达明显高于BCG组(P<0.05).BCG组0.5 h、3 h、12 h、24 h、48 h,其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增高;联合应用PPS协同刺激J774 A.10.5 h、1 h、3 h、6 h,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高于BCG组.结论:卡介苗能提高巨噬细胞CD11b、CD18及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联合应用猪苓多糖可使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热激蛋白60来源多肽SJMHE1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其对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影响。方法选择6~8周健康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PBS组、卵清蛋白(OVA)组、 OVA-PBS组, OVA-SJMHE1组。OVA致敏建立支气管哮喘模型, HE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 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OVA特异性IgE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脾脏MDSC中多形核细胞型MDSC(PMN-MDSC)、单核细胞型MDSC(M-MDSC)所占比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肺组织MDSC的表达。结果与PBS组比较, OVA、 OVA-PBS组肺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增加,血清IgE水平升高、脾脏PMN-MDSC比例及肺组织MDSC数量增加,脾脏M-MDSC比例无明显变化;与OVA、 OVA-PBS组比较, OVA-SJMHE1组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脾脏PMN-MDSC比例及肺组织MDSC数量减少,血清IgE水平及脾脏M-MDSC比例无明显变化。结论SJMHE1可能通过减少MDSC数量,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人脐血单核细胞在髓系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体系中获得的CD123 髓系DC的生物学特性。分离脐血单核细胞,用人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将其诱导为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 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倒置显微镜观察CD123 DC形态;3H-TdR渗入法检测CD123 DC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脐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 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HLA-DR、CD86、CD11c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 DC呈现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 DC能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但其刺激能力较CD123?DC组低(P<0.05)。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 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髓系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