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稍经改良的Terasaki细胞培养法,对绍兴县兰亭公社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并观察了成虫受精囊内的精细胞。结果表明:兰亭卫氏并落吸虫染色体数为2n=22(n=11),其核型由1对大的中部着丝点(m),4对中等大小的亚端部着丝点(st),  相似文献   

2.
日本血吸虫染色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染色体的数目为2n=16,n=8。其核型分为三组:第一组,1~2号染色体,1号为大的亚端部着丝点。2号为大的亚中部着丝点,系性染色体,雌性为异配性别(ZW):雄性为同配性别(ZZ)。第二组,3~5号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点。第三组,6~8号染色体,为亚端部和中部着丝点。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核型与曼氏血吸虫核型有明显不同,符合亚洲组裂体吸虫表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福建北部地区的卫氏并殖吸虫、三平正并殖吸虫及四川并殖吸虫的染色体数日及核型,三种虫体的染色体数目均为n=11,2n=22,并可见到一些3n=33、4n=44的分裂象。减数分裂象可见双价体有数目不等的交叉,染色体较长的交叉数目较多。首次报告了四川并殖吸虫染色体的C带型。某些染色体除着丝点外,还可见有近中部或近端部的结构异染色质。鉴于并殖吸虫染色体数目的同一性,认为并殖吸虫生物学分类不宜过于复杂。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日本血吸虫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2n=16,n=8。核型的组成是:大型染色体4个,中型染色体6个,小型染色体6个,可配成8对。按大小次序排列,第1~5号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6~8号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根据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着丝粒的位置,可将日本血吸虫中国人体株的染色体分为三组:即Ⅰ组(第1~2号染色体),Ⅱ组(3~5号染色体),Ⅲ组(第6~8号染色体)。其中第2号染色体为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5.
丰宫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报道丰宫并殖吸虫(Paragonimus proliferus)染色体数目为2n-22,n=11,染色体核型由1对大型和2对小型的中着丝粒染色体(m)、4对大型和4对小型的亚端着丝粒染色体(st)组成。丰宫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与克氏、大平井并殖吸虫以及斯氏狸殖吸虫的核型比较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为确立丰宫并殖吸虫在分类学上的独立地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猪巨吻棘头虫成虫的卵细胞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其染色体为6对(2n=12,n=6)。其中大型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中型中部着丝粒染色体3对,小型亚端着丝粒染色体1对和小型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永嘉县并殖吸虫DNA序列分析、形态及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浙江省永嘉县并殖吸虫的虫种及核型进行分析研究 ,探讨并殖吸虫的核型与临床类型的关系。 方法并殖吸虫虫种分析采用 DNA测序技术 ,结合形态观察。对感染猫 5 8d获取的幼虫的线粒体细胞色素 C氧化酶亚单位(CO1)部分基因及核糖体 DNA第二间区 (ITS2 )的基因序例进行测定。分离成虫的睾丸作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测量囊蚴、虫卵与来自不同疫区的囊蚴感染动物后不同虫龄虫体的大小 ,并观察其形态。 结果 CO1与 ITS2的基因序例与从Gen Bank检索到的卫氏并殖吸虫序例进行比较 ,结合对生活史不同阶段的虫体的形态观察 ,认定浙江省永嘉县的并殖吸虫为卫氏并殖吸虫 ;染色体数目分析 :75 %以上为 2 2条 ,即 2 n=2 2 ,并在绝大部分成虫的睾丸中观察到精子的存在 ;囊蚴大小平均为 331.8~ 338.3μm,虫卵平均长度和宽度分别为 76 .2 μm和 4 5 .6 μm,不同虫龄成虫大小 (5 .6~ 11.2 ) mm×(3.0~ 6 .2 ) mm,属二倍体型。 结论 永嘉县现分布的并殖吸虫为卫氏二倍体型。卫氏二倍体并殖吸虫能导致当地人肺部损害。  相似文献   

8.
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制备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改进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的制备方法 ,以利于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的分析。 方法 将浙江永嘉地区卫氏并殖吸虫成虫通过秋水仙胺作用后分离睾丸 ,所用试剂均进行预温 ,通过低渗、固定、制片和染色等处理。 结果 浙江永嘉地区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采用改进后的制备方法 ,效果好。该虫染色体数 2n =2 2 ,核型公式 :2m +6sm +1 4t。 结论 改进后的染色体制备方法操作简便 ,染色体清晰 ,可读性好 ,便于进行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9.
应用Sumner的BSG法,对卫氏并殖吸虫两个型的染色体C带带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型间存在着差别。三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有两套染色体,其中一套在C带带型上与二倍体型相一致,另一套染色体则具有不同的带型,此差别突出表现在2、3、5、6和7号染色体上。表明两型间染色体结构不完全相同;卫氏并殖吸虫三倍体型可能是二倍体型的异源多倍体。  相似文献   

10.
卫氏并殖吸虫二倍体型与三倍体型染色体C显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二倍体型及三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为材料,用BSG法对两者进行了染色体C显带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者C带带型基本相同,并且具有基本一致的2、4~7号染色体的C带多态性。因而认为三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是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的同源三倍体。本文系国内首次报告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的C带多态性及三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具有C带多态性的同源染色体的多种组合。  相似文献   

11.
卫氏并殖吸虫分为两型 ,即受精囊内存在精子 ,染色体为二倍体 ( 2 n=2 2 )的基本型和受精囊内无精子 ,染色体为三倍体 ( 3n=33)的无精子型 [1 ]。Terasaki( 1 980 )将卫氏并殖吸虫的基本型称为两性生殖型 ,将无精子型称为孤雌生殖型 [2 ] 。卫氏并殖吸虫两型亲缘关系密切 ,但对人体致病性却有不同 ,一般认为三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为人兽共患的并殖吸虫 ,虫体在人体内可发育成熟并产卵 ,能引起并殖吸虫病的典型临床症状 ;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为兽主人次的并殖吸虫 ,虫体在人体内一般不能发育成熟 ,也不能引起并殖吸虫病的典型临床症状 [3 ]…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童虫特异性血清学抗原(P.wMJ-Sag)免疫短程感染卫氏并殖吸虫(P.w)囊蚴的BALB/c小鼠,取后者脾细胞与SP_2/0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三次亚克隆培养,从384孔中筛选出8个能持续分泌抗P.wMJ-Sag的单克隆抗体(McAb)株。应用ELISA检测BALB/c小鼠腹水效价表明,对Pw囊蚴粗抗原,腹水效价最高为1:10~4;对P.w-MJ-Sag,效价均达1:10~6。经免疫双扩散证实,8个McAb均为IgG_1亚类。  相似文献   

13.
会宁地区阿拉善黄鼠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善黄鼠染色体数目:黄鼠雄雌约为2n=36,占计数50个细胞的94%,亚二倍体小于36者占4%,超二倍体大于36者占2%,此结果2n=36符合染色体的众数。在进行染色体检查和非显带技术条件配对过程中,经分析与实验大白鼠、小白鼠均为端着丝粒不同,可分为A、B、C、D和XY 5组。A组6对,其中除第二对为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外,其它均属亚着丝粒染色体;B组6对,均属亚中或近端着丝粒染色体;C组3对,均为大的端着丝粒染色体;D组2对,为小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XY染色体是一较小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雄性个体中没有其它与之相对的染色体,Y染色体为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为最小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福建崇安地区的卫氏并殖吸虫形态、同工酶和染色体观察和分析的结果。1。根据囊蚴、成虫和虫卵的大小和形态,该地区的卫氏并殖吸虫有大小两种品系,但以小品系为主;2.根据染色体检查结果表明,小品系卫氏并殖吸虫的染色体仅有二倍体型(2n=22)。大品系中不仅有二倍体型而且还有三倍体型(3n=33),除受精囊外,其成虫的大小和形态无差别(P>0.05)。然而,大小两种品系中的二倍体型的成虫虽均有充满精子的受精囊,但其大小有明显差别(P<0.01);3.大品系成虫的MDH酶同工酶检测结果显示有2条酶带、3条酶带和4条酶带三种酶谱。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一步了解浙江宁海卫氏并殖吸虫遗传背景。方法对宁海小汀、宁海西溪(冷风洞)和宁海余山卫氏并殖吸虫不同种群进行核糖体DNA第二间区(ITS2)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CO1)基因序列分析研究。结果浙江宁海三地卫氏并殖吸虫ITS2序列有363个碱基对,肺型肺吸虫和非肺型肺吸虫ITS2序列完全相同,与泰国种群(AF159604,Nakorn Nayok省)核酸同源性为97.5%,两者差异有显著意义。浙江宁海小汀和宁海余山二地卫氏并殖吸虫CO1序列有390个碱基对,其中3个核酸位点不同(No.49,178,331);浙江宁海小汀种群与中国闽清种群(U97209)和泰国种群(U97212)核酸同源性分别为99.5%和89.0%。结论浙江宁海卫氏并殖吸虫属亚洲东北组群。  相似文献   

16.
<正> 为了解本县卫氏并殖吸虫的类型及其分布状况,选择4条河流,9个自然村对卫氏并殖吸虫类型观查了囊蚴,成虫、虫卵形态及成虫的染色体核型,以及蛄、犬及居民感染染情况,调结果如下。 一、蝲蛄感染吸虫囊蚴情况 4条河流,9个自然村共检查蝲蛄193只,阳性率为31.09%(60/193),阳性蝲蛄含囊蚴数从1(最低)至224(最含)。 二、成虫的大小及染色体观察 在伙荣沟村、三合村及秋岭村各解剖1只犬,在犬肺中均发现有感染。三合村的犬肺中仅发现2条未成熟的童虫。对伙荣沟及秋岭两地的成虫封片染色进行比较测量,并以空干法对单个虫体生殖腺进行培养后检查染色体,确切证实靉河上游金家河的伙荣沟村的卫氏并殖吸虫为三倍体型,靉河下游秋岭村的卫氏并殖吸虫为二倍体  相似文献   

17.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结节变种的染色体C带核型表明:在雌性虫体,第1号染色体的短臂可见到一异染色质块。第2号性染色体的Z染色体不易出现C带,而W染色体从着丝点部位向长臂方向恒定的出现一大块异染色质。第3号、5号染色体不是恒定的出现C带。第4号染色体的端着丝粒非常明显。第6号、7号染色体在长臂末端分别可以见到一对异染色质块。在雄性.可清楚地见到2号性染色体为同形性染色体,两条同源染色体都没有异染色质出现。其它染色体的C带同雌性虫体。  相似文献   

18.
人蛔虫和猪蛔虫染色体核型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蛔虫成虫的睾丸和猪蛔虫成虫的睾丸和卵巢为材料,研究其染色体的核型.结果表明,两种虫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n=10.人蛔虫较大的中型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中型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较小型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较小型端部或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各为2、5、1和2个;猪蛔虫则各为1、6、1和2个。根据染色体的相对长度、着丝粒位置可将蛔虫的染色体分为四组.Ⅰ组:人蛔虫为1~2号染色体;猪蛔虫为1号染色体;Ⅱ组:人蛔虫为3~7号染色体;猪蛔虫为2~7号染色体;Ⅲ组:人蛔虫与猪蛔虫均为8号染色体;Ⅳ组:人蛔虫与猪蛔虫均为9~10号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有学者认为,卫氏并殖吸虫分二倍体型和三倍体型,前者存在减数分裂。两型所致临床表现各异。日本学者 Miyazaki 推测湖北的卫氏并殖吸虫为三倍体型。我们1984年研究的鄂南卫氏并殖吸虫为二倍体型,本文又对鄂东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及第一次减数分裂各期形态进行了观察。一、材料和方法按作者1984年的方法首先制备、观察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观察了免疫抑制剂氢化考的松、地塞米松和强的松龙对宫崎并殖吸虫在大鼠体内生长的影响。实验动物分为5组:第1组,地塞米松(每5天2毫克/鼠);第2组,强的松龙和地塞米松(每5天10毫克和2毫克/鼠);第3组,氢化考的松和地塞米松(每5天10毫克和2毫克/鼠);第4组,强的松龙(每5天10毫克/鼠);第5组,未给药对照组,每组用鼠6~7只,均为200克左右的成年鼠。每鼠经口感染宫崎并殖吸虫囊蚴20只。在接种囊蚴前一天开始于鼠的腿部交替肌肉注射氢化考的松、地塞米松和强的松龙,每5天给药1次,直到解剖为止。在感染后30天,各组杀死一部分鼠,其余在63天时解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