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气至"与"得气"的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得气”是针灸学基本的概念。“气至”、“得气”,通常的解释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指针刺时患者的感觉和反应,如酸麻胀、肌肉抽动、肠蠕动改变等;一是指针刺时医者针下的沉紧之感。也有人认为两种都是。对于第一种解释,有人提出过疑义。并且不管是何种解释,影响得气的首要因素并不在于时间,但是在《内经》中却极其强调时间因素。  相似文献   

2.
也说《内经》中“气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志刚  刘书坤 《针刺研究》2005,30(4):246-248
本文总结了《内经》对气至的认识,提出气至即是气调,在《内经》中可分三种情况。气至可通过医者感觉和患者感觉体现出来。《内经》把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故明确气至的实质,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学习《内经》有关章节,对"得气"有了一定的理解和体悟。认为《内经》是通过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来判断有无"得气"或"气至"。针刺"得气"得的是人体的正气。得气的感觉,一种是医者感觉"徐而和",一种是医者体会到"气至如乌之集,气盛如稷之繁"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应用针刺补泻手法,必须在体察针下得气、守气、气至的情况下进行,才能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就此谈谈粗浅体会,敬请高明指正。1临床操作得气,就是将针刺入腧穴,患者感觉针下酸麻重胀,医者感觉针下沉紧。一般认为这样就算“气至而有效”了。其实不然。因为这一阶段的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文章旨在溯本求源,述"得气"与"治神"、"得气"与"调气"及"得气"与二者的内外之境变化,从此三方追溯《内经》、《难经》所述,作为立论"得气"之依据。方法查阅《内经》、《难经》录著古籍与历代各家的经文注述37本,以王冰、马莳、杨上善所注为据。结果依"治神"而言,需治医者、患者与环境三者之神,且需观、守气至之机。从"调气"而论,有"得气"即达"调气"补泻之效,从取穴端正、浅深适宜、方向逢时上述"调气",与强调候、辨气至之气而"调气"等不同著述。并且,内外之境的差异变化亦从"调气"与"治神"上对"得气"产生影响。结论无论是从"得气"的获取、判别及调整均与治神及调气存有密切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于医者的整个针刺过程,是"得气"取效之精要所在。  相似文献   

6.
浅谈内经针刺气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意同得气 ,即在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 ,这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 ,针刺必须在气至的基础上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 ,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足见气至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历代针灸医家均十分重视气至 ,在现存医学古籍中《内经》最早提出气至概念。1 气至的意义  气至是针刺获得疗效的关键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 :“刺之要 ,气至而有效。”强调针刺只有出现气至的反应 ,才能产生治疗的效果 ,因此在针灸临床上气至与否也就成为医生判断针刺疗效与病情预后的重要依据之一。某些病症即使针刺后病痛…  相似文献   

7.
试析《灵枢》对气至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灵枢》对气至的认识 ,提出气至是指谷气至 ,是补泻气调的过程。《灵枢》把谷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 ,故明确气至的实质 ,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9.
正"得气"一词首见于《素问·离合真邪论》,后世医家历来重视其内涵的延伸,涉及针灸治疗的取穴、补泻手法的实施、疗效判断等多方面,是针灸术语中的重要概念。"气至"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是针灸取效的重要判断依据,在针灸的发展中一直是医家指导针灸临床的圭臬。然而,纵观当代《针灸学》教材,大多数将"得气"与"气至"二词并称为一个概念,而文献研究则将二者解释得纷繁,尚不能  相似文献   

10.
张芳  王鸿度 《中国针灸》2012,32(12):1132-1134
现行规划教材《针灸学》认为针感、气至与得气含义相同,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故引用《内经》和古今知名注家的注释、论述及研究认识,对其含义进行思辩.针感是医者及患者的主观感受及自觉反应;气至是调动机体正气祛邪外出,使患病机体趋愈达到治疗效果;得气是针灸治疗的最终目的.针感、气至与得气并不是同一概念,明确其概念能更好地指导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1.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刺法灸法学》谓:“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部分学者认为得气、气至、针感三者意思相同。那么得气、气至、针感是否完全相同?三者相互关系如何?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释"得气"     
本文以<内经>所述为根据,探讨了"得气"的实际内涵.认为<内经>中并无把"得气"与患者的酸痛等反应相联系的论述."得气"是指针刺时在患者穴位中出现的气聚现象,取决于医者自身对患者穴位中气机变化的客观体察."调气"是<内经>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而"调气"必须先要"得气".另一方面,治疗后把握和维持平调的气机,守护正气,抗拒邪气,同样也是"得气"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释"得气"     
本文以<内经>所述为根据,探讨了"得气"的实际内涵.认为<内经>中并无把"得气"与患者的酸痛等反应相联系的论述."得气"是指针刺时在患者穴位中出现的气聚现象,取决于医者自身对患者穴位中气机变化的客观体察."调气"是<内经>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而"调气"必须先要"得气".另一方面,治疗后把握和维持平调的气机,守护正气,抗拒邪气,同样也是"得气"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内经》及《难经》对"癫证"有详细论述,但其概念与后世颇不相同,且屡被后人曲解。《内经》中癫病应有三指,或指痫证、或指狂证、或指头部及头痛病。厘清《内经》、《难经》中"癫"的概念,才能更好的认识医典中的癫、狂、痫3种疾病。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得气"与"气至"的内在关系,通过重温《内经》有关理论,结合有关学者的观点,分析比较二者的关系。"得气"是中气穴的标志,也是气至针下的征象,更是针刺补泻的前提。得气的感觉来自医患双方,其表现形式既有"紧而疾""沉涩紧""轻滑慢"与"针下热""针下寒"的显性得气,也有"针染(游)于巷"的隐性得气,以及"徐而和"之谷气显示的气调状态。"气至"有"气至针下"与"气至病所"两方面含义。气至针下与得气内涵相近;气至病所,主要体现在气至而有效,表现形式有即刻效应与滞后效应两种。得气与气至含义各有侧重,得气突出医者在针刺过程(辨气、守气、调气)中的重要性,并提示隐性得气的临床意义;而气至强调气至而有效,即临证当分清表里虚实,表浅筋脉病候,可缪刺、浅刺,收效较快;深里虚实病证,当补泻得谷气,虽见效滞后,但脉象可鉴,告诫针灸临床不可忽视脉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得气"与"气至"是《黄帝内经》中关于针刺起效环节的论述,"得气"强调守正气,与"针感"不同;"气至"要根据针刺前后的脉象变化来判断,是针刺有效的关键所在。针刺治疗中的各种手法,正是在"得气"基础上的"调气",从而达到"气至"之效。医患双方的"治神"和"守神",是发挥针刺治疗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吴萍 《四川中医》1999,17(4):15-16
何谓谷气至,《灵枢·终始》篇回:“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放以知谷气至也。”针刺效果以针后谷气至为目的,而不是以得气为标准。二者之关系列简图示之:可见,得气是谷气至的前提,谷气至才是行针之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影响谷气至的原因甚多,本文仅就《内经》所论概述如下:1体质体质与谷气至的关系十分密切。如《灵枢·行针》篇日:“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失外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壮气独行;或数刺乃知……”这也就是说人的气血盛…  相似文献   

18.
论《内经》《难经》五行生克配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中模型聚结与选择问题,构造了一种用于模型选择的评价函数,设计了一种用于分布式环境下模型聚与选择的黑板结构,提出了一种优化模型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命门"始见于《黄帝内经》,其后又见于《难经》,但出现在二书中同一"命门"概念,其意义大相径庭。本文通过对《内经》、《难经》中"命门"概念的探讨,从"命"、"门"之意义;《内经》中"命门"之根据;及《难经》之"命门"突出肾为先天之本三个方面,探讨《难经》是如何将《内经》"命门"概念从"目"这一特定部位转化到"左肾、右命门"的特定功能的概念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