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猪心室颤动(VF)模型,观察胺碘酮原液、稀释液以及单纯标准CPR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 21头北京长白猪,应用程控刺激仪诱导VF,VF 3 min后,将动物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①单纯CPR组:只进行单纯标准CPR;②胺碘酮原液组:予胺碘酮原液5 mg/kg快速(<3 s)静推,生理盐水20 mL冲管,观察30 s后开始CPR;③胺碘酮稀释液组:予胺碘酮5 mg/mg溶于20 mL生理盐水用30 s缓慢静推,20 mL生理盐水冲管,观察30 s后开始CPR.VF 5 min若猪未恢复自主循环(ROSC),给予电击除颤,并再次给予CPR,依此类推如15 min后猪仍未ROSC则宣布猪死亡.结果 CPR组及胺碘酮原液组复苏成功率高于胺碘酮稀释液组[85.7%vs.71.4%vs.42.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CPR组除颤能量(450±150)J高于胺碘酮原液组(200±77)J(P=0.009)及稀释液组(330±125)J,P=0.170.标准CPR组除颤次数(3±1)多于胺碘酮原液组(1.3±0.5),P<0.05.ROSC 10 min时胺碘酮原液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冠脉灌注压(CPP)明显低于稀释液组和CPR组(P<0.05),而ROSC 0.5 h以后胺碘酮原液组和稀释液组之间MAP和C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时应用胺碘酮原液可以减少除颤次数和能量;较标准CPR和快速推注胺碘酮原液,胺碘酮稀释液缓慢推注有增加死亡率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因素,并寻找影响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以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院前发生的240例心脏骤停(CA)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ROSC组和Non—ROSC组的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和。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42.08%,脑复苏成功率仅为3.33%。两组在年龄、性别、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始CPR时间、气管插管时间、肾上腺素累计用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CA患者ROSC的因素有心室纤颤、无脉搏电活动、电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累积剂量以及CA绝对时间。结论CPR成功率与开始CPR时间和人工气道建立的早晚有密切关系。CA绝对时间、除颤、肾上腺素累积剂量是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窒息法致大鼠心脏骤停模型复苏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13  
目的 观察心肺复苏(CPR)效果,并探讨窒息时间及CPR时间对大鼠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和6 h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呼气末夹闭气管窒息法,建立大鼠心脏停搏(A)模型.30只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2组,窒息7 min组(n=15),窒息9min组(n=15).观察大鼠窒息及心肺复苏期间平均动脉压(MAP)、心电图(ECG)、心率(HR)和动脉血pH值的变化,比较各组的ROSC率和6 h生存率.结果 窒息7 min组ROSC率和6h存活率与窒息9 min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PR时间<5 min者6 h生存率显著高于CPR时间>5 min者(P<0.05);存活时间大于6 h者CPR时间与存活时间小于6 h者CPR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该复苏模型制作简单,重复性好,可观察多个指标,能满足心肺复苏实验研究的需要;窒息时间选择应控制在7~9 min以内;CPR时间是预测CPR成功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IAAC-CPR)对心搏骤停兔心肺脑复苏的效果。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0只,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组和IAAC-CPR组,每组5只。经颈静脉快速推注冰氯化钾并夹闭气管导管制备心搏骤停模型;心搏骤停3 min后开始实施心肺复苏(CPR),CC-CPR组为呼吸机辅助通气+胸外按压;IAAC-CPR组为呼吸机辅助通气+胸外按压+腹主动脉按压。观察CPR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脑皮质血流的变化;记录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观察动物24 h生存情况、24 h神经功能评分及腹部器官情况等。结果 IAAC-CPR组复苏后30、60、90、120 s时脑血流量(CBF,PU值)及平均动脉压(MAP,mmHg,1 mm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CC-CPR组(CBF 30 s:16.1±6.0比7.8±2.2,60 s:91.6±11.8比57.3±23.2,90 s:259.9±74.9比163.6±50.3,120 s:301.5±60.5比208.4±23.8;MAP 30 s:46.4±9.4比31.4±8.7,60 s:55.8±13.8比34.0±11.5,90 s:61.2±11.5比38.2±10.1,120 s:63.6±11.8比40.2±10.2;均P<0.05)。与CC-CPR组比较,IAAC-CPR组ROSC所需时间明显缩短(s:182.0±59.0比312.6±86.6,t=2.787,P=0.024),24 h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下降(分:2.4±1.7比4.6±0.6,t=2.974,P=0.023);而复苏成功率(80.0%比60.0%,χ2=0.000,P=1.000)、24 h存活率升高(80.0%比40.0%,χ2=0.417,P=0.5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SC后24 h尸解动物均未发现肝脏损伤。结论在心搏骤停兔复苏早期,IAAC-CPR较CC-CPR取得了更好的脑血流灌注,明显减轻了心搏骤停兔的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且无腹部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5.
除颤前先胸外按压对延期室颤的复苏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除颤前先胸外按压对延期室颤患者的复苏疗效.方法 将69例室颤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胸外按压再除颤组和直接除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除颤次数、能量、首次除颤成功率、入院率、自主循环恢复率和时间.结果 胸外按压再除颤组与直接除颤组比较,先胸外按压者除颤次数及总能量减少(4.8±2.3 vs 6.5±3.6,P<0.05;1250±320 vs 1890±570,P<0.01);胸外按压再除颤组首次除颤成功率高(28.6% vs 17.6%,P<0.05),较高的入院率(28.6% vs 11.8%,P<0.05);自主循环恢复更理想.结论 胸外按压再除颤可提高延期室颤的复苏效果.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的质量对复苏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评价临床上常见的不标准心肺复苏(N-CPR)和2005年国际CPR指南推荐的标准心肺复苏(S-CPR)对心脏停搏(CA)猪复苏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18头猪被随机均分成两组,经麻醉、插管、机械通气后,应用程控刺激方法制备心室纤颤(VF)模型.S-CPR组应用2005年指南推荐的CPR方式;N-CPR组模拟临床上经常出现的低质量CPR方式.VF 4 min后开始进行CPR,CPR 9 min后进行电除颤及高级生命支持,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进行各项指标观察.24 h仍存活的猪经处死后取脑、心、肝、肾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核转录因子-kB(NF-kB)的表达.实验期间连续监测CPR后3、6和9 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抽取基础状态、CPR 9 rain、ROSC 4 h的静脉血,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浓度.结果 与N-CPR组比较,S-CPR组ROSC率(22.2%比88.9%)及24 h存活率(22.2%比88.9%)明显提高(P均<0.05);CPR后3、6和9 min心排血量(CO)和平均动脉压(MAP)也均显著升高(P均<0.01);并且CPR后9 min和ROSC 4 h血清促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和各组织NF-kB表达程度均降低.结论 高质量的CPR后不仅能提高CA猪的生存率,也明显改善CPR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UTI)对心肺复苏(CPR)后大鼠大脑皮层炎症因子TNF-α和IL-6表达及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36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交流电致颤的方式诱发室颤(VF),持续7 min后进行CPR,建立VF/CPR模型.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立即给予乌司他丁100 000 U/kg或等体积的PBS静脉注射.VF前和ROSC后2、4、8h采血检测血浆TNF-α、IL-6水平,并取大脑皮层进行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NF-α、IL-6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检测核因子NF-κB p65的核浆转位情况.ROSC后72 h行皮层NISSL和TUNEL染色计数顶叶皮层存活神经元细胞数和凋亡神经元细胞数.结果 ROSC后UTI组2、4、8h血浆TNF-α质量浓度分别为(17.7±1.4)、(21.9±2.1)和(17.1±0.6),低于PBS组(t2h=1.42,t4h =2.93,t8 h =4.22,各组P<0.05).UTI组2、4、8h血浆IL-6质量浓度(ng/mL)分别为(208.9±14.1)、(281.5 ±25.9)和(251.8±15.3),显著低于PBS组(t2h=3.87,t4h=2.45,t8h=3.74,各组P<0.05).ROSC后UTI组2、4、8h大脑皮层TNF-α、IL-6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PBS组.PBS组ROSC后2、4、8h大脑皮层NF-κB p65的核/浆转换率为(1.08±0.08)、(1.02±0.05)和(0.97 ±0.02),高于UTI组.ROSC后72 h UTI组大脑皮层存活神经元细胞数为(22±3)个/400×400像素,多于PBS组的(19±2)个/400×400像素(Z=2.887,P=0.02);凋亡细胞数UTI组为(10±2)个/400×400像素,低于PBS组的(13±3)个/400×400像素(Z =3.751 P=0.01).结论 UTI降低ROSC后Wistar大鼠全身炎症反应,减少大脑皮层NF-κB通路的激活,减少致炎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从而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存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启动前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探讨ECPR的干预时机和改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4月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行ECPR的29例患者。按患者是否存活出院分为生存组( n=13)及死亡组( n=16),分析两组常规心肺复苏(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PR)时间(开始心肺复苏到体外膜肺氧合运转的时间)、ECPR前初始心律、院外及院内心搏骤停的构成比、外院转运病例构成比。按CCPR时间分为≤45 min组、45~60 min组及>60 min组分别比较其出院存活率及持续自主循环恢复(sustained 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本院院内心搏骤停患者按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发生地点分为本科室亚组和其他科室亚组,比较其存活率。 结果:29例患者总体生存率44.83%,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平均辅助时长114(33.5,142.5) h,CCPR平均时长60(44.5,80) min。生存组ECMO辅助时间(140.15±44.80)h较死亡组长( P=0.001),生存组CCPR时间明显低于死亡组( P=0.010)。初始心律为可除颤心律组生存率更高( P=0.010)。OHCA较IHCA患者病死率高( P=0.020)。外院转运病例病死率高于本院病例( P=0.025)。CCPR时间≤45min、45~60 min、>60 min三组患者出院生存率依次递减( P=0.001),ROSC率依次递减( P=0.001)。本院院内心搏骤停患者,CA发生地点在本科室(急诊医学科)组与其他科室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4)。 结论:ECPR出院存活率高于国内外报道的CCPR存活率,ECPR对难治性心搏骤停是有效的。ECPR的预后跟CCPR时间、CA初始心律、CA发生地点明显相关,提高ECPR存活率需加强宣教及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肌内质网Ca2+调控蛋白表达与心肺复苏(CPR)后心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38只SPF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2只)和心搏骤停组(26只)。静脉弹丸式注射氯化钾40μg/g诱导心搏骤停,8 min后进行CPR;对照组大鼠仅麻醉后置管并监测指标,不诱导心搏骤停。在复苏后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1 h,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分别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5 min和60 min时采集心肌标本,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Ca2+ATP酶(SERCA2a)、磷酸化受磷蛋白(p-PLB)和兰尼定受体(RyR)水平。结果心搏骤停组ROSC率为92.3%(24/26),平均复苏时间为(68±39)s。心搏骤停组复苏后1 h心功能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FS)、左室内压上升或下降最大速率(±dp/dt max)明显降低〔射血分数:0.548±0.060比0.809±0.043,F=71.692,P=0.000;FS:(34.4±4.4)%比(46.0±3.5)%,F=55.443,P=0.000;+dp/dt max (mmHg/s):4718±743比7098±394,P<0.01;-dp/dt max (mmHg/s):-3824±612比-6187±473,P<0.01〕。与对照组相比,心搏骤停组ROSC后5 min及60 min PLB磷酸化水平(灰度值)均显著降低(5 min:0.64±0.15比1.29±0.13,P<0.01;60 min:0.95±0.08比1.30±0.09,P<0.05),而内质网SERCA2a活性(灰度值)和RyR水平(灰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ERCA2a 5 min:1.01±0.18比1.24±0.07,60 min:1.03±0.14比1.25±0.06;RyR 5 min:0.96±0.13比0.97±0.13,60 min:0.88±0.14比0.99±0.11,均P>0.05)。结论内质网PLB磷酸化水平异常与CPR后心功能障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除颤前心肺复苏(CPR)对室颤频率的影响.方法:将32只健康家猪分为4组,每组动物8只,分别制作闭胸电诱发室颤模型:A组室颤3 min后给予直接除颤:B组室颤3 min后予CPR 2 min后再进行除颤;C组室颤7 min后进行直接除颤;D组室颤7 minn后予CPR 2 min后再进行除颤.结果:室颤发生后频率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1 min时室颤频率为12.3±1.8 Hz,3 min时为8.1±1.4 Hz,7 min时为6.8±1.2 Hz(P<0.05),B组和D组CPR后室颤频率显著增加(B组:13.1±2.1 Hz,D组:10.4±1.5,P<0.05).A组和B组各8例均经除颤后立即恢复自主循环.除颤后立即恢复自主循环者C组有2例、D组5例:除颤后出现无脉性心电活动,经CPR后恢复自主循环者C组有6例、D组3例(P>0.05).结论:除颤前CPR可增加室颤的频率,可改善长时间室颤的自主循环恢复率.  相似文献   

11.
长时程室颤先行心肺复苏对复苏效果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7 min室颤先行心肺复苏2 min后除颤与直接除颤的复苏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建立猪闭胸电诱发室颤模型,CPR First组优先心肺复苏2 min后连续三次除颤,Shock First组直接予连续三次除颤,观察冠脉灌注压、室颤波频率和振幅变化,计算除颤成功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结果 CPR First组先行心肺复苏2 min后可提高初次除颤前的冠脉灌注压、室颤波的频率和振幅, CPR First组比Shock First组有高的除颤成功率和自主循环恢复率(P<0.05).结论 7 min室颤除颤前先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可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其机制与增加冠脉灌注,改善心脏能量储备,提高室颤波的频率和振幅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时除颤和心肺复苏(CPR)实施顺序对患者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纳入所有有关常规抢救方案与除颤前先行CPR比较抢救院外心脏骤停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s),根据Cochrane Handbook4.2.6质量评价标准评价,并用RevMan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个研究(66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抢救方案相比,除颤前先行CPR在抢救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出院存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在自主循环恢复(ROSC)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1年生存率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49)。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出院存活率和ROSC方面,不论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间>5min或≤5min,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临床证据表明,除颤前先行CPR不论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时间>5min或≤5min,其复苏疗效在出院存活率,ROSC及1年生存率方面与常规抢救方案无差异。由于纳入研究样本量所限,该...  相似文献   

13.
255例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丽  郑华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9):793-795
目的了解6年来心肺复苏(CPR)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如何提高CPR水平。方法对本院2001-01~2007-01院前发生的255例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组和失败组的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38.03%,脑复苏成功率仅为2.74%。两组CPR开始时间(从心脏停搏至CPR开始时间)、人工气道开始建立时间、是否安装临时起搏器、肾上腺素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R成功率与CPR开始时间和急救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结论CA患者CPR成功率较低,与"生命链"未彻底落实及急救水平低有关。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是提高CPR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对呼吸、心搏骤停大鼠心脑肺复苏早期海马兴奋性氨基酸(EAAs)及海马病理改变的影响及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生理盐水复苏组(NS组)和乌司他丁复苏组(UTI组).采用窒息法致NS组和UTI组大鼠心脏骤停(CA),继而进行心肺复苏(CPR).UTI组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 min内经颈动脉推注注射用UTI(10万U/kg);NS组于ROSC后2min内经颈动脉推注等量生理盐水.S组仅行麻醉、气管切开和血管穿刺.UTI组和NS组于ROSC后0.5h、1h、2h,S组于气管切开后0.5h、1h、2h快速断头取右侧脑海马组织.采用RP-HPLC(荧光法)测定大鼠海马组织中EAAs含量;光镜下观察海马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S组比较,ROSC后0.5h,UTI组和NS组大鼠海马组织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和甘氨酸(Gly)浓度均明显升高(P <0.01);ROSC后1h和2h,UTI组和NS组大鼠海马组织中Glu含量逐渐降低.ROSC后0.5h,UTI组大鼠海马组织中EAAs浓度UTI组Glu含量显著低于NS组(P<0.05);ROSC后1h和2h,UTI组海马组织中EAAs含量与N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TI组病理损伤轻于NS组.结论 UTI能降低大鼠即刻CPR后早期(0.5 h)脑海马组织EAAs含量,减轻病理损伤,且对CPR过程中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程序化复苏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设定CPR程序化操作步骤及用药参考,比较程序化CPR与传统CPR的恢复自主循环(Retur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率及ROSC稳定时间,生存率,复苏即刻及24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mascale,GCS)。结果:程序化复苏组与对照组在ROSC率、ROSC稳定2h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ROSC稳定24h率、生存率及24hGCS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程序化CPR与传统CPR比较可提高CPR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ICU护士掌握除颤术在室颤患者抢救过程中的作用及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ICU病房97例室颤患者,其中具备除颤技术的护士组49例,医生组48例.分别统计除颤成功率、除颤后2 min内意识恢复率、耗费时间及除颤成功患者平均除颤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护士组除颤成功率高于医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颤后2 min内患者意识恢复情况高于医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组耗费时间明显少于医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颤成功患者平均除颤次数护士组少于医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CU护士熟练掌握除颤技术,在发生室颤的第一时间完成除颤,可明显提高室颤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参附注射液对窒息型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组织病理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复苏组、小剂量参附组(10 ml/kg)和大剂量参附组(20 ml/kg),各组再分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0.5、3、6、12和24 h共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建立窒息型大鼠CPR模型,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测定血清CK-MB和cTnI的含量,并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常规复苏组和大、小剂量参附组血清CK-MB和cTnI含量在ROSC后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与常规复苏组同时间点比较,参附组从ROSC后3 h起血清CK-MB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小剂量参附组从ROSC后6 h、大剂量参附组从ROSC后3 h开始血清cTnI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参附组ROSC后各时间点CK-MB含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大剂量参附组在ROSC后3、6和12 h血清cTnI含量显著低于小剂量参附组(P〈0.05或P〈0.01)。光镜和电镜下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均显示,参附组心肌结构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常规复苏组,大剂量参附组轻于小剂量参附组。结论:参附注射液可减轻窒息型大鼠CPR后心肌损伤,在大剂量给药时作用可能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后(ROSC)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提高CPR成功率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到2021年2月525例CPR患者的基线资料、入院信息、CPR信息、治疗情况和结局。结果:以ROSC分组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未ROSC组CPR持续时间高于ROSC组(34.39±11.56 min vs 18.59±16.66 min,P<0.001);CPR所致胸部损伤OR值0.277(95%CI:0.115-0.670))和CPR持续时间OR值0.006(95%CI:0.002-0.017)可能是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出院状态分组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存活出院组CPR持续时间高于非存活出院组(22.08±19.10 min vs 15.86±14.05 min,P=0.041);以“非存活出院”为参考状态,CPR持续时间、CPR所致胸部损伤和入院时间可能是患者存活出院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951(95%CI:0.915-0.988),4.457(95%CI:1.297-1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窒息家兔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疗效与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变化的关系。方法对62只家兔均在呼气末夹闭气管8min,造成窒息性心脏停搏模型后,开始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及机械通气,期间不用任何药物,复苏5min内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of 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的家兔定义为常规CPR成功;对5min内未能ROSC者再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肾上腺素(0.2mg kg)和加压素(0.8U kg)静脉注射,并继续行常规CPR。分别在窒息前和CPR15、60、120min采血测血浆ET浓度。结果常规CPR的家兔ROSC率为24.16%(1562),加用肾上腺素和加压素后总的ROSC率提高到48.39%(3062)。对常规CPR失败的家兔而言,肾上腺素疗效明显优于加压素(ROSC率分别为54.16%和8.70%,P=0.001)。但复苏成功组和复苏失败组家兔血浆ET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窒息性心脏停搏的家兔CPR时应用肾上腺素或加压素可提高ROSC率,但肾上腺素疗效明显优于加压素。窒息家兔CPR疗效与血浆内皮素变化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可溶性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与心肺复苏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可溶性P-选择素、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能否成为恢复自主循环(ROSC+)及其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与脓毒血症评定的标准。方法 将心肺复苏(CPR)组60例分为ROSC+组25例和未恢复自主循环(ROSC-)组35例。ROSC+组又分为SIRS15例、非SIRS9例,24-48h存活1例,脓毒血症13例、非脓毒血症11例。各组血标本获取时间是:ROSC+组分别于心跳骤停(CA)时、ROSC+后、ROSC+48h后;ROSC-组分别在CA时、CPR失败后;脓毒血症患者和非脓毒血症患者在ROSC+48h后;以上血标本分别测血浆P-选择素及PAF浓度,此外动态观察ROSC+组TNF-α。凝血酶原时处理同复苏组。结果 CPR组PT、APTT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SFMC呈阳性(P<0.01);CA时、CPR后P-选择素、PAF、TNF-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ROSC-组患者CA时、CPR后P-选择素、PAF分别较ROSC+组患者浓度高(P>0.05)。SIRS组、脓毒血症组P-选择素、PAF、TNF-α分别高于非SIRS组、非脓毒血症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 可溶性P-选择素、PAF、TNF-α可预测SIRS及脓毒血症的发生,但不能作为评定ROSC+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